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闊天空210501932

    成王敗寇。從古至今凡戰爭不能以中途殲敵數量論英雄,只能看誰笑到最後。趙括不懼白起取於應戰,是那種出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然而在以小的代價贏得較大勝利的時候選擇了投降,落個紙上談兵的話柄,且斷送了趙國的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致趙國滅亡。兵法雲:驕兵必敗!其二:兵不厭詐。趙括敗於耐力而非敗於勇。亡國之臣自然遺臭萬年,落人笑柄。

  • 2 # 華明仁2

    這個提問沒明白提問者想表達什麼?作為一個帶兵打仗的自己沒有自己的思路,還需要去領會領導的意思?領導會打仗嗎?這就是趙括必敗的原因。作為一個將領連自己的思路都沒有,想按照領導的意思來那必輸,誰都想早點結束戰爭,但是這也要看實際情況。廉頗久經沙場,知道什麼叫以逸待勞。趙括根本沒有實戰經驗,如果趙括跟著廉頗實戰個幾年。或許能成為一代名將。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成王敗寇如是而已。後世書生文人不經戰陣不懂戰爭而這樣寫的,只是為了警惕後人,不要紙上談兵,空談誤國,把這長平之戰的趙括作為案例來宣傳罷了。

    趙括也算 一代名將了,只是對手太強,兩國綜合實力又有差距,失敗不可避免。說趙括是書呆子的,是紙上談兵的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長平之戰後,秦卒亡者過半。這個”秦卒亡者過半“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趙括殺了秦軍二三十萬人,這二三十萬人是廉頗殺的嗎?顯然不是,廉頗採取的是守勢,基本沒有與秦軍有大規模接觸。廉頗身後的趙國如果和秦國一樣有錢有糧,那可以長久論戰,然後再尋找合適的戰機決戰。趙國雖兵強,但真沒有秦國底子厚,趙國耗不起!這也是趙括主動出擊,快速決戰的內在原因。趙軍斷糧46天,都人吃人了,而軍隊沒有譁變,沒有主動降秦,這足以說明趙括出色的領導能力。在主動出擊的過程中,造成秦國傷亡過半的結果,也說明趙括有軍事指揮能力。

    如果趙括此戰不死,必成戰國名將。只是歷史沒有如果,白起也是圍殲戰的首創者,不僅趙括必須身死,連降卒也必須要死,以此徹底把趙國的軍力消耗完。

  • 4 # 天行健來註冊了

    這麼多人為趙括洗白,真是奇怪。趙括父母對兒子的認識不如你們?他們對趙括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堪稱精準。趙括的戰法每一步都被白起算到,哪裡看出趙括的高明?連軍糧都被斷,有這樣的名將嗎?一戰可決定國家之存亡,趙括當帥後卻是炫耀權勢,哪有趙奢那樣如履薄冰,反覆思量,這是名將嗎?僅僅因為對手白起是名將,趙括就是名將,那被白起打敗的那些將軍都是名將了,起碼他們的損失比趙括少得多。

  • 5 # JAMESYANG008

    趙括是不能深刻了解戰爭,只會領會領導意圖,不能給領導正確的分析和建議。面對白起沒有懼色,說明趙括完全跟兒童少年一樣,不知道什麼是怕,更不在乎士兵的安危。最後失敗被殺,趙括從過程到結果,毫無可取之處。近幾年,有人為趙括翻案,可惜行不通,從結果看,成王敗寇,歷來如此,藉口是沒有用的。從戰爭過程看,每一步都按照白起的計劃在走,可以說是完敗。有人用糧食不濟來辯解,說趙括是對的,難道自殺式進攻,最後全軍覆沒是對的?即使長平之戰以後,邯鄲保衛戰,反擊燕國入侵的勝利,深入燕國幾百裡的勝利,就不需要糧食?難道廉頗不會進攻?從側面看,秦國使用離間計,引誘趙王用趙括換掉廉頗,也說明廉頗戰略是對的,否則沒必要使用離間計。正確的戰略就是防守加襲擾,靜待戰場形勢變化,不行則退守邯鄲,其他國家自然不允許秦國滅國,也會參戰。能更多的消耗秦國力量。總之領會錯誤意圖和不怕,是錯上加錯之舉,這不是褒義詞。最後留下紙上談兵,貽笑萬年,是改變不了的事實。

  • 6 # 正義永不磨滅

    不是當事人,當然不會領會趙括當時的處境與心情,歷史都是由勝利者編寫的,一個君王再怎麼樣眼瞎也不會隨便拿國家生死存亡做兒戲,如果趙括當時贏了呢?那麼紙上談兵的是不是就是白起了?廉頗的持久戰的確是厲害,但是忽略了當時趙國的國情,當時已是強弩之末,雖相對於其他六國而言,是比較強大,但是面對強秦,也不是一個檔次上的,消耗不起啊,強秦60萬對趙軍40萬,但是傷亡過半,只能說白起久經沙場的確老謀深算,但是趙括也絕非泛泛之輩!

