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婁海凌
-
2 # 情感達人王笑
遵循【三件事】、【邊界感】即可。
王笑心語:【三件事】
人這輩子,就三件事: 1、上天的事。 2、別人的事。 3、自己的事。 人的煩惱就是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了。而別人毫不知情,別人毫不領情。如果你煩惱了,不開心了,請從以上三個方面找原因,你一定可以找到的。找到了,你就知道怎麼解決了。
王笑心語:【邊界感】
記住一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其他人都是外人!記住這點,這叫做有邊界感。所有痛苦糾結的人都是沒有邊界感的人。所以對自己好就可以,誰希望你對他好,你再酌情對他好也不晚。對別人好,就像給人餵飯,人家不餓的時候,請勿提供餵飯服務,否則他會給你點顏色看的。所以不要強行給別人東西,除非別人需要,除非你不透支。 把別人當作自己,這就是有病了。專業對自己好,業餘對別人好。這樣你就可以百毒不侵,百情不傷,而且人緣極好。人不愛己,天誅地滅,人不愛己,生不如死。(2016年2月3日)
-
3 # Miss張小豆
人的行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倆看,這主要包括,性格,年齡,工作的環境等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對人造成了影響。因此,我們的行為,例如操心別人這種動作,其實是很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並非僅僅是心理學的因素,但是心理學的因素的影響可能是最難以改變的。因為性格是我們再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他一旦形成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不僅緩慢而且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例如有的人生性涼薄,不願意與人交往,即便他做出了改變,努力去跟別人溝通,但他的個性,他的本質,他的自我仍舊是個不願意人交往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把交往的行為堅持的足夠久之後,慢慢的他就變成了一個能與人交往的,甚至擅長與人交往的人,他的個性可能也變得健康起來,但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定的,並不是穩定會出現的,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努力了也仍舊不能很好的與人溝通,但對於有些人來講,雖然仍不願意與人溝通,但技能上在現實中,卻可能被別人認為是善於與人溝通的。這個神奇的現象源自於人的主觀意志對於行為的而影響。剛我們剛才說了,人的行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我們的主觀醫院,如果你想要做某件事情,那麼不管你的個性是什麼樣子的,你都能做到這件事情,例如操心別人,如果你不是個習慣操心的人,但有個人你很在意,那麼你畫的時間就會讓他變得操心。
-
4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如果要從心理學上來考慮擺脫“操心的命”,那麼我們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個問題,操心的命有什麼不好?受累?其實受累並不是重點,真正刺痛你的可能是受累不討好!
在夫妻之間為對方考慮了很多,卻從不被體恤。親子之間,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飯都吹涼了,水都給擺手裡,也不被理解。同事之間,給出主意、給謀劃、幫安排,甚至代工作,結果功勞、苦勞都是別人的,這樣的人生太常見,卻很不正常,因為自己的損耗太大。
第二個問題,你為什麼會是操心的命?換個角度提問“操心的命”這種行為背後獲得了什麼樣的體驗是我們需要的?
