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雨如晦

    萬幸隨唐兩朝四位君主不停地攻打高句麗,否則入主中原的事情可能會提前200年。

    只是可惜大唐到了女帝這一代內政內行,讓契丹、室韋、靺鞨這些部落有了生長空間,功虧一簣呀!

  • 2 # 老蟲

    我們之所以感覺隋唐攻打高句麗,有點大材小用的感覺。那是我們不瞭解高句麗具體有多大,也許很多人都以為,高句麗就是現在朝鮮半島。其實不是,高句麗的國土面積相當大,佔據了大半個東北。它的國土範圍包括,現在朝鮮半島,再加上遼寧省的全部,和半個吉林省那麼大的地方。可見,高句麗實力並不弱,不然,隋煬帝也不會三徵高句麗,都不能取勝。

    其實說白了,隋唐之所以那麼忌憚高句麗,就是應了那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當時,高句麗已經對中原政權,產生了巨大威脅。因此,隋煬帝、唐太宗才要對它窮追猛打。

    高句麗這個國家發展很快,在公元5世紀初,就兩度擊敗日本,隨即征服了新羅和百濟,他在東北亞已經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

    雖然高句麗坐擁著東北,但他並不像契丹、遼、金,是一個漁獵政權,他卻是一個農耕政權。而且高句麗王室,很早就建立了完全的律令制,這類似於後來日本飛鳥時代的律令制。但這一制度的形成,比日本足足早了200年。

    在隋朝時期,經過隋文帝的休養生息,人口提高到900萬戶,大約5000萬人。後來經過隋末混戰,到了貞觀年間,唐朝的人口只有1500萬。而高句麗的人口當時已經超過300萬,由這個人數,就可以看出,高句麗並不弱。

    高句麗身為東北亞的霸主,他有著較為先進的制度,以及眾多的人口,他還擁有先進的軍事手段,最要緊的是他還在邊境修長城。高句麗的生產模式,宗教習俗,甚至都和隋唐差不了多少。因此,隋唐要想解決高句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隋煬帝之所以著了魔似的,一而再、再而三,要強攻高句麗。原因無他,就是高句麗不把隋煬帝放在眼裡。

    隋煬帝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喜歡追求完美。他也樂於把自己比作上古先賢,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各國朝貢的景象,他很享受那種眾星拱月般的榮耀。但高句麗不但不承認隋煬帝的霸主地位,屢屢向他發起挑戰。高句麗甚至還慫恿周邊國家,不向高隋煬帝朝貢,這無疑就是在狠狠的打隋煬帝的臉。

    一方面是為了挽回這個面子,另一方面也是高句麗反展太快,對隋朝有所威脅。所以,隋煬帝一心要打敗高句麗,而且他還要親手打敗高句麗,以挽回自己的尊嚴。

    也正是隋煬帝要面子,在即將把高句麗打的近乎亡國之時,高句麗使了一個非常拙劣的詐降計,就使的隋煬帝瞬間大敗。

    隨後,隋煬帝又接二連三討伐高句麗。但國內已經不堪忍受,隋煬帝這種窮兵黷武的行為。為了征伐高句麗,隋煬帝不惜狂徵暴斂,這才引起天下大亂,才有後面李唐的崛起。

    李世民坐擁天下之後,連續擊敗周邊國家,成為真正的東亞霸主。但李世民心中也有一顆刺,就是東北方向的高句麗。他認為,這個三次擊敗隋煬帝的國家,應該可以成為他的對手。於是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所帥兵馬不過10萬,卻連連取勝。後來由於天氣變得嚴寒,不利於行軍,這才暫且回朝。

    後來,唐朝多次出兵東征,屢屢獲得勝利。最後在668年,由開國老將李績掛帥,歷時兩年,將高溝裡犁庭掃穴,這才完成了李世民,乃至隋煬帝、隋文帝的未竟之志。

  • 3 # 清風雨

    中原王朝從周朝開始,最大的威脅都是來自於北方,北方有兩個地方,大夥熟知的都是蒙古高原,但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東北。古代稱之為東胡。

    而隋煬帝唐太宗時代北方蒙古高原的威脅並沒有那麼大。而東北那個地方的高句麗威脅就很大了。大家不要把高句麗當成高麗或者朝鮮。我們仔細看一下地圖,高句麗其實就是東北地區。只不過高句麗當時把朝鮮給吞併了,清朝後期走的也是同樣的路數,先吞併朝鮮。

