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一天,就是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時間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你的高中是三年,清華北大學霸們的高中也是三年。你的一天是8堂課,學霸們的一天也是8堂課。
既然時間是公平的,那為什麼學霸考上了清華北大、學渣卻是三本大專?又為什麼說學霸的一天是48小時?
說學霸的一天是48小時,並非說學霸們個個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參透了宇宙的奧義、解開了時間的秘密。而是說,在學霸們面前,時間被充分利用、別人兩天做完的事情,學霸們一天做完。嗯,根據相對論,相對於學渣,學霸一天就是48小時!
時間是公平的朋友,學習效率卻讓人云泥有別
進入二月份,對於一個有較強求知慾的學生來說,相信都或多或少開始焦慮了,感到時間非常的緊張,特別是高三初三複習任務越來越嚴峻。那麼,面對如此情況,該如何充分利用時間、合理複習呢?
很多人往往會忽視這麼一點,真正決定同學們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對時間的管理。這就是有些人想方設法補課、熬夜,最終也學不過另外一些同學。因為他並沒有掌握時間管理的訣竅。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的學習任務一樣,提升學習效率的辦法,就是合理利用時間,剔除掉學習中不必要的浪費。同樣一個小時學習,別人花了十分鐘玩手機、走神,而你沒有,就意味著你時間管理極差,學習的效率低下。
說到學習時間緊張,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怎麼擠時間——壓縮睡覺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休閒娛樂的時間,等等,把一切學習以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彷佛就是管理時間的終極目標。
但是,三好君還想強調:時間多少並不重要,時間利用效率才是關鍵,高三的錯記住了哈,還有117天,只要時間利用得當,考高分、來得及!
學習時間也有“馬太效應”
排名靠後的同學總是抱怨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除了做作業,根本沒時間自己學習;而排名靠前的同學,則認為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實沒多少,每天放學之前就已經把家庭作業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找點題來做找點書來看,還可以小小的休閒娛樂一下。
對於那些希望透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改變現狀的同學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局面。對於這種現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
學習好的人,因為看書做題很輕鬆,時間剩下很多,可以用來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而為學習苦惱的人,因為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難以完成,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學習,只能越來越痛苦。學習成績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單純靠擠時間是沒用的——就像窮人單純靠節約儲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一樣——我們必須記住世界上有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效率。眼睛只看著時間,是無法逃脫“馬太效應”的陷阱的。
提高時間利用率的原則
原則一:學會捨棄
捨得捨得,捨棄了才會得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熊掌比較珍貴,還是把魚丟棄了吧。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時間的高手,一定是懂得甄別和捨棄的人。
中學學習的壓力很大,很多人被弄得手忙腳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面前總放著一大堆書,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書,認真閱讀,而不是同時拿起十幾本書隨意瀏覽——這是一種最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只有讀完一本之後,再去拿起另一本來閱讀。那麼,該選擇哪一本呢?答案很簡單:最重要的那本。對第二重要的那本,堅決不看。當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後,第二重要的,也就變成了最重要的了。
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實際上也就是確保了自己的時間一直在被高效地利用。
這就是舍魚吃熊掌的意思。
原則二:做力所能及的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先賢們教的這些道理,幾千年依然適用。這句話其實是告訴我們:手裡的瓢只有這麼大,雖然水很多,但是一瓢就夠了。別忘想做能力之外的事情!
一道難度極高的題目,總是讓人忍不住想去挑戰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試卷前面的題目之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去解決最後一道難題,這樣的難題當然值得去挑戰,因為它會給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題目做起來都很困難,那麼,挑戰這樣的難題,不僅不會有結果,還是讓你減分——因為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你本來可以拿分的題目。我們要保證自己的學習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適應的題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所以,對於那些剛開始制定計劃的人來講,計劃應該定得適度低於而不是高於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預計自己複習某一部分的內容需要一個小時,那麼你可以計劃用80分鐘。讓時間寬裕一些,但儘量保證每天給自己規定的任務都能完成。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前一天所計劃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給你繼續制定和執行計劃的信心和動力。這樣循序漸進,再慢慢的提高標準,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時間。
原則三: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安排時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符合自然和人體生理規律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在不同的時間段,處理不同的學習任務。
面對那些難度較高,比較棘手的學習任務,應該用精力最充沛的時間段去攻克解決。比如,面對那些需要大量的閱讀、理解、背誦的東西,就要安排時間比較長、精力比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擾的時間段來做。簡單的輕鬆的題目以及學習任務,碎片時間來做就好了。
原則四:注意適當休息
這點三好君不多說,喜歡玩手機玩電腦的同學都知道:手機還需要充電、CPU也需要散熱休息呢!
