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犄角旮旯裡的人

    五音戲是流行於山東魯中地區,以章丘、歷城和淄博為中心的地方戲,屬於以板腔變化體為主的獨有劇種。歷經三百年的傳承發展,其傳統劇目已多達160餘部。1935年藝人鄧洪山(藝名鮮櫻桃)率領五人組成的戲班(當時的演出被稱作“五人班”),在上海百代公司灌製了最早的六張唱片,受到百代公司的盛讚,並贈送寫有“五音泰斗”的金字匾額一塊,五音戲由此得名,並以此名行於世。2006年5月20日,被譽為“戲曲話化石”的五音戲,被國務院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與諸多的地方劇種一樣,五音戲傳承發展也陷入了瓶頸。觀眾流失是最主要的表現。地方戲曲的唱腔均以方言為主,在推廣普通話的大背景下,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聽不懂純粹的、地道的方言唱詞,給觀劇帶來了顯而易見的障礙。而一些不恰當的創新傷害了戲劇音律之美,使得一些老觀眾也失去了觀劇興趣。傳統唱腔的現代化編創,雖然打破了舊有曲牌模式化的“陳腔濫調”,但也喪失了一些獨有腔韻的“意味深長”。比如“雲遮月”唱腔,先吐字,後行腔,曲調口語化,腔調旋律變化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韻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然而經過現代化的配器,人聲腔調被宏大的、類似交響樂的伴奏音樂掩蓋,觀眾完全無法品味出其中的味道。所以創編過程中,配樂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顯得異常重要,它關係著五音戲靈魂魅力的儲存問題。

    優秀成熟的創作、表演人才的匱乏,是各藝術門類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作為一個地方性的小劇種,五音戲所面臨的境遇更加險峻。除了上述原因,故事老套不吸引人、表現形式落伍陳舊、從業者發展前途堪憂等問題,都是越來越少人問津五音戲的緣由。加之地域性限制使得後備力量斷層,劇種發展無疑受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歲女人帶什麼手鐲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