首先,操心的命是因為我們不確信,對方是可以完成的,因為我們內心擁有深深的焦慮不安,所以要安排、要保證、要確信。
第二,操心的命背後是控制的慾望,源於第一條的不安定,但情緒更強烈。
第三,操心的命,可以與別人建立連線,我們不知道怎樣和別人建立一種關係,那怎麼辦呢?就是為別人付出呀!就是我得給你做點什麼?你得看見我呀!你得知道我有用啊!一般有這樣行為特徵的人都是家中排行一、或者二,家中排行最後的人或獨生子女,一般不會形成這樣的性格。
所以可以看見這樣的性格是在家庭成長過程中形成的,首先是家長的需要,父母要有個孩子可以幫忙家裡的事情,所以長兄、長姐要代父母之職,對於一個小孩來講既是信任,也是壓力。當然也有排行在後的孩子形成這樣的性格,主要特點是沒安全感,極度渴望被認可、被誇獎。
當我們明白這些以後,就可以開始行動了,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或者從其他方面找到安全感,放下不必要的擔心與憂慮,自我認可。
這些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做起來沒那麼容易。
其實心理成長是你所需要的,心理成長也是心理工作最本質的內容。
-
5 # 心理諮詢師四四
看到這個問題時,很容易聯想到去年大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女主羅子君的媽媽,薛女士,在自己的女婿出軌後,帶著替自己女兒爭口氣的想法衝到小三公司大鬧。這真的是操碎了心的媽媽。在心理學中,操心的命的這類人,其實是因為對他人的不信任,以及自己的控制慾。
對他人不信任,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的來做才覺得安心,這是對他人能力的不信任,就像那個獅子管理叢林故事。
獅子派豹子去管理一個部落。豹子每天勤勤懇懇,早出晚歸,事無鉅細都要過問,就連一隻山羊每天吃幾斤草都親自審批。豹子精力有限,經常顧此失彼,惹得動物們怨聲載道。“你這麼管事怎麼行?”獅子望著憔悴不堪的豹子說。獅子決定帶一帶豹子。它找來老狼、狐狸,當著豹子的面給它們佈置了任務,就和豹子下起了棋。豹子不安地問:“大王,狐狸和老狼能管好部落嗎?” “管不好就吃了它們。”獅子微笑著說,“記住,管理無須事必躬親,主要靠邏輯和打手。”愛操心的人就像豹子一樣,任何事都事必躬親,因為只有自己親自去做了,才會掌握事情的發展,他們渴望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另一方面,愛操心的人沒有明確的邊界意識,就像《我的前半生》中的薛女士,女兒的感情問題是她自己的家事,作為一個已經成年並且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她應該相信自己女兒的能力,並且在女兒提出需要時幫助她,並不是自作主張去做一些自認為對女兒好的事情,她沒有分清楚自己和女兒家庭的邊界,對於和自己有些關係的人,總會企圖越過邊界,以關心他人為名,干涉他人生活。
如何改變自己的愛操心的命呢?從相信他人開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決策時就應該意識到他人的能力是需要被信任才能發揮出來的。
整理好自己的與他人的邊界,儘量控制自己“少管閒事”。
愛操心的不是命,是一個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總認為他人的事情和自己有關,並且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可以幫助或者影響他人。
-
6 # 知我心理學
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人,她常常在我面前抱怨說,“為什麼別人事事都要我來操心”,可當有人想要幫她分擔一些時,她卻不允許,還會嫌別人做不好。
可以說,有的人之所以操心,是他喜歡把大家的事情都包攬下來,甚至有時都不用等別人開口求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操心命”可能反應的是一個人的控制慾。這樣的人,其實有意無意地透過自己的操心,插手了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一切按照他們的標準,他們想要的方式,發展成為他們希望的樣子。
要想知道自己怎樣擺脫“操心命”,就要先知曉自己究竟為什麼總忍不住操心。
為什麼你會忍不住“操心”呢?1. 操心,給你一種確定和安全感當你在操心別人的時候,你其實會感受到環境、他人與生活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時,你便會感覺到一種踏實的安全感。
2. 為別人操心,有助於提升自尊感在你為別人操心的時候,你會感受到自己能勝任不同的事情,從而獲得自尊和自信,甚至還會獲得一種“我比別人能力強”的優越感。
就像我朋友雖然每次都抱怨她別人讓她太操心,很累,很煩,但其實,她也同時在心裡獲得了一種“我很有能力”“這個家沒有我不行”的自尊感。
但操心過度,就會讓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之餘有太多的負擔,從而感到精疲力竭。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該怎麼擺脫“操心命”呢?首先,你需要學著適應失控的感覺,學著適應當一切不經過你的“操心”之後,可能會出現出乎你意料的結果,這是完全正常的,儘管這可能是你過去難以忍受的。
你可以嘗試:
1. 想象自己正在努力克服失控幻想一個會讓你感到失控的場景,比如你的孩子剛上了寄宿學校,你不知道他平時在學校的生活怎麼樣。
2. 想象這個時候,你會為了克服失控感而過度操心的行為你可能會給他打電話,如果他沒有手機,你可能會經常聯絡他的老師;呆在家中你可能會坐立不安,猜測孩子現在在學校正在做什麼;你可能會嘗試聯絡他的同學,瞭解他在學校的交友情況…
3. 寫下自己因為過度操心而付出的代價比如,你因為擔心孩子,可能無法享受美好的夜晚;你可能由於過多地聯絡老師,讓老師感到無奈;你的孩子可能因為你的過多介入,與你頻繁發生爭吵等等。
在之後的生活中,每當你發現自己好像又試圖控制一切,操心過多的時候,請你重新看看這些因為過度操心而付出的代價,並提醒自己,“操心太多可能會讓我失去這些東西”。
最後,你的能力、你的價值不應該被“你能否幫助別人”,“你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別人的問題”等這樣的外在事物所定義。你可以學著發自內心地,純粹地誇獎和欣賞自己,不因為你對別人的“操心”。
希望我們都能早日學會: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同時,不為別人的幸福過度負責。
References:
Shapiro, D.H., Schwartz, C.E., & Astin,J.A. (1996). Controlling ourselves, controlling our world: Psychology’s role inunderstan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and gainingcontro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12), 1213-1230.
