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驛客
-
2 # 劉一千五
好就好在感情真摯,欲哭無淚。
曹植被曹丕壓制得太久了,想發洩又不敢,不發洩不悶得慌,所以,借洛神而訴說,一詠十嘆,一嘆政治上無可參與,二嘆兄弟情薄,三嘆逄世不詳,四嘆命運難測,五嘆志向難酬,六嘆悲歡離合,七嘆王家無情,八嘆兄弟情隔,九嘆無人相輔,十嘆孤苦無告。
一詠洛水之神,故流留而往返。才子總被杯酒誤,英雄只向棋盤鬧,問古來情種知多少,年年少。
洛水之神,其名宓妃。
宓妃乃曹植夢中情人,理想化身。翩若驚鴻,宛若游龍。實在傾人傾國傾倒你我。
曹氏兄弟爭儲,曹三弟不幸敗落,門客散盡,故人荒疏。只得寄情山水,神話傳說,乃有《洛神賦》華章,翩躚出世,榮耀古今
東漢末年,上虞曹盱能婆娑樂神,五月五日醉舞舟中,不幸落水而死,其女曹娥,時年十五,沿江啼哭求其父屍,不得,就跳入江中,七日之後負父屍而出。時人傷情,葬父女於江畔,上虞令杜尚上奏朝廷,表為孝女,並懇請邯鄲淳為誄,十三歲之才子提筆一揮而就。鄰人請刻其文於碑。傳誦廣遠。時朝議郎蔡邕"聞之來觀,夜暗手摩其文而讀之,邕題文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舅。時人又得而知。後建安中,曹操徵漢中,路過蔡邕莊,留步,訪蔡文姬於莊中,偶見《曹娥碑》,折服於蔡邕之題詞,並在行軍之念念不忘。不料,被太傅楊彪後人,丞相主簿楊修先為猜中,曹操心中生怒,後尋隙"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而殺掉。楊修乃文人,與曹植唱和,楊修一死,曹植力孤,無法與曹丕爭權鬥利,英雄之悲,日暮途遠。
《曹娥碑》一出,表為孝女的曹娥便成婦女之典範楷模,曹操大力倡導,是為迎合漢朝"以孝治天下",的一貫主張。曹植爭儲失敗後,藉此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因此文而創作《洛神賦》。表面上寫情,裡子上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楷書《曹娥碑》傳,大畫家顧愷之作《洛神賦圖》,影響深廣矣。
《洛神賦》,曹子建欲哭無淚的悲歌。
-
3 # 子衿書法
《洛神賦》,是曹植所作。原名為《感甄賦》。相傳因曹植與魏明帝曹叡的母親甄氏之間的瓜葛,魏明帝才將其更名為《洛神賦》。其實這完全是杜撰。曹植與曹丕雖為兄弟,但是君臣關係。一個是君,一個是臣。曹植與曹丕在爭奪王位的鬥爭中落敗,能夠保住性命就算不錯了,哪裡還敢如此張揚的對曹丕的女人毫不掩飾的流露其愛慕之情?當曹丕是病貓?要知道,曹丕可是把漢獻帝給廢掉的人,他爹曹操那麼強勢的人都不敢做的事,曹丕都做了,對一個潛在的有威脅的人曹植,能不防備?能不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巴不得找到一點藉口把他除掉。
《洛神賦》的寫作年代,是黃初三年。是曹丕稱帝的初期。是曹植來京朝拜返回藩地,途經洛水的時候,似夢非夢,神思恍惚的看見一個翩若驚鴻,婉如游龍的美人在河岸上。他用盡世間最華美的言辭來讚歎河洛之神宓妃的美貌。使人讀來蕩氣迴腸,傳揚萬世。與宋玉所作的《神女賦》並世而立。
魏明帝之所以要改為《洛神賦》,目的很簡單,為了避諱他的母親甄氏。結果被後來的人以此來發揮想象,有人甚至推測出曹植才是魏明帝的生父。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算曹丕不殺他,曹叡也不會放過他。秦始皇把呂布韋逼死就是例子。對於皇位來說,親情就是障礙。別用現代倫理去套古代人對權力的慾望。親情不好使。除非你對皇位構不成絲毫的威脅。否則性命難保。
所以,《洛神賦》與曹丕的妃子甄氏,沒有任何的關係。曹植能夠對宓妃直接了當的表露出愛慕之情,要麼是宓妃的神話故事在當時很盛行。要麼宓妃另有所指,但絕對不可能是甄氏。曹植不是傻瓜,曹丕更不是任人染綠的神龜。
-
4 # 素心流年
沒人有那個水平回答好,依我所學,個人之言而已。
曹植最有才華的不是七步成詩,而是《洛神賦》。
公元222年,曹植入洛陽朝覲,回封地鄄(Juan四聲)城,途經洛水,“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
洛水:源出陝西,東南流入河南,經洛陽。
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出自宋玉的賦《高塘賦》《神女賦》中的故事:宋玉陪侍楚襄王遊歷雲夢臺時,追憶起楚懷王遊高塘時夢見巫山神女,兩情相悅的事。醒來,楚懷王為神女立廟,賜廟名“朝雲”。後楚襄王也欲夢見女神,卻求歡而不得了。
洛神:洛水女神宓(fu二聲)妃,民間傳為伏羲氏女兒,又說是伏羲妃,溺亡洛水,遂而為神。
這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名的女神形象,屬《洛神賦》最為有名。
《洛神賦》是曹植做的人神相戀的美夢,他將最美的語言都送給了這位夢中女神。
《洛神賦》節選: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左倚採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文采華章,神思飛揚,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1 承前啟後,無人可及。
對女神的描述,曹植非第一人,然而他更為感性,唯美,傳神。
最早描述美人的句子,恐怕是《詩經 衛風 碩人》中的句子,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屈原《湘夫人》也是對湘江女神的追慕,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還有宋玉的《神女賦》,
“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曄兮如華,溫乎如瑩。”
相比之下,曹植的賦創新大於借鑑,勝在文采。
2 如此溢美,只因愛得深沉。
很多人都在質疑曹植《洛神賦》的用意,這是個千古謎題。
若真與曹丕之妃甄宓有關,曹植也是個情種了。
甄宓的死間接與曹植有關,曹植更多的是痛心與憐憫。
才會將甄妃的死,神化,化身洛神,與眾神同去。
正如曹雪芹對林黛玉也是最愛的,不忍其死,而神化為瀟湘妃子。
或有感於與曹丕君臣之義而作。
隱喻曹丕為洛神,寄予自己一片忠貞熱忱之心。
曹植的此次洛陽之行,“自念有過”而來請罪的,命雖保住了,但君臣嫌隙,曹丕的防備之心是消除不了的。
