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烽火
-
2 # 鑑鏡
如果項羽真的有勇無謀,就不可能成就其霸業,更不可能創造軍事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首先、項羽配合叔父項梁誘殺會稽縣令,然後在援救鉅鹿的過程中先是殺死統帥宋義奪權(這種殺帥奪權沒造成兵變的例子不多,袁崇煥殺毛文龍,後來他的部下大都投敵了),又破釜沉舟打敗王離的長城兵團和章邯的囚徒兵團,就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能做出來的。
然後,楚漢爭霸開始後,劉邦帥60萬人攻佔彭城,項羽僅帥3萬人就將劉邦打的抱頭鼠竄,連老爹和老婆都讓項羽給俘虜了。彭城之戰,項羽輕騎急進,避實就虛,繞到劉邦的側翼,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對軍隊的運用簡直就是神乎其技。
然後楚漢滎陽成阜對峙期間,項羽有面對天下群雄三下滎陽,兩破成阜這種神級表現,更不是無謀之人能幹出來的。
項羽是有勇有謀之人,正因為有才,才太自負,不能容人,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一個范增多次關鍵性建議都沒聽進去,韓信這種大才也只能做個執戟郎,敗亡就不可避免。
-
3 # 左默默
導讀:項羽真的如史書所述那般短見無謀?西楚霸王真的徒有虛名嗎?
我們真的可以相信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嗎?項羽真的就把一手好牌打爛了嗎?根據史書記載,前期的時候劉邦還是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項羽軍隊無論從哪方面都比劉邦的軍隊優秀,但是後期劉邦就跟開了外掛一樣,軍隊人數一直在往上漲,很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都很願意來投奔劉邦,於是劉邦軍隊的綜合實力就在不知不覺超過了項羽的軍隊。
與此同時,項羽的軍隊年年征戰,很多士兵其實早就不想打仗了,沒有誰不想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過幸福美滿的生活。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軍事奇才,喜歡打仗,善於打仗,這樣其實就跟士兵的想法衝突了,日子久了,就會慢慢失去民心。
不僅軍隊出了問題,而且在其他方面項羽也不是很佔優勢,他的頂頭上司,也就是楚懷王,根本就看不起項羽,也項羽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除此之外,項羽還有一個強大的對手劉邦,雖然說劉邦本人沒有什麼特別的軍事才能,但是劉邦善於收攏人心,也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說的就是劉邦。於是劉邦手底下有一大幫的謀士,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樊噲。而項羽只有一個謀士范增,不談質量,就是在數量跟劉邦也是不能比的呀。這樣一來,項羽基本上就是一個人帶領一支軍隊在與人搏鬥,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這樣的內憂外患,項羽就是想不輸都難。所以說,楚漢相爭失敗不能完全就在項羽的身上,老天爺不給你贏,你也沒有任何辦法。
不過就項羽本身的才能來說,還是值得西楚霸王這個稱呼的。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而且他的軍事才能在那個時代基本上是無人能敵,項羽天生就有貴族氣質,生來就有一股傲氣,要不是這股傲氣,項羽也不會在烏江自刎,要是項羽也像劉邦那般無賴的話,項羽渡過了烏江,東山再起,劉邦也不見得贏,項羽也不見得贏。
由此可以得出,項羽肯定不是一個庸才,他是有真本事的,只不過運氣不太好,可能是對自己要求太高,有精神潔癖。項羽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他的人物事蹟還在世界廣為流傳,他的勇氣和不服輸的精神是值得中國的青少年們學習的,做人就應該像項羽一樣,頂天立地,無愧於心,我們也都會永遠記得霸王項羽的,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
4 # 八了個八
舉一個例子吧
破釜沉舟只是一個小插曲,並不是打贏這場仗的關鍵,項羽渡江而去的時候已經有了把握打贏這仗,前提是士兵不要退縮,不要經歷了一點小挫折就當逃兵,因為當時的其他諸侯起義軍還在對岸‘觀察時局’,所以士兵很有可能會當逃兵坐船返回去再轉投其他起義軍。破釜沉舟剛好解決了這後顧之憂,這麼做只是為了更保險。
以2萬兵力牽制章邯20萬這叫‘謀大於勇’
以3萬兵力全殲王離20萬這叫‘勇大於謀’
以5萬兵力殲滅秦朝40萬這叫‘有勇有謀’
之所以被大家誤認為有勇無謀是因為大家把破釜沉舟看做是致勝的關鍵,而真正的關鍵是在後面的九戰九捷中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能出現雪崩式的崩盤。
這裡的主要原因還是被司馬遷為省墨簡字給‘文學化’了。
同樣被‘戲曲化’的還有垓下悲歌那段,項羽放棄那1萬2千士兵,只帶800人突圍,關鍵原因是‘兵少食盡’,糧食已經用光,帶著這麼多人即使成功突圍了,拿什麼東西給他們吃呢?