Stahl, L. (2015). 10 Ways to stop feelinglike you need to be in control all the time. Mind Body Green.
Thompson, S.C. (1981). Will it hurt less ifI can control it? A complex answer to a simple question. PsychologicalBulletin, 90(1), 89-10
-
7 # 南雁
操心的命,這個我深有體會,而且很邊也不乏很多和我一樣愛操心的人。
操心的人總會感覺心很累,而且事無大小總是要親力親為才覺得放心。長此以往的話,其實會思慮過度,對身體也不是很友好的。
說是愛操心,實則是求得對全域性的掌控以及對旁人的不信任。
但有時候操心的你付出了很多,也很累,卻也沒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反而會招人煩,總是覺得有些無奈。畢竟,管得太多,也會或多或少干涉別人的生活,畢竟,人人都是有自由,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嘛,不可能夠跟你一樣的。
朋友說,老公刷的碗總覺得有洗潔精或油漬,必須是自己刷的才覺得是乾淨的;老公一個人看孩子總覺得不放心,自己必須在旁邊盯著尚可。
朋友說,你看你還不結婚,害我天天替你惦記著,簡直是操碎了我的心。
朋友說,工作的事不管大小,我總得方方面面都得知道才行,而且別人出了問題,自己反倒更加焦慮。
說到底,操心,天生後天都有因素。知道了根源,也可嘗試著做出些改變,畢竟,這個世界不可能按著你的思路來,周圍大大小小那麼多事情,你也管不過來的。
所以,要想適當地緩解自己的操心,或許可以從嘗試著信任別人開始。
學會放手,你的手有多大就抓住多少就可以啦,其他的就交給別人,不要把自己活得太累。而對於樂於操心別人的事情,其實是非常善意的,但關心可以,不要升級到干涉的地步,別人的人生,你無權左右,也左右不起。
地球離了誰都會轉,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其實沒有你的插手,一切也運轉得很好,雖然這樣說有點打擊存在感,但是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試著放手,試著輕鬆地生活,不給自己壓力,也不要給周圍的人那麼大的壓力,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心慢慢明朗了,慢慢變得開心了,周圍的事物也似乎明亮起來,周圍的人也友好起來了。
-
8 # 亭亭木棉
我不是學心理的,對這個問題卻有深刻的體會,自己和身邊的人真實發生過的經歷,一度讓我徹底反思和覺悟。
有個從小的朋友,在外地上班,家庭很美滿,老家大大小小的事,近至父母兄嫂,遠至表姐表哥,啥都操心,是個人人稱讚的好人,她的心理軌跡我不清楚,只知道早就離婚了。
早些年,我也這般“愛操心”,祖父母、父母的身體、雞毛蒜皮小事,丈夫的生意,孩子的學習,表弟表妹的婚姻等等,無一不上心操持,結果我漸漸變為一個強勢的女人,明明很溫柔的女人,說話變得如疾風利雨、做事武斷,丈夫變得優柔寡斷,孩子唯唯諾諾,教訓非常深刻。
一個字總結一下——“累”
經過一個脫胎換骨般的過程,我改變了,血的教訓告訴我,怎麼擺脫“操心的命”:
首先學會遮蔽無關資訊。
要承認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最重要的首先要保護好自己。除了至親之人,我現在碰到親戚,不主動過問身體,既使有要求幫忙的,儘自己的本分,不會再去求人,大包大攬。
第二是個人負其責。
“操心”的結果,弱化了其他人的能力,每個人都要擔起自身的責任,越放手越信任越成長。干預太多,剝奪了別人鍛鍊的機會。愛操心的人普遍急躁,逐步放手的過程也是磨練自己性子的過程。
第三是遇事不怕事。
“愛操心”的人往往把後果想得較嚴重,我喜歡那句話“沒事別找事,遇事不怕事”,該來的終究會來,著急、慌亂沒有用。現在水管壞了好幾天,淅淅瀝瀝的流水也能沉住氣了。過去的時候半夜水管漏水能引起心悸。
