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步步小贏

    歷史上聯盟敗北的事情多了去了,戰國時蘇秦掛六國相印,組織百萬大軍攻打秦國,結果聯軍敗退無功而返。漢景帝時期發生七國之亂,最後被周亞夫剿滅。康熙削藩引發三藩王造反,最終造反兵敗投降。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奪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軍起了內訌,聯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自古以來,聯軍勝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聯軍失敗的原因不外乎這幾種:

    第一,聯軍內部利益不一致,導致心不齊。如果聯軍內部各打小算盤,必然會導致失敗。

    第二,聯軍指揮不統一,各打各的,相互掣肘,不能發揮應有的戰鬥力,最終導致混亂,反而被各個擊破。

    所以從對手方角度來說,對付聯軍最好的方法必然是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董卓對付十八路諸侯的大招是放棄洛陽,退走長安。因為各諸侯討董卓的目的其實是爭奪利益和地盤,董卓讓出都城,聯軍就因為利益分配的問題發生內訌,最終不戰自敗。這讓人不禁想起曹操討袁氏兄弟,當時袁熙袁尚逃往遼東投靠公孫康,曹操軍沒有選擇繼續征討遼東,而是選擇班師回朝。結果公孫康一看警報解除,立即斬了袁氏兄弟,把首級獻給曹操。

    所以我認為十八路諸侯奈何不了董卓很正常,就像你被一群狼圍攻,只要你丟擲一塊肉,狼群就逐肉而去,搞不好你還可以獵得一頭狼呢!

  • 2 # 電影新世界

    這是一個講實力的時代!

    三國混戰,有實力,手上有王牌才能硬起來。董卓有實力,而且在洛陽控制著漢天子,要想動他要考慮2個問題。

    1、實力夠不夠?

    2、實力夠的話,是能打個平手,還是可以秒殺?

    如果實力大到可以輕鬆秒殺的程度,那麼早就一起而下了,根本不用管他手中有沒有漢天子,有實力自己就能做天子,那個年代誰沒有這個野心?

    再者,十八路諸侯就有十八顆心,就算有個帶頭大哥也不是沒有多少凝聚力。說白了這十八路諸侯就是一起跑出來瞎吆喝混個臉熟,日後自己要乾點什麼,存下點社會資本,真打起來還是一盤散沙。

    相反,如果董卓只是控制了京城,而漢天子帶著十八路諸侯那情況就大不同了!

  • 3 # 辛然看社會

    從大環境上看,十八路諸侯雖然來勢洶訩,場面壯觀,但這十八路人馬是臨時湊起來的聯軍,雖然有袁紹兄弟這樣的實力派人物,但一個‘’聯‘’字就充分說明了這支隊伍的實質。

    十八路人十八條心,各懷鬼胎,各有算計。雖然明面上是保朝廷清君側誅奸臣,而實際上是都想借本次戰役擴充地盤壯大實力,更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以圖大計。

    這樣一來,當真的戰事來臨,大家為了儲存實力,誰會傻到拼全力去打呢?

    所以,這場聲勢浩大的討伐戰從一開始就沒有堅實的基礎。

    反觀董卓,屬下大將華雄,義子呂布無不盡心盡力全力迎戰,他們的利益都和董卓綁在一起,上下同心,自然是和十八路諸侯不可同日而語的。

    而且,華人歷來都有‘’一個人是條龍,三個人是隻蟲‘’,‘’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毛病,人多了心也就多了,相互推諉,還怎敢奢談謀大事?

    從小環境上講,董卓面對大兵壓境,自然壓力山大,他必須放手一博,才可能贏得一線生機,他沒有退的選項。

    而十八諸侯卻沒有這個壓力,他們如果敗了,大不了退回各自的地盤,權當這次討伐沒發生過,戰鬥的決心自然無法跟董卓相比。

    古今中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案例比比皆是,遠的不說,就拿抗美援朝來說,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有十六個國家參加,只比十八路諸侯少兩路,但照樣奈何不了中國的志願軍和北韓的人民軍。

    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作戰決心仍然是相當大的因素。中朝軍隊對於打上家門口的敵人是無路可退,必須破斧沉舟拼死一戰,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而聯合國軍打敗了還可以退回本國去,所以戰鬥的決心就打了折扣。

