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反岐視
-
2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經緯匯商
首先肯定,孔子是個善於學習和總結的人,要不然不會留下《論語》了。在他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總結了一套不合時宜的思想,在當時也找不到個好東家。令他老人家想不到的是,他的東東,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某一天被人重新拿起,還發揚光大了,因他的論述惠及孔家的子孫後代。其次他是個敢吃螃蟹的人,他在家開了個學習班,開啟了教育個體戶的模式,更為幸運的是他的學生們也很優秀,讓他聲名遠播,名揚四海。至此他老人家走上了聖人之路。
-
4 # 保哥講論語
在我的哲學裡,孔子及其弟子們和我們常人一樣,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有著十分個性化的生命特徵,為了自己遠大的志向在生活的狹縫裡匍匐前行。世人也許會詬病於孔子一生執著於仕途,但多數人卻不會思考孔子執著於仕途的原因。他時刻將眼光關注於世上最大多數生命的生存與發展,為天下蒼生請命,只有有權才能實現,世人愛怎麼看怎麼看,這是孔子的執著,也是孔子的個性。
季氏家臣陽虎,把持魯國政權,就這樣的“爛人”跟孔子交流後,孔子也說“諾,吾將仕矣”;與陽虎勾結的公山不狃請孔子當官,子路不高興說:“沒地方去就算了,怎麼能去他那裡?”,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管他是誰,我就能將國家復興”;晉國大夫越簡子的家臣引發叛亂,請孔子出山,子路以孔子曾說過“君子不入惡人”力勸,孔子說:“不錯,我是說過這話,但我還說過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呢’!”
孔子帶著學生到了衛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風騷昭著,久聞孔子大名,立召孔子問禮。子路力勸老師不能前往,但孔子仍然去了,後留下“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千古名句。即便是對自己名聲有影響,只要能推行“仁禮”對蒼生有福,自己的名譽又算什麼?
但是,如若感到對天下蒼生不利,即便仕途順暢,待遇優厚,也不入仕。衛靈公召見孔子後,賜地賞錢,但衛靈公問起孔子如何排兵佈陣,孔子一句話懟過去:“這活幹不了!”,第二天帶著學生就走了。“什麼地啊錢啊,走人!”,又來一句:“君子謀道不謀食”,頓時讓後人心生敬意。“道不同,不相為謀”,只要有悖天下蒼生福祉這個原則,孔子是“一言不和就走人”。他時刻要做的是對天老爺負責,是對天下蒼生的大負責,君王在孔子的眼裡也不過是他仁禮盤上的一顆棋子。
試想,這樣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無論做什麼對天下蒼生都是福利。比如學生子貢,他不僅開了中國儒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先河,而且樂善好施尊師重道。子貢“重金贖人拒獎”雖得到老師責備,但子貢不語。孔子落難,子貢花錢找人脫關係營救孔子,被傳為佳話。晚年追先師遺志,辦學校講仁禮之學,讓人感動。
子路性情直率魯莽,武藝高強,深受孔子器重。孔子出遊十幾年,子路作為護孔大將追隨老師多年。雖然在生活和學習中常遭老師責備,師兄弟嘲笑,但子路為人正直,直言不諱,嫉惡如仇,謹遵老師教誨。即便是被殺害時,想起師父教誨,也要衣冠整齊而亡,有遺言“君子死,冠不免”。冉求布兵打仗,十分勇猛。在魯國任統帥,大敗齊國,趁此機會上書君上,恭迎老師回國。但後來當會計,助成了季康子斂財,孔子聽說後大罵冉求。冉求知錯,請老師原諒。
子我是唯一一個敢於直問孔子為什麼要守喪三年的奇葩。他跟老師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聰明地擺出自己的理由,“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孔子問他:“在父母喪期三年裡邊,你吃好飯穿錦緞,能心安嗎?”他就懟一句:“能安!”孔子拿他沒辦法,只得說:“那好吧,只要你心裡能安,那你就那樣做吧!”然後孔子就跟其他弟子說:“子我不仁啊!小孩生下來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守喪三年是為了報恩啊!”說這一句還不完,又加一句,怒懟子我:“難道子我小時候在他父母那裡沒得到三年的愛嗎?”
