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橙電影
-
2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
1、我在做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和我說,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就像變了個人一樣,叛逆,不聽話,有的家長說,為什麼青春期這麼漫長,孩子的叛逆什麼時候能過去呢?
言外之意,在這些家長看來,青春期等於叛逆期,孩子之所以叛逆,就是因為到了青春期的緣故。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青春期不等於叛逆期。
2、孩子之所以青春期時表現叛逆,是因為之前,家長對孩子的命令、指責、批評、安排過多,雖然孩子之前表現的很聽話、很懂事,完全按照家長的意思行事,但不等於孩子內心完全接受和認同。
孩子之所以在青春期忽然表現得很叛逆,是因為ta在青春期身心快速發展,不但身體在長,內心也在成長,自我意識進一步崛起,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 觀點和主張。
之前,對父母的一切唯命是從,但進入青春期後,隨著ta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開始反抗家長,表現得好象不聽話,不服管。
但在家長看來,孩子好象一夜之間變了,叛逆了,所以,很生氣。
其實,沒有之前家長的“逆”,也不會有之後孩子的“叛”。
3、瞭解了這一點,希望家長一定要反思。
之前是不是因為家庭教育的不妥當,導致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和家長的關係很僵。
為此,建議家長在化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矛盾時,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不求助不施助。
不要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管東管西,應該學會放手,把孩子的事還給孩子,讓孩子真正對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等到孩子有需要,有意願,需要家長們幫助,或需要家長們的指導時,再予以援手,幫助解決,其它的時候都要退後,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造成孩子的反感。
——·END·——
-
3 # 開放式書房
一,和孩子做朋友。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友情,家長要學習和孩子做朋友。如果孩子能敞開心扉和家長談論一些事情,包括隱私的事情,那麼孩子叛逆的可能性就不會太大。
二,和孩子讀同一本書。
這樣會了解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更懂孩子心靈隱藏的密碼。
比如,我女兒看了《白夜行》,我朋友知道後,擔心地問:“這書不適合孩子看吧?”我趕快讀了一遍《白夜行》,和孩子交流。我發現,朋友擔心孩子會學壞的那些內容,我家孩子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她更關注的是推理的情節。
-
4 # 閱心老師
青春期孩子突出的特點之一即矛盾心理,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獨立性與依賴性。隨著孩子的生理成長及認知水平的提高,孩子一改兒童期對父母的依賴,渴望獨立與自由,希望自己的意見受到他人的肯定,願意自由解決問題。但同時又在經濟上離不開父母,面對困難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二,成人感與幼稚感並存。認為自己是成年人了,卻由於知識經驗不足,做事情緒化,又經常流露孩子氣;三,開放性與封閉性。生活交往的範圍不斷擴大,開放性增強,同時又由於過於自我難以找到合適的傾訴物件。
瞭解這些後,做為父母的應該看到,此時孩子的矛盾心理種種表現,即不是不正常狀態,也不是刻意和父母做對。恰恰相反,我們要把這些資訊看成孩子的成長的訊號,善於透過現象發現積極的一面,從而調整自己心態。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孩子的獨立自主看成是對父母權威的挑釁,否則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發展,結果只有兩種,要麼實現對孩子的繼續控制,要麼迎來更激烈的衝突!當然最好的方式是放低自己的姿態,和孩子平等對話,把他(她)做為成年人來對待。尊重孩子的意見,瞭解孩子的需要,適時的給與幫助。這樣扶孩子一把,可以讓孩子平穩度過矛盾期,順利到達成年的彼岸。
-
5 # 心夥伴
青春期是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段時間裡,孩子們的三觀會慢慢的完善,身體也會趨於成熟。
在心理與生理方面發育的這段時間裡,孩子們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或者是比較大的改變,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從側面幫助孩子,不要干擾他的自己個人成長,否則可能會造成南轅北轍的效果。青春期的孩子有一非常要強的那種自尊心,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在每一個班級裡孩子們都不願意認輸,紛紛想要成為最亮眼的那個人,而如果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那麼可能就會有比較大的沮喪心理。
不過這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年少時期如果順風順水,那麼可能會導致這個人以後變得太過自負與輕狂,每個人的成長都會遭遇一些不同的事,從而塑造不同的性格與世界觀,並沒有什麼人的世界觀是更優的,同理,性格也沒有優劣之分。大部分的中小學生通常會具備一些夢想,比如說成為科學傢什麼的,不過現實總會讓他們覺得夢想是虛無縹緲的。
在這樣的反差當中,很多青少年可能會在思想上出現一定的問題,家長們需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動作,並且確定孩子的行為是否正常。雖然干預孩子的成長是不值得提倡的,但你還是需要給孩子的成長之路進行調控,確保他不會偏離大道太遠,甚至是走上歪門邪道,這樣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回覆列表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他們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加上一些家長[微博]對子女嬌生慣養,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俱增。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講究穿著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著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透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裡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秘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透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