凡事皆有度,量力而行,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要明白自己不是為他人活的,盡了責任,自己也要活的瀟灑,活的輕鬆。
-
9 # 心夥伴
1、控制慾太強
這類人渴望掌控一切事情,擔心別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事必躬親,很少願意麻煩別人,他們享受對他人的指手畫腳,也享受別人對自己的尊敬與重視,從宏觀角度上講,這樣的人往往擁有強大的才能,但是不懂得知人善用,或者說不願意分權,從微觀角度上說,這類人喜歡別人聽從自己的建議或指揮。
2、對他人缺乏信心
認為自己是十分厲害,擁有絕對的自信甚至是自負,看不起他人,覺得某件事情他人一定做不到,只有自己才可以,於是他們東家長西家短操碎了心,雖然有些時候確實能幫到別人,但更多時候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早在古代,諸葛亮就是因為操心過度而早夭。
一個人想要擺脫操心的命,需要做到這幾點。
遇上某件事情之後,不要想著獨自去完成,贏得別人讚賞的目光與尊敬,而應該召集與此事有關的人,共同商量哪件事應該誰去做,哪件事應該自己去做,分配好職責範圍之後,只專心與自己的那部分,不要總想著越權,除非他人請求幫助,否則避免主動插手,主動插手別人不但效果一般,同時還可能被厭惡。
2、信任他
不要總想著自己天下第一,而應該注意到他人的優點,肯定他人,信任他人,人無完人,金無赤足,你總有哪些方面是比他人要差的,而這些方面你就要交給他人去做。
-
10 # 一葦渡心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操心的價值和意義操心的價值第一個就是責任。操心的人都是在承擔責任。這個操心是指操別人的心、操團隊的心、操家人的心,操和我有關的、在意的人的心,操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心,這個當然是一種責任,也就是說操心是一種責任的體現。操心的人是負責任的,為別人承擔了責任,或者是為這個團隊承擔了責任。
第二個是維繫了良好關係。一個群體裡面如果沒有操心的人,這個團體關係的粘度就不夠。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操心的人,時間長了以後這個團隊人心不齊,就散了。家庭裡也是,如果家庭裡都是各自為政,誰也不管誰,家裡沒有一個操心的人,這個家就不能維持。操心的人往往是一個關係的紐帶,更多是一種情感關係的紐帶。比如辦公室主任也是操心的人,他凝聚上級與下級,以及各個成員之間的關係。
第三個是自我肯定。操心的人透過操心的過程,滿足自我的存在感,獲得自我的肯定。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他人認同自己,都渴望透過他人來自我肯定,可是有一些人就不做事,他有沒有價值呢?操心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操心是和“多管閒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多管閒事是有一種社會責任感,操心是有一種團隊的和重要他人的親密關係的使命感。這兩個層次不一樣。
怎樣做能使操心的人不那麼辛苦?既然說想要擺脫,就說明她有點累了。操心的人本質是想透過操心實現目標的達成。透過操心,看到家庭的和諧,看到我愛的人的發展,看到我的價值,透過操心來實現這些。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我有點累了,我現在想做自己。往往女人在結婚之後操心十幾年,任勞任怨,孩子大了,她會有點“醒悟”,突然發現有點累,沒有完全做自己。
這個累有幾個意思,一是發現沒有完全做自己;二是想改變這種生活模式,不想一成不變地這樣生活;三是稍稍懷疑,這樣過下去,值不值得?我要變,怎麼變呢?變軌道,變模式。原來做人模式,總是替人操心的,現在要建立一種不操那麼多心的模式,比如,以前總替我兒子操心,現在還操他的心,其實不光是我不願意了,兒子也不願意了,說我老是管著那個熊孫子,媳婦已經跟我發生衝突了。這個時候,實際上你操心的歷史意義已經不一定有了。
“哎呀老公呀,你明天穿什麼衣服?”“ 哎,不用你操心了!”
