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差評馬老師

    1766年,德國科學家提丟斯發現,如果寫下這樣一串數字:0,3,6,12,24,48,將其加上4,然後除以10,就得到了0.4,0.7,1.0,1.6,2.8,5.2,10.0。如果用日地間距離(即天文單位)為計算單位,那麼這個陣列中除了2.8以外,其餘都十分接近當時已知的行星同太陽的距離:0.387(水星)、0.732(金星)、1.000(地球)、1.520(火星)、5.20(木星)、9.54(土星)。1772年,德國天文學家波得再次介紹了這一規律,這一規律於是被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

    提丟斯—波得定則發現以後,很多天文學家相信,在火星與木星之間,與太陽距離2.8天文單位的地方,應該有一顆未被發現的行星。於是紛紛把望遠鏡對準了那片區域。1801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距太陽2.77天文單位的軌道上發現了穀神星,符合提丟斯—波得定則,但它的直徑還不到1000千米,和已知的大行星相去甚遠。

    1802年和1807年,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又在穀神星的軌道附近發現了智神星和灶神星,1804年,德國天文學家哈丁在距太陽2.67天文單位處發現了婚神星。其後在這個區域發現的小行星越來越多。1868年達到100顆,1879年達到200顆,1890年達到287顆……今天在這個區域中觀測到的小行星已經數以十萬計。絕大部分小行星的直徑小於1千米,它們大多集中在距太陽2.1~3.5天文單位的地方,這個區域也被稱為小行星主帶。在這個區域內的小行星數量,可能佔太陽系所有小行星的98%以上。

    小行星主帶補上了提丟斯—波得定則中所“空缺”的那個軌道,因此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是原來運行於這個軌道上的一顆大行星碎裂而成的。但是小行星主帶中所有小行星的質量加起來也沒有月球的質量大,而且如果是碎裂形成的,那麼小行星的軌道應該能相交在碎裂點上,但事實上小行星的軌道相差很大;另外,不同小行星的化學成分也相差很大,這是“大行星碎裂說”難以解釋的。

    近幾十年來,當科學家們能夠用計算機數值模型來模擬太陽系的演化過程時,另一種假說得到了更多人的承認。那就是“邊角料”模型,即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的行星盤的殘留物。這個模型認為,太陽系形成之初,有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行星盤。盤中的塵埃不斷碰撞、形成了較大的星子,星子又在碰撞中不斷合併,變得越來越大。大的星子容易吸積周圍的物質,就會變得更大,太陽系的大行星就

  • 2 # 吉象谷隕石與地外生命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科技的進步天體化學和隕石學有了飛躍式的發展,特別是球粒隕石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大量有關太陽星雲物質發生化學分餾和凝聚作用的直接證據,使人類對由星雲到行星的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即由星雲-星雲盤到行星的過程凝聚模式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始太陽內部開始元素的核合成反應,太陽溫度升高,輻射加強,使太陽星雲盤中的物質普遍受到加熱而氣化,形成了元素上的化學分餾,同時又由於和太陽的距離不同不同,受太陽風的推動和接受太陽引力不同,造成了星雲成分的不均勻分佈。

    第二階段,太陽溫度有了降溫變化,輻射減弱,使星雲盤溫度跟著下降,也使星雲盤中氣化的星雲物質發生凝聚。由於星雲物質不均勻分佈和本身星雲個區域溫度、壓力等條件存在差異,是它們發生凝聚作用的時間和所形成的的凝聚物質也大不同。

    第三階段,由氣體凝聚物形成的各類固態凝聚物質聚集並吸積周邊宇宙塵粒子注入,形成了更大的氣-固 形態的不同星雲體。隨著氣溫繼續下降,突然之間各星雲體發生了一次快速的瞬間凝聚事件形成了數個行星體。

    這些行星在初期太陽系中並不是穩定的,出現了不同規模的碰撞,在碰撞中從新組合成新的行星,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行星逐漸穩定了下來。

    在類地行星和巨行星之間還分佈著小行星帶,這個行星帶的出現應該是太陽系行星出現穩定時一顆行星受到巨大撞擊發生爆炸所形成的碎片帶,

    在不久將來人類一定能解開這些無家可歸小行星的源屬行星之謎!

  • 3 # 52赫茲實驗室

    行星的形成有多重猜測,目前比較服眾的學說應該是“星雲學說”,

    當太陽系形成初期,環繞太陽的星雲物質互相撞擊,質量較大的成為核心,不斷虜獲物質,形成了行星,

    以此類推,衛星基本同理。所以只要是恆星,必然有環繞他轉動的天體和物質,其中包括行星。

    雖然絕大多數我們看不到,但其他星系的行星是必然存在的。

    如今,已經有上萬顆小行星被發現,這個數目也仍在不斷增長。

    毫無疑問,由於觀測技術的限制依舊會有許許多多的小行星由於太小而沒有被觀察到。

    的確,之所以叫它們為小行星自然是有原因的,“小”便是其中的一個。

    就目前而言,直徑大於200千米的小行星只有26顆,幾乎99%的小行星的直徑都小於100千米,

    而太陽系最小的行星——水星的直徑都有將近5000千米

    這些小行星都“住”在哪裡呢?

    作為太陽系天體的一員,小行星們也同樣在圍繞著太陽公轉,

    而根據它們的公轉軌道的分佈可以把它們分為下面幾個主要區域:

    小行星帶:小行星帶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環帶區域,差不多90%的已知小行星都在這裡。

    阿莫爾型小行星群、阿波羅小行星群、阿登型小行星群:

    之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是因為平日裡我們看到的各種“大新聞”——xx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基本都是源於這些小行星,它們的軌道相對來說離地球軌道更近,對地球的威脅更大

    特洛伊小行星:這種小行星相對位置比較固定,在其它行星與太陽的平衡位置——拉格朗日點上執行。

    拉格朗日點?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幾個月前發射的“鵲橋號”中繼衛星,它便是圍繞地球與月亮引力平衡的位置之一(地—月拉格朗日L2點)執行的;

    土星和天王星之間,這裡有一群被稱為半人馬小行星群,它們軌道的偏心率都比較大(也就是看起來更扁的樣子嘍)。

    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這兩個區域也算是太陽系小天體的老地方啦,不僅是小行星,矮行星、彗星啥的

  • 4 # 使用者6859405323926蔣

    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距離過大,明置不符合太陽系各行星之間排列順序。天文學家推測,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原本還應該有一顆行星,但由於木星的存在(它的質量和引力太大),這顆行星被木星撕裂了,或者是沒能在自身引力下聚合起來,所以形成了一個小行星帶。小行星帶就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們大小各異,有上億顆之多。這就是太陽系有很多小行星的原因一一就是因為木星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柿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