回覆列表
-
1 # 海研會
-
2 # 羚羊掛角
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慈禧太后並沒有發動辛酉政變,而是作為了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參加了辛酉政變。
慈禧太后在剛開始的時候地位,比較低,實力也比較小,根本沒有能力發動辛酉政變。
她在當時的地位可得向後排呢。慈禧的家庭背景一般,入宮後只是一個貴人,熬了兩三年才是嬪,生了個兒子後,鯉魚跳了龍門,成為了貴妃,但這並不能說明她就有了政治地位。
實際上,她的兒子載淳在法理上並不是她的兒子,而是慈安皇后的。因為慈安是皇后,是正妻,但是沒生兒子,慈禧生的兒子就過繼給了她,這樣載淳才是嫡子,才封為皇太子。因此,慈禧只是自己兒子的生母,她的地位只是升到了貴妃,內外大臣並不是很在意慈禧,認為慈安才是太子的母后。
當咸豐皇帝去世後第二天,朝廷下達檔案說,從此後,皇太子稱為皇上,皇后稱為皇太后。而這裡的皇太后就是指的慈安,而不是慈禧。慈禧是個什麼身份呢?只是太妃。大家都看過清宮戲,太妃都是深居冷宮,無人問津的主兒。這天給咸豐皇帝欞前祭酒的時候,史書上記載是:慈安皇太后率領琳太妃給先帝祭酒。這裡沒有提到慈禧。肯定是慈禧沒有去,她為什麼不去呢?不是她沒有資格,而是她拒絕以太妃的身份參加。因此,慈禧的地位在當時不高,對於一個即將身居冷宮,且孃家勢力較小的太妃來說,根本不具有爭奪國家大權的地位,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資源,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這樣的野心。那麼慈禧太后是如何參與了這場政變,並且成為了掌權人呢?其實她只是被動參與進來。當然這種被動參與國家權力分配的機會,並不是天下掉下來的,也是她自己一點點爭取來的。她好強好勝、好出主意、好當家的性格,不允許她放棄屬於自己的名分和地位。她覺得自己應該被晉升為皇太后。慈安可以分享她的兒子,她也應該分享皇太后的名分。其實這在歷史上確實有先例可循。比如,康熙的生母就是類似這種情況,他的生母不是皇后,但生下的康熙成為皇帝后,以“母以子貴”尊自己為“聖母皇太后”,當時就有兩位皇太后。因此慈禧也想效法康熙的生母,以母以子貴的身份也晉升為皇太后。慈禧的要求一開始遭到了別人的反對。慈禧作為了一些抗爭,比如不以太妃的身份參加活動。我們得說慈禧非常幸運,她遇到了一位寬容慈愛的皇后慈安。雖然慈安一開始也不太贊同,但是最終同意了,慈禧就有了一個很大的幫手。母以子貴,而且本朝有先例,於是八大顧命大臣也同意了,最終慈禧成為了皇太后,慈禧這個名字也是當時定下來的。慈安對慈禧真是太好了,她總是以大局為重。她主動要求慈禧和她一起住, 慈禧得到了皇太后的名分,但是並不意味著她就有了大權,可以左右朝政了。不說她上面還有個慈安太后,慈安才是正宮娘娘,她要說一,慈禧是不能說二的。歷史上記載有“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更重要的是,外面還有八大顧命大臣。他們根本不把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放在眼裡,也不會把年僅5歲的小皇帝放在眼裡。對於兩位太后的要求或者建議,要麼他們置之不理,要麼就大聲駁回。兩位女子身處後宮,和朝臣們隔離開來,面對氣勢洶洶的大臣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她們很擔心這個八個人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有什麼辦法呢,沒有,他們除了在屋裡相擁哭泣,或者不給他們草擬的詔書上蓋章,別的事一點辦法也沒有。 因此,咸豐設計的兩權牽制,這時似乎已經崩盤了,朝局已經被八大顧命大臣操控了。因此來看,慈禧根本沒有發動政變的能力,她身居內宮,幾乎被八大臣軟禁,失去於其他朝臣的聯絡,再加上她的地位也低於慈安,沒有號召力。那麼重要的辛酉政變到底是誰發動的呢?是恭親王主導發動的。
發生於1861年的辛酉政變,是晚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可以說扭轉了清末的政治走向。
