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弟子規是不是國學,而在於,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國學,對待國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由於《千字文》、《三字經》等啟蒙讀物不利於清政府的愚民統治,一本極力宣揚封建等級觀念,以方便清朝統治者的工具性讀物《弟子規》應運而生。
《弟子規》的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以德育修養為名義,而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清規戒律,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等級觀念踐行。由此看來,“《弟子規》當然屬於國學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弟子規》所講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是,國學,就一定全盤皆精華嗎?就一定是個絕對的褒義詞嗎?就一定要身體力行嗎?肯定不是了。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無一不是文化,無一不是國“學”。但其中自然有精華有糟粕,凡事皆有兩面性。對於弟子規也是如此。
有人覺得它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可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周禮之建立不也為此麼,一個“禮”字難道沒有束縛的作用麼?但它也仍有好的一面。可見不是弟子規是不是國學的問題,而是我們要怎麼學習理解和繼承國學的問題。要教育孩子/國人遵紀有禮,也要教育孩子/國人放開思想與時俱進,箇中難點與重點,才是考驗各位家長,各位教育界大V,各位自媒體KOL的關鍵之所在。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弟子規是不是國學,而在於,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國學,對待國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由於《千字文》、《三字經》等啟蒙讀物不利於清政府的愚民統治,一本極力宣揚封建等級觀念,以方便清朝統治者的工具性讀物《弟子規》應運而生。
《弟子規》的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以德育修養為名義,而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清規戒律,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等級觀念踐行。由此看來,“《弟子規》當然屬於國學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弟子規》所講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是,國學,就一定全盤皆精華嗎?就一定是個絕對的褒義詞嗎?就一定要身體力行嗎?肯定不是了。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無一不是文化,無一不是國“學”。但其中自然有精華有糟粕,凡事皆有兩面性。對於弟子規也是如此。
有人覺得它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可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周禮之建立不也為此麼,一個“禮”字難道沒有束縛的作用麼?但它也仍有好的一面。可見不是弟子規是不是國學的問題,而是我們要怎麼學習理解和繼承國學的問題。要教育孩子/國人遵紀有禮,也要教育孩子/國人放開思想與時俱進,箇中難點與重點,才是考驗各位家長,各位教育界大V,各位自媒體KOL的關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