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tosolicredasfir...

    先說結論,這是“火力投送”的原因

    將殺傷性火力的多少,用多長時間,投送到多遠的距離外,一直是戰爭進步和發展的規律。

    赤手空拳的人,能將兩隻拳頭投送到一臂遠的地方。冷兵器時代,長矛能將一個利器投送到一丈遠的地方,而騎兵長途奔襲,能夠更快的將力量投送到更遠的地方。坦克機械化部隊的火力更優於馬刀,速度更快,跑的更遠,也就全面取代了騎兵。

    戰列艦發展到巔峰,一枚炮彈重達一噸,可以在一輪齊射中將9枚一噸重的炮彈投送到30千米外。而航母的出現,可以藉助艦載機的翅膀,可以將炸彈投送到幾百千米以外,而飛機的速度,遠高於慢吞吞的軍艦。取代戰列艦也就成了必然。

    那麼什麼能取代航母呢?唯有一種更遠,更快,能扔下更多炸彈的東西出現。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東西會是什麼,憑君想象了。

  • 2 # 薺菜糰子

    其一,是。其二,不可能。即便解決了防空,艦炮的射程和一次性投送彈藥量都沒法兒和艦載機群相比。更別提現代除了艦載機還多了各種導彈,還要火炮戰艦做什麼!

  • 3 # 天河水鄉

    戰列艦本身是完美的。裝甲、機動、噸位都是很優秀的。戰列艦的短處在於火力,巨炮已無法解決防空和超視距打擊的任務。如果以戰列艦的巨無霸超強裝甲的身材為基礎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用垂髮單元武裝,分為對海、對空、對陸、反潛各單元。也許未來大洋上又會出現一個新的艦種!

  • 4 # 麻辣戰爭

    戰列艦的沒落主要是由於航空技術的進步,導致飛機的對地對海作戰威力大增造成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反艦導彈的興起,使得戰列艦的生存能力更加脆弱。

    兩場海戰讓人們看到了戰列艦的脆弱,第一場海戰是二戰時英國和日本在東南亞海域爆發的馬來海戰,英國派出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四艘驅逐艦組成,於1942年11月份開赴遠東的新加坡,任務是戰略威懾日軍海軍。

    缺乏空中掩護的英國戰列艦遭到日軍大批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的攻擊,日軍一舉擊沉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日軍僅損失3架飛機,另有27架受傷,陣亡21人,損失微乎其微。

    馬來海戰,是航空兵擊沉行駛中戰列艦的首次戰例,預示著大艦巨炮的戰列艦時代結束,航空母艦時代的到來。

    第二場海戰是1982年5月4日清晨,在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海戰中,阿根廷空軍用一枚價值二十萬美元的飛魚反艦導彈,就可以擊沉了一艘價值兩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它告訴人們,反艦導彈導彈面前,大型戰艦隻是一個大型的靶子。

    那麼,大型戰艦能夠解決防空問題嗎?看美軍的宙斯盾戰艦,似乎已經解決了艦隊防空問題,但是要看到,自宙斯盾戰艦誕生以來,並沒有真正面對過強大對手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而且從理論上說,只要同時發射的反艦導彈數量超過宙斯盾的攔截能力,就一定能摧毀宙斯盾戰艦。

    因此,戰列艦在未來不可能成為主流戰艦,面對飛機加反艦導彈的組合,戰艦無論裝備多麼強的對空防禦系統,都沒有什麼優勢。

  • 5 # 一葉楓流

    戰列艦在二戰中就已經沒落了沒等到二戰結束。表現在主要海戰中戰列艦連配角都不是。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

    在大西洋和地中海,英國海軍和德國、義大利的戰列艦還有交手。英國圍殲德國俾斯麥號主要還是依靠戰列艦進行炮戰。英國在地中海和義大利的作戰中,就沒有戰列艦之間的炮戰,主要是海空戰。

    而在太平洋上,除了偶爾的兩次戰列艦對射,其餘都是航母唱主角——珊瑚海、中途島、東所羅門、聖克魯斯、馬里亞納、菲律賓等一些列海戰中,都是航母主角。

    雖然美英兩國在二戰中建造了大量戰列艦,但是戰後就沒有繼續建造。美國繼續建造大型航母。

    戰列艦沒落的主要原因是彈藥投送距離太近,艦炮有效射程只有十幾海里。而飛機是幾百海里。戰列艦根本沒有機會向航母射擊。大口徑艦炮也不如防空火炮靈活。即使戰列艦安裝了防空導彈,仍然無法打擊敵方艦隊。不能攻擊敵人,也不能保護同伴,自己還需要同伴來保護,這種軍艦就是廢物。

