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童木132552
-
2 # 羞答答的玫瑰2000
有父母的嘮叨是幸福的!嘮叨裡有關切、有祝福、有各種不放心、各種惦記、各種恨鐵不成鋼……有父母才會有不厭其煩的嘮叨,子欲養而親不在了,沒有嘮叨了也就沒人惦記了……
-
3 # 淚眼望穿
我小的時候比較叛逆,不服父母管教,經常頂撞父母,尤其是我的媽媽。那時候家庭經濟都不寬裕,父親經常在外幹活,和他頂撞的時候少,母親在家,我和她頂撞的時候比較多。現在想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是由於自己比較敏感,有時候母親的一句無意的話就會惹得我和她頂撞一番甚至大哭大鬧起來,每到這時,母親便不再理會我,我有時候能和母親慪氣好幾天不和她說話,但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慢慢懂事,頂撞父母的時候逐漸減少。我參加了工作,成了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能體會母親的不易了。就再也沒有頂撞過父母,反而為他們考慮得越來越多。如今。我的孩子已經20歲了,父母也年近七十歲了。每次回到父母身邊,總覺得對他們有所虧欠。現在回想起小時候的不懂事,總是很內疚,所幸父母早就把這些事忘記了,從來都不提起這些事。小時候總是無知的,頂撞父母也是情有可原。我覺得我們不必要去糾結那些因父母嘮叨而頂撞他們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讓他們不再為我們操心,同時要好好孝敬父母,讓他們晚年過得幸福,老有所依。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
4 # 表姐的朋友的妹妹
曾經我把媽媽頂撞的哭了,後悔的我想了無數種道歉的方式,最後還是媽媽給我臺階下,然後就和好了,想想從未給媽媽道過歉,慚愧!
-
5 # 手機使用者52214184002
我有這樣的經歷,好後悔:可是有用嗎?雙親已經不在了
-
6 # 濟寧龍振
這個是我不想回答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我是煩他們的,尤其是小的時候,但是現在自己年齡越來越大,一點一點正在改變,曾經可以對任何人說話心平氣和,唯獨對父母大聲說話,發脾氣,現在想來,當初的我多麼無知,多麼可笑,那時的我是自卑的,是懦弱的表現,經過了風風雨雨之後,遇到了大起大落以後,能幫你的不在是你認為的朋友,一些知己,而是曾經讓你很厭惡的父母,那一刻的我無地自容,還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以後的人生自己不在弄性尚氣,多多陪伴他們。謝謝邀請
-
7 # 使用者83743621217
我是常常頂撞父母的,我是家裡最小的老九。我24歲還未滿,父母就都過世了,回想頂撞父母的畫面挺溫馨的,我沒有後悔過頂撞父母,我是他們的孩子,我天生任性,永遠都不會懂事,現在65歲仍不懂事。
-
8 # 涓涓溪水22
謝謝邀請!不太懂事時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把我拉扯大,後來母親身體不好經常住院,每次給她買好吃的她都捨不得吃,留到最後都壞了,還有在醫院訂的午餐她都不訂貴的,我怎麼說她都不聽,因為這些事情我總和她發火!平時她嘮叨我也很煩,一次她住院病危我守在旁邊心裡很愧疚,下決心等她脫離危險我再也不和她發火了。可是等她病情好轉後我還是沒有履行“承諾”哈哈想想唉……不應該呀。母親離開了我,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情景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終生難忘!
-
9 # 任鬱清
回想起曾經頂撞父母嘮叨的畫面,那時真是自作聰明的很,而站在父母的面前,我們永遠是父母的孩子,父母的嘮叨不外乎是對子女的成長的關心問候,年少的無知的我們又怎能明白父母的嘮叨聲裡包含了多少對我們的養育和教育的恩惠。
時間如水,歲月不居,問誰能一生無悔呢?正如初聞不識曲中意,再看已是曲中人,年輕氣盛裡的理直氣壯的頂撞,是孩童時我們的無知和不懂,就算有自己認識正確的觀點和方式,也該保持語氣與父母交談,真懺悔那時不知天高地厚的頂撞,傷及了父母的深徹關心。
無論時代和季節如何變化,父母對子女的疼愛都是無法抹點的。點滴的恩惠猶如春天的日光,細小的問候猶如春日裡的雨水,孩子的我們像極了幼小的禾苗,離不開父母飽滿的沐浴。
深記朱自清《背影》裡對父親行為的描述,莫不是那時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心理,怎會傷及那崇高的、與生俱來的無私大愛呢?