    我們不得不承認隋煬帝跟唐太宗的先見之明。東北那個地方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性遠比蒙古高原還要大。如果不信的話,唐朝結束之後威脅最大的是哪國?是遼,遼對宋的威脅最大,遼國在哪?我們看一下地圖,就是東北,從東北打下來打到了華北平原。遼結束之後又是哪國?是金,成吉思汗的出現才結束了遼和金對蒙古的高原的統治。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高原的部落都是依附於遼和金兩個國家的。

    我們再看看後邊歷史的發展。清朝其實就是金國。他原來的國號就是大金,只是為了方便統治漢族人怕漢族人對金有敵對情緒,所以把國號改為了清。

    所以從隋朝開始,東北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就是最大的。隋朝因為他而滅亡,後來唐朝實在太強大,把他壓制住了,隨著唐朝的衰落遼就又撅起了,後來又崛起了金。再後來蒙古幾乎統治了全世界,然後蒙古被明朝打跑之後,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金,後來改為清朝,最後整個中原都被清朝統治,所以看看後面的歷史,你就知道,隋唐皇帝還是很高瞻遠矚的。特別是隋煬帝並沒有那麼飯桶,他看出來東北少數民族的威脅性。有宋以來,一直就是被東北的少數民族從北往南一直在打。一直到最後清朝統一中國。

  • 4 # 甲乙丙丁戊

    建功立業,實現絕對意義上的統一,剪除來自遼東的威脅。

    隋朝滅南陳其實在當時統治者看來只算是實現基本上統一,遼東的高句麗還佔據著漢四郡,之前一直臣服中原王朝,名義上接受中央的任命,擔任地方長官,但隨著隋朝消滅南陳,統一江南,高句麗非常害怕,所以跟東突厥聯合制衡隋朝,並且不斷的在邊境上騷擾,挑事,威脅隋朝遼西的安全,這是隋唐統治者心中的一根刺,必須予以拔除。

    高句麗在當時看來類似於今天的臺灣,囂張的要死,高句麗文明程度不亞於中原王朝,軍事實力比較強,簡直就是東北的小霸王,時不時在邊境上搞點事,所以無論是從安全上還是統一大局上就必須消滅高句麗,消除威脅,收復漢四郡,這是每一任有作為的統治者必須要做的事,這就是為什麼隋唐三代統治者拼命要打高句麗的原因了。

  • 5 # 原野牧哥339

    當時的高句麗已經佔據了現在的遼寧省大部、吉林省一部分土地,勢力還在擴充套件,對隋王朝、唐王朝構成了極大的安全威脅。所以才會有隋煬帝三徵高麗,唐太宗二徵高麗,在唐高宗李治時代,終於徹底征服了高句麗。在大一統的中原王朝,為維護王朝利益、鞏固王朝統治,有作為的皇帝都會征討對王朝構成威脅的割據勢力。所以隋煬帝楊廣不是昏君,也算一代明主!

  • 6 # 道不知

    古代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是當時東方世界的霸主,遊戲規則制定者,負責維持地區秩序(類似世界警察),對破壞地區秩序與遊戲規則的力量肯定會給與強有力的打擊。

    到隋唐時期,高句麗透過長期同中原王朝對抗,以及攻伐周邊部族,力量空前壯大。其人民主要是濊貊、扶余人和漢人 ,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控制的疆域大致為,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隋煬帝,唐太宗作為有雄心壯志的帝王,更是不可能允許高句麗肆意擴張,威脅帝國利益,破壞地區秩序,況且遼東地區是漢家舊地,所以攻打高句麗是肯定的。至於拼了命,那就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高句麗還是有相當的戰鬥力,且中原王朝的軍隊受長途跋涉,補給困難,天氣惡劣,疫病等等因素影響,更增加了攻打高句麗的難度。

    於是乎為了攻打高句麗,中原王朝往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 7 # 三觀粉碎機

    早在當初楊堅快去世的時候,就稱囑咐過楊廣說了一句話,“勿遺子孫憂”。而相比楊廣的雄才大略,寬厚仁慈的原太子楊勇未必能完成楊堅的遺願,這或許正是楊堅廢楊勇,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把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為楊廣上位鋪平一切道路的原因。

    那這個“勿遺子孫憂”的遺願到底是什麼,值得楊堅晚年不顧一切扶楊廣安全上位?實際上,這個指令正是—打高句麗。

    高句麗作為當時在中原王朝東北的政權,早在漢朝便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政權,後來又趁著中原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茁壯成長,四面擴張。到隋朝再次一統天下的時候,此時的高句麗已經成為了一個實力強大,各種文明不弱於中華的農耕社會了。

