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順數73976211
-
2 # 清啊久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漢族民族服飾基本特點:
交領、右衽、繫帶
基本形制
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
是從黃帝制冕服,開始一直到清初,我們漢民族的服飾,歷朝歷代都以這個事情為重大事情,我們穿了5000年的衣服在幾百年之內幾乎喪失殆盡,現在很多的仁人志士都在呼籲恢復漢服,我也是其中之一,我談一下我的看法吧!
這其中有很多困難
一,從國家層面,我認為國家不會支援,國家希望民族融合,推廣漢服容易讓其他民族感覺不好
二,從民族文化自信來看,我們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你能理解嗎?在農村有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娶上一個媳婦,在有些外國人嘴裡,叫,我用了一箇中國女孩use,像用了一個手紙,用了一個塑膠袋一樣,自信不是口號,而是深入骨髓裡的東西。
三,已經既成事實了,我們絕大部分人的衣服已經胡化了,而且已經胡化幾百年了,從習慣的角度也不大容易了。
四,漢服已經不符合我們現在的生活習慣了,現在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缺少穿漢服的那種生活境遇了
如果我們想恢復漢服應該怎麼做呢?
一,最快的方式,上行下效,記得各國元首來中國時,領導人都穿唐裝,一時間唐裝盛行起來,或者那些明星,大腕也行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我們現在發展的很快,我們的文化也開始熱起來,國學,漢語,書法,等到有一天,大家都認同,我們的成績,不是因為學習西方,而是源於我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的時候,漢服自然就會興盛起來有一天我走在路邊,看見一個燒烤攤,玻璃上貼著“中國烤肉”,我感慨萬千,不是高加索烤肉了,不是奧爾良烤肉了,我以中國為榮,我們的就是最好的。
三,生命力,不管你信與不行,無論我們的意願多強烈,我們終究扭不過歷史潮流,適應他的就會留下,不適應就會淘汰。
我認為我們不能一蹴而就,全民恢復,不可能,我們應當找一個突破口,在遵循交領,右衽,繫帶的基本理念下,設計出具有時代特色,具有美感,舒適,方便的漢服時裝,真正的用美和潮流來征服大家,等到漢服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了,我們再進一步嚴格要求,做出符合周禮的漢服,作為我們的禮服,平時不穿,盛大節日,隆重場合,重要場面,不穿西裝,不穿西式禮服,而穿我們周禮漢服,而且每一個人都要備一件,衣呀,冠呀,都要齊備
-
3 # 歷史告訴你
我曾經浸淫於「漢服復興運動」之中,也曾經深深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所感動。
但後來,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壓根就不可能奢望從古人那裡找到什麼答案;衣冠雖美,也不過是一道安慰劑——更何況還有人打算拿它來作遮羞布:混過這個圈子的人,恐怕都知道我所說的「遮羞布」意味著什麼:嘴上說「復興漢服」的人,其實心裡並不一定在乎歷史上的漢族服飾究竟是什麼樣子、又究竟發生過怎樣的流轉演變,他們只是摘取甚至臆造某些片段、用以塑造民族符號、進而圈錢騙炮謀取政治資本而已。
為了真正地讓漢族傳統服飾中的美得到發揚光大,我們必須與那些神棍作切割,反對他們所謂的「復興漢服」,把對漢族傳統服飾的話語權奪過來,讓衣服迴歸衣服本身。
衣服就是衣服,漢族傳統服飾也不例外。如果覺得這衣服漂亮,自己又買得起或者能動手做,那就穿吧。
倘若抱著別的什麼「崇高」的理由,那也別怪人家笑曰「中二」;如果衣服本身就劣質堪比窗簾布,那就更別怪旁觀者「呵呵」了。至於那些張口閉口就「皇漢」的、圈錢的、騙炮的,我就不予置評了。
-
4 # 遛街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漸關注漢服文化,我也被吸引其中。我見過有像漢服的復興活動,幾百個青年穿著傳統的漢服在街上游走;也看見過有許多人投來質疑的目光,也會被人嘲笑說是日本人韓國人。當然我知道在現在的觀念中,漢服仍舊是那些拍戲的或者是想要標新立異的人所穿的服裝。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們這種現狀的產生呢?