而戲曲則把罪魁禍首推給了‘四面楚歌’!
最後是個人的一點小感慨,和主題無關。
華人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所以我們有很多的娛樂明星,只要有炒作就會有關注。而在外國,娛樂明星被尊敬的稱呼為‘藝人’,而讓他們過份關注的是足球場上和籃球場上一步一腳印一手一動作的‘球星’!還有政壇上辛苦耕耘的人物,你在新聞上經常看到的是某某國某某地又有示威遊行,而在中國只有在歷史書上尚且還讀到一點點。十年前我還在讀書時看到某位高官出入我校,風度翩翩,氣宇軒昂。讓我發誓要成為了和他一樣的人,十年後,我初入社會聽聞他已經落馬。又過了幾年,南韓的總統也落馬了,各地紛紛示威遊行表示要討伐她,而首當其衝身先士卒的就是南韓高校生。沒想到十年前同樣作為高校生的我,沒有為揭露政治黑暗貪汙腐敗出一點微薄之力,卻一心還想要學習和模仿!真是 十年是非兩茫茫,生死都一樣!
-
5 # 小劉解讀
項羽是“少謀”,而不是“無謀”。這裡的少可以理解成眼光短淺,缺乏長遠的認知。
項羽擊殺宋義。項梁死後,楚懷王想壓制項氏集團。利用抬高劉邦的地位;提拔宋義為上將軍兩個方式分解項氏實力。最後在鉅鹿大戰前夕,被項羽所識破。項羽詐稱奉懷王之命,斬殺臨陣不前的宋義。利用鉅鹿之戰一舉名揚天下,重新掌握了軍事主動權。
但是,項羽最不應該的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鴻門宴上放走了“示好、示弱”的劉邦。
滎陽拉鋸戰,互有勝負。四年楚漢之爭,滎陽拉鋸戰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其中互有勝負。如果項羽真的有勇無謀,不可能和人才濟濟的劉邦較量這麼長時間,還有兩次把劉邦逼入險境。項羽不是無謀,只是沒有下定決心追殺劉邦。也許是沒有看清形勢,不知道他最後、最大的對手只是劉邦一人。
派出武涉,遊說韓信。在感覺到劉邦真正威脅的時候,項羽回過神來。認識到劉邦是個人物,自己勝仗雖多,但兵力越打越少。劉邦敗仗多,但是兵力越大越多。尤其是龍且死後,項羽終於看清了形勢。楚漢之爭成敗的關鍵在於韓信。項羽不求韓信能跟他聯合一起打劉邦,只要求韓信能保持獨立,不要跟劉邦聯合打自己就已經夠了。事後也能證明:劉邦要跟項羽決戰,韓信和彭越都沒有來。劉邦率軍追擊項羽,結果又被項羽打敗。所以,項羽派出武涉遊說韓信,可惜沒有成功。如果成功,歷史必將改寫。
所以說,我認為項羽不是“無謀”,而是“少謀”。
-
6 # 歷史名將錄
其實不然,項羽並非只是有勇無謀的莽夫,當時他若真的砍了劉邦的腦袋,或許不等烏江自刎,他早就四面楚歌了。所以說鴻門宴上項羽沒殺劉邦是明智的。
秦朝末年,苛捐雜稅嚴重,百姓民不聊生,紛紛舉起了起義的大旗。項梁、項羽叔侄也摻和了其中,推舉楚王孫熊心為懷王,恢復楚地,時下劉邦率眾來投。當時懷王召集了宋義、項羽、劉邦三人議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北上,消滅秦軍主力,並威懾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關入關中;另一路則西進,經武關進入關中,取咸陽滅秦。
