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聊以自娛2

    檀道濟軍事才能如何?你知道《三十六計》嗎?據說就是他根據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來的。檀道濟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著名大將,一生征戰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成語“自毀長城”就與他有關。到了後來的北宋時期,他被列為古代名將,為其設廟祭祀,後又被列入《十七史百將傳》中。你說他的軍事才能如何?

    檀道濟(?—436年4月9日),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後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東晉末年名將,南北朝劉宋開國元勳,左將軍檀韶之弟。檀道濟出身寒門,父母早年雙亡。便隨兩個哥哥參加謝玄建立的北府兵,投身於劉裕部下。劉裕,就是辛棄疾《永遇樂 .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那個劉寄奴,也就是後來的劉宋武帝劉裕。

    元興三年(404年),檀道濟隨劉裕討桓玄入建康,成為劉裕的建武將軍參軍事、轉官徵西將軍參軍事。檀道濟在討平魯山時,擒獲了桓振,被授於輔國參軍、南陽太守。後因跟隨劉裕起兵建有功勳,被封為吳興縣五等侯。檀道濟升為揚武將軍、天門太守,率軍討伐平定了郭寄生、討伐桓謙、苟林、徐道覆等。所到處敵人多被打敗,因功升遷為安遠護軍、武陵內史。又任太尉參軍,拜為中書侍郎,補官太尉主簿、諮議參軍、徵虜司馬,加號冠軍將軍等職。

    檀道濟驍勇善戰,有勇有謀,立下了無數的戰功。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參加劉裕北伐,檀道濟擔任先鋒從淮河、肥水出發,所到之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取,所向披靡。各地都城、關隘紛紛投降。檀道濟因作戰勇猛、戰功赫赫。長安平定後,被任為徵虜將軍、琅琊內史,升遷為宋國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成為了東晉後期、南北朝前期有名的重要將領。

    檀道濟一生戎馬倥傯,驍勇善戰,敵人聞之色變。他雖然殺敵無數,但是卻有一顆仁慈的心,從不濫殺無辜,對敵國的百姓也很友善。416年,他隨劉裕北伐洛陽時,檀道濟又充當先鋒。先後俘獲了敵軍的多位重要將領,一路直逼洛陽,進而又俘虜了四千多人。佔領洛陽後,有將領向檀道濟建議,將這些被俘虜的人全部殺死,將這他們的屍體堆放在一處,達到震懾敵國的目的。檀道濟卻說:“討伐罪人,安撫百姓,今天正是這種好時候啊”!於是把那些被俘虜釋放回家。因此,中原一帶百姓對檀道濟一直心存感激,前來投奔他的人非常多。

    劉裕死後,劉義符繼位,是為文帝,檀道濟奉命攻打魏軍,二十多天,連勝三十多仗,檀道濟有點驕傲,部下也開始鬆懈。魏軍抓住時機,繞道燒掉了劉宋軍糧草。手裡無糧,心中必慌,馬無草料,如何打仗?將士們急的團團轉,檀道濟跟沒事人一樣。其實他心裡明白,主帥著急,部下豈不亂套?如果此時撤軍,魏軍必將大舉進攻,這一以來,宋軍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天晚上,宋營燈火輝煌。檀道濟親自帶人查點糧草,秤量的秤量,報賬的報賬,忙得不亦樂乎。魏軍的探子早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魏軍主管。其實,這哪是什麼大米,只不過是泥土上面放了幾袋大米罷了。

    435年,檀道濟奉命回京,宋文帝對檀道濟多加鼓勵,讓他用心鎮守邊防,保障百姓安寧。436年,宋文帝的病情卻突然加劇了,朝廷急召檀道濟返京。檀道濟轉戰四方,戰功卓絕。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滿腹才華,前途不可限量。檀道濟雖然對朝廷忠心耿耿,但是終究因為其功高震主,而招來了殺身之禍。可惜的是,這樣一位身居高位,戰功赫赫的老將,最終卻屈死於刀下。那麼到底是誰殺了他呢?檀道濟因在前劉裕一朝立功,威信名望特別高,左右及心腹,也是身經百戰,幾個兒子也都有才氣,因而朝廷懷疑畏懼他。宋文帝生病多年,屢次病危。彭城王劉義康曾多次提醒宋文帝:如果宋文帝駕崩,檀道濟將不可控制。彭城王劉義康一直對檀道濟心存忌憚,擔心宋文帝病逝後,檀道濟會圖謀不軌,失去控制。最後,劉義康還是將檀道濟害死了。