    結果大家都清楚,所以,十八路諸侯拿不下董卓也就不奇怪了。

  • 4 # 南門太守

    “十八路諸侯”聯手都沒有打過董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十八路諸侯”其實沒那麼多

    “十八路諸侯”是小說裡的說法,真實的情況沒有18路。中平六年(189年)底,反對董卓的各路人馬陸續向陳留郡酸棗縣集中。次年正月,集中在酸棗的人馬設立壇場進行盟誓,打出了討伐董卓的大旗。

    隨後,其它地方的幾支反對董卓的人馬也宣佈起事,這些決心討伐董卓的人馬都處於函谷關以東,故稱關東聯軍。

    關東聯軍其實只有11支:冀州方向,冀州牧韓馥屯鄴縣,河內郡太守王匡屯河內郡;酸棗方向,兗州刺史劉岱、陳留郡太守張邈、廣陵郡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國相鮑信、前騎都尉曹操;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郡;南陽方向,後將軍袁術屯南陽郡魯陽縣。

    2、“十八路諸侯”多是新兵

    上述這些人多是刺史、郡太守,東漢州郡不典兵,他們手裡頂多有些“民團”一類的武裝,為反董需要,這些人開始募兵,但每個人所募到的人馬不會太多,一般為數千人,超過萬人就算多的了,史書上說他們每個人手裡都有“數萬”人,那加在一起就有四、五十萬了,顯然不夠準確。

    這11支反董武裝加在一起,人數估計不會超過10萬人,在數量上與董卓的涼州軍相當,但質量遠遠不及。關東聯軍都是新召募的人馬,昨天還在種地,今天就上戰場廝殺,沒有經過訓練,戰鬥力十分有限。

    關東聯軍的大多數首領對此非常清楚,所以他們“置酒高會”,不敢向前。袁紹為體現盟主地位,命令河內郡太守王匡主動發起攻擊,結果被涼州軍打敗。曹操與鮑信聯手向洛陽進軍,結果在汴水失利,幾乎全軍覆沒。

    3、聯軍內部掀起了內鬥

    董卓這時使出一招對付關東聯軍,他派來了一個使團,包括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環等品秩都在二千石以上的朝中重臣,目的是向關東聯軍勸降,這些人剛到河內郡,袁紹就給王匡下令把他們都抓起來,“欲殺以徇軍”。

    王匡大吃一驚,因為這些人雖然是董卓派來的,但本質上跟董卓並非一路人,他們都是黨人,有的還是著名黨人,如少大鴻臚韓融,在士人中聲名甚盛,在黨錮之禍中曾受到迫害。還有執金吾胡母班,早年就名列黨人“八廚”之中,並且還是王匡的妹夫。

    對於袁紹的命令王匡深為不解,也痛苦不已,但還是接受了命令。最後,這些朝臣全部被殺,此舉極大地損傷了關東聯軍的形象,大學者蔡邕一向與王匡交好,但此事發生後,蔡邕提到王匡時一律稱“逆賊”。

    這件事還產生了劇烈餘震,胡母班的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並勢,共殺匡”,《三國志》凡提“太祖”指的都是曹操,曹操殺王匡發生在何時史書記載不詳,但這說明關東聯軍內部已經開始了自相殘殺,而這件事的導火索完全是袁紹一手點燃的。

    緊接著,兗州刺史劉岱和東郡太守橋瑁也動起了手,劉岱殺了橋瑁,之後任命一個手下去擔任東郡太守。關東聯軍的各路將領都明白聯盟已名存實亡,再加上徵集起來的糧食也差不多吃完了,酸棗的幾路人馬於是先後悄悄撤回到各自轄地,酸棗這個反董大本營只熱鬧了幾個月而已。

    4、真正有實力的人都沒來

    關東聯軍來勢迅猛,去得也乾脆,除了對手的強大、自己人的內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天下真正的實力派們並沒有加盟,徐州的陶謙、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幽州的劉虞一個也沒來。

    上面這幾位才真正有實力,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對袁紹等人發起的討董運動缺乏熱情,不希望與強大的涼州軍直接對撞從而造成風險,他們多持觀望態度,由於他們的缺席關東聯軍註定成不了大事。

