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子聊歷史
-
2 # 冷暖自知274497472
武則天也曾想過要將皇位傳給武氏後人,但後來還是傳給了李顯,女皇也有她的無奈。武則天稱帝后,是為武周皇帝,既然當了皇帝,就得考慮皇位繼承的事,按照皇權不落外性的原則,武則天想將皇位傳給武家人,卻遭到眾朝臣的極力反對,狄仁傑就對武則天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母供奉在太廟的”,勸武則天召回李顯。其實武則天心裡也明白,那些朝臣雖然臣服於她,但心裡還是向著李唐的,如果傳位於武氏,一旦自己死了之後,李唐舊臣肯定不會無動於衷,到時就會天下大亂。武則天何等睿智之人,權衡之後,決定召回李顯,將政權歸還李家。
-
3 # 道常無名聖人無為
武則天是中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更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為中華歷史的發展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說,這樣一位具有非凡政治才能和治理國家能力的女強人,是因為聽信了某個大臣的柬言,才打消傳位於侄兒的念頭,將皇帝傳位於自己的兒子,這也未免太小看了這位英才大略,鴻業大勳的女皇帝。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山西文水人,十四歲時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太宗病篤,被遣送至感業寺出家,唐高宗即位後迎其入宮,封為昭儀。之後,武昭儀以為高宗出謀劃策而顯露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方面的獨特才幹,直至被唐高宗封為皇后,尊號"天后",與唐高宗並稱"二聖"。唐高宗時期,正是唐朝開疆拓土,在政治、經濟、軍事能力上最為鼎盛的時期,由此可見武則天善於治國的非凡才能,以及對於唐高宗不可或缺的政治地位。
因此,即便後來武則天以政治手腕和鐵血政策獲得皇位,後世封建文人集團均以負面資訊進行評價,但字裡行間,仍有諸如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等正面評價。
唐朝中國在武則天主政期間,對外大規模用兵,東征高句麗、北征突厥、西擊吐蕃均取得決定性勝利,還真正第一次打通西安到地中海沿岸的陸上商路;對內則嚴厲打擊皇親國戚和士族豪強以穩固政權。在農業上,大力獎勵農桑,提出了“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的政治理念,同時積極穩定科舉制度,大力攬收人才,知人善任。因其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儘管有任用酷吏打擊異己的鐵血手段,其政治生涯仍獲享“貞觀遺風”的美譽。甚至,是武則天為其孫子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是後來史家不可否認的事實。
武則天當皇帝之後,之所以公開有想立侄兒武三思為政權繼承人的意思,只是迫不得以的作法,主要是為自己當皇帝正名而已。這個政權姓武,是武則天的武,並不是真的要傳位於武家。儘管武家兄弟是武則天政權不可或缺的鷹犬,但因為她自己當皇帝已經遇到了何其大的阻力了,如果再傳位於武家兄弟,無異於將武氐家族放在大火上炙烤而己。後來武氐兄弟被滅門,即是明證。然而,武則天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即便自己侄兒武家兄弟螳臂當車,很大的可能只是白白犧牲而已,可也只能如此了。
當然,政治統治並不能只靠武力和政治手腕來實現,還要從文化和人心所向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唐朝時期,民間佛教興盛,據傳武則天還親自為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寫了序言詩,而且,武則天自稱彌勒佛轉世,將彌勒教完全併入大乘佛教體系,還在全國大建彌勒造像。其中,樂山大佛就是武則天統治時期建造的最大的彌勒佛坐像。另外,武則天為招攬人才,還親自創立了科舉"殿試"制度。可見,武則天的政治統治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而非一時一世的偶然成功。
因此,當武則天年老體衰之時,相信她一定早已考慮過政權繼承人的問題,此時朝堂之下卻早已暗流湧動。若傳位於武家侄兒,唐朝宗室勳貴和文官集團必然全力反對,排山倒海血雨腥風之勢不可避免;傳位於自己的兒子,之前的內外政策和統治理念是否可以延續,甚至是武氐家族的安危可否保住?均是未知數。武則天所關注的,必定是必選其一的狀態,只是必須要一個對方必須妥協的態度,不至於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於是,武則天的朝堂,上演了歷史上極為精彩的一幕:
聖曆元年(698年)二月,武則天年事已高,武承嗣、武三思代表武氏集團再次謀求太子之位,並提出了“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則天於是徵求群臣的意見,其中,狄仁傑非常從容地說出了記入正史且非常著名的意見:
“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這段十分出名的柬言,即公開表明了李唐後裔和文官集團的態度,又堵住了武家兄弟武氐集團的嘴,還給武則天安放了十分得體的臺階,狄仁傑不愧是武則天朝堂上第一名臣。然而,這何嘗不是武則天自己的意思呢?因為,任何政權,能平穩過渡才是根本!只是歷史用武則天和秋仁杰的這段君臣對話,為這段精彩的演義過程添加了精彩的註腳而已。
-
4 # 飛天ZY漫雪
謝邀,晚年的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勸說,武家必競是外戚,你百年歸去後,未必善待她,你畢竟是有兒孫的人,將來拜奉她的還是李家兒孫,何況帝位之前原本就姓李。面對江山社稷,聰明的她,也許明白了厲害,將來歸去後,面對的是先帝和李家的列祖列宗,武家李家,兒孫更勝外戚,她把帝位重交李家,既是明智也是大度。武則天,中國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不讓自己留遺憾,能把大唐治理的風生水起,絕不輸男兒。人生沒有萬萬歲!人將就木,千般萬念言也善,無論你生前多風光,死後也就一墓地,上蒼對死最公平!