屈原的《九章 思美人》就是以思美人的形式寄託對楚王的希望,渴望得到楚王信任與理解。
曹植或效仿,以賦述志,表達忠君之心。
無論哪種,不置可否。
可肯定的,曹植的賦情真意切,才會如此打動人心,勝在情致。
《洛神賦》沒有《滕王閣序》《春江花月夜》等作品那樣受追捧的熱度,可能因生字偏多,詞意難解,大家看不懂,如同屈原的《離騷》了。
鍾嶸《詩品》中如此評價:“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呼!”
-
5 # 川北武夫白永慶
《洛神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辭賦名篇。這一地位從未被撼動過。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所寫。寫的時候正值魏文帝黃初三年,也正是曹植遭貶為安鄉候後改立為鄄城王之時。是曹植入朝京師洛陽後,在返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創作的。全篇敘述了自己在洛水邊與洛神邂逅相遇和彼此間思慕愛戀的故事。當時的名稱為《感甄賦》,後來因魏明帝曹睿為避母嫌而改名為《洛神賦》。
曹植在寫《洛神賦》之前,就在歌和辭賦上取得了傑出的創作成就,既繼承了兩漢以來的抒情小賦的傳統,又汲取了楚辭中浪漫主義的精華,為辭賦創作開劈了新天地,是三國曹魏著名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洛神賦》全篇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境界夢幻,手法浪漫,描寫了人與神相互間的熾熱相思和真摯愛情。通篇運用擬人、誇張和借代等修辭手法,展現了清婉明麗、細膩纏綿、質樸燦烈的語言風格和深厚情感…是文學界十分推崇的辭賦名篇和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久享美譽。
儘管創作《洛神賦》的背後,至今還流傳著很多隱秘的故事和傳說,但都難以掩擋《洛神賦》華麗的光環,也不影響後世對《洛神賦》作品本身的推崇。
回覆列表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曹植模仿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神女賦》中對巫山神女的描寫,敘述自己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描寫上多有借鑑宋賦。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但也有人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
《洛神賦》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筆者認為此賦在四個方面的創意和描寫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創意新穎,想象豐富。
作者從京城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陽林漫步之時,看到了洛神宓妃,這就是想象。她的體態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游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華絕代。隨後他對她產生愛慕之情,託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聖高潔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但終因人神殊途,結合無望,與之惜別。想象絢爛,浪漫悽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嘆,惆悵絲絲。但這想象並不離奇,因此賦是有感於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
二、措詞華美,遣句清麗。
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飭、凝鍊、生動、優美。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此賦起筆便是平中蘊奇的氛圍創造。開頭平平的敘述,正與陶淵明《桃花源記》敘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樣,奇境的顯現事前一無徵兆。但在此刻,作者剎那間目睹了一幕終身難忘的景象:一位俏麗的女子,即洛神現身。接著作者像要與宋玉筆下的巫山神女爭輝似的著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狀。然後寫洛神率眾離去,與屈原《離騷》抒寫主人公悲愴遠逝的景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描繪出彩,形神兼備。
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箇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產生一種虛無之感。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態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高潔。在對洛神與之會面時的神態的描寫刻畫,使人感到斯人浮現於眼前,風姿綽約。而對於洛神與其分手時的描寫“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來鳴鼓,女媧清歌。”愛情之真摯、純潔,一切都是這樣美好,以致離別後,人去心留,情思不斷,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浪漫而苦澀,心神為之不寧徘徊於洛水之間不忍離去。
四、故事完整,如詩如畫。
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情景交融,如詩如畫。因此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