當時懷王還和宋義、劉邦等人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可以在關中稱王。也正是這個約定,成了後來鴻門宴的誘因。
談好條件之後,劉邦率領著西路軍就出發了,一路上靠著智取力奪,竟先項羽一步進入了關中。入主咸陽後的劉邦對手下來了個約法三章:妥善安置故吏,不搶秦宮女人,不殺降順將士,不貪府庫財寶。做完這一切之後,他更是完成了一個驚人之舉,老實地退軍霸上。
這是劉邦的一個高明之處,他知道自己現在還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要低調。也正是這份低調,讓項羽在鴻門宴上找不到殺自己的理由。
那麼此時另一路北上的大軍又是啥情況呢?
這路大軍的統帥是宋義,但他在途中耍起了小心眼,勒令軍隊止步不前,大有坐觀天下成敗,擁軍自立的意思。這下項羽可不幹了,他還等著殺入咸陽,搞個王噹噹呢。於是項羽和范增一合謀,就將其給做了,搶了其軍權,接著破釜沉舟,和秦軍展開了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
從此一戰成名,令各路諸侯畏懼不已。
戰勝秦軍之後,項羽率軍大步朝著關中挺進,但在途中他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坑殺了秦軍20多萬降軍將士。這和劉邦的禮賢下士,禮待降兵相比,無疑又差了很多。
眼瞅著劉邦搶了風頭,項羽無論如何也是不會甘心的,於是一怒之下破關而入了。項羽擁兵四十萬,駐紮在了新豐鴻門。安頓好之後的項羽就開始分析當前的形勢,發現對他而言十分不樂觀。
此時的項羽雖說有大軍四十萬,但其中大多數都是諸侯的部隊,他們多是心存觀望,並沒有真心的歸附。此時項羽真正的部屬只有十幾萬,和劉邦差不多,他深知此時若和劉邦火拼,諸侯軍隊肯定樂於坐山觀虎鬥,沒有幾人會真正幫自己,所以就算項羽能勝,想必也是元氣大傷。
而且即便殺了劉邦,其部隊也不可能輕易就被收編,因為劉邦軍中有不少的秦人,而項羽剛坑殺了20萬秦人。並且項羽此前殺宋義,有范增和全軍將士的支援;坑秦軍,也有諸侯軍隊的相助。而現在項羽和劉邦的矛盾還沒完全公開來,他們都還是懷王手下的將軍,都是楚軍,此時項羽若真殺了劉邦,那麼諸侯會幫他嗎?想想也知道了。
項羽明白,當務之急並不是殺掉劉邦,而是利用自己的威勢一鼓作氣鏟除對手,聚攏人心,創立霸業。所以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在鴻門宴前夕,項羽就放棄了修理劉邦的打算。
可見,項羽沒在鴻門宴上殺劉邦並非婦人之仁,反而恰是明智之舉。這次與劉邦的握手言和,為他日後成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礎。
然而,接下來的項羽卻接二連三地犯錯,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後來沒及時除掉劉邦。