“哎,兒子呀明天你上班了?”“不用你操心,我媳婦操心了!”
“孫子啊,有零食嗎?”“有,我媽媽管,好了!”
如果這個時候你還不變軌道,那麼你會怎麼樣?有一點覺得,這個時候的操心和原來的操心,付出的精力是一樣的,但是原來的價值感卻沒有了!是不是?所以這個時候你要變軌。
變軌的第一步:放下。有些你要澄清,不是你的,你就要放下了。比如說原來兒子是你的,現在兒子還是你的,但是又不是你的啦。為什麼呢?他是他兒子的爸爸,是他妻子的丈夫,他已經不完全是你的啦!這個時候你就要放下,放下舊有的一些東西。我們看到好多人是這樣的,一邊操著心,一邊難受著,還一邊放不下。那隻能送你兩個字——活該!其實還是自己沒有變軌道。對不對?所以你要把關注點放下,放下過去的一些東西。
放下之後,關注點回歸,迴歸到自己的身上,迴歸到自己的自我的實現、自我的價值、自我的快樂。比如原來我一直做飯,現在偶爾做一頓飯。原來我老跟人說你這樣你那樣,我現在不說了,我跟自己說:“哎,我要去買個衣服,我去逛街,我看看我去穿件什麼衣服。”對不對?迴歸,開發新的生活模式和狀態。其實,操心沒有問題,問題是到了一定階段,要把操心的重點,要進行變化、變革。
第二個,啟動變軌模式。這個時間短則一年半載,長則三五年十來年,變不過來。有的人就一輩子變不過來,一直痛並操心著,就這麼一輩子了。我今天舉例子更多講的是女性。其實,所有的人都一樣。比如說你原來窮,你就把很多的精力放到去掙錢上。現在你不窮了,可以過新的生活了,但是你在內心裡還是認為窮,於是每天還是像陀螺一樣的轉,還覺得自己要餓死似的。其實就是沒有變回來,這就是說沒有新的生活。
第三個,要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新的生活就是把一部分精力放到自我的快樂上面,把一部分放在精神的追求上面,把一部分放在利他、社會價值實現上面。要不斷的告訴自己,你不操心,也壞不到哪裡去。現在不幹活,你也餓不死。沒有你,他們也不會發展不好。我應該把關注點放在我身上,我要愛我自己。對不對?所以操心的命的背後是我累呀,累的背後是什麼呢?是還在繼續幹,但是得不到價值體現,所以要尋找新的價值點。
比如說我個人,原來做心理諮詢,是為了給自己找職業的出路,能夠賺錢養家餬口。我幹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發現我不能只是做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要做一名心理學者,於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專業上面,要去做學術性的探討。再過一段時間,我發現我不能只是會做就行,我要為這個行業做一些事情,於是我就要培養一些人才,這就是不斷地再變軌。不然的話,大家想,我還像原來那樣地幹,我自己都累啦,不用別人說了,都沒意思啦。是不是?所以即便是我一直做諮詢個案,做下去,我一定也要找到一種新價值點的體現。就是價值的體現一定要變。所以這實際上是為自己的幸福和人生意義找出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不同的階段,每一個人都需要為自己人生的幸福和意義,找到新的根據地和出口。找到根據地,找到出口,要比擺脫操心的命更重要。因為你找到了,你自然就擺脫了。你找不到,你想擺脫也擺脫不了,對吧?這就是我對這個話題的一個解讀,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
韋志中,民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督導師。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學著作17本,發表論文60多篇。中國環保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等。曾先後被人民日報、南風窗等上百家媒體採訪報道。現擔任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韋志中心理學網路學校校長等職務,其創辦的心理學網校有2萬多學員。
-
11 # 深度讀書了嗎
“操心的命”從本質上來說是太負責任
薛之謙的《方圓幾里》有句歌詞:“我怕太負責任的人,因為他隨時會犧牲”
人要懂得放手,對一些東西可以負責任,對一些東西該放手就放手
過於負責任是“操心的命”,費力不討好
從心理學還是從行為學上,都無法定義該如何擺脫“操心的命”我們常常歌頌一個人要負責任,總要為了別人而活,卻忘了為自己而活,“操心的命”就是忘了自己
無法去定義什麼是負責任,什麼是“操心的命”一旦意識到自己負責任,往往已經進入了“操心的命”的狀態
