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葉小軒軒
-
2 # 使用者4981966476923
這個正是諸葛亮最大的智慧,其一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恢復漢室,一統天下,其二是為了蜀國的生存和發展,如果不伐魏必被魏所一滅,可惜諸葛亮付出畢生心血,也未能完成大業,上方谷一役,司馬懿己入絕境,奈何天降大雨,使得魏國絕處逢生,諸葛亮嘆息天意助曹不助漢,從而心灰意冷客死異鄉
-
3 # 時間的河Omnis
蜀漢內部矛盾太過巨大,只有不斷北伐,把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才能緩解益州困局,為蜀漢續命。
司馬氏發動高平陵政變;加之諸葛亮的繼任者蔣費二人沒有諸葛亮的政治手腕,多重因素導致蜀漢最先滅亡。
-
4 # 葉秋揚
一,主動進攻,調動魏國,遲滯對方的發展。二,奪取雍涼之地,作為進取中原跳板,解決後勤問題。三,轉移蜀國內部矛盾,完成劉備生前遺願。其實 出師表 裡都說了,你沒研究。
-
5 # 桀驁不馴125511184
諸葛亮伐魏以攻為守,如果不伐曹魏,曹魏必然會伐蜀的。諸葛亮把戰場放在魏國,也避免了在蜀國的戰場,生靈塗炭,百姓遭殃!再者諸葛亮在魏國打贏的戰爭中,首先都把魏國的百姓遷徙到蜀國。增加了蜀國的人口數量!掠奪魏國的資產,充實蜀國的實力。
-
6 # 成功減肥的鄉村教師
諸葛亮北伐實為不得不為之舉。首先是政治立場的問題,諸葛亮作為先主劉備的政治遺產的實際繼承者,他不得不也必須繼承下劉備的政治志向,漢賊不兩立,不去北伐難道在家裡種田等別人來進攻,然後防守反擊嗎?現實不是遊戲。其次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東洲派,荊州派和本土的益州派,如果不北伐轉嫁矛盾,那麼蜀漢政權必定會亡於派系黨爭。再次有一種地理環境決定論,四川盆地地形閉塞,如不奮起北伐,則必定早亡。最後當時魏蜀吳三方魏國最強,不聯吳攻打魏國,難道向東攻打吳國嗎?這更不可能,一方面聯吳攻魏是既定國策,另一方面吳強蜀弱,且魏國不會坐視不理,故北伐不得不為。
-
7 # 張老大159957934
諸葛先生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往往想靠魏國有變,魏軍隊有懈等等機會發動對魏戰爭,並無奇謀,夢想達到滅魏復漢之目的。殊不知,統一天下靠的是人力與實力,如不窮兵黔武,利用蜀國之優勢,發展農業及人口,聚集人才,訓練軍隊,當民富國強之後,一旦條件成熟,再揮師北上,一舉拿下長安,天下歸之。取天下與做事業是一樣的,足踏實地,臥薪嚐膽,必不可少,機會主義者註定是要失敗的。
-
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原因如下:
一、出於對劉備父子的忠臣,北伐曹魏是君臣當初在隆中初遇時定下的國家戰略。
孔明自劉備三顧茅廬以來,感激涕零,遂許先帝以驅馳。一心想幫助劉備父子恢復大漢江山。單身赴東吳,說服孫權連劉抗曹,赤壁大戰後,又一直負責行政、後勤,幫助劉備攻佔益州、漢中、荊州一部。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後,先勝後敗,痛失荊州,劉備報仇,又有夷陵慘敗,劉備竟連病帶氣,一命歸西,在白帝城託孤於孔明。孔明接手的是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四海精銳喪失殆盡,曹魏虎視眈眈,少數民族和益州豪強蠢蠢欲動。孔明吞下被吳襲佔荊州的苦果,顧全大局,重新派鄧芝等修復與東吳的聯盟。又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蜀國國內穩定後,他又大量發展生產,百姓豐衣足食,他開始北伐。
二、孔明北伐目的之二,是本著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的原則。
吳國佔領荊州,蜀國對它不再有威脅,它明智地和蜀國重新結盟,抱團取暖,但天下魏佔十分之七,蜀不攻魏,魏也會攻蜀,蜀比吳還弱,吳佔長江之險,蜀國上下想一味切苟且偷安只能是黃樑美夢。一言以蔽之,魏國不會放任蜀國一心一意搞建設的!