-
5 # 九哥脫口秀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隨著武則天登基成為一代女皇后,武家也是飛黃騰達,男的做官,女的嫁權貴!可以說武家當時權傾朝野,一時風光無限!可最後大臣逼宮退位之時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基本原有的勢力集團也知道武則天已經油盡燈枯沒有多少時日了,所以背叛的背叛就是有心的也不敢造次明哲保身!武則天退位後,又歸李家大唐王朝,很多人以為會清算武家,結果是沒有,只是降職武家在朝官員,防範武家起來鬧事!另外對武家不錯,錦衣玉食,不缺錢財!武則天沒有傳給武家後人,畢竟還有自己的兒子登基!另外,她本身也知道,年老體衰,也沒有力氣再去鬥爭了!
-
6 # 古今通史
無論武則天怎麼想,最後社稷還是歸於李唐,因為五王政變的發生,她已經沒得選擇。
武則天一生經歷無數,到了神龍元年,年歲已過九九之數的她,無論是面對宮廷政變還是面首被殺,甚至對自己的壽數都已經看得非常淡然,她最後一年的日子便如她的心態一般,毫無波瀾。當然,她的內心所想我們是“聽”不到的,所以只能透過她的行為種種來分析。
她最後一年是怎麼過的?神龍政變後就是軟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做些固定的事情,不必想象軟禁中的她,還能過的多麼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我們只講講臨終前的所作所為。
神龍革命......還是稱為神龍政變或者五王政變吧。所謂神龍是武則天“圖吉利”新換的年號,在這一年發生的政變所以稱之為神龍政變。
五王政變這個別稱我想多寫幾句,五王就是發起者中堅力量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他們在發動五王政變後,張柬之率五百羽林兵刺殺了張氏兄弟(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面首),包圍武皇的長生殿,逼迫她退位給李顯。隨後張氏兄弟的黨羽全部被逮捕或者誅殺殆盡,最終,他們受到了李顯“嘉獎”,都封為郡王(為了架空實權),所以也稱五王政變。他們再造李唐居功至偉,同時也讓人人自危的滿朝文武結束了擔驚受怕的日子。最終還是被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所構陷,結局慘了些:
除了張柬之早死在貶所以外,其餘四人全部受盡折磨而死。
還有幾點影響其心境的條件,我來描述一下:
生存條件
從生存角度看,雖然武則天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性命無虞,李顯也不想落個弒母的名頭。
居住條件來看,上陽宮總面積8平方公里,對於一個80多歲的老嫗來說,足夠溜達啦,至於“裝修”,後世的玄宗李隆基經常特地在這裡舉行宴會,想來豪華至極。
衣食用度方面,完全依照武則天退位前的標準供應,唯一不同就是“衣”,還穿龍袍那是別想了。
影響心情
再怎麼說皇帝也是親子,李顯不但每隔10天就來探望,恭敬至極。
孃家人很安全,“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可犯!”,李顯與武三思是莫逆之交,本來二人就是姑表親,又是兒女親家,還那麼談的來,怎麼會動武家呢?
另外,即便想動武家,李顯也沒有這個能力,真正把持朝政的是韋后,而韋后&上官婉兒與武三思的關係全大唐都知道了,唯除李顯。
在這種條件下,想來,武則天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再看看她臨終的行為:
《遺制》條件有二
一、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進太廟,歸葬乾陵,以皇后名義與高宗李治合葬。
二、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柳奭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被她坑害過的,逝者已矣,無法彌補,情敵也好,政敵也罷,他們的家屬和當初受牽連的人,既往不咎,還復從來。
如上種種,我們不難推斷:
武則天已經放下了一切,連後事都安排好了,當然已經知道自己的壽元將盡,最後賦閒上陽宮的一年,他已經真正的審視了自己這不平凡的一生,放下一切,還歸本位。
無字碑:生平任人評說。臨終的心態已經調整的相當不錯了。
-
7 # 劉宜慶講八卦
公元690年, 武則天改唐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做了皇帝后,立武氏七廟,追尊父親武士彠以至五代祖武克己等為皇帝,改皇嗣李旦為武氏。接著,她遇到一個史無前例,不,空前絕後的問題,立誰為皇太子呢?是立侄兒,還是兒子?