項羽稱霸後,能與其爭雄的只有劉邦和田榮兩人了。當時劉邦本已是項羽刀俎下的魚肉,完全可以很輕鬆就將其幹掉,但他偏偏封劉邦在漢中,天高皇帝遠,放虎歸山,再想殺劉邦就沒那麼容易了。後來項羽和田榮激戰之時,劉邦乘虛而入,殺進了中原。
此外項羽還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一是攻破咸陽後,獨佔寶物,並且還全部帶回了彭城,這就成為日後眾多諸侯偷襲彭城的一個誘因,劉邦答應他們,破城之後,寶物平分。
二是稱霸後亂封諸侯,如同兒戲一般,各國舊王族都被擠走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項羽的戰友和親信,這是後來大起戰端的直接原因。
所以說項羽自刎烏江的真正原因,並非是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而是其一生所犯的諸多錯誤導致的。
鴻門宴上沒殺掉劉邦恰恰是其政治決策中的閃光點,不然的話,有沒有後來的西楚霸王都很難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肯兩個字,是認為項羽可以過江東逃走的,這也是司馬遷《史記》裡的觀點,這應該是真實性蠻大的,因為司馬遷不可能故意把項羽塑造成一個英雄的,畢竟,項羽是本朝高祖皇帝的敵人。
這麼說,項羽真的是自己不逃了。如果他當時過江了呢?譬如說自殺時看了一眼躺在旁邊的虞姬,轉念一想,此仇不報非君子。或許就不死了,那歷史會改變多少呢。
首先會救了韓信一命,因為項羽的存在,劉邦需要用到韓信,只要項羽的勢力一直對劉邦構成威脅,韓信就不會遭到兔死狗烹。
最大的改變自然是項羽了,他如能像勾踐那樣東山再起也罷了,不過無論成敗,他在歷史上的英雄排名將遠不如現在的。歷史歷來有一個傳統,後人是喜歡悲劇英雄的,刺秦王的荊軻,項羽,關羽,等等。
我想項羽即使逃到江東,也是苟延殘喘而已,因為在形勢對他非常有利的時候,他都對付不了劉邦,這時候,能幫他的人都走光了。還能有什麼東西能成為殺手鐧呢?
項羽的性格弱點是很明顯的,他對沒有吃飽飯的路人會伸出同情的手,盡力地資助人家,但對於為他衝鋒陷陣做出貢獻的有功將士,卻是很吝嗇的。
韓信形容項羽把該獎給將士的捏在手心捨不得放手,連印章的稜角都摸平了還不肯蓋章。
命運給予一個人好的機會是不多的。這次是這位西楚霸王的最後一次機會。就在舉起青銅酒尊的猶豫中流逝了。對待敵人仁慈就是對待自己殘酷。那時候可能還沒有這句話吧,所以項羽不知道。
-
7 # 吳百蘭
項羽無謀?誰說的,那“鉅鹿之戰”誰滅的秦軍兩大主力軍?“西楚霸王”那是能吹出來的嗎?
項羽敗給了劉邦,那也是沒為法的事。天無二日,這是鐵定的事。然,能和劉邦爭天下的人,也只有項羽。
如果項羽真的無謀,怎麼敢殺宋義自立為帥?如果項羽真的無謀,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贊他“不肯過江東”?為他烏江自刎扼腕嘆息?