  • 7 # 策未來v8吧

    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現在的思維方式和廣度和深度,人云亦云,趙括是趙孝成王的替罪羊吧,這是趙孝成王耗不起,國家實際也耗不起,要結束戰鬥,趙括也想證明一下自己,還有白起最後才出現開始一直隱藏自己和戰略意圖,如果趙括這次不上當也遲早上當的,拖著不出戰也是不行吧,從綜合實力國力,國君到將帥秦國都比趙國好點

  • 8 # 哎老虎遊

    怎麼近來老為趙括翻案?

    1.他爸已給他定性,而且他最後下場也沒偏離他爸預言。

    2.自古以來用兵大家可有一人為他翻案?為什麼沒一個大家為他翻案?

    3.戰爭中,國力是佔很大比重,但是是惟一因素嗎?朱元璋怎麼從一和尚得天下?滿清那麼弱不也入關200多年?成吉思汗從附庸金國到滅金咋來的?

    4.白起在此戰中的確存在瑕疵,韓信不也提過他應該留缺設伏?那樣趙軍一樣死,自己損失小,關鍵還不會背上屠夫的名。

    5.紙上談兵,這成語說錯他了嗎?能談兵頭頭是道的人會沒水平?理論水平很足嘛。但實際呢?招招被制,直至全滅。

    趙括不是呆子,更不會是名將。至少他當時的能力遠低於他理論水準。

  • 9 # 立志成蟲

    還不是“紙上談兵”給鬧的,作為戰國時代也是人類古代史規模罕有的長平之戰的趙軍統帥,趙括敗了,敗的全軍覆沒,按照成王敗寇的觀念,趙括當然飽受詬病。譏諷趙括的另一個依據是他老媽對他的差評,正是這個差評保證了趙括兵敗身亡不追究責任,保全了家人不被株連滅門,家家痛失親人的趙國民眾也不會心有怨恨。大家不想想,趙括要是打贏了,當時還是後世恐怕沒人會在意趙母對兒子的差評,趙王更不會追究趙母的欺君之罪,誰會譏諷一個對兒子小看不放心的母親?趙母確實有頭腦有見識,自己給兒子差評,兒子打了勝仗皆大歡喜,就是敗了家人也能保全。據說白起對趙括是五星好評,還派人尋找趙括的屍身,結果只尋到了趙括的佩劍,趙孝成王也給了趙括身後應有的榮譽和禮遇

  • 10 # 鬼谷子人生智慧

    有才無績,有名無實。如果以結果為導向來看,出師未捷身先死,坑國家,坑君王,坑爹,坑下屬,真沒法給他洗白白。

    不過無能之輩看跟誰比,趙括實打實的將二代,起點生在別人終點上,我們可以否定他的能耐,但不能否定他成長的環境,在那個條件下培養的庸才也讓普通人難忘向背,掌握的資源不是一個量級,辯證法看問題嘛。

    最有資格評價趙括的是他父親,名將趙奢,他這樣評價兒子: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翻譯過來就是:戰爭生死攸關,我兒子卻當兒戲,國家不用他帶兵打仗就罷了,用了就完蛋。

    我們看人識人各有喜好,評價或許不夠客觀,自己兒子啥樣,當爹的心裡能沒數麼?總結下:高談闊論偽君子,志大才疏枉丈夫。

    至於題主在問題裡闡述趙括面對白起未有懼色還有不俗表現,原因居然是因為趙軍在戰場上沒有損失太多人馬,都是戰後被白起坑殺的。這是一個邏輯陷阱,犯了天大的邏輯錯誤。趙軍在人數不佔劣勢的情況下,有生力量沒有大幅損失,就打了敗仗,說明主帥根本沒有能力讓將士用命,這已經不是主將能力高下的問題,這是為將者的悲哀。

  • 11 # 算了太懶了

    譏諷他的人都屬於尊重事實,頭腦清楚,不胡攪蠻纏,不譁眾取寵的。趙括此戰可謂一無是處。剛到部隊,還沒熟悉情況,就隨意更改軍規和將領。敵人一個佯敗,就輕率出擊,自投羅網。為帥不知道保護糧道,輕易被人所劫。他不敗,天理難容。

  • 12 # 葉飄刀

    長平之戰趙括要負主要責任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之間的一場傾國之戰,此戰以秦國獲勝,趙軍精銳全軍覆沒而告終。作為長平之戰後期的統帥趙括,也背上了紙上談兵的名聲。那麼趙括是不是應該為長平之戰負責呢,讓我們一一來分說一下。