    如果高句麗只是如一個歷代北韓政權,對中原王朝稱小弟的國家那還罷了,問題是高句麗一直以來的野心都是南下。早在隋朝初年,高句麗就聯合靺鞨入侵遼西軍事駐地,使得兩國戰爭一觸即發。換句話說,高句麗從誕生到強大,所伴隨的就是擴張,那麼他和中原之間的利益,早晚都是矛盾的。

    所以楊堅囑咐楊廣儘快滅掉高句麗,不能給子孫後代留稀罕。只是遺憾的是,楊廣為了打高句麗,把整個國家都打沒了,而唐太宗去打高句麗打的自己一身病,最後終於扛不住死了。

  • 8 # 關河南望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割據政權,高句麗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的遭受中原王朝的大規模進攻,歷代統治者的目的都是要徹底消滅它。從隋朝隋文帝開始,包括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位皇帝先後率大軍攻伐高句麗,哪怕是像隋煬帝一樣搞的傾家蕩產,國破身亡也在所不惜,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高句麗是當時東北扶余部落的王子叛亂出逃建立的國家,從建國開始,其野心就不斷膨脹。逐漸蠶食了北韓半島漢四郡,而漢四郡從漢朝開始就是漢土,因此作為後繼統一王朝的隋唐都沒有放棄過收回四郡的打算。高句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中原擾襲破壞中原統一程序,搞火中取栗。在隋朝統一北方後,高句麗就聯合陳朝和北方突厥,攻擊大隋,還趁機攻打遼東地區。因此,對於新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後,高句麗是必須要消滅的,否則它時長上躥下跳,會搞的邊疆不穩,國無寧日。

    在三國時期,高句麗的擾襲換來了最後被曹操滅國,毀其都。但隨著曹軍撤退,高句麗又捲土重來。

    到了隋朝從文帝開始,就征伐高句麗,高句麗充分領發揮了你來我就降,你走我就叛的政策,惹的煬帝搞了不滅此國誓不罷休的政策,於是調動了上百萬軍隊去三徵高句麗。但因為各種原因遭到了失敗,因此唐朝建立後,太宗也把高句麗的威脅和野心當做了國家的首要問題。他對國內強調了“要報漢人子弟之仇”為被屠殺在高句麗的上百萬華夏子民報仇,因此,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雖然沒有徹底滅亡高句麗,但是,對其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終於在高宗時代,大唐徹底剷除高句麗這個割據政權,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

    高句麗的滅亡,其實就是一個擴張的中國政權面對中央政權的挑釁之後,遭到了中央政府的打擊而死的歷史,而這段歷史還被南韓人大書特書,認了祖宗,也不知道羞不羞?

  • 9 # 大國布衣

    在這裡我必須要為李世民和隋朝二帝“洗白”,從隋文帝楊堅發兵三十萬進軍高句麗,到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以及李世民和李治也對高句麗的不斷征戰,並非傳聞中這些皇帝是好大喜功,想向世人證明他們都是最偉大的皇帝。

    高句麗的由來

    高句麗政權是古代中國東北扶余人所建立,在建國的六百年裡長期佔據東北土地和北韓半島北部,而北韓半島南部地區則是百濟政權,也是扶余人所建立。

    古代日本菊花王朝的王室有可能就是來自北韓半島的扶余人,這些人登入日本後征服了島上的“繩文人”,所以很可能當時的高句麗、百濟、日本這三個政權其實都是扶余人建立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扶余共同體”。

    而這個“扶余共同體”在東晉十六國其就開始佔據中國遼東兩百多年,修築城池、開枝散葉,發展到隋朝時該國常備軍已達到三十多萬。當時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都受他們差遣,因此高句麗並非後來李氏北韓那樣柔弱不堪,他們更像遼國的契丹人、金國的女真、建州部的滿清那樣強悍。

    這個長期佔據遼東的國家,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原王朝,所以當隋文帝楊堅終止了中原南北大分裂局面後,他認為一定要清除這個東北國家的潛在威脅,這不是楊堅這樣英明帝王的好大喜功,且事實也證明了隋文帝的擔憂。

    臥榻之畔豈容他人安睡?