    不僅是戰列艦,就是艦炮也已經過時了,退出海戰主要武器行列。軍艦上的艦炮主要還是用於自衛。一般都是高平兩用跑,兼顧近距離防空。軍艦的主要武器是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

    就像導彈不能取代轟炸機一樣,導彈艦也不可能取代航母成為艦隊主力。

  • 6 # 鋒芒FM

    戰列艦的發展,確實室因為空中力量的變強,但不是因為防空壓力的問題,這是兩個概念!航母與戰列艦相比,火力更加強大,幾十架艦載機,無論是活力,還是靈活性,以及攻擊距離,都遠遠超過了戰列艦得那幾門主炮,而且艦載機的攻擊距離更遠!現代化艦載機,普遍擁有5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外加反艦導彈的攻擊距離,火力覆蓋面積達到了上千公里,這是戰列艦遠遠無法相比的!再者,反艦導彈的威力和精度,這是艦炮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戰列艦的退出是因為擁有了更加優秀的航空母艦這個功利平臺,而絕不是防空難度加大的問題!舉個例子,在同等防空壓力的情況下,航母肯定會在各方面都變過戰列艦,而又不可能出現同一個時代戰列艦的防空能力領先於好 航母的情況,所以說,無論解沒解決防空問題,戰列艦的淘汰都是必然的!

  • 7 # wangan1

    戰列艦,它的一大特點是艦體巨大,且皮糙肉厚耐打抗打擊,它的威猛原因是其配載了大口徑大炮,不!,應該是配載了眾多的巨炮,口徑以前期服役近300為多,後大至300為多,至380還有美406,更有日本大和艦發狂口徑尺寸至460之巨,戰列艦以巨炮作為其最主要的作戰武器。當年炮口尺寸決定了該艦的威力與影響力,而且巨炮(口)尺寸還是壓制打擊對手精神的一種威懾力。其發展至二戰後期最為輝煌,那年代其作為威懾力和戰鬥作用均不可小覷。如二戰中英胡德艦被德俾斯麥艦以遠距離互相對射中被炮擊沉(被擊中彈藥庫而爆炸沉沒),對英國及國民之打擊和影響之大之深遠非一般概念了,嗣後以為胡德艦復仇而對俾斯麥艦追殲,實際也是為消除其巨炮的威脅與恐懼。那時的戰列艦就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國之重器,那對於對手的牽制作用也是巨大的,在海洋上其類似戰略性的作用不可否認。

    然而在航空兵海上投彈能力增強的情況下,飛機投彈方式進攻成了它的致命剋星,其厚甲在大型空投炸彈面前仍是耐不住打擊的。其密置的防空炮火己無法完全阻擋飛機的攻擊,在飛機面前其巨大艦體投影更成為投彈的好目標。以艦載防空火炮對付海上航空兵的不斷壯大,它己成了不對等的矛盾之爭,隨著飛機效能的進一步增強它的弱勢更被顯見,嗣後其海上霸主地位己顯動搖並逐漸被航母取代,至二戰近結束己漸漸看出它的發展盡頭。另外還應該說,艦之巨炮作用的沒落,還因航空兵的“參戰”改變了海戰的“遊戲規則”,它使艦與艦交戰時相互間距離被拉大,距離大到巨炮的超遠射程都打不著對方,此時巨炮己成擺設當然要被棄之了哈。

    現代科技下雙方海戰早己拋棄炮戰,導彈橫行遠距離攻擊成常態,艦艦交戰於超視距之外,巨炮明確己更無用武之地了。雖然上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美用二戰留存之戰列艦,以406口徑1噸多重的彈頭轟擊海岸不遠處軍事目標,其威風凜凜之攻擊力,又再次展現在人們眼前。但現今艦離陸近而攻之己不現實,且艦與艦作戰以炮為攻擊手段也早己成歷史。據此並非是有空中保護它能改變什麼,它的巨炮己與現代交戰手段、方法無關,可空中保護它但它起不了應有作用。何用?

    戰列艦如無巨炮也就不成為戰列艦了,將來就是戰艦噸位更大了,估計也不會被再稱為戰列艦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層蒸鍋怎樣蒸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