  • 5 # 藍天802532

    古人云:人心齊,泰山移。十八路諸侯,雖然人數寵大,但各懷心思、一盤散砂。這樣不但形成不了力量,反而互相猜忌、相互頃扎形成了反力量。你看袁術,人家孫堅好不容易打了勝仗,奪了城池,他卻給人家斷糧。理由就是怕他成功了,害得孫堅最後敗退。這樣的軍隊自然是人越多越壞事。

  • 6 # 建造師98

    十八路諸侯,真的是徒有虛名。 假借天子詔令,為得是在大亂紛爭的天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無論是曹操的孤軍奮進也好,還是孫堅的全力以赴也罷。實質上都是為了一己之私。可以說都是打著天子的旗號來滿足自己的野心。耐何,董卓也不是等閒之輩,無論你多少諸侯,聲勢滔天,我只守不戰,只等你自己先去瓦解。真應了那句老話,打敗自己的,不是敵人,正是自己。

  • 7 # 玄武君談古論今

    第一,十八路諸侯號稱有二十萬之眾,人數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作戰能力低。

    十八路諸侯聯軍是在短時間之內,從全國各地彙集而來的,很多都不是正規軍,有的甚至都不會打仗,以湊熱鬧、混飯吃的無奈痞子居多,還有的是想著來混好處、撈油水的,沒幾個是真正來參軍討伐董卓的,願意冒死作戰的人更少,說白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第二,群龍無首,無法集中力量對付董卓。

    十八路諸侯聯軍統帥最後確定為袁紹,可袁紹這個名義上的統帥並不能完全指揮調動這二十萬人馬,好多路諸侯的將領都不服袁紹,不聽袁紹的調遣,袁紹實際能指揮的人馬其實並沒有多少,再加上十八路諸侯聯軍是各自分散開的,沒有一個人指揮調動的話,很難彙集在一起作戰。

    第三,各懷私心,各打各的,導致被董卓各個擊破,一敗塗地。

    十八路諸侯聯軍中真正討伐董卓的只有曹操、孫堅兩路兵馬,曹操全軍被打殘,孫堅先勝後敗,其他路諸侯陸續被董卓擊敗,最後聲勢浩大的十八路諸侯聯軍一敗塗地。

  • 8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其一,心懷鬼胎,尤其是盟主袁紹沒有號召力,雖然名氣大,但是這個人做人缺乏必要的領導能力。Hold不住。

    其二,相處掣肘。孫堅討伐董卓,袁術怕孫堅爭功勞,居然不給孫堅糧草。軍馬未動,糧草先行,你不給別人發糧草,別人怎能如此去給你玩命?

    其三,內訌。比如袁紹與韓馥之間,比如劉表與孫堅。

    其四,董卓要兵有兵,要將有將,還有謀士李儒為之籌劃。

  • 9 # 曉評三國

    董卓之所以興起,除了有何進代表皇帝給他進京的便利外,董卓本人也有一套。他其實也是很有執行力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說穿了是為了利益,其中袁紹和袁術為代表的世家更是逐利而為的。他們各打各的算盤,根本就不是真心要打到董卓。打仗人多了,如果不團結一致,反而會壞事。何況董卓手上有皇帝,諸侯們對他投鼠忌器,就算真打 也放不開手腳。

  • 10 # 歷史雲頂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間數百年的政權爭奪,天下混亂,諸侯爭霸,直接揭露了三國時期的割據混亂。此書以黃巾之亂作為開始,描寫了百姓起義的原因,引出了諸侯討伐董卓。董卓魁梧惡煞、長相十分兇殘嗎,他身為一國宰相,卻在朝廷搬弄是非、隻手遮天,將皇帝的政權架空,他禍亂超綱引起了天下諸侯的不滿,這便有了後來著名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這一歷史事件。

    在那樣一個亂世,諸侯權利已蓋過了皇權,諸侯手下的兵馬更是數量驚人,以當時的一方郡主袁紹為例,他所掌控的地域多達十處,坐擁十萬軍馬。然而小小的一個董卓手握五萬大軍,這樣一來即使袁紹獨自領兵討伐董卓就已經足夠,為何還需要聯合十八路諸侯呢?

