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不能用簡體字寫?
12
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近年來,全國各類書法展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在書法創作(毛筆書法)中,要麼全是繁體字,要麼全是簡體字,不允許繁體字和簡體字混用。但是有一條,就是凡古人寫的,古人用過的由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和,可當作“繁體字”用之,但必須由書法作品的創作人提供字的出處,以便評審人員核實。

    上圖中的“於”字就是古人用過的,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凡是古人用過的“於”,在書法創作中既可以用“於”,也可以用“於”。

    上圖中的畢字,唐人顏真卿也用簡體字了。

    上圖中的“後”字,古人也用簡體字“後”。

    上圖的萬字,古人也用“萬”書寫了。

    既然我們學習毛筆書法,就要按照以上要求去做,勿把繁體字和簡體字混用。這就叫“入鄉隨俗”。

    上圖的麗字,顏真卿書寫時就是用的簡體字。

    上圖的“時”字,顏真卿書寫時曾經用簡體字“時”書寫。

    類似以上幾個圖片中,古人把繁體字寫成簡體字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 2 # Deng5111222

    毛筆書法不用簡體字,這是誤解。

    一般來說,行草書法中會大量使用簡體字。繁體字筆畫多,連筆會形成一堆亂麻,不能辨認。此時,二簡字,非規範簡化字會派上用場。如坣(堂),凨(風),皃(貌),冃(帽),厶(私)……簡化字古已有之,禁之不絕!

    在嚴肅莊重的情況下是不得使用簡化字的。試觀各家之神主,哪裡有一個簡化字?當然,兩邊對聯除外。

    書法作品中也有非使用簡化字不可的情況,如遊在篆書中必須寫簡化字遊,若依楷作篆,則為錯誤! 這是因為簡化字的資格很老,雲雲合一,裡裡合一,遊遊合一等等,都是2000年之前的漢字的用法。像遊字,篆書中並無此字,你要寫成遊,當然是錯誤的。

  • 3 # 不二齋

    學習毛筆書法最好要用繁體字,這是被普遍認可的,以前參加書法考試,試卷上面會有要求,要求考生要繁簡體統一,要麼全部用簡體,要麼全部用繁體,但真要是答卷全部用簡體,總分肯定要下來。既然練習了毛筆書法了,就不差這幾百個繁體字了。

    寫毛筆書法作品,用繁體字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傳統。

    1、我們幾千年的傳統就是用毛筆書寫漢字,而這個漢字就是繁體的漢字,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建國以後,毛筆和繁體已經很難分家了,用毛筆寫簡體字總感覺不是那個味道,畢竟簡體字是最近幾十年才人為的簡化的。

    2、幾千年的書法史,留下來了大量的書法的作品,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碑帖,這些碑帖也是我們今天學習書法的教材,我們透過這些碑帖去了解和學習書法,而這些碑帖,除了了篆書屬於古文字外,漢代以後包括隸書在內的今文字,都是用的繁體字書寫的。

    這就要求,學習毛筆書法,必然要去學習繁體字,要不然也無法進行書法的學習。

    3、繁體字的結構也更適合書法的書寫,因為繁體字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的進化完成的,它和毛筆有天然的依附關係,而我們現在的簡體字,是人為的簡化的,很多用書法寫出來,並不是那麼美觀。

    另外,用簡體字也沒有辦法寫篆書和草書。

    所以,既然學習了書法,就去學習繁體字吧,並不難,學起來還挺有意思的。

  • 4 # 老路書法

    從中國文字的發展到書法藝術的成熟,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

    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再到後來的小篆,發展到漢代出現了隸書,以至於後來的楷書、行書、草書。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意識的把漢字作為一種藝術,或者也可以說把漢字作為一種藝術的裝飾畫,這便是中國書法的濫觴。

    我們的祖先聰明至極,他們根據日月山河創造了象形文字,後來形聲字和會意字又出現了。我們所說的繁體字,在古代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簡化字,都是建國之後的事。

    我以前也特別討厭繁體字,因為不好辨認,而且筆畫繁瑣。自從學習書法以後,才體會到繁體字的精妙之處,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先人們的聰明才智。

    書法還是寫繁體字為妙,它不但意義豐富,而且結構端莊秀逸。

  • 5 # 子衿書法

    首先要說,簡化字在書法作品不但現在的作品可以用,古代的作品中也有用。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是臨帖。碑帖都是以古代經典作品作為學習的範本。在這些經典的碑帖中,絕大部分的字是繁體,但也會有我們今天認為的簡化字。這些字其實並非是現代簡化的,古代就有。只不過在古代這類的字的含義比較單一。今天的簡化字則把同音異議的字規整起來,取一個比較簡便的字替代。所以現代漢字一個字有多個含義。比如:“雲”,古代分得很清楚。白雲的“雲”。另一個沒有雨頭的“雲”,則是說的意思。現在統一為“雲”。又如“餘”與“餘”一個是自稱“我”之意,一個是剩下之意。現代統一為“餘”。還有“於”與“於”,在《蘭亭序》中兩個字都一同出現在同一作品中。

    現代書法作品中,很少有人使用簡化字,一種原因是臨帖時習慣了繁體字的結構規則和審美習慣。比如”訁”字旁,繁體的就比較好搭配。用簡化後的訁,就不好處理。而”糹”旁,簡化後的書寫起來,又比繁體的生動許多。古人採用”糹”也很多。(《雁塔聖教序》中的“萬”,和現在的簡化字一樣)

    另一類,則是專寫異體字,生僻字。以為這樣才顯得特別有學問。這是最令人可鄙的一類 。純粹的顯擺。學問不在於你寫什麼字,而是看你的文彩 。多複雜的異體字,一本字典就搞定。學問是在你的腹中。能有多少斤兩,不是靠字的漂亮就能提升學問。

  • 6 # GZJ196308

    可以用簡體字,只是最好不要簡繁混用。學書法的,第一步通常是臨帖,大多臨古帖為主,所以就慢慢養成用繁體寫的習慣,寫習慣了,也就比較會寫繁體,寫簡體就往往寫的不順,所以,書法展上,用繁體寫的作品就相對多一些。

  • 7 # 墨尚點點一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其幾千年文明演進史中蘊育出來的獨特的選型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書法家,如張芝、鍾繇、王羲之、張旭、懷素、王鐸……他們燦若星辰,留下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供後繼者欣賞和學習。這些法貼,無疑使用的都是繁體字,而不是今天所使用的簡體漢字。學法是一門極其高深、晦澀難懂的藝術,在其演進歷程中,形成了森嚴的法度和準則。一幅字的好壞,須從筆法、章法、墨法、氣韻幾方面去判斷。而對筆法、章法、墨法、氣韻的理解,從哪裡來?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臨貼,與古人對話。古人都使用的都是繁體字,我們繼承和學習它,也使用繁體字就不足為奇了。以一個“頭”字為例,從古法貼中可以找到幾百種寫法以供參考和學習;如果使用簡化字,如何借鑑?如何學習?

    那麼,現代書法作品中可以使用簡化字嗎?

    1958年,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國家總理周恩來,在一次政協會議報告中專門提到字改革及書法藝術問題,他說:“漢字簡化會不會妨礙我國書法的傳統和愛好呢?我想是不會的。書法是一種藝術,當然可以不受漢字簡體的限制。簡化字本來是用在印刷上的,我們不能強制大家必須按照《漢字簡化方案》寫字。因此漢字簡體不會對我國書法藝術有什麼不利的影響。同時我們也應當歡迎書法家按照簡化漢字寫字,以提高簡化字的藝術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白天睡不醒,晚上放外音看通宵電視劇的室友,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