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電安裝與維修打水鑽
-
2 # 南粵新農人
香菇的藥致性病害是一類因用藥不當對菌絲體和子實體的正常生長髮育造成的損害,這類病害與生理性病害或非生理性病害的顯著不同點是它的不可逆性,即病害一旦發生,就是實質性的,無法可救的,病害會伴隨菌體生長髮育的整個過程,往往給菇農的生產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例如,敵敵畏產生的藥害,不僅嚴重抑制原基的分化,而且還造成子實體的畸形,這種症狀從開始出菇會一直延續到出菇結束。下面來談下香菇的兩種藥致性病害。
殺菌劑產生的香菇藥致性病害目前,在香菇生產上使用的主要是一類殺真菌或細菌劑化合物,用途有3種:一是培養基的拌料,用於抑制或殺滅栽培材料中雜菌,這類藥劑有多菌靈、克黴靈等;二是燻蒸類殺菌劑、用於空氣消毒,這類藥劑有甲醛、硫黃、克黴靈燻劑等;三是接種用具的浸泡擦洗,用於器皿表面的消毒處理,這類藥劑有高錳酸鉀、乙醇、過氧乙酸、煤酚皂液等。在三類藥劑中,產生病害比較明顯的是前兩種,在生產上主要表現為過量使用和使用不當,過量使用時使菌絲生長能力減弱,接種後菌絲吃料慢,菌絲較細弱。
在香菇生產上由於使用多菌靈成本較低,雖然其使用效果越來越差,但一些菇農害怕雜菌汙染,總是不斷地加大其用量,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未能有效殺滅雜菌,反而造成了對菌絲生長的損害,使菌種過早地出現退化和老化的症狀。藥劑使用不當主要表現在出菇期用殺菌藥劑噴灑在菌袋的表面,或者是在菇房燻蒸殺菌,結果不僅造成幼菇死亡,而且使大量子實體產生畸形。
殺蟲劑產生的香菇藥致性病害殺蟲劑產生的香菇藥致性病害,這種病害的發生具有隱蔽性,即在菌絲體生長階段沒有明顯的症狀或症狀較輕,到了出菇期後才表現出非常嚴重的病害症狀。
例如非常典型的敵敵畏使用問題,在拌料時或菌絲培養過程中施用後,一般情況下用肉眼來觀察,不會發現它對菌絲造成的實質性損害,菌絲生長基本表現正常,菌絲髮滿菌袋進人出菇階段後,病害的症狀逐步顯現出來,首先是出菇期長時間的延遲,在既沒有汙染及各種環境條件又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就是遲遲不出菇,偶爾出幾個菇也是菌蓋反捲的畸形菇,整個出菇期不會出幾個菇,菇產量非常低,基本上是絕收、因此這種病害是最重的。如果在出菇期施用敵敵畏後,則很快使菌蓋產生畸形,並對下一潮菇產生影響。殺蟲劑產生的病害除了敵敵畏之外,還有敵百蟲等。
香菇藥致性病害防治原則謹慎用藥、合理用藥是防治香菇藥致性病害的原則。
謹慎用藥就是要在用藥前首先分析用藥的必要性,是否必須用藥,是否還有比用藥更好的辦法。例如菇蠅,最先發生在出菇力減弱、基本報廢的菌袋上,如果菇房內新舊菌袋均有菇蠅時,清除廢袋是比用藥更好的辦法,只要及時挑選,把廢菌袋清理出去,在菇房溫度不超過20℃時菇蠅不會大量發生,因此一般不需要用藥,但是,在生產上由於各種病蟲害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尤其在出現一些從未見過的病蟲害時,為了避免大面積發生造成損失,也要謹慎選購藥品,首先保證藥品對人體是安全的,再透過試用,證明它是有效的,然後才可大面積使用。
合理用藥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用藥時間、用藥量及用藥次數。在出菇期間用藥時,一定要在採收完後再施藥,並在施藥後適當降低菇房的溼度,以利於對病蟲害的殺滅。用藥量一般應根據使用說明來配製,隨配隨用,不要放置太長時間,以免使藥效降低或發生其他意外事件。用藥次數要儘量地減少,只要能把病蟲害控制在一定數量,不構成對經濟造成較大的損失,用藥的次數越少越好。
回覆列表
香菇種植包括選種、選擇場地、接種、上堆發菌和控溫等。在種植管理期間,還要注意的是,香菇的發菌要在接種後立即進行,左後做好菌袋轉色、保溼催菇和出菇採收等工作即可。
香菇採收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採收方法
一般待菇蓋展開70-80%時,菇蓋的邊緣仍然內卷,菌褶下的內菌膜才破裂不久就得采收,此時菇形、菇質、風味均較優。若待菌蓋90%展開才採收,由於香菇採收後的後熟較明顯,菇蓋仍會展開,影響香菇等級。如待菌蓋全展開,烘烤後菇蓋邊緣出現向上翻卷,形成薄菇,菇柄纖維增多,菇質較差。
2.採後管理
段木栽培香菇具有一次性接種,多年出菇的特點。出菇多在春、秋兩季。當菌傘尚未完全展開,即菌蓋邊緣尚稍內卷,菌膜剛破裂時,是採收的最適期。其產量可達10-15斤/m3。
菇木經過幾個月的子實體生長髮育,原來積累的營養物質大多發育成香菇。為了第二年生產高產優質的香菇,需繼續恢復生長積累物質。因此,在香菇採收期結束後,儘快地恢復菌絲長勢,積累營養物質。在菇木採收完後,將菇木移回堆放場,重複前面的過程,即堆放、補水、起架等。
3.採收後分級
菌絲一經形成子實體,即使處於較高或較低的溫度均能生長髮育,但這樣出產的品質是不一樣的。溫度低時,會形成品質較好、柄短肉厚的“冬菇”;溫度高時,則容易形成品質較差、肉薄、菌柄較長的“香信”。
香菇種植,溫度是很重要的。在形成子實體時,一定不要讓其處在20度以上的溫度下,這樣可以儘量避免出現低品質的香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