我們看一下這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解決的過程就是皇帝與大臣博弈的過程。
武則天做皇帝的第二年,她的侄兒武承嗣出招了。他指使數百人上表,當然是奏請 立他為皇太子。大臣反應頗激動,堅決反對,武則天沒有應允。兩個侄兒武承嗣、武三思差人輪番遊說武則天,“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承嗣運動最為積極,看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自以為被立為皇太子,繼承武則天的帝業,不是命中註定,就是名中註定。
武則天一貫殺伐果斷、雷厲風行,為何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呢?如果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武周王朝是延續下來了,可這個武承嗣是武則天異母兄武元爽的兒子,同武則天並無直接的血緣關係!武元爽因待武則天生母楊氏甚薄,則天將他流放海南三亞,死在天涯海角。武則天惜才愛才,她隱隱覺得武承嗣、武三思都不是治國的材料。
有一次,武則天試探性地諮詢宰相狄仁傑。薑還是老的辣,幾句話說到點子上。狄仁傑進言:“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刀槍箭鏃,平定天下;高宗將二子託付陛下,陛下今乃欲讓位他族,有違天意。且姑侄與母子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祭祀姑姑太廟的。”武則天頓時感悟。當日,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夢見鸚鵡兩翼折斷,是何徵兆?”狄仁傑借題發揮:“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飛。”這真是政治家狄仁傑的傑作,三言兩語,指出關鍵所在,解決複雜問題。這智商情商雙雙線上,真是碾壓那些冒死硬諫的大臣。
武則天當即決定立兒子為皇太子。
朝廷重臣一致認為廬陵王李顯是最佳人選,武則天在這件事上,順應臣意。698年三月,託言廬陵王有病,招回洛陽。武承嗣心裡拔涼拔涼的,這下完了。果然,五個月後,怏怏病死(真是不成器)。皇嗣李旦是個最聽媽媽話的好孩紙(不聽能行嗎?兩個哥哥死掉,被廢掉的這個剛回來),表示將皇嗣讓位於廬陵王(不著急,皇帝輪流做,早晚輪到我)。
武則天將皇位傳給兒子, 保證了大唐不變天,還是很明智的。
其實,對皇位抱有野心的多著呢。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甚至臭名昭著的酷吏來俊臣,來只是棋子,武則天用過達到目的後即放棄。697年,來俊臣被斬首棄市,他的肉被憤怒的人們吃掉,眼珠子被挖出,被開膛破肚。
武則天病重之後,張氏兄弟不讓大臣見武則天。八十多歲的老臣張柬之發動政變,將張氏兄弟殺掉。政變之後,窩囊廢李顯唐中宗上位。武三思仍是當權派,氣囂張跋扈,權勢熏天。後來武三思與中宗的韋后有染,互相勾結在一起。太子李重俊不滿武三思胡作非為、危害社稷, 假傳李顯聖旨,殺掉武三思、武崇訓父子。武氏勢力徹底被消滅,是在李隆基發動政變,李隆基父親李旦唐睿宗即位後。
李旦即位後,將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屍,夷其墓。
武則天雖然手段殘忍,打擊競爭對手和政治對立面鐵腕,終究是一代名主,識人善任,智慧非凡,不會被兩個侄兒矇騙。武則天評價這兩人:“承嗣、三思是何疥癬!”傳國給兒子是眾望所歸。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後世將其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武則天十四歲時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690年,武則天宣佈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705年11月,武則天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諡為則天順聖皇后。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詩四十六首。
回覆列表
公元693年,武承嗣為討武皇的歡心,率五千人上表請願,為武皇進獻尊號,稱“金輪聖武皇帝,”第二年,又搞了一場聲勢更大的請願,率二萬六千人為武皇再獻尊號,稱“越古金輪聖武皇帝”,武承嗣此舉就是想武皇能立自己為皇儲,武皇把這些高帽都笑納了,但就是不提立皇儲的事情。眼看著武皇春秋已高,武承嗣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公元698年春,他鉚足了勁對皇儲之位發起了新一輪攻勢,武承嗣收買了許多武皇身邊的人,天天跟武皇吹風:“自古以來的天子,從來沒有立異性為儲君的”言下之意,只有武家兄弟才是太子的合適人選。可武皇對此仍然沒有表態。
其實立儲問題,武皇本人也很糾結,就這這個時候,狄仁傑上場了。他對武皇說:文皇帝(太宗李世民)櫛風沐雨,親冒鋒矢,以定天下。大帝(高宗李治)以二子託付陛下,陛下如今卻想把江山傳給外族,這難道不是違背天意嗎?況且,姑侄和母子哪個更親呢?陛下立子,則千秋萬代配食太廟,倘若立侄,還沒有聽說過有哪個侄子做天子後,把姑母供奉在太廟的。聽了這些,武皇已經在內心想好了立誰為儲君了,但就是捨不得放權。
公元700年,武皇下詔:廢除實行了十一年的周曆,恢復李唐王朝使用的夏曆,這個舉動已經表明武皇準備迴歸李唐了。
公元705年,即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張柬之兵分三路發動“神龍政變”軟禁了武皇,第二天,武皇被迫下詔,命太子李顯監國,第三天,武則天傳位太子。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洛陽上陽宮,終年八十一歲。她在臨終前留了一道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乾陵,將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等等被自己流放的親族子孫全部赦免。在最後一刻,她選擇迴歸李唐,做回了高宗的皇后。
但願我的回答能給樓主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