這場政變並不能說是慈禧發動的,實際上是慈安、慈禧太后(東太后、西太后)和恭親王奕訢聯手,並獲得諸多重臣支援,所以才能夠成功。
下面簡述一下辛酉政變的發動過程。
辛酉政變的大致起因背景
1861年8月22日清晨,清王朝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去世之前的8月21日深夜,病中的咸豐皇帝對自己死後的國政做了一番精心的佈置。
(清宮檔案,任命肅順等襄贊政務的諭旨記錄)
根據咸豐帝傳諭,由其唯一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大統。由於載淳當時年幼,咸豐帝又授予自己親信的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名大臣襄贊政務的權力,事實上就是由肅順等八大臣代行皇權,可以代閱奏摺,代擬諭旨。
(兩宮太后所持的“同道堂”“御賞”印實物照片)
作為制約措施,為了防範八大臣專權,咸豐帝此前曾賜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賜予載淳“同道堂”印(因載淳年幼,同道堂印由生母葉赫那拉氏掌握),即東太后慈安手握“御賞”印,西太后慈禧手握“同道堂”印,八大臣擬定的諭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才能生效。
然而,幾乎就是在咸豐死後,一場大的政治鬥爭的雷暴就來臨。
首先是兩宮太后對肅順等八大臣的跋扈姿態深感不滿和不安,尤其是慈禧太后對肅順的惡感更強,根據野史記載,在咸豐帝在世時,肅順曾向咸豐帝進言,要求誅殺葉赫那拉氏,以防干政。此時,咸豐帝已死,肅順大權在手,慈禧的不安感是可以想見的。
其次是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的政治失落和不安,奕訢與肅順等在政治上本來就有恩怨,而咸豐帝臨死託孤時,竟然沒有把恭親王列入顧命大臣,使奕訢感到深深的失落,同時揣測是肅順的讒言所致。此時肅順等掌握大權,不由得不讓恭親王對自身的安危感到擔憂。
慈禧、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對咸豐帝死後出現的新的政治格局感到不滿、不安,就是導致辛酉政變發生的重要起因。
辛酉政變謀劃和實施過程
辛酉政變的謀劃之始,源於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勾兌。
咸豐帝死時,兩宮太后、顧命八大臣以及皇太子載淳都在承德避暑山莊,控制著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中心,而恭親王奕訢因為處理和英法聯軍談判等緣故,在北京管理在京文武百官,事實上控制著大清帝國的中央政府。
咸豐死後,因不滿肅順等的飛揚跋扈,兩宮太后秘密召奕訢赴承德。此後,9月5日、10日,奕訢和兩宮太后面見,也就在這一期間,兩派對肅順等不滿的政治力量進行了接觸、溝通,政變的密謀應當就源於此時。
此後,恭親王奕訢於9月11日離開承德,返回北京聯絡在京重臣,開始秘密佈置政變事宜。當年10月26日,咸豐帝靈柩(稱為梓宮)從承德起行返回北京,兩宮太后和幼帝載淳先於行進緩慢的梓宮而行,而肅順極為不智地選擇了護衛梓宮在後緩慢而行(兩宮太后同行而去,意味著肅順等從程式上失去了釋出諭旨詔書的可能性,失去了對國家權柄的掌控,而同時間北京的文武百官正處在恭親王的管理下,肅順等又失去了對政府乃至軍隊的掌控)。
11月1日,兩宮太后和幼帝首先回到北京,與恭親王奕訢見面,奕訢則秘告準備就緒。
(清宮檔案,將顧命八大臣一網打盡的諭旨記錄。)
11月2日,利用肅順等尚未抵京的時間差,兩宮太后逾制,自行擬旨,並用“御賞”“同道堂”印,以皇帝名義命令將八大臣治罪。當天,睿親王仁壽、慈禧的妹夫醇郡王奕譞奉旨領兵,趕到梓宮所在的密雲,將毫無防備的肅順等抓捕。
11月3日,兩宮太后以皇帝名義下旨,授予恭親王議政王頭銜,宣佈新的軍機處組成名單,就此辛酉政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