適當的不忘初心,或許可以擺脫“操心的命”有時候太負責任,會讓人迷失剛開始的方向
適當的不忘初心,或許能擺脫“操心的命”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很火的《軍師聯盟》裡諸葛亮就是因為太負責任,勞累而死
諸葛亮是不忘初心,但初心依在,人卻已不在
學會放手、放權,一個人無法代替所有的人去經歷他所需經歷的苦難
負責任是個好東西,但不是每件事的責任都需要你承擔
-
12 # 國平69525517
從心理學上來說操心的命是一個對生活對社會對家庭敢於擔當負責的人但本人看法這跟人的性格本性有關直接相關的善良誠實的好品質的人才會有這種操心的命所以根本不可能會擺脫操心的命因習貫成自然如果對生活不負責沒有操心的責任感的人會擺脫不操心的命嗎?會極積改變不操心不負責沒有責任感的命嗎?,,,,,。1
-
13 # 前身多半是梅花
所謂“操心的命”,我想就是喜歡擔心事,又喜歡為這些心事忙碌的人的命,這樣的人因為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真心不少。
有這種“操心的命”的人,分為兩種,一是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愛上了這種感覺,為此感覺生活充實,享受幫到了別人的感覺。就不要讓他們擺脫了吧。這類人往往情操高尚,樂於助人,以助人為樂,千百萬個“雷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我想提這問題的題主意不在此,應該是說第二種人,整天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事,做了好多事,未必有意義,自己卻身心俱疲,不堪其負。這類人,就真有必要改變了。
這第二種人大致也分兩類:一是強迫症式,明明想改變,就是做不到。這類人其實是病態,最好的法子就是多想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把精力轉移到自己愛好的事物上來,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可以配合醫生開具的藥物,輔助治療。另一類人,就是瞎操心,完美主義者,似乎凡事自己不插一手,事情就不會盡如人意。好多時候,出了不少力,還招人煩。這類人就得自我反省下,其實自己沒那麼重要。你為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兒女忙活尤可說,你說鄰里百家同事朋友你操那麼多心,不招人隔應嗎?收拾下自個心緒,少操些心,備不住能多活兩年,人更精神,這沒什麼難的,多規劃下人生,每一週,下個月,這一年,規劃好了,照計劃來,自己人生完美,人家生活清淨。有些時“各掃門前雪”是一種美德。我也屬於這第二類人,正在努力改變。願你我都慢慢越來越完美,不給別人額外壓力,自己更趨開心,讓世界更精彩。
-
14 # 有書課堂
心理學角度而言,之所以會出現操心的命,並不是那個人願意操心,而是他害怕失去掌控感,從而不得不勞心勞力的付出因為生怕他不付出。
下意識認為別人就做不好,對別人沒有信任感,從而她才會出現勞心勞力,親力親為的現象。
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歷史原因和客觀原因造成的,但是大多數是發生在女性家長的身上。
她們是一家之主,不希望兒女長大了,就擺脫她的控制,會讓他下意識的感到恐懼,對子女不放心,掌控慾望過強。
透過這種掌控來讓自己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也讓外人看到它的價值,而且子女覺得她還有用,從而可以得到一定的滿足感和優越感。
母親為了家庭操勞了一輩子,讓她輕易放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透過各種行為或與父母聊天,讓她知道你想要的事情,而且知道你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知道如何為自己的未來考慮,讓她可以試著放手,給予你一定的支援,有時候你可以主動找她溝通與交流,讓她明白你還是需要她,從而可以避免由於放手產生的失落感和安全感丟失。
母親也應該在子女長大之後,考慮到一定的分寸感和,應該讓他們自我放飛,什麼都為他們操心,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我沒有及時培養他們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到他們即將面對問題的時候,而你又不在身邊,那麼又該怎麼辦呢?
