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酈墨1970

    曼施坦因是一個職業軍人,正是在二戰中遵守一名軍人的操守,沒有屠殺同盟國被俘士兵和貧民,所以在二戰結束後只是被美英國家關了幾年,1953年成為聯邦德國總參的顧問。

    曼施坦因是一個戰略家,在其指揮的閃擊戰,包括哈爾科夫幾次戰役中,都充分體現出其高超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十一抽殺令,在二戰中確實有一個國家實施過,但並不是德國,更不會是曼施坦因。

    事實上,即便是古羅馬,也很少真正實施十一抽殺令,因為將矛頭對準自己人,即便是一種懲罰性的法定行為,也會極大地傷害軍心,甚至導致軍容地徹底崩潰——你可以想一想,昨夜還躺在你隔壁床上的戰友,今天就一命嗚呼了,而且還不是被敵人殺害,是死在自己人手裡,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在下一次的戰鬥中,你會不會始終有一種陰影,甚至感覺敵人那邊可能比本方陣營還安全一些。

    而到了現代,以這種軍法對待自己的軍人,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國民,更是極大的忌諱。從歷史記載來看,唯有一個超級大國這樣幹過,那就是蘇聯!

    當然,為蘇聯辯護的話,也有幾條理由可以一說,譬如說當時的德軍太過兇猛,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都危在旦夕,如果不嚴令死守,一旦軍陣出現逃兵,就會迅速擴大為大規模逃兵,最終就是整個部隊的崩潰。

    另一條理由就是,你既然是蘇維埃的兵,生是蘇維埃的人,死是蘇維埃的鬼,你要逃,那還不如讓你做蘇維埃的鬼。

    然,說起來輕巧,其實很殘酷。尤其是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當時參戰的蘇軍士兵,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小時。為了防止士兵逃跑,當局頒佈了所謂國防委員會第227號命令,要求在各集團軍建立3-5個阻截隊,放在不堅定的部隊後面,把驚慌失措者和膽小鬼就地槍斃。

    這個阻截隊,說白了便是執行處死逃兵任務的專門人員。也就是說,你守在陣地上會死,但你若後退更一定會死,而且前者的死算烈士,後者的死便是恥辱。

    而和羅馬抽十殺一法最接近的,便發生在這場戰役之中。一個步兵師的師長,發現逃跑的人實在太多,連阻截隊都根本阻止不了,於是他就把抓回來的部分逃兵全部集中列隊,說了一大堆廢話之後,他舉起手槍,走向列隊計程車兵,一個一個數過去,數到十就把那個倒黴蛋拉出來斃了。

    這個,其實就是羅馬十一抽殺率的情景再現,發生在蘇聯,其實以前沙皇俄國也發生過。說白了就是國家最大,你的命不是你的,是國家的。

    細節可能有誇張,但資料是真實的。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13500名蘇軍官兵被以這樣的形式格殺——而整個二戰期間,高達15.7萬人因為戰場逃跑,而被蘇聯軍事法庭處以死刑。

    相對而言,德國這邊也有逃兵,卻不會馬上格殺,整個二戰期間真正被執行死刑的德軍逃兵只有2.3萬人,遠低於蘇聯的數字,而且這2.3萬人其實還包括了其他罪名而被處死的德軍。

    同樣也是蘇德戰場,在蘇軍士兵崩潰逃亡的同一年度,德國人這邊也有1.6萬人叛變或逃亡,2年之後,這個數字便超過了20萬人。

    相對蘇聯的殘酷,納粹德國一開始沒有打算把這些逃兵都幹掉,他們建立了 一支特殊部隊,叫做500感化營,即讓那些逃兵和其他罪犯一起在此接受感化,並最終戴罪立功。後來又把監獄罪犯也拉過來湊數,拼裝成另一支999感化部隊,前往北非和蘇聯戰場。

    這樣的感化部隊後來越來越多,他們通常會被派去排除雷區或是死守堡壘,或者充當前線的第一批作戰人員。因為有不忠記錄,他們上戰場之前手裡根本沒有武器,只有作戰前夕才獲得少量槍彈。

    而既然如此,感化部隊通常也不會有什麼忠實的念頭,往往一上戰場就會想辦法逃走,要麼曾參加反德游擊隊,要麼索性投奔蘇軍——事實上蘇軍也不信任他們,就算信任也是讓你送死,又有什麼不同?差別僅在於做誰的炮灰而已。

    到了最後,納粹德國便放棄了感化政策,索性直接槍斃。

    老實說沒轍,在那個時代,你的選擇,其實就是在哪一邊挨槍子而已,但不論哪一邊,戰死都是大機率事件。

  • 3 # 歷史扒糞機

    二戰東線德軍實施什一法記載有二次,一次發生在中央集團軍群,因僅有當事人回憶不確信存在。另一次有確切文字表述的就發生在曼施坦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

    德軍將領們戰時雖有派系之爭,戰後卻相互庇護一致對外,竭力維護軍官團的名譽和聲望。保羅·卡笛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焦土》中曾提到“戰鬥士氣的崩潰令集團軍群司令部目瞪口呆。一個可怕的念頭出現了,有必要以最嚴厲的軍事法庭來制止這種糟糕的情形。在這場戰爭中,這還是第一次。8月12日,集團軍群司令部對是否要採取這種最後的威懾行動進行了激烈討論—是否應將第282步兵師裡的每十個人中槍斃一個。”討論的結果是否導致命令沒有生成和發出呢

    在其附錄二《1943年8月,南方集團軍群關於維持士氣的報告》中“據第44701/12號檔案記載,集團軍群考慮‘對第282步兵師採取嚴厲的措施—每十個人中槍斃一個(8月12日)’。肯普夫集團軍級司令部認為這種措施不合適。”這就證實命令已發出,卻被下級視為亂命。對下級不遵守己命的行為,曼施坦因向來不心慈手軟。就像41年12月對第42軍軍長施彭內克撤職查辦樣,8月16日肯普夫被免,曼施坦因原參謀長奧托·韋勒上任。而曼施坦因也就能“我完全自信,我的命令會得到完全的貫徹。”那麼雖有命令,執行沒有呢?

    同書附錄三《1943年8月22日和9月2日,第 8集團軍司令部關於部隊士氣的報告》中“我從各部隊指揮官那裡獲悉,由於過度疲勞,士兵中已出現一種冷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嚴厲的措施無法取得預期效果,只能以軍官的以身作則和親切開導來解決。”這證實什一法實施了,但沒獲取曼施坦因預料中激發勇氣的結果,震懾作用失敗。

    保羅·卡笛爾為何在其書中穿插書寫上“但這個想法最終並未付諸實施”呢?上世紀六十年代起,二戰史料的挖掘整理普遍化,對戰爭的反思更讓輿論全面、深入的剖析戰爭中將領們的表現,對曼施坦因戰爭中的罪行的揭露層出不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蕉蜂蜜真的可以緩解便秘嗎?懷孕一個多月便秘嚴重,能不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