感恩父母,祝福父母!
-
10 # 美好心願定會實現
小時候有太多太多的不懂事,惹了父母太多太多的氣生~最簡單的最平常的一件事就是每次媽媽給盛飯都給盛的滿滿一碗,我吃不了那麼多為什麼媽媽每次都給盛那麼多?我就說了我媽還不改,我就還生上氣了;等我有孩子盛飯每次也給盛滿滿的,我兒子就生氣,可是我也不改,但是讓我明白了,那是媽媽怕孩子吃不飽,想多給孩子吃,這就是媽媽的愛!
-
11 # 貓耳朵刀削麵
看見這個問題我就不由得淚流滿面!我們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老父親已經不在了,想讓他罵我一句都是奢望了!換作現在她們天天嘮叨我我也不嫌煩!可是小時候總是不想讓他們多嘮叨一句!
-
12 # 天儲
我們要珍惜當下,每個人都有過往,所有的人或事都會成為往事,不要活在昨天,也不要幻想未來,因為明天發生什麼事誰都不知道,所以珍惜當下!!!
-
13 # 梁明霞與精神分析
大家知道歐文亞隆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小說家,他出版了很多有關心理的小說,其中有一本名為《媽媽及生命的意義》短篇小說集。此書的第一篇題為《媽媽及生命的意義》,這篇描寫的是歐文亞隆本人的經歷和內心感受,文章一開頭就描述了他做的關於他已去世10年的媽媽的一個夢,夢見媽媽,夢中大喊“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然而文中回憶跟媽媽的相處,他對媽媽從外表到談吐等等,有諸多不滿,甚至覺得憎惡。夢卻讓亞隆震驚地發現他原來一直都渴求他最不喜歡的母親的首肯,後來他讓自己回到夢裡與母親和解。母親表達了對亞隆獨特的愛的方式,而亞隆也最終說出了這句花了50年才說出的“謝謝你,媽,謝謝你。”
我記憶中沒有過頂撞父母的畫面,回憶起父母,曾經對他們也有過抱怨,他們都已不在了,現在想起來,有太多遺憾,很多話沒有機會當面說出來。我看到一些朋友,他們提起父母,總感到不滿和氣憤。有些父母已經離世,他們仍不能解開心結。
不管你在回憶起與父母的衝突有何感受,都儘可能去父母和解。因為與父母和解的過程,是我們學會接受社會和自我接受的過程,我們從理解父母到自我覺察,也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若對原生家庭問題毫無意識或感受模糊,那麼這些記憶就會指引我們不自覺地把麻煩帶進每一段社會關係中,甚至延續到下一代身上。能夠用語言表達,內心的傷痛才有機會療愈。
-
14 # 承翰藝術時間
可能年輕的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很不喜歡父母嘮叨!但是慢慢長大了就明白了,那是父母的愛,現在的我們也是這樣的,你對父母的愛,不是施捨,而是對他們曾經的付出最微不足道的回報。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不知道我分享得對不對,請您諫言!
回覆列表
你這個問題讓我糾結了一下!因為我深有體會!當年可能因為年少不懂事頂撞爸爸和媽媽,後來離開家鄉到其他地方上大學去了,當我大四快畢業的時候我爸爸去世了家人缺因為擔心我畢業沒告訴我,等畢業回來才發現爸爸去世快兩個月!那心情真心無法形容,很痛苦!如今想孝順母親,但實際生活中難免有些情緒偶爾會出現頂撞,但事後更後悔自責!想彌補但力不從心!有些方面能力有限無法按照自己的所希望的方法去孝順母親,只有珍惜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