又有一次,孔子看見子我大白天睡覺,罵子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粉刷)也!子我一聲不吭,雖然他才思敏捷,好學深思,能言善辯。後來成就了自己,做了一個出色的外交家,但凡去他國遊說,非子我莫屬,後世封子我為“齊公”和“先賢宰予”。
子游在武城做了邑宰,推行孔子的禮樂教化。孔子跟眾弟子路過這個小鎮,聽到各種禮樂聲,孔子心裡很高興。但嘴裡卻跟子游說:“殺雞焉用宰牛刀?”意思是就你這個小破地兒也值得用我的禮樂教化嗎?子游就趕緊跟老師解釋,老師這不是當年您教我的嗎?等等等等。夫子一笑,來了一句:“跟你開玩笑呢,你還當真!”其實心裡邊蜜甜似的,跟隨行的弟子們說:“看到沒,以後當了官就得這麼幹……”
說到開玩笑了,我覺得孔子是幽默大師。有一次,孔子覺得自己推行了那麼多年仁政,一直也沒成功,就很傷心,跟弟子們開玩笑:“哎!這大道是推行不下去了,我看不行乾脆我就弄個小船去海上兜風吧!誰跟我去啊,子路吧?”
子路聽說後心裡非常高興,覺得老師到哪都帶他。孔子又不高興了:“子路這傢伙就是個有勇無心的主兒!”孔子這意思是:“子路你真是個傻逼啊,連什麼是玩笑話都聽不出來!我孔丘是放棄理想的人嗎?要放棄我早放棄了!”
透過不同的話語方式,不知不覺地跟著大家把《大學》、《中庸》和《論語》的精華部分草草過了一遍,我相信每一個人讀經典都會讀出自己的道理,自己的喜悅。經典就是經典,無論時代發展到哪兒,經典都能時時照映我們華夏兒女的心靈。
無論科技如何變,知識如何變,時代如何變,有一種東西永遠不會變,就是我們的經典,因為經典不是書,不是知識,它是思路,是智慧,這個永遠不會變。我們讀經典不是要變迂腐,不是去鑽故紙堆,更不是鑽牛角尖,是為了變聰明,是為了開智慧。
時代發展到今天,三天不上網你就感覺掉隊了,三月不和牛人聊天你就感覺沒救了,但有一種方法可保你“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多讀經典,和中華歷史上最有智慧的聖人對話。熟讀經典,方能持經達變!
-
5 # 契茶書舍
一、生前寂寞身後熱鬧的可憐老人。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帶著學生奔走各國,四處求職,尋求能夠施展自己主張的老闆與公司,雖然曾被聘用,並幹出了一番業績,但時間很短,更多的是不受待見,處處碰壁,甚至食不果腹,在孤獨落寞中走完73個春秋。孔子身後有多熱鬧恕不累述,人們發現只需要用到他生前主張的一半,就可以治天下。
二、不用親自操刀就能寫出曠世經典的奇人。對後世影響巨大的《論語》並非孔子所著,而是由其弟子們編纂整理而成,這和釋迦牟尼、耶穌極為相似,著作由後學門生結集完成,多是記載其生平和言行,卻能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之所以為奇人,因為這種人在並不是很多。
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老頭。面對一個倫理道德滑坡,價值體系淪陷,極度動盪不安的時代,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恢復周禮,施行仁政,他的追求和理想與時代極不協調,但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嘲笑、冷遇、顛簸、困厄中堅守如一。
四、把教育從貴族引向民間的實踐者。當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時,孔子便把目光投向了有著更加深廣意義的教育領域,並透過興辦私學,首次將教育從官府引向民間,受教育從此不再是貴族的特權。孔子3000弟子皆來自各國精英,其中最優秀的達到72人,這對於當時中國的人口占比來說,仍然是一股了不得的力量。
五、熱衷於編輯工作的文史達人。孔子是頂尖的教育家,也是文史達人,他刪詩書,定禮樂,在教學之餘做了大量繁瑣的編輯整理工作,《詩經》305篇“思無邪”,《周易》、《春秋》等經典,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至今捧讀,仍如沐春輝,似澤甘泉。
六、會開玩笑會犯錯誤的普通人。“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孔子“莞爾而笑”,這是《論語》中極為珍貴的片段,和藹可親的孔夫子說到:“割雞焉用牛刀?”。接下來子游的提醒讓孔子意識到自己似乎是犯了個小錯誤,便打趣說到:“前言戲之耳”。這才是真實的孔子,會開玩笑會犯錯誤,如同我們身邊的普通人。
七、底線和原則上寸步不讓的人。當孔子的二位弟子要助紂為虐,幫季氏侵略小國顓臾時,孔子則毫不客氣,寸步不讓,雖二人極力解釋,孔子仍義正辭嚴而有理有據地批評和制止了他們。“既來之,則安之”, “禍起蕭牆”等精彩論斷至今耳熟能詳。
八、會談心的班主任。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4 位弟子在課餘的閒談場面,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栩栩如生,猶在目前,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永遠都不會過時。
-
6 # 雨後天空228077583