我們所說的一天,就是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時間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你的高中是三年,清華北大學霸們的高中也是三年。你的一天是8堂課,學霸們的一天也是8堂課。
既然時間是公平的,那為什麼學霸考上了清華北大、學渣卻是三本大專?又為什麼說學霸的一天是48小時?
說學霸的一天是48小時,並非說學霸們個個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參透了宇宙的奧義、解開了時間的秘密。而是說,在學霸們面前,時間被充分利用、別人兩天做完的事情,學霸們一天做完。嗯,根據相對論,相對於學渣,學霸一天就是48小時!
時間是公平的朋友,學習效率卻讓人云泥有別
進入二月份,對於一個有較強求知慾的學生來說,相信都或多或少開始焦慮了,感到時間非常的緊張,特別是高三初三複習任務越來越嚴峻。那麼,面對如此情況,該如何充分利用時間、合理複習呢?
很多人往往會忽視這麼一點,真正決定同學們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對時間的管理。這就是有些人想方設法補課、熬夜,最終也學不過另外一些同學。因為他並沒有掌握時間管理的訣竅。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的學習任務一樣,提升學習效率的辦法,就是合理利用時間,剔除掉學習中不必要的浪費。同樣一個小時學習,別人花了十分鐘玩手機、走神,而你沒有,就意味著你時間管理極差,學習的效率低下。
說到學習時間緊張,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怎麼擠時間——壓縮睡覺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休閒娛樂的時間,等等,把一切學習以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彷佛就是管理時間的終極目標。
但是,三好君還想強調:時間多少並不重要,時間利用效率才是關鍵,高三的錯記住了哈,還有117天,只要時間利用得當,考高分、來得及!
學習時間也有“馬太效應”
排名靠後的同學總是抱怨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除了做作業,根本沒時間自己學習;而排名靠前的同學,則認為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實沒多少,每天放學之前就已經把家庭作業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找點題來做找點書來看,還可以小小的休閒娛樂一下。
對於那些希望透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改變現狀的同學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局面。對於這種現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
學習好的人,因為看書做題很輕鬆,時間剩下很多,可以用來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而為學習苦惱的人,因為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難以完成,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學習,只能越來越痛苦。學習成績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單純靠擠時間是沒用的——就像窮人單純靠節約儲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一樣——我們必須記住世界上有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效率。眼睛只看著時間,是無法逃脫“馬太效應”的陷阱的。
提高時間利用率的原則
原則一:學會捨棄
捨得捨得,捨棄了才會得到。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熊掌比較珍貴,還是把魚丟棄了吧。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時間的高手,一定是懂得甄別和捨棄的人。
中學學習的壓力很大,很多人被弄得手忙腳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面前總放著一大堆書,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書,認真閱讀,而不是同時拿起十幾本書隨意瀏覽——這是一種最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只有讀完一本之後,再去拿起另一本來閱讀。那麼,該選擇哪一本呢?答案很簡單:最重要的那本。對第二重要的那本,堅決不看。當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後,第二重要的,也就變成了最重要的了。
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實際上也就是確保了自己的時間一直在被高效地利用。
這就是舍魚吃熊掌的意思。
原則二:做力所能及的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先賢們教的這些道理,幾千年依然適用。這句話其實是告訴我們:手裡的瓢只有這麼大,雖然水很多,但是一瓢就夠了。別忘想做能力之外的事情!
一道難度極高的題目,總是讓人忍不住想去挑戰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試卷前面的題目之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去解決最後一道難題,這樣的難題當然值得去挑戰,因為它會給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題目做起來都很困難,那麼,挑戰這樣的難題,不僅不會有結果,還是讓你減分——因為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你本來可以拿分的題目。我們要保證自己的學習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適應的題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所以,對於那些剛開始制定計劃的人來講,計劃應該定得適度低於而不是高於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預計自己複習某一部分的內容需要一個小時,那麼你可以計劃用80分鐘。讓時間寬裕一些,但儘量保證每天給自己規定的任務都能完成。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前一天所計劃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給你繼續制定和執行計劃的信心和動力。這樣循序漸進,再慢慢的提高標準,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時間。
原則三: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安排時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符合自然和人體生理規律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在不同的時間段,處理不同的學習任務。
面對那些難度較高,比較棘手的學習任務,應該用精力最充沛的時間段去攻克解決。比如,面對那些需要大量的閱讀、理解、背誦的東西,就要安排時間比較長、精力比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擾的時間段來做。簡單的輕鬆的題目以及學習任務,碎片時間來做就好了。
原則四:注意適當休息
這點三好君不多說,喜歡玩手機玩電腦的同學都知道:手機還需要充電、CPU也需要散熱休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