    董卓在這亂世中能坐上宰相的位置,甚至權傾朝野,由此可見他不是一般人物。董卓心狠手辣、手段極強,極其擅長兵法之事,其手下有好幾位大將,其中數呂布、華雄最為出名,為董卓四處征戰,做出了很大貢獻,有了這些驍勇善戰的將士,董卓一軍的實力不可小覷。董卓軍隊不僅有勇猛強悍的將軍,他的隊伍裡個個也是精兵強馬,董卓早前外出征戰時曾收穫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來自於遙遠的西羌,身高魁梧、擅長騎射作戰,作戰經驗十分豐富。董卓雖只有五萬兵馬,可是全是精兵良將,隊內更是士氣滿滿,齊心協力。

    相比較董卓的數量少而精,諸侯們的軍隊量大卻缺少訓練。東漢末年時期,諸侯一個個揭竿而起,出現了很多新興隊伍,雖人數眾多,可是並沒有受過系統性的訓練,也沒有真正的作戰經驗。諸侯們不敢輕易討伐董卓,這也是為何董卓能在朝廷為非作歹好幾年的原因,而且這是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他們都各自培養軍隊,各懷心思。所以此時唯有聯合作戰,同時尋求一些能力出色的將領去對峙董卓軍隊的大將,這樣才可將勝算提高一些。

    最終這場討伐董卓的戰爭以勝利結束,然而卻不僅僅是因為十八路諸侯實力所得。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沒有人是呂布的對手,華雄更是以一敵百。然而董卓的失敗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所為,因相爭貂蟬,董卓與呂布反目成仇,身為董卓左膀右臂的呂布離去,給了董卓沉重的一擊。董卓在後期痴迷享樂,根本無心放在政權相爭上,戰敗的結果也是必然。

    董卓的去世同時也翻開了新的篇章,魏、蜀、吳政權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 11 # 五嶽十八

    答:別被三國演義忽悠了,什麼正義不正義的,十八路諸侯就是各懷鬼胎的烏合之眾,相比較,董卓團隊卻是上下一心的精兵強將。只是董卓把一手好牌打爛可而已。

    1、董卓團隊,以驍勇善戰的西涼兵五萬為主力,有呂布,華雄,李榷,郭汜,張濟,樊勝,李肅,牛儒,如賈詡之才,都躋身不了高層,可見人才濟濟。再看後來董卓被殺,除呂布被策反外,其餘皆沒反叛,繼續把持朝堂數年,足見其團隊向心力。

    2、十八路諸侯,號稱二十多萬人,袁紹,袁術,曹操,張邈,鮑信,劉岱,公孫瓚,孔融,孫堅,劉備看似群星燦爛,陣容豪華,你認真分析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諸侯,要麼是在地方沒有威信和根基,想趁機博得名聲,要麼剛糾集一群鄉勇,還沒地盤。真正的實力派大老,像劉表,劉璋等並沒參加。他們看不上這群各懷鬼胎的二瘤子。

    3、董卓如據虎牢關防守,以漢獻帝名義詔命四方勤王,打持久戰。十八路諸侯久攻不下,加之又沒糧草,內亂必生。袁紹袁術兄弟二心,是為搶地盤,撈實惠。曹操本身就假傳詔命,以天下義士自居,想佔一塊地盤。孫堅,劉備起於草莽,想在上流社會圈混個臉熟。如此又是鬆散的團隊,必然潰敗。

    董卓再派李肅帶上大量鈔票,委任狀,去搞反間計,比如,任命袁紹為冀州牧,讓他和韓馥公孫瓚為利益翻臉,任命曹操為兗州刺史,張邈劉岱必然起疑,任命孫堅為揚州刺史,袁術必不同意。

    如此這般,董卓必高枕無憂,待風頭過後。董卓可遣呂布帶精兵出虎牢關,專削刺頭。遣華雄,李榷等南下荊襄,威脅江東。則天下可定。

  • 12 # 愛尚文史

    曹操陳留起兵,釋出矯詔,聚集了袁紹、公孫瓚、袁術、孫堅、馬騰等十八鎮諸侯,組成了一個臨時的討董聯盟。

    聯盟會場,曹老闆推舉四世三公袁本初為聯盟軍盟主,登時舉辦了祭天大典。任命袁術總督糧草,江東猛虎孫堅為先鋒大將,出沂水關與董卓決戰。

    一時間聲勢浩大,彷彿勢在必得……

    可惜!在沂水關外,還未及董卓親自出馬,只派遣了一個小小的華雄,就成功的滅掉了十八鎮諸侯的囂張氣焰。

    為何?浩浩蕩蕩,仿如猛虎的十八鎮諸侯,在面對董卓集團的時候,反而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呢?