孔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透過《論語》中弟子們的記錄可以看出,我總結這麼幾點,與大家共勉。一是知足常樂,二是和藹可親,三是豁達開朗,四是樂於助人,五是一視同仁,六是風趣幽默,七是堅持原則,八是勤儉節約,九是愛憎分明,十是精通音律,十一是富有同情心,十二謙虛禮貌,十三是生活健康,十四是坦率直爽,十五是不自以為是,十六是循規蹈矩,十七是官場失意,十八是鍥而不捨,十九是修養極高,二十是終身苦命,二十一是永遠值得尊敬。
時隔2000年,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無疑是很難的。但可以肯定,孔子既是一代聖人,但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很多話至今仍未我們所用,他不僅給我們開設了一個心靈的課堂,而且也樹立了一個道德的典範,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這是最重要的。
-
7 # 言而無信171286888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
講兩個有關孔子的小故事1.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清教為人處世的方法。孔子說:“知而不做,不如不知;親近而信任,不如不親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頹廢。”孔蔑問:“我自己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設法改掉自己的缺點,盡力彌補自己不具備的才能,不要因為自己修養不夠就去懷疑別人,也不要因為自己有才幹而看不起別人。每天說話不給自己留下後患之憂;每天一舉一動也不給自己留下隱患。那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夠做到。”如果不培養內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過錯,培養了道德,名聲自然就會樹起來,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2.叔孫武叔很喜歡揭示別人的過失並親自品頭論足,孔子的弟子顏回說:“您的這種做法肯定會自取其辱,您應該聽從我的勸告啊。我聽孔子說:“說別人的缺點,並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說別人行為不正,並不能使自己的行為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評自己的缺點,不功擊別人的缺點。”小人好搬弄是非,諷人之長,隱已之短;君子善於坦白自己的缺點,批評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為人處世,不可不知。這是孔子的做人之道。
孔子還是一位勤奮的學者,終生精力都花在學習和教育上。在論語開篇孔子就提到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孔子眼裡學習應該是件很快樂的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應該以學習為樂,亨受學習。這是孔子的學習之道。對於今天的我們更應該把學習視做一種愉快的經歷。
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做人之道,學習之道及他的言行在中中國產生了幾千年的影響。存在至今對現在的中國教育和學習觀仍將產生重要的意義。
-
8 # 求索聞道
感謝邀請,孔子既是聖人,又是普通人,聖人在於他的思想孕育我華夏兒女數千年,更是成為統治階級推崇的思想。普通人在於孔子也跟我們一樣,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且在追求理想上,雖然也官至魯國宰相,但是晚年受到奸計迫害,不得不離開魯國,周遊列國,歷時14年,雖然受到列國國君的禮待,但是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也可以說在政治上是一個不得志的普通人。
他的思想、哲學無需過多華麗的辭藻來修飾,是真正的流芳千古。孔子是聖人出仕的典型代表,春秋戰國時代,很多聖人提倡隱居山林,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而孔子即使晚年了也周遊列國,想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也讓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一生桃李滿天下,是為人師表最好的楷模。
有時間多讀讀《論語》,即使讀不懂,也能從字裡行間感覺到孔子的偉大。
-
9 # 我是大明星嗎不是
孔子一生棲棲惶惶,致力於推行先王之道(即周禮),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各路諸侯各競其力,爭奪霸權,禮崩樂壞,孔子為此常感時傷世。從《論語》一書中,我們可從中得知,孔子是一個謙遜溫和的人,不恥下問;更是一個愛好學習的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我從十五歲起便立志向學),以及“學而不厭”,孔子唯因好學不倦,才成為博學多聞之人;