    公元598年,高句麗率軍一萬多人進攻隋朝遼西地區,後被隋軍擊敗。隋文帝隨即發兵三十萬反擊,水陸同時進軍高句麗,但天不遂人願,在進軍途中突發疫情,通往平壤水路又遇到風暴,這還未開戰士兵以損失三分之一,楊堅不得不收兵。

    而面對楊堅的震怒和鐵血手段,當時高句麗王國嚇得面如死灰,他立刻派遣使者向隋朝求和,乞求撤兵。此時的隋朝也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國常年交戰,為了避免兩邊作戰,楊堅也就同意了高句麗國王的撤兵乞求。

    在隋文帝去世後楊廣繼位,此時的楊廣展現出了一個帝王該有的鐵血與野心,他徵青海、壓西域、平交趾、滅林邑、攻琉球、打契丹,在面對王朝東北方的威脅時他決定完成隋文帝楊堅未完成的意志。

    (楊廣劇照)

    然而,隋朝的滅亡恰恰就是他的“三徵高句麗”,與其說他失敗在戰場上,倒不如說楊廣是輸在了決策上也虛榮心上,才被高句麗拙劣的詐降計矇騙,延誤了戰機。

    三十萬隋朝精兵僅回來不到三千騎,在遭受如此大損失的情況下,中原各地紛紛找藉口起義,導致天下大亂,隋朝滅亡。

    李世民與李治的決心

    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此戰斬殺高句麗士兵4萬餘人,俘虜10萬人,繳獲牛羊5萬匹,百姓16萬人,後因安市城固守難攻,而天氣逐漸寒冷,不得已才撤軍。回國後的李世民總結親征經驗,以水陸兩家頻繁騷擾,令高句麗疲於應付,慘不堪言。

    唐高宗李治是,又多次發兵,名將程名振、薛仁貴、蘇定方等多次大敗高句麗,每次斬殺或俘虜幾萬人,在這樣持續作戰下高句麗國力衰亡。

    終於,公元668年,英國公李績出征兩年,一舉橫掃高句麗,完成了李世民、隋朝二帝未完成之志。

    高句麗滅亡後,改國民一部分融合漢人,一部分合流與靺鞨人。後來新羅國滅亡,三韓人王氏建立了高麗政權,“高麗”二字取自於被唐朝消滅的“高句麗”,他們自稱是繼承者。以至於現在南韓方面一直在宣稱扶余人建立的高句麗政權是他們的先祖,然而歷史上真正的中國東北建立的高句麗政權跟他們沒有一點關係,我們從圖上就能看出。

    消滅任何對領土有威脅的勢力,是每個帝王必須做的事情,這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每個統治者的責任。

  • 10 # 西府趙王爺

    說起高句麗,應該算是華夏曆史中一個重要的參與者了。

    隋唐兩代曾對高句麗發起了長達70年的戰爭,從隋文帝楊堅到唐高宗李治,歷代帝王,無不除之而後快。

    最悲催的隋煬帝楊廣,更是因為征討高句麗戰爭的失利而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為何他們對高句麗如此拼命?

    我覺得可一句話來概括: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高句麗和鮮卑突厥一樣,自古以來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不除則心有不安!

    所以,隋唐兩代花大力氣攻伐高句麗,並不僅僅只是好大喜功,而是為求國家之安穩!

    高句麗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政權,在王國建國的伊始就對周邊的各個民族進行了大規模的兼併。

    根據記載,他在初期就吞併過的民族和部族有:沸流族,沃族等十多個民族。他們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擁有三萬民戶,成為僅次於夫餘的東北地區的第二大勢力。

    高句麗在在長壽王時期發展成為東北亞第一大強國,和別的周邊民族國家一樣,高句麗也對花團錦簇的中原垂涎三尺,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問鼎中原。

    高句麗第一次想要問鼎中原的嘗試,發生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高句麗聯合鮮卑侵犯北平,漁陽等地區,遼東太守建議以和親的手段平息這次危機,最終高句麗被漢朝擊敗。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又一次陷入了分裂和動亂,可是由於高句麗內部也發生過王位爭奪戰,高句麗再一次喪失機會。

    到了東晉時期,歷史終於給了高句麗一次好機會,高句麗趁中原混戰的時候,奪取了東方四郡,趁魏帝還沒有到達東北的空子,將北燕高雲統治下的人民納入了高句麗國內。

    從高句麗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可以看出,高句麗是一個絕不滿足於長期生活在東北一隅的國家,他的最終目的是征服中原。