    趙括的速戰戰略

    題主關於趙括不應該擔責的主要依據之一,在於趙國當時無糧,不利於久戰,這是兩國國力決定的,並不會因為換哪個將軍而改變。這確實是事實,於是得出了廉頗固守消耗的戰略其實並不符合當時長平之戰的實際情況,趙軍想要取勝,唯有速戰。所以趙括速戰的戰略沒有錯誤。單純這麼看,這個推斷並沒有邏輯錯誤,但聯絡長平之戰的實際情況,就會發現當時的局面並非如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點可以說是用兵的基本,廉頗作為戰國最為著名的名將之一,他不可能不瞭解這個基本的道理。而且作為長平之戰前線的總指揮,想來趙王恐怕也不只一次給廉頗說過了趙國難以長久支撐的情況,廉頗是不可能不知道趙國沒糧的。再有趙括要為將的時候,趙國上下官員幾乎都反對,他們都不知道打仗需要糧食嗎?他們難道都不知道,沒有糧食廉頗的穩守戰略堅持不下去嗎?他們肯定都知道,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反對速戰的趙括?

    這是因為長平之戰的本來就和趙國沒有什麼關係。長平之戰的起因在於上黨郡的爭奪,而上黨本來是南韓的地方。這本來是秦國與南韓之間的戰爭,只因為南韓沒實力對抗秦國,才禍水東引,把趙國拉入局的。也就是說作為臨時入局者趙國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好和秦國全面對抗的準備。

    長平之戰,廉頗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被迫轉為防守相持的狀態。廉頗不是不想贏,是當時的情況下,秦趙雙方的實力決定了趙軍難以速勝,廉頗才被迫轉入防守消耗戰。換言之廉頗已經看出來了速戰沒有獲勝的希望,也正是因為如此,廉頗才頂住了趙王的數道命令,拒不出戰。很多人就會說了,廉頗知道沒有糧食,又拒不出戰,耗下去不過是晚失敗一點,能有什麼區別,畢竟速戰還有幾分獲勝的可能。表面看這麼說是沒錯的。

    但趙國其實在勝利與失敗之間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撤回,因為上黨本就不是趙國的地方,趙軍可以不用在這裡與秦軍死磕的。當時想要打的估計只有趙王,廉頗與大臣恐怕都是打的是避免與秦軍在長平決戰,主力撤回趙國國內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說得通為何廉頗在明知道糧食不多的情況下,還一直頂著命令不進攻。因為如果沒有其他人接手的話,一旦糧食真的告急,趙王就是再想打也不得不接受只能退兵的現實。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趙括跳出來,長平之戰的走向將會是,趙國在糧草快要用盡的時候,有準備的撤回趙國,長平之戰的局面將大大的不同。而正是趙括的速戰之法,直接導致了趙軍的全軍覆沒。這是趙括戰略上的失誤。

    趙括錯估自己的能力

    長平之戰,趙國無糧消耗不起,這種局面下速戰其實也是一種選擇。但趙括錯就錯在,嚴重錯估了自己的實力。

    廉頗難道不想贏嗎?非也,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那是因為趙軍初戰失利,不得已而為之。也就是說,廉頗自我評估,以他的能力,指揮趙軍是沒可能透過速戰的方式,擊潰秦軍的。而趙括既然要以速戰取勝秦軍,那麼代表的意思很簡單,趙括認為自己比廉頗強。

    真正能力這裡先不說,單說趙括以前就沒有引兵的經驗。論對趙軍的熟悉,對趙軍戰鬥力的瞭解與準確把握,他是絕對不如廉頗的。而且在當時,恐怕也沒有人能在這方面超過廉頗,就算把秦軍統帥白起抓過來,也不敢說指揮趙軍就一定比廉頗厲害,畢竟不同的軍隊之間戰鬥力等等各方面都是存在差異的。後來廉頗逃亡楚國,卻一直沒有什麼成績,當時的廉頗就極為懷念趙國計程車兵。同樣的廉頗,指揮楚國軍隊與趙國軍隊結果不同其實就是很好的明證。

    但趙括毫無領兵經驗,就敢認為自己進攻能力在廉頗之上,這個自信不知道是哪裡來的。當然也可能趙括自己本來也沒自信,只是這是他唯一上位的機會,雖然九死一生也得試試。他母親反對說不定就是趙括自己安排的,避免他失敗牽連家人。

    不管趙括是不是真的錯估了自己的實力,但結果他在進攻上表現也並不比廉頗好多少,最終導致趙國全軍覆沒是不爭的事實。

    趙括沒有戰略的警覺性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都進行了換將。秦國是秘密換上了白起。而趙國的換將趙括,就弄得滿城風雨。