    原因只有一個:

    一盤散沙

    常言道,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同心協力才是致勝之根本。反觀這十八鎮諸侯,雖然表面上組成了一個討董聯盟,實則各自包藏禍心、心懷鬼胎,彼此都防著自己的盟友,彷彿是一盤散沙。

    十八鎮諸侯麾下,可謂猛將入雲。但是!在面對華雄囂張叫陣的時候,壓根就看不到這些猛將的身影。能出場的,無非就鮑忠、俞涉、潘鳳等一干小人物。

    這些大將去哪裡了?

    正如袁紹所說“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催軍未回,得一人在此,豈容華雄施威哉!”

    十八鎮諸侯聯合討董,興復漢室,如此莊重以及神聖的任務。身為盟軍老大的袁紹,居然把自己的主將留在了後方。袁紹的心思,無非是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以及防備其他諸侯的偷襲。

    因為剿滅國賊董卓,復興漢室,終究只是一個幌子。剿滅董卓是真,但光復漢室是假。剿滅董卓之後,十八鎮諸侯,勢必會陷入第二場混戰。各自爭奪地盤。

    所以!不光袁紹是聰明人,其他的曹操、公孫瓚、袁術、馬騰等人,也都是聰明人。他們都在儲存實力,或者說隱藏實力。都想借助其他諸侯的力量去滅掉董卓,然後坐收漁利。

    這樣的隊伍,是打不了勝仗的……

    唯一出全力討董的,可能只有一人,那就是江東猛虎孫文臺。當然!不是說孫堅比其他人高尚,孫堅勢必也不是“復興漢室”的主。只不過他的位置比較尷尬,不得不出全力去討伐董卓。簡單的說,孫堅有一定兵力,卻沒有實封的領土,他只是貼附在袁術麾下的一股附屬勢力。

    孫堅想的是,能夠借這個機會,爭取到一些實際的領土,不要再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想做一路真正的諸侯,所以他必須全力以赴,爭奪地盤。

    而這邊的袁術,見孫堅打了勝仗,心裡肯定是不爽的。於是幾番刁難,剋扣糧草,導致孫堅被董卓擊敗,得不償失。

    如果不是袁術從中作梗,孫堅還真有可能滅掉董卓。

    說到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不齊心。

  • 13 # 說說歷史那些事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渤海太守袁紹夥同東郡太守橋瑁等一同偽造了三公文書,謊稱獻帝和百官受董卓傾軋,盼望各路諸侯兵馬進京勤王,討伐董卓。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路諸侯聽說後紛紛起兵進行積極響應,名著《三國演義》中共提到了十八路諸侯,分別為: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以及驍騎校尉曹操。

    而正史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提到了有十餘路諸侯:河內方向的袁紹和王匡;冀州方向的韓馥;酸棗方向的劉岱、張超、張邈、橋瑁、袁遺、鮑信、曹操;豫州方向的孔伷;魯陽方向的袁術和孫堅。

    不管怎樣,天下討董的形勢已然形成。十八路諸侯中,在袁術等人的建議下共同推舉了以袁紹為聯軍盟主、孫堅為先鋒、袁術負責後勤糧草供應的政權組織構架,諸侯聯軍浩浩蕩蕩分路殺向了京師洛陽。

    一、戰爭經過

    1.河內方面:

    袁紹與河內郡太守王匡駐守在河內,董卓派遣大鴻臚韓融、執金吾胡母班等數名朝廷重臣,到河內郡遊說袁紹。袁紹不僅不同意,還讓王匡把他們都關押了起來。說起來,這其中的胡母班還是王匡的妹夫呢,結果最後袁紹還是把他們都斬了。自此,王匡對袁紹也是心存芥蒂。