    而在隋朝逐漸興起和強盛的過程中,高句麗也進一步發展,憑藉一國之力不斷戰勝了倭國和突厥,成為當時遼東一帶最為強大的勢力。

    這不由得引起了隋煬帝的關注和忌憚。

    同時高句麗看到隋朝對東北統治的加強,也害怕累及到自己,從而萬分恐懼。故而“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想要阻止隋朝勢力在東北地區的進一步擴張。

    所以,隋朝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高句麗發動征服戰爭,恐怕不是意氣用事,而是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

    隋煬帝在出兵征討高句麗之前,明確的提出:高句麗所管轄的三郡是中國固有領土,不允許受中國文化薰染的地方變成了蠻夷地區。

    他還認為:高句麗在漢朝,晉朝的時候都是直屬中央的郡縣,現在卻不臣服於我們,我老爹早就想征服這個地方。

    還有就是,河北是契丹,靺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這個地方從北齊開始就有極強的分裂傾向,要是經不起高句麗挑唆,反動叛亂怎麼辦?

    再者公元607年隋煬帝巡行突厥啟民可汗帳的時候,竟然發現了高句麗的使者,獲得了高句麗與突厥秘密往來的證據。隋煬帝由此警告高句麗,不要給我玩陰的,小心我會派遣大軍蕩平你。

    誰知道高句麗竟然不為所動,一如既往的缺乏禮節,隋朝知道高句麗是真的想要和自己平起平坐,由此下定了評定高句麗的決心。

    後來唐太宗,唐高宗為了征服高句麗的原因應該和隋煬帝類似。

    最後還想講一點,就是高句麗和歷史上那些北方的遊牧民族是不同的。這個政權和中原王朝一樣,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政權,對於土地有著的很大的依賴性。他們對於中原,想的不是掠奪,而是佔領。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在隋唐這種大一統的帝國面前,這種天生的矛盾終於爆發。

    高句麗,必須得滅!

    於是在經過隋唐兩代70餘年的攻伐之後,高句麗於公元668年為唐朝名將薛仁貴攻滅。國土歸入唐朝版圖,唐設安東都護府管轄,

  • 11 # 風塵素人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朝代,自然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帝王。在這些帝王中,有英明神武的,也有昏庸無道的,不過不管英明還是昏庸,那都是後世基於某個方面來平叛的,歷史上的很多皇帝,並不能單一的靠某件事來評價,而是看總體功績。就拿隋煬帝和唐太宗來說,後世總喜歡說他們喜歡打仗,甚至有時扣上了“窮兵黷武”的帽子,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隋煬帝和後來的唐太宗那麼喜歡打仗呢?尤其是特別要拼了老命的打高句麗呢?

    其實歷史就是本能答疑解惑的書,書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想當初秦朝時曾經打敗了匈奴,結果當時的秦王一時手軟,沒有趕盡殺絕,結果怎麼樣?到了漢代匈奴成了華夏族的頭號敵人,大漢斷斷續續又和匈奴打了上百年。

    漢朝的時候呢,周圍的羌、烏桓等小民族都曾被強漢打的哭爺爺喊奶奶的,當時的大漢天子也是沒有趕盡殺絕,結果怎麼樣?漢朝在的時候還好說,甚至三國時期也還好說,到了晉朝就完了,五胡亂華。

    唐朝的時候呢,周邊少數民族也不少,南詔吐蕃等先不說,先來看看契丹。契丹和唐朝交鋒了多次,雙方互有勝負,唐雖然沒有徹底搞定契丹,但也沒讓他坐大。但唐朝亡了之後呢,契丹就猶如殺神附體一樣,差點把我華夏族逼到生死邊緣上。

    後期的例子多的數不勝數,像金對待初期的蒙古,明對待初期的女真,那都是曾經想過把對方殺到片甲不留的,只是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實現。所以,朋友們,知道隋煬帝和唐太宗等皇帝們為什麼不遺餘力的打高句麗了吧?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12 # 行雲流水1437995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的一個民族,其源出可能出自西漢末朝時的濊貊和扶余人,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發展壯大起來,成立了強大的奴隸制高句麗王國。其管轄範圍大致在遼寧、內蒙東和吉林省,疆域最大時包括了北北韓,因此南韓人不停地跟中國爭歷史。其實後來的高麗國與高句麗沒有繼承關係!