我個人認為還是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疏忽導致的。有的人會說,我們漢人從滿清以來就在漸漸喪失著自己的文化;也有的人說,漢民族文化在這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逐漸被西洋文化所統治,喪失了自己獨有的韻味。而如今,現在的年輕人開始逐漸重視這種漢服文化,他們是希望漢民族文化不會像其他國家的那樣過分西洋化,這是一種對於過度洋化和盲目追尋時尚的反駁。我們在尋找真正中國化的東西,尋找我們失落的身份。
-
5 # 科技文化鄭軍
應該指出的是,漢服是古代上流社會的禮服,不是普通勞動人民穿的衣服,甚至上流社會的人也不是天天穿。漢服無論哪種式樣,明顯不適合生產勞動,甚至不適合居家過日子。所以古人並不是每個人每天都穿漢服,只是一部分社會精英穿著它參加各種官民禮儀活動。農業社會的禮儀十分繁瑣,需要特定的衣服來顯示身份。
即使是少數民族服裝,比如每年人代會上少數民族代表穿的那些衣服,也只是他們的傳統禮服,在過去不可能穿著它們下田幹活,現在更不可能穿著它們上班。另外一個參照就是日本的和服,今天的日本人也只是各種儀式上才穿。
如果古代農業社會的那些儀式都不存在了,穿這些衣服是很可笑的。
甚至,今天我們看到的複製漢服也不是古代的樣子。因為古人都是手工紡織,面料比現在糙得多,穿在身上象麻袋一樣粗獷。古代印染技術也很有限,只能印幾種簡單顏色。現在我們看古裝劇裡面那些人物穿得多姿多彩,挺闊舒適,飄然如仙,那都是現代紡織工業的產物。如果真要如實複製,得先從紡織土布開始。《荊柯刺秦王》裡面秦始皇穿著黑灰色大棉袍,象個北方老農民,那才是真實的古代服裝。
西方在進入現代化之前,他們的貴族也和中國精英一樣穿金戴銀,搞得很臃腫。很多禮服自己穿不上,必須由僕人幫著穿。現在中國人覺得西裝和燕尾服是西方傳統服裝,其實它們最早是貴族家裡面僕人的服裝,穿這些衣服幹活方便,工業革命後才流行起來。
所以,漢服消失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傳統農業社會不存在了,現代工業社會要求快節奏,也不講那麼多儀式。
中國進入工業時代後曾經有過一款“漢服”,就是中山裝,是唯一適合現代社會並且由中國人定型的衣服。另外還有一款能體現中國現代社會風格的服裝,就是茄克。二十世紀初,歐洲工人都穿茄克到工廠幹活。布林什維克革命後,列寧這些領導人就穿茄克,以示自己是工人階級先鋒隊,和穿西裝打領帶的其他政黨相區分。現在中國領導接見外賓穿西裝,下來視察穿茄克,就是繼承這個傳統。
所以,如果一定要推廣中國風格的服裝,不如推廣現代風格的中山裝和茄克。
-
6 # 簡馨安平
漢服是中國古代人設計出來的衣服,普通款式用於百姓方便幹活的。華美的衣服是用於喜慶的節日時穿的。如果是皇族、貴族、和有錢人家那就是天天穿華美的衣服,因為有權、有勢、有錢的人是不需要幹粗活的,所以他們都穿華美的衣服。古代衣服是代代不同,各有特色,都挺漂亮的,古代人稱為錦衣華服。
漢服是所有中國歷史服裝各種款式的統稱,也是歷史華服,傳下去就是自己的歷史服飾文化,聽說現在有漢服節了,個人覺得可以舉辦婚禮、生日會、的時候穿也不錯。
可以不日常穿,但總要知道自己美麗的歷史文化吧,對歷史文化承傳好的,改掉壞的。
發揚自己的文化,承傳美好。如果自己不重視.不傳承,別的國家會拿走代代傳承然後說是他們的了。
-
7 # 我家的兩三人
漢服是中國古代人設計出來的衣服,普通款式用於百姓方便幹活的。華美的衣服是用於喜慶的節日時穿的。如果是皇族、貴族、和有錢人家那就是天天穿華美的衣服,因為有權、有勢、有錢的人是不需要幹粗活的,所以他們都穿華美的衣服。古代衣服是代代不同,各有特色,都挺漂亮的,古代人稱為錦衣華服。
最近看到很多人說漢服這個詞很籠統,而且融入了很多外來文化,應該確定一個款式來發展,但是如果這麼做,別的款式就不能被認可。漢服的定義是漢族傳統服飾,傳統服飾只能一個樣嗎?中華文化發展了幾千年,難道傳統服裝不能多幾個款式嗎?漢服指的是華夏民族在發展中的一個體系。所以,我認為,襦裙、襖裙、曲裾、大袖衫等等,每一樣都是我們的傳統服裝,每一樣都不能捨棄。
回覆列表
沒穿過漢服,也不知道其好處。但它的美觀和舒適度,可以從穿著的人身上和表情上可以看得出來,猜想得到。但本人最怕是穿漢服的那一套禮儀。(就是規矩)我是個懶人不說,還是庸笨的無詞形容的人。反正那樣容易,那樣隨便,就那樣來。所以到老一事無成!請千萬別學我。還是要有點人樣才好!個人建議,今人有條件了。可以試試美化一下生活,豐富一點知識。提高一下生活樂趣,也是可以領略一下古人的智慧的。古話說的好,是鋼是鐵,試了才曉得。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原來滋味裡,真的有調料。(原句是作料,那個作字,寫不到)。謝謝!謝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