    袁紹命王匡率軍駐紮在孟津(今河南孟縣西南)一帶,王匡又派遣手下的“泰山兵”到河陽津駐守。由於董卓虛張聲勢,使王匡誤以為董軍會從平陰縣(今河南孟縣東)渡河,結果董卓經小平津渡河繞到王匡軍後方突然襲擊,王匡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滅。

    2.魯陽方面:

    孫堅帶兵與袁術駐紮在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準備討伐董卓。董卓派大將胡軫引兵前去迎戰,適逢孫堅正在魯陽東門外為軍糧官餞行,胡軫軍前鋒數十騎衝至,孫堅臨危不驚,並嚴令手下將士不得妄動,然後指揮部隊有序撤入城中。胡軫見孫堅兵馬整齊、紀律嚴明,也不敢貿然攻城,遂撤兵離去。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孫堅向洛陽進攻,在梁東(今河南伊川縣東)被董卓大將徐榮包圍,全軍潰敗,孫堅幸得手下大將祖茂和他替換了頭盔才得以逃脫。

    敗退的孫堅收集殘兵,繼續進佔太谷陽人(今山西臨縣西),董卓派胡軫、呂布等帶兵迎擊。呂布等諸將嫌忌胡軫,就傳佈謠言說孫堅已棄城逃跑,胡軫領兵連夜進發。到得陽人城下時,人困馬乏之時,孫堅突然殺出城,胡軫全軍潰敗,部下都將華雄也被孫堅軍殺死。

    董卓又派手下李傕到孫堅大營欲結親孫堅,被孫堅斷然拒絕。孫堅揮兵,進攻洛陽,董卓與呂布引兵交戰,也都被孫堅打敗了。無奈之下,董卓只好向西遷都到了長安。

    二、董卓遷都

    迫於關東聯軍的進逼形勢,準確地說是抵擋不住孫堅軍的進攻,董卓於公元191年二月挾獻帝退到了舊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臨走前還安排呂布燒燬洛陽城宮,劫掠民財,並挖掘帝陵,盜走了其中的大量寶物。

    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形勢下,曹操提議酸棗一帶的諸侯聯軍乘勢追擊董卓軍,而諸侯聯軍皆害怕董卓的西涼兵,不敢追擊。曹操只好獨自引軍西進,到了滎陽汴水(今滎陽市西南)遭到了董卓大將徐榮的埋伏,幸虧堂弟曹洪拼命所救,才逃回河內。

    曹操又建議袁紹諸軍“臨孟津,守成皋,據敖倉,入武關”,圍困董卓,則天下形勢可定。而袁紹等諸侯軍則始終“置酒高會”,不敢西進。曹操不屑於與他們為伍,便領殘兵走了。

    三、諸侯內訌

    不久,關東諸侯之間發生了內訌。

    袁紹、袁術兩兄弟為擁立新帝之事翻臉決裂;劉岱藉機殺死橋瑁,兼併他的軍隊,以部下王肱領東郡太守;袁術怕孫堅擴大勢力故意不給他發放糧草,還乘孫堅在前線追擊董卓之機襲取了孫堅的治所陽城;孫堅無奈,領兵退回魯陽,加上曹操等其餘諸侯軍的離去,至此,關東聯軍走向解散。

    關東諸侯聯軍名為討伐董卓,實際上是各懷心思,儲存實力,意在藉機壯大自己的勢力,擴大自己的地盤。表面上叫囂的比誰都響亮,真正打仗時卻都龜縮不前。

    袁紹能當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四世三公”的名聲,他本人優柔寡斷,心胸狹隘又無謀略,論實力來說根本輪不上他。袁紹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支援他當盟主的好處就是換來了掌管糧草,從中獲利。可見一開始他們就站在自己的私心和利益上,這樣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如何能夠獲得成功呢?

    十八路諸侯中真正從內心裡和行動上抗擊董卓的也只有孫堅和曹操。孫堅名為烏程侯,實則依附於袁術,想在對抗董卓中憑著自己的實力建功立業;而曹操出身於宦官之後,名聲為諸侯所不齒,也想在抗擊董卓中證明自己的實力。故而只有兩路人馬是真正反董卓的。

    這便是十八路諸侯聯軍為啥打不過一個西涼董卓,這樣的結局還真令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初戀重逢是怎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