子女應該為母親的付出給予一定的肯定,並希望他支援自己,也要在有空閒的時候及時和母親進行溝通和交流,讓他知道你的現狀,從而避免胡思亂想;
或者是想要出手幫你,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心裡感到非常的焦急,讓她有一種被子女忽略的錯覺。
子女不能給予母親一樣的關愛,母親覺得你有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會舊態復然的繼續為你勞心勞力,甚至是不斷念叨,會開始過起操心的生活。
回覆列表
首先感謝邀請回答。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紛紛擾擾,擾擾鬧鬧,鬧鬧慌慌。很多都市人內心已經成為無線風箏,隨風而行,四處停靠,沒有方向,也消磨掉了內心的天真、率性、明澈、靜麗。停留在了好與壞、勝與負、得與失、榮與辱等等萬千二元對立的迷霧之中。
回顧從小到大,成績、文憑、工作、家庭、孩子、老人、車子、房子,彷彿在應對著一件又一件的“大事”、向一個又一個“目標”行進著,完成一個,另一個接踵而來,即使有短暫的休憩,內心也空虛茫蕩。那麼,如何不讓自己外實內虛?究竟岸在何方?線在何處?
1.學會內觀,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善於交際,善於計劃安排,善於理財投資,都是對外界人事物的執著,更需要經常停問反觀,尤其是內心感覺到空虛、阻礙、悸動時,靜覓自心感受。
2.這個感受、情緒是內心發散出的光芒,或已昏昏暗暗,無法正視,那麼請慢慢剝開迷霧,用為什麼?它從何而來?以前何時有過類似感受?之後又是否反覆出現?不斷深問,用自己的勇氣、意志力審視自心,正視自心,戰勝過程中任何想要逃避的念頭,任何給自己保留“面子”的阻礙,最終你會看到自己的恐懼和妄欲,以及在過往經歷中如何滯絆住自己的心。
3.同樣需要勇氣和意志力,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還敢再挑戰一次它們,面對戰勝它們後貌似無法預知又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嗎?如果答案是Yes!那麼,用愛去戰勝恐懼,找回愛自己的能力,像兒時自己受到驚嚇,母親捏捏自己的小耳朵;用智慧去止滅自己的妄欲,像兒時好奇逞強,父親“問候了”自己的小屁股。
這三個過程,會讓你迴歸自己的內心,逐步認知自我,彷彿刮骨療傷,撥雲見日,但最難的就是邁出這認知、挑戰自己的第一步,一旦邁出並戰勝自己,你會發現內心已埋下看不見的小種子,第二次,第三次,耐心澆水、培育,長出根基牢固的心樹。這顆心樹慢慢長大,由內而外。可能會在心緒上結果,讓你更好的擁有愛情、親情、友情;可能會在身體上結果,讓你陽光、健康、活力四射;可能會在你的行為上結果,讓你保持中正,條理端正;可能會在物質上結果,工作、投資有所斬獲。
誰知道呢?此時無論何處結果,你都不會患得患失,同時寵辱不驚,平常看待。這才是你本該擁有而不必強求的命運之果,從而好好享受培育他們的樂趣和果實的味道。
恭喜你,你已成為自己的老師,自己的摯友,還擔心孤獨嗎?還惆悵寂落嗎?最後?還覺得操心嗎?
感謝平臺的問答,每次回答也是自己內心的梳理,希望和有緣的朋友多交流,互相學習幫助,希望互相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