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以自娛2
-
2 # 種花家的不撓人
雍熙三年宋太宗北伐,潘美為主帥攻擊幽州失敗,楊業看到遼國兵勢遠大於宋軍,便主張繞開遼軍隊主力設埋伏攻擊遼軍。可主帥潘美詆譭楊業的合理建議說楊業害怕敵人空有無敵之名。說楊業有他志。監軍也也嘲笑楊業。楊業很生氣,為了證明自己忠勇。楊業率領軍隊和十萬遼軍。此時接應他的潘美又逃跑了。楊業見勝利無望力戰被俘虜了。遼兵對楊業很尊重並沒有虐待楊業。可楊業忠君衛國,絕食而亡。
可見忠臣並不一定善終。
-
3 # 唐漢明月
戲曲評書上說:楊繼業,娶妻餘賽花。夫妻二人歸宋後,南征北戰,威名遠震。楊繼業為邊關八大令公之一,人稱楊令公;佘賽花生有七子,並收一義子,人稱餘太君。遼兵犯境,潘仁美掛帥,楊繼業為前部先鋒。他帶領七郎八虎大戰金沙灘,救駕立功,連傷三子。因潘仁美設計陷害,楊令公兵困兩狼山。七郎突圍求救,被潘仁美亂箭射死。救兵不至,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京劇有名段《李陵碑》。楊令公撞李陵碑主要是擔心自己兵敗被殺,留在宋朝的家人會和西漢李陵兵敗投敵而家族一樣被滅族。
歷史書上卻是這樣記載的:楊令公,是對北宋名將楊業的譽稱。業初為五代北漢將領,善騎射,人稱“無敵”。歸宋後,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屢敗契丹 ,戰功卓著。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軍北征,業因矢盡援絕,被俘,絕食死。
《宋史》對楊業給予了評價很高,對其冤情是這樣描述的:執干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飆厲,有死不回。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又名繼業。其父楊信,官至麟州刺史。楊業原籍麟州,後徙幷州,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祖上世為麟州(今陝西神木北)地方勢力首領。楊業原為北漢大將,居太原,北漢賜他姓劉,所以,他又名劉繼業。
歸宋後,復歸本姓,單名楊業。宋太宗楊業任知代州(今山西代縣)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有七個兒子:楊延玉,與遼國作戰中陣亡。楊延昭(楊延朗,《楊家將》中的楊六郎),官任防禦使。其他: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均在朝廷任職。楊業歸宋後,曾以數百騎兵擊潰遼十萬大軍,契丹人畏其勇,每見楊業旗號,就悄然離開。楊業因英勇善戰,屢破遼軍,獲得了“楊無敵”稱號。
楊業年少時瀟灑、豪俠,精於騎馬射箭,喜歡打獵。每次隨人打獵,所獲獵物總比別人多很多。他曾經對同伴說:“我將來當將軍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 二十多歲追隨北漢劉崇,屢立戰功,曾任保衛指揮使、建雄軍節度使,楊業所到之處,逢敵皆捷,北漢人稱他為“無敵”。 楊業不識漢字,但忠烈勇猛,有才智和謀略。他帶兵訓練攻擊作戰,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代北極其寒冷,人們大多習慣用氈防寒,楊業只是用胳膊夾住棉絮,坐在露天處理軍事,身旁又不生火,侍候的人幾乎凍僵倒下,而楊業卻心情暢快沒有怕冷的樣子。他處理政事簡練,對部下有情有義,所以士卒心甘情願為他所用。
公元980年(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入侵雁門關,楊業率領部下數千名騎兵從西陘出發,從小道趕到雁門北口,再轉向南下從敵人背後攻擊,殺得契丹遼軍大敗。楊業因功升任雲州觀察使,仍兼鄭州和代州的刺史及駐泊兵馬都部署。從此,契丹軍隊只要看見楊業的旗幟,就急忙退走了。鎮戍邊疆的主將大多妒忌他,有人暗中向皇帝寫誣告信指責他的缺點,太宗見了,就把這些奏章交給楊業處理。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軍北征,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業為副帥,曹彬為東路軍先鋒主將。命西上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西路軍正、副監軍(也稱護軍)。各路宋軍接連攻下雲、應、寰、朔四州。大軍進駐桑乾河,誰知曹彬這路軍糧道被截斷、戰事不利。宋太宗令各路宋軍按序撤退,潘美這隊人馬回到代州。不久,宋廷下詔遷移四州的百姓到內地,命令潘美等統領計程車兵護送他們。