    宋文帝的病重時,劉義康身邊的劉湛等卻藉機勸劉義康,不能縱虎歸山。彭城王劉義康於是就矯詔旨意,假託王命,攔住了檀道濟,並在其面前歷數了他收買人心、圖謀不軌的各種罪狀,然後就將其殺害。為了斬草除根,劉義康將檀道濟的幾個兒子和心腹也都一併殺掉了。檀道濟被殺之時,宋文帝的病情加重,對此事毫不知情,等到他聞訊後,已無力挽回,只有嘆息。所以,真正殺死檀道濟的人並不是宋文帝,而是一直對檀道濟心存忌憚的劉義康。

    檀道濟也是一個對國家忠心耿耿的將軍。在劉義康矯詔召他進京之時,其妻曾提醒他,功高震主的憂慮以及無故召見的蹊蹺,部下也勸他不要回去,等打探清楚再回去不遲。但是,檀道濟卻不以為然,他總認為自己沒有對不起國家,朝廷也一定不會對不起他的。可惜的是,一代名將就這樣被枉殺了。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檀道濟被殺,時人編出歌謠說:“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注:檀道濟曾任江州刺史)。

    劉義康殺檀道濟,為南朝宋“自毀長城”。檀道濟死後,南朝在軍事上轉入守勢,北朝則佔據主動地位,屢次南征。後北魏曾南征至長江北岸的瓜步(今南京六合區東南),魏人說:“道濟已死,吳子輩(劉宋人)不足復憚(害怕)”。宋文帝劉義隆登石頭城北望,面有憂色,長吁道:“如果檀道濟還在,怎麼會到這個地步”!宋文帝死後,劉義隆繼位,問大臣殷景仁說:“誰可接替檀道濟?西漢時李廣在朝廷,匈奴不敢南侵,能夠接替他的還有誰”?殷景仁回答說:“檀道濟因屢立戰功,所以有威名,其他人未必能夠勝任啊”!

    大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及至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檀道濟。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檀道濟亦位列其中。

  • 2 # 文物樑子

    《南史.檀道濟傳》載:

    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並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時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馬仲達也。”   文帝寢疾累年,屢經危殆,領軍劉湛貪執朝政,慮道濟為異說,又彭城王義康亦慮宮車晏駕,道濟不復可制。十二年,上疾篤,會魏軍南伐,召道濟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勳,道家所忌,今無事相召,禍其至矣。”及至,上已間。十三年春,將遣還鎮,下渚未發,有似鷦鳥集船悲鳴。會上疾動,義康矯詔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植、司徒從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徵北主簿承伯、秘書郎中尊等八人並誅。時人歌曰:“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道濟死日,建鄴地震白毛生。又誅司空參軍薛肜、高進之,並道濟心腹也。   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魏人聞之,皆曰“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自是頻歲南伐,有飲馬長江之志。   文帝問殷景仁曰:“誰可繼道濟?”答曰:“道濟以累有戰功,故致威名,餘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廣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後繼者復有幾人?”二十七年,魏軍至瓜步,文帝登石頭城望,甚有憂色。嘆曰:“若道濟在,豈至此!”

    文中所說司馬仲達既司馬懿,曹操軍中的司令員兼參謀長,為統一北方立下汗馬功勞。曹丕建魏,都於洛陽。後被司馬懿子司馬昭篡位,建立晉,史稱西晉,實行短暫南北統一。

    五胡亂華,晉室南播,遂為東晉,偏隅江南,都建康,今南京。東晉又被革命,後相繼有宋,齊,梁,陳。隋朝統一,中國重新南北統一。

    說檀道濟是前朝,也就是東晉的老將領。宋文帝劉義隆病重多疑,執政劉湛專權,彭城王劉義康等說檀道濟有高世功,也難免不會有司馬懿改朝換代之心,文帝被蠱惑、離間後,檀道濟及其子和親近心腹被殺。

    柱倒房塌!劉宋很快終結。

    檀道濟留下36計,自己一計,都不可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曷以用計?

  • 3 # 長空雄鷹46

    您好,這個問題我認為自己回答不了。作為歷史人物,文獻記載肯定帶有一定的傾向性。還有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文人所完成作品大多習慣性按寫意方式進行,並不是完全真實的反映人物的所作所為。我們從作品中看到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偏的,甚至會把這個人變成某一類人的濃縮。再者,當時軍中的參謀們都是吃素的?功勞都是領軍主將的?顯然不是,但是記載肯定不會提幕僚的功績,這也是中國歷史文獻記載的特徵之一。還有很多因素,就不說了。倒不是我懷疑一切,冷靜的分析一下,似乎並不是太難接受的事情。您說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妝前到底要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