(孔子愛好學習 學而不厭)
喜愛音樂,孔子痴迷於音樂,為此,他專門整理了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使“風”、“雅”各得其所,孔子聞樂,三月不知肉味,遇到唱歌比他好聽的人,孔子一定請他再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唱;孔子重視各種祭祀之事,並且“敬鬼神而遠之”,齋戒之前都要沐浴更衣,換上乾淨舒適的衣服;我非生而知之者,孔子一再強調自己不是一出生就如此博聞的,而是經過後天不懈的努力才有所成就,勉勵弟子們勤奮學習。
(孔子未能行道於天下 感世傷世)
-
10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孔子亦凡人 ——夫子的喜怒哀樂
過去,當我們打算學學國學,讀點經典的時候,往往是還沒有開始,就望而卻步了,因為我們老覺得這些東西太艱深、太枯燥,而且也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國學經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孔子、孟子這樣的聖哲也不是不接地氣的。
就拿孔子來說,他給人的迂腐、古板、守舊的印象,都是一種假象,都是後人把他神化和歪曲的結果。我們回到《論語》中,就會發現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有血有肉、會哭會笑,有著正常人的喜怒哀樂的孔子。
孔子也是平凡人,他也像我們一樣,會高興,會憤怒,也會悲痛。“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學而》)學習知識,遠方的朋友來了,他都會感到發自內心的愉悅;“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對於季氏破壞禮制的行為,他感到無比的憤怒,進行了嚴厲地批評,如果這都能容忍的話,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呢?“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還是季氏,這次又加上了一直寄以厚望的弟子冉有,孔子更加生氣了,這個助紂為虐的冉有,他再也不是我們一類人了,孔子告訴學生們,對這樣的人,可以“鳴鼓而攻之”;“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心愛的學生得了惡疾,他冒著被傳染的危險,拉著他的手感嘆著“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哀痛之情溢於言表;“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他最讚賞的學生顏回死了,他不僅痛哭流涕,而且還高喊著“老天爺啊,這可是要了我的命啦”這樣的話。
孔子也有愛好。“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述而》)他在齊國聽到了 《韶》樂,居然入迷到了“ 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他自己也說沒想到音樂竟然有這麼大的魔力。他還喜歡唱歌,他和別人一起唱歌,如果那個人唱得好,他一定要人家再唱一回,他也跟著唱。“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述而》)
孔子也會失望,甚至也會發發牢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 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公冶長》)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對他是徹底失望了,而且大動肝火,這樣的人,我連責備的話都不對他說了;“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以矣夫!’”(《子罕》)孔子對他所生活的時代也是非常地失望,他說鳳凰不出現,也沒有河圖,我們恐怕是沒有什麼希望了。
孔子也愛財,孔子也收禮。“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他也有追求富貴的想法,為了富貴,即使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也會去做,當然,這要以合乎道義為前提;“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孔子教育學生,也要收見面禮的。
孔子也會著急。“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在衛國,孔子去拜見了以淫亂著名的國君夫人南子,學生子路很不高興。孔子對這樣的事情也很難解釋清楚,他情急之下,只好對天發誓。
孔子講原則但又有靈活性。“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陽貨》)孔子雖然不願意見陽貨這個人,但在他送來禮物後,根據禮尚往來的原則,應該登門拜謝,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他。這樣既符合禮制的要求,也避免了和他見面,不巧的是,他們還是在路上遇見了。孔子無奈之下答應了陽貨“出仕”的要求,但並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他認為,對這樣的亂臣賊子,是沒有什麼信義好講的。