這時,契丹國遼聖宗、母親蕭太后、大臣耶律漢寧等領兵十多萬,又攻佔了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兵更加強盛,不可與他們對戰。朝廷只命令我們移取幾個州的百姓,只須領軍從大石路出,先派人暗中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大軍離開代州的日子,命令雲州的百姓先出。我們的軍隊駐在應州,契丹兵必定來抵抗,此時立即命令朔州的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谷。我們派弓箭手一千人列在谷口,用騎兵增援中路,這樣,三州的百姓,可確保安全了”。 王侁反對這個建議:“率領數萬精兵卻害怕、軟弱到這樣程度。我軍只管直奔雁門北川中,擊鼓前進”。劉文裕附和王侁的意見。
楊業說:“不能這樣,這是必定失敗的形勢”。 王侁就是不同意:“你楊業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看見敵人就停止不前、屈服不戰,難道你還有別的打算嗎”?楊業說:“我楊業不是躲避、怕死,只因為此時進軍對我們有不利,白白犧牲而不能成功。現在你們責備我怕死,好吧,我打頭陣,死在你們前面就是了”。作為主將的潘美,當然知道楊業的建議正確,但他不表態,實際上默然了王詵的主張。
出發時,楊業又對潘美說:“此次行動必定不利。楊業本是太原的降將,死應該是分內的事。皇上沒殺我,信任我,任命我為副帥。我並不是想放掉敵人而不打,只是攻敵的條件不成熟,沒有立尺寸之功的機會讓我報答國恩。今天各位用躲避敵人的名義來斥責楊業,我應當先戰死在敵人中”。楊業又指著陳家谷口說:“各位在那裡擺下步兵弓箭手,作為左右翼用來增援,等我楊業轉戰到這裡,立即用步兵夾擊敵人救援我,不這樣,就沒有活著的人了”。潘美答應了。
潘美與王侁率領部下在谷口布好陣勢。從凌晨的寅時到上午巳時,王侁派人登上瞭望臺,認為契丹已經逃跑,就想爭這場戰功,就帶領本部離開谷口。潘美沒能及時制止,只好跟著王侁,沿灰河往西南走了二十多里才駐紮下來。不久。他們又誤信楊業戰敗,他們不僅沒有去救援,而是立即領兵退走了。
楊業奮力戰鬥,從日出殺到日落,終於到達谷口。一看谷口沒有一個宋軍,就拍著胸脯流淚。只好再次率領帳下的將士返身與遼軍決一死戰,楊業身受數十處創傷,身邊計程車兵都快戰死光了,楊業親手不知殺死多少敵人。他肩窩被敵箭射中,馬也受重傷,實在走不動了,被契丹兵捉住。他的兒子楊延玉也戰死在這裡,他的部下王貴用箭射死了幾十個敵將,箭射完了,壯烈而死。朔州兵敗時,他的身邊還有一百多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各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同我一起死沒有益處,可以逃走,回去報效天子”。將士都感動得哭著不肯離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敵數十人,箭用完了終於戰死。其餘的人也都戰死,沒有一個活著回來的。楊業因而嘆息說:“皇上對我很看優厚,我本打算用討伐賊寇保衛邊疆來報答他,卻反被奸臣所迫害,致使國家的軍隊戰敗,還有什麼臉面活著呢”!於是,楊業絕食三日,在押送燕京的途中去世。遼人知其忠,敬其勇,就在長城古北口為楊業修建了一個祭祀的廟宇。
《續資治通鑑》記載:宋朝皇帝聽說這事,十分痛心惋惜:“執干戈而保衛社稷,聽軍鼓而思念將帥。竭全力戰死敵寇,樹立氣節超過同類,不給以追悼而推重,怎麼能夠表彰忠義英烈呢!可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賞賜他家裡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將軍潘美降官資三級,監軍王侁解除官籍,發配金州;劉文裕解除官籍,發配登州”。宋廷立即錄用了楊業的其他五個兒子、王貴的兩個兒子在朝廷任職。
後來,楊業的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邊關鎮守,一家三代都是宋朝名將。楊家祖孫三代一門忠烈。後人把他們的事蹟演繹成了《楊家將》。
【附】 後人對楊業的評價: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北宋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蘇頌:“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雁門關”。 明大臣、史學家王夫之:“楊業,太原之降將也,父子握兵,死士為用,威震於契丹;謗書迭至,且任以邊圉而亡猜”。《歷代史演義》作者蔡東藩:“楊業驍將也,久歷行陣,匪惟勇號無敵,即料事度勢,亦有先見之明,美乃不信其言,反誤信一忮刻之王侁,卒至孤軍應敵,力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