三、孔明北伐,他極愛惜民力的,他兩手都硬,一手搞生產,一手搞軍事,並不像後期姜維那般窮兵黷武,孔明每次出兵規模都不是很大。
孔明北伐,規模大加控制,作戰小心謹慎,除了第一次北伐,先勝後敗,街亭之敗,損失稍重之外,其餘各次勝多敗少,損失不大。諸葛連弩在撤退中作用巨大,即便孔明病逝五丈原,全軍仍能全身而退。
四、部分網友們說孔明借北伐為名,控制軍權,這是誤會。
孔明本是劉備託孤之臣,劉備讓劉禪等兒子以父禮視之。並且親口對孔明說:卿才能勝丕十倍,阿斗能扶則扶,不能扶卿可取而代之。在此前,孔明已為丞相、司隸校尉(負責監察文武百官),劉備等於把權力交到孔明手上。劉備叫李嚴同為託孤之臣,並非是為了提防孔明,一是作為孔明軍事上的助手(孔明此前很少率兵臨陣),二是把李嚴作為益州士族代表,捧一捧安撫士族勢力,李嚴這個中都護,劉備負責守衛白帝城,這是防吳前線(虛設,吳蜀抱團後兩國無戰事,幾乎成後方了!李嚴也不是省油的燈,想做了割據的諸侯!)
孔明是東和孫權,南撫孟獲,北抗曹魏後,威信達到頂峰,已成了蜀國的精神領袖,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本身執掌軍國大事,有劉備遺詔,手續合法、能力太強、威望極高,他無需刻意地控制兵權。
總之,孔明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他為漢室最後的掙扎,他為恢復漢家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明對劉氏父子的忠誠驚天地、泣鬼神。忠心可照日月!
-
9 # 蕭湘居士__
忠臣不事二主,成為出將入相的名臣楷模。其實隆中初心若揭明名不可為而為之,他心中最清楚。為了安國及後名而故意出兵。
-
10 # 羽書遲
諸葛亮的北伐史載有五次,獲得了一些小利,總體上以失敗告終。為什麼諸葛亮一直伐魏?其目的是很明確的。
一、透過北伐尋找機會。這種機會大的方面希望有統一的機會,小的方面得實利,形成對魏國進攻的態勢。
二、透過北伐練兵培養將領。諸葛亮的北伐培養了蜀國長期的護國之將,如姜維、張翼、廖化、張嶷等人。
三、透過北伐轉移內部矛盾。蜀國由各派系雜合而成,矛盾重重,諸葛亮透過北伐整合矛盾,全力對外。
四、以戰促和,實現三國之間的動態平衡。魏國總體實力超過吳蜀兩國總和,諸葛亮透過北伐,攪動魏國,讓其疲於應付,不讓其休養生息。
-
11 # 金兔王豫生
從當時的時期背景來看,三國三國嘛,是一個亂世,誰都想當大哥。可經過曹操初期經營,天下大勢基本上已經定論,曹魏的實力放在那兒,沒有什麼可置疑的。問題也就在這裡,即然天下大勢已定,那就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何必又要強勢出頭呢?無非二個原因,一是古人盡忠,關係好的朋友之間腦袋都可以拿去。更何況劉備的三顧茅廬又為諸葛亮贏足了面子,怎麼能不大顯身手一下呢?二是為名所累,當時的天下第一名人怎麼可能沒有作為呢?於是乎,一系列的壯舉使得弱小的蜀國加速了滅亡的步伐。所以,人才,國之寶也,非為國器,不可強求。
-
12 # 沉140769451
內政無能,不能平衡東、益、荊三州勢力,違背劉備意願,謀奪李嚴兵權,破壞了內部團結,只能透過對外戰爭來轉移視線,強行凝聚人心。其大權獨攬常年居漢中,遠離成都,等於是另立中央,把後主及東、益二州勢力丟一邊,以蔣琬、費褘、董允看守、監視,明知黃皓之害,卻留之以損後主之名。北伐如取勝,功勞、名聲都是諸葛亮的,漢中又都是他自己人馬,區區魏延,謀之不難,如要篡位自立,再合適不過。諸葛亮和曹操一樣,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百姓只知有丞相,不知有君。
後人讀《三國志》,斷章取意,受腐儒、君王愚弄,以為諸葛亮忠貞、賢明。
回覆列表
一,戰略進攻,以攻為守。二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家矛盾。三,完成對劉備的承諾,恢復漢室,還於舊都。四鞏固蜀漢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