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哲學詩畫
-
2 # 何處倚樓聽風雨
乾隆皇帝向幕風雅,好玩風趣。一生多次下江南所到之處無不留下墨跡,尤其對對子堪稱一絕,為後世傳為一段風流佳話。
乾隆下江南路過遇到一少年,覺得他聰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於先問其名便知叫阮元,靈機一動想到了上聯:“阮元何故無雙耳,‘阮’與‘元’看字形有些相似,一個有拼旁帶耳一個沒有,本以為會難到少年,誰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聯:“伊尹從來只一人” 乾隆大讚。‘伊’和‘尹’字形對‘阮’和‘元’有異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時期一人名,可謂對仗工整。
一次乾隆皇帝路經南通,那時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過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個通州,大清天下竟有兩個“通州”,一南一北。便詩興大發,詠出一副對子的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詠完轉身叫大臣們接下聯,當時沒有一個人對上包括自己,想著想著來到一當鋪門口,聽見一小侍自言自語哼出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聲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聽見,“妙哉!妙哉!”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個絕妙的下聯嗎?後來小侍得到了賞賜,連升三級。這是一說法,
還有一說法下聯另有其人, 當時紀曉嵐和其他隨駕人員都面面相覷無人能對,乾隆便讓當地官員在街上立一牌子,徵求下聯。牌子豎起好長時間都無人來對,後來多年以後山西澤州府的一書生雲遊來此看到這一上聯, 眼睛一亮,隨即對出下聯:東當莊西當莊,東西當莊當東西。當地府衙上報朝廷,便賜予了嘉獎。
還有一個小故事,乾隆下江南路過泰山,率領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廟。當時廟前正好有野臺梆子戲上演《西廂記》,乾隆靈機一動,便對大學士紀曉嵐說,聯有一聯,愛卿試對如何?乾隆上聯說到:“東嶽廟,演西廂,南腔北調”。紀曉嵐不加思索心口拈來:“春和坊,賣夏布,秋收冬藏”。下聯以“春夏秋冬”四季,對上聯“東西南北”四方,珠聯璧合,十分貼切。
乾隆三下江南時,見一農家大院正在操辦喜事,於是他逢場作戲,送上三個銅錢,在禮賬桌前出了一副上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他想難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視,無人作答,正在此時一個馬童脫口而出:“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眾人拍手叫好,連聲稱妙。
乾隆又來到一個酒家門前,入店飲酒。美酒飄香,開懷暢飲,席間乾隆得知賣唱侑酒的歌女姓倪,於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聯:“妙人兒倪家之少女。”此聯“人兒”合成一個倪字,乾隆認為難以作答,誰知姓倪的歌女卻應對曰:“朋言者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諸字,應對敏捷,對得貼切。乾隆稱讚不已,令賜酒三杯,不料壺中的酒已飲完,只滴數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頭看見園中之花,觸景生情猛然對出下聯“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乾隆南巡時來到白龍寺,當時寺僧正在鳴鐘,古剎莊嚴,鐘聲悠揚,乾隆頓時詩興大發,即令侍從備齊紙筆,揮筆寫下“白龍寺裡撞金鐘”七字上聯。隨乾隆南下的紀曉嵐放聲大笑起來。乾隆不解怒目而問:“朕詩雖然不佳,汝豈能當面大笑?”紀曉嵐急忙解釋說:“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詩中有‘黃鶴樓中吹玉笛’一句,積年苦不能對,今觀此聯,恰似天然對偶,不覺喜而失笑耳。”乾隆轉怒為喜。
一天乾隆見紀曉嵐沉默不語,問其有何心事,紀曉嵐請乾隆試猜他的心事。乾隆猜道:“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紀曉嵐馬上笑答:“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此對真可謂出得奇,對得妙。上聯奇在前三個字:“十、口、心”合成一個“思”字。下聯對的妙在:“寸、身、言”也合成一個“謝”字,而且都是把合成的這個字三次重疊連用。真是出聯奇巧,答對絕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乾隆在乾清宮開千叟宴,應邀赴宴的有三千多人,其中一位老者141歲,乾隆便以此為題與紀曉嵐對句:“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乾隆出了上聯。按我國古代紀年法,六十為一花甲“花甲重逢”即兩個“花甲”為120歲,“三七歲月”即三七二十一歲,這樣120歲加上21歲,共為141歲,出聯稱奇。紀曉嵐思索片刻,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俗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雙慶,就是兩個70歲,為140歲,再加一度春秋,也就是141歲。真可謂奇聯妙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