    趙國換將趙括,有說是秦國的反間計的。秦國或許在裡邊確實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絕對不是主要作用,如果秦國能輕易干涉趙國主力部隊統帥人選的話,趙國早給秦國滅了。但不論秦國在之中到底出了多大的力,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鬧得滿城風雨趙國上下反對趙括為將的事情,秦國肯定是知道的。

    對於秦國來說,趙國換將趙括,其實就等於說明了趙軍的戰略即將改變,有穩守變為速戰,換言之趙國這個大張旗鼓,滿城風雨的換將已經向秦國透露了趙國的作戰意圖。相比秦國秘密換將,兩者高下立判。

    在明白了對方進攻意圖的情況下,白起如果還不知道怎麼佈置他就枉為名將了。於是趙括也許還沒正式上任,這邊秦國的口袋陣都已經準備好了。但趙括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戰略已經被秦國洞悉,也沒有做什麼防備,就這麼一頭撞了進去,結果自然是一場少有的全殲戰。

    長平之戰的最後

    長平之戰,秦國確實是慘勝,秦國的傷亡也很大,故而很多人認為這是趙括的功勞。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秦軍的傷亡是長平之戰的傷亡總數,並不是最後與趙括一戰的傷亡總數,這個還包括了前邊長時間與廉頗打消耗戰的傷亡,趙括對於秦軍的殺傷遠不如看起來的那麼大。

    而且作為戰爭,勝負的根本就在於能否達到戰略目的。長平之戰,秦國的所有戰略目的都已經達到,而趙國所有的目標一個沒有完成,可以說趙國是完敗。而且哪怕比傷亡人數,秦國也遠低於趙國。

    最終結果是,趙國此戰之後,從一個可以和秦國叫板的強國,立刻淪落到滅國的邊緣。而秦國哪怕也有不小的損失,卻確立了戰國最強的地位。此戰秦國雖然慘勝,但秦國賠得起,但趙國丟了長平主力,趙國賠得起嗎。這不和趙國沒糧耗不起,秦國能耗是一個道理嗎,趙括看不透這一點,盲目的去和秦軍硬拼,結果葬送了趙軍的主力。

    長平之戰,雙方勝負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但趙括作為趙軍後期的統帥,絕對要對此負主要責任。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廉頗要是首戰大敗,損失一半兵馬,防禦都不行,直接撤回,結果也比換趙括上去要好。

  • 13 # 大山裡的作家

    趙括是古代紙上談兵的典範,兵法要領會實質,後依據當時當地的現場戰場情況指揮作戰,戰爭的結果是勝敗為準,用什麼樣的戰法戰略是勝敗的關建,指揮官不能識破敵方的戰略行動意圖就不能釆取相應的克敵方法,最終會失敗。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是這個道理。

  • 14 # 殺胡世家的異見

    因為他們無法理解那麼大的優勢,白起怎麼就損失大半秦軍的。戰損這麼大,白起還算戰神嗎?

    所以不敢承認不敢面對罷了

  • 15 # 1夢迴吹角連營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天資聰穎,喜好軍事,論起兵法韜略滔滔不絕,許多軍事問題連其身為名將的趙奢都難不倒他,深受趙孝成王的賞識和喜歡。趙括也自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了,當趙孝成王拜趙括為大將,領兵抗拒秦軍時,面對久經沙場的秦國名將白起,趙括未有懼色,因為趙括對敵不瞭解卻膽大自負,結果長平一戰,趙軍大敗,40萬趙國軍隊被白起坑殺,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法恢復,最終被秦國所滅。這就是趙括紙上談兵的結果,被後人譏諷了二千多年。說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會誇誇其談,不與實踐相結合,就會危害國家。

  • 16 # 蕭欽鈞oj

    因無知而無畏,當然遭人譏諷。所謂不俗,就是四十五萬大軍被五千大秦鐵騎碾壓。九十比一居然大敗,被中分成兩段。他爹早就看穿,他兵法學歪了,把很多分生死的前提條件視為理所當然。

  • 17 # 秦遠思

    趙括屬於火箭式統帥,他可能很少隨馬服君親臨戰陣,一直在書齋中刻苦攻讀,儘管與其父有過些研討,但所學知識並未內化於心,沒有融會貫通。因此,其母堅決上朝堂反對,並要趙王明確日後不受其牽連,真是知子莫若母。

    趙括作為兵家之後,有些大將風範,上任後處理一些普通軍務,也比較在行,特別是最後能英勇戰死,令人尊敬。可惜,他作為一個統帥,全然沒有識破秦軍的險惡用心,貿然出擊,很快全軍覆沒,其實是很不合格的。難怪他成為紙上談兵的反面教材。之後,韓信有跟隨項羽數年的征戰,陸遜有與呂蒙的密切交往,年齡也相對大一些,建功立業也就有良好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柿子種子出的小苗為什麼不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