總之,孔子也是一個平凡人。這不害於他的偉大,在平凡中,我們才更能體會到他偉大的品格。這樣的孔子,才更真實,更親切,更容易接受。
-
11 # 當年青山
一 一個生前普通,死後偉大的人
“一千個觀眾的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用在孔子身上同樣適合。孔子逝去後的二千五百多年裡,他的地位猶如過山車,時而衝上雲霄,時而墜入谷底:
有許多人捧他為高於皇帝的“人中之神”,捧他為“聖之時者也”(能隨著時代變化的聖人)。他所建立的儒家,一度曾邁入歷史光榮的頂點,被西漢和南宋兩朝人尊為“儒教”;
也有許多人罵他是“名教罪人”,罵他的思想是“奴役人性的封建枷鎖”。在五四運動後,進步青年吳虞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他的廟宇被拆,經書被燒。歷史地位降入冰點。“孔家哲學”一度被視作反動的封建思想。
這一切的是非,怕是孔子生前做夢都夢不到的。實際上孔子在他的時代,只是一個首創了私人授課的普通老師:口才好,博學,吸引到許多“小迷弟”,所以有些影響力而已。無論後人對他的評價是榮是辱。都已是身後事。死後的“孔子”更多時候,只是一個“文化符號”而不是一個“血肉之軀”。
二 一個“德智體美樂”全面發展的教育家孔子是精通“六藝”的“全能型老師”。他是個虛心好學的人,常對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年輕時四處向具備某一專長的“高人”請教。傳聞他“問禮於老聃,訪樂於長宏,學琴於師襄”把學到的有價值的古文化知識,整理編撰成六門課本:《詩》(類似語文課)《書》《春秋》(類似歷史課)《禮》(類似思想品德課)《樂》(類似音樂課)《易》(類似數學課)。在文化課外,還有射箭和駕駛戰車的體育課。並將這些知識和技術,傳授給許多平民學生。使得許多弟子都博學多才,聞名天下(如顏淵,子夏等幾十人)真可謂是“德智體美樂”全面發展的一個教育家。
三 一個認準目標,三頭牛都拉不回頭的“倔人”孔子代表的是即將土崩瓦解的舊貴族階級。雖然東周時,周天子已徒剩虛名,各國諸侯心裡瞧不上他,但畢竟檯面上還叫一聲“天子”。給三分薄面叫你“老大”,總比戰國時七國都獨立稱王,反降“周天子”為“東周君”這樣名義和實權都沒有要強。此時雖然天黑黑,只有一點星星燭光,但孔子覺得自己是“受天命”挽救危局。於是帶著妻兒老小,和幾千個學生遊說各國諸侯,推行自己“禮儀仁孝”的政治理想。真可謂是“想用星星之火,來燎原”。明知道前途渺茫,多次受挫,仍然昂頭向前衝。孔子履行了自己“無所為而為之”的道德義務。青山覺得,孔先生雖壯志未酬,但也了無遺憾了吧!
-
12 # 大亨永德
孔子是一個全科教育家,官迷,周遊列國一無所獲,也是一個不得志的失敗者。提昌“仁智禮義信"作品頗豐,論語,春秋影響中華久矣!他的思想體系,稱為儒家!是統治者為奴役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被尊崇。
被稱謂孔聖人,神人的他,在五四運動,文革時曾被批臭打倒在地。也足見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從現在看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幕落的貴族階級思想,逆來順受的奴役思想!是不革命,不進取的中庸之道。對年青一代有害而無益!不過去其糟粕用其精華,批判的吸收也不為過!
-
13 # 風生水起道命理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西方學者稱其為人類歷史上“四大聖哲”之一。分別為: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和耶穌。
孔子最廣為人所知的形象就是“好學”,他熟讀五經《詩》《書》《禮》《樂》《易》,能夠掌握五經之要義。
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一套完整的中心思想,能夠把整個學說連貫起來變成一個系統。孔子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說明孔子一生都是“學不厭,教不倦”,他終生都努力求學不輟。
孔子一生看似平凡,志向也無法伸展,但是他憑什麼擁有這麼偉大的成就,原因在於孔子一生以身教,言教處世。正所謂“言而世為天下則,行而世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
-
14 # 北窗談易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回覆列表
孔子創立儒教,儒教源於屍祭,古寫的儒就是屍旁,還是春秋筆法的編輯,憑個人喜惡刪減很多詩,很懂周朝奴隸社會貴族禮儀,尤其是祭祀禮儀,繁文縟節滴水不漏,人牲祭,五臟祭如數家珍,現代人看到噁心不已。
他用哄死人那套周遊列國騙人,齊國名相晏嬰看見他就討厭,差點把他殺了。
他一生敏而好古克己復禮,就是企圖恢復周朝奴隸社會制度,完成他從沒落貴族恢復到周朝貴族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