只能說項羽這個貴族少爺,在政治上,頭腦少了一根弦,沒玩過布衣混混劉邦。
-
8 # 馬行無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是從這麼幾點考慮的:
首先,最顯淺易懂的道理就是項羽是楚國聯軍的大將軍,曾經有號稱四十萬的大軍駐紮霸上,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莫敢不從。對於我這種十八個人恐怕都管不好的人來說這樣的人物會無謀嗎?其次,我們讀《資治通鑑》、《史記》、《後漢書》等歷史著作就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能在兩千多年來留下名字的都是當時社會上的絕對佼佼者,更別說是傳頌至今還經久不衰的。史書上記載的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他們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都有著特定的有利於自己的複雜動機。如劉邦在彭城戰役中偷襲項羽的大後方彭城後,項羽親率三萬騎兵隊伍反手就攻破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成為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霸王真乃有勇有謀也。最後,我們站在歷史公正的角度用歷史的辯證法來看待楚王項羽。大眾看的歷史記載都是由勝利者書寫,我們自古至今都有“成王敗寇”的傳統,要想從“弱肉強食”叢裡法則中脫穎而出,站在歷史食物鏈的頂端非一般功力是達不到的。所以說四十萬大軍、十八路諸侯的老大,絕對不是無謀,而是有著豐富的軍事、政治經驗,有著頑強的執行力、判斷力的統帥。我們判斷一個王朝替代另一個王朝是成功還是失敗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最大限度的發展生產力、是否能提高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而不是說誰失敗了誰就無謀,難道我們能說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就是無謀嗎?難道我們能說唐高祖李淵被兒子李世民逼迫退位也是無謀嗎?不是的,不管成功與否,公道自在人心。
回覆列表
項羽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而一般自負的人絕對不會是沒有謀略的人,但是項羽的謀略要分開看,他在軍事上可謂是有勇有謀,而戰略上缺乏遠見,至於政治上就可以說毫無謀略。
軍事謀略高人一等,但是剛愎自用;項羽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是那個時代的軍事天才,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多次以少勝多,其中著名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兵力處在絕對劣勢下,將敵人打的落荒而逃。完成這樣的舉措,單單依靠武力和勇氣是不足夠,還需要配合謀略。
鉅鹿之戰中項羽先是聲東擊西,將章邯和王離的兩支大軍分開距離,然後破釜沉舟,激勵大家計程車氣。一鼓作氣切斷了王離的糧道,緊接著對王離實行斬首行動,猛攻王離的指揮中心,連戰連捷,從而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彭城之戰項羽放棄大部隊,率領精銳起兵,用突襲的方式,進攻劉邦的部隊,一戰斬首十萬,接著直接衝擊劉邦大營,取得了最終勝利。
縱觀項羽的對戰役的指揮都非常高明,這也足以說明他是一位有勇有謀的軍事天才,但是這也是他剛愎自用,不聽別人意見的源頭。韓信曾經說項羽對他是“言不聽、計不從”,陳平也因為這得不到任用跑到劉邦軍營中,項羽因此錯失了眾多人才。
戰略處處受挫,沒有長遠構想;項羽的戰役指揮才能非常高超,不過他在戰略規劃上卻沒有方向。關中封王之後,當時有謀士建議項羽定都關中,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於是不聽,最後關中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面對韓信開闢北方戰場而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最後被韓信連續攻佔北方多國,直到完成對他的包圍,他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項羽佔據優勢的時候不會擴大優勢,反而給了劉邦由弱變強的機會,這是他戰略上缺乏遠見的體現。
政治毫無思想,不會籠絡人才;項羽在政治上是一個小白,他的政治構想和舉措都沒有明確的方針。項羽政治上做錯了三件事:第一殺子嬰,燒秦宮,致使秦地人心盡失;第二,鴻門宴,放劉邦,致使一個強大的對手產生;第三、殺義帝,自立霸王,給了別人反對的理由。
若項羽是一位有政治智慧的人物,他是淡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項羽對政治的安排和作風就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高興了就好,不高興了就殺,可以說是沒有政治謀略。
總體而言在軍事上是一位天才,稱得上有勇有謀,而且他的軍事理念超前,用兵靈活,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但是大決戰不僅僅是軍事對抗,還需要政治相結合,戰略來規劃,而項羽這兩點做的都很差,所以最終被打敗。
項羽的失敗不是某一個打敗,而是整個劉邦集團的力量,項羽缺乏利用集團力量的能力,而劉邦恰恰很會利用集體的力量,所以項羽最終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