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angyizuog
-
2 # QQ奶糖
關於這個問題我講一個聽來的事情:某位作家寫的一篇文章被採用到初中語文試卷的閱讀理解題目中,其中一個學生寄了試卷給作者讓其回答裡面的問題並附上參考答案。題目大概是:理解作者情感,文章主旨一類的。該作者把題目做完後對照參考答案發現他的回答和參考答案的方向相去甚遠。
-
3 # 一勺墨汁
關於現代文學作品是否有被過度解讀的嫌疑,確實有很多這樣的說法。以下主要從兩個方面表達對其過度解讀的看法。
1.作者的角度:寫作是一種“迷狂”的狀態。
當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經常會有突如其來的靈感降臨,這是一種如臨神助的感覺,柏拉圖曾經將其稱之為是一種“迷狂”,是神明賦予的。由此說明,當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是一種不受“自我”控制的狀態,比如托爾斯泰曾經寫《安娜》是,作者本是對安娜是厭惡的態度,但最後寫成了一個讓人同情的可憐女人安娜。不僅如此,在寫作時作品可能會不自覺的加有作者本人也不知道的深意和內容。如曹禺早年並不承認《雷雨》受到了奧尼爾的影響,但在其作品中,是能夠看出來很明顯的影響。
2.讀者的角度:現代讀者地位的提高
a.古典文學——作者掌控一切
為什麼只有現代作品存在被過度解讀的懷疑,而古典文學卻很少有。那是因為古典文學當中,作者對作品擁有完全的解釋權。在古典文論中,講究“文如其人”,欣賞作品也要“知人論世”。如果作品有什麼懷疑之處,一定是“法國派”,要求考據考證作者的言論。作者在文章解讀中具有權威性。
b.現代文學——讀者的“二次創作”
現代作品,隨著西式理論不斷地傳入中國以及文學觀念的不斷演變,讀者在解釋文字的過程中逐漸有了穩步上升的地位。現如今更是認為當作家完成了作品,他和作品也就沒有了關係、閱讀作品是對作品的二次闡釋等諸如此類的觀點。而比較起來,讀者的群體規模遠遠要大過作者,“一千個人當中當然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聲音湧進一個文字,不同的闡釋灌入同一個作品,所以也就會有對現代文字闡釋過度做出的懷疑。
回覆列表
大作家賈平凹的作品小說獵人。這部小說許多人都看過,而且著名評論家李建軍先生做了非常準確,而科學的評論。這樣的大作家寫出獵人這部小說,讓人非常的詫異而驚訝。中國人無論是正反兩方面的進行閱讀和理解。都不會過,也未過。它的主題思想,他的人物,精神人格,他的寫作意圖,它的社會效果如何評價,但是這是中國的大作家。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社會會產生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對我們社會對我們廣大的讀者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精神引導。希望沒有看過的朋友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