    隋煬帝楊廣在位時,高句麗已經座大建國了。楊廣為了解決後顧之憂,毅然率領百萬大軍徵東。軍隊長途遠征,糧草給養都是大問題,加之當時天寒地凍幾次都被高句麗擊敗,楊廣大興土木,修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種種原因疊加導致了國內紛爭,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最終斷送了隋朝的江山。

    隋滅唐立,高句麗一直威脅著唐朝的江山。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經過唐初的修養生息和“貞觀之治",國家實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唐太宗親自徵東,幾番爭戰,雖沒有滅掉高句麗,但有效地遏止了高句麗的擴張和對邊界的騷擾。大大地削弱了高句麗的實力,導致高句麗國內大亂,幾個貴族勢力互相爭權,民不聊生。

    到了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時,高句麗已構不成對唐朝的威脅,但唐朝對其的征伐在繼續,終於在高宗時期滅掉了高句麗。遷其王族和貴族諸部到華夏大地,滅絕了其死灰復燃的機會。

    經過千百年的融合,其已完全融入漢民族之中。 隋煬帝楊廣在第三次親征高句麗,已經快要滅掉高句麗。但此時國內吃緊,人民紛紛抗爭起義。楊廣輕信了高句麗國王的謊話,班師回朝後,高句麗死灰復燃,把隋軍趕出了國境。這就是唐軍為什麼痛打落水狗,滅掉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 13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句話,一個強大的高句麗不利於中原王朝的發展。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由扶余王室在東北亞地區建立的政權;一度橫跨今天的中國、北韓、南韓,《後漢書》上有記載:“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正是由於其人有兇悍的個性,高句麗作為一個國家,從建國開始就表現出極強的挑釁性。中原是漢朝的時候,高句麗就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組織,中原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高句麗進一步發展養大,繼續開疆拓土;到楊堅結束中原混亂局面,一統天下的時候,高句麗已形成了強大的實力,對中原王朝已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隨著經濟發展,軍事日益強盛,高句麗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南下擴張成為必然,隋初,高句麗就聯合靺鞨武裝入侵過遼西軍事駐地,致使隋朝邊疆多次形成緊張狀態,後來一直成為中原的臥榻之側;此時中原王朝與高句麗政權都心知肚明,如果要自己強大,必須抑制對方的發展。英明果斷的隋文帝楊堅對繼承人楊廣說了一句話,“勿遺子孫憂”就是不要把高句麗的事留給子孫解決,楊堅是富有遠見的一代帝王,他深知一個強大的高句麗的形成將來 是子孫萬代的災難,早點解決這個問題,比晚解決好,他要求自己的兒子攻打高句麗滅了這個政權。遺憾的是好大喜功的楊廣,在遵照父親遺囑、攻打高句麗的同時,大興土木建宮殿,勞民傷財修運河,花費巨大,嚴重損傷了國力,自己弄了身敗名裂。而能征慣戰的唐太宗勞師遠征高句麗,不僅落得一身病,還於五十出頭就死了。

  • 14 # 明鼻子

    高句麗從漢朝開始就存在了,到隋朝建立後疆域擴張到包括現在的吉林大部分、遼寧除了遼西走廊的絕大部分和現在的北韓全部,有600年左右的歷史了。等到隋煬帝把東魏和陳朝統一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後,周圍好多番邦都稱臣納貢,唯有高句麗還進攻隋朝的遼西地區,況且中原王朝經過五胡亂華的殘酷經歷,不可能讓臥榻之側有個強有力的軍事勢力存在,所以隋唐兩朝拼了命也要打下高句麗。

  • 15 # 小風閣

    歷朝歷代,遼東問題都是一個老大難!!!新中國建立前後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才好了一點,但幾十年後仍成為一個不小的包袱。

  • 16 # 草原小草9600

    隋朝和唐朝兩代帝王(楊廣、李世民)統治期間,遼東(東北關外)是其最靠近北部的邊界線。高句麗(扶余)是一個北方少數民族的番邦!只有征服他(高句麗)才能使邊界穩定。最後唐太宗李世民完成了偉業將高句麗人驅趕出遼東(今天說是東北)使得後者退回來了北韓半島穩定下來!(而現在南韓人說東北是他的領土(遼東)這就是無賴啊!隨便他說去吧!所以說南韓人處處在同中國打擦邊球試探中國的底線!南韓和小日本都是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刷存在感左右逢源討好兩者大國。話題說多了啊!)

    結論:

    就是穩定當時王朝的北部邊境。穩定國家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方法讓胸肌更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