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教育孩子如何成人的。
4
回覆列表
  • 1 # 陽光的育兒圈

    閱讀繪本,本身就是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每本繪本都有內容的寓意,像《猜猜我有多愛你》這個繪本其實就是讓孩子學習和理解,爸爸多麼的愛孩子。所以沒有特定的哪基本是教育孩子成長的,根據孩子的年齡段不同,就可以閱讀相應段別的繪本。也可以體驗新式繪本,比如有聲的,AR4D三維顯示的。

  • 2 # 葉小炫

    教育孩子如何成人是個比較龐大的問題,不知道題主需要的具體是哪一類,所以簡單推薦幾個系列繪本,其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應該可以滿足當下需要。

    1、“噼裡啪啦”系列

    主角是小河馬、小老鼠、小豬、小鱷魚,配角是小猴、小熊貓等其他小動物,幾個好朋友一起去做些諸如去野餐、拉㞎㞎、逛商場、做蛋糕之類的事情,在故事中教育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

    適合託班及以上孩子。

    2、“小貓噹噹”系列

    小貓噹噹很調皮,有時候還會搞些惡作劇,不過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太合適之後,噹噹也會知錯就改,做個好小貓。

    適合託班及以上孩子。

    3、“雞蛋哥哥”系列

    雞蛋哥哥覺得在蛋殼裡面躲著實在是太舒服了,不會被風吹不會被雨淋,還可以經常躺在媽媽懷裡撒嬌,但哥哥還是要有哥哥的樣子,即使離開蛋殼的弟弟已經長得比自己大了,也還是要好好保護弟弟的。不過,到底要不要離開蛋殼去做個小雞呢?是個問題。

    適合小班及以上孩子。(略有個小缺點,故事都有點雷同)

    4、“鄭在講故事·十二生肖童話繪本”系列

    作者鄭淵潔,對,你沒看錯,就是寫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的鄭淵潔。目前市場上的優秀繪本以歐美日本的居多,這套繪本比較符合國情需要,每本一個故事,提醒孩子如何保護自己:諸如獨自在家不要碰煤氣電線、受到陌生人的侵犯要及時告訴家長等等,內容淺顯易懂,孩子也愛看。

    適合小班及以上孩子。

    5、“性教育繪本”系列

    孩子總會好奇媽媽為什麼會有乳房、小女孩和小男孩的尿尿姿勢為什麼不一樣,這一套書用可愛有溫情的方式給小朋友講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性不是洪水猛獸,需要從小合理引導,身為孩子們的監護人,我們責無旁貸,否則孩子就會從其他渠道受到可能是不良的性教育。

    適合小班及以上孩子。

    6、“小兔湯姆”系列

    小兔湯姆年紀雖然小,但是經歷過不少事情:要上幼兒園、家裡多了個妹妹、全家要搬家、在遊樂場走丟了、動了一次手術、好朋友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不過湯姆都勇敢地解決了所有問題,是不是很厲害?

    7、“小烏龜富蘭克林”系列:加拿大的國寶級繪本故事,已有同名動畫片。富蘭克林愛跟好朋友吹牛、玩遊戲的時候還挺霸道、晚上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還總是琢磨著要養一隻什麼小寵物,總之跟很多小朋友一樣毛病真是不少。不過富蘭克林的爸爸媽媽從來也不著急,總是淡定地等著兒子慢慢想通所有事情。

    適合中班及以上孩子。

    8、“大腳丫”系列

    貝琳達有一雙巨大的腳丫,她是個愛跳芭蕾舞的姑娘,可是大家都說,這麼大的腳怎麼能跳芭蕾舞呢,太難看了。腳大就不能跳芭蕾舞了嗎?貝琳達可不覺得,沒有人比她更熱愛芭蕾了,於是她就成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愛得沒治的大腳丫芭蕾明星。

    適合中班及以上孩子。

    9、“烏鴉麵包店”系列

    烏鴉爸爸媽媽生了四個寶寶:小巧克力、小蘋果、小檸檬和小年糕。爸爸媽媽為了照顧寶寶,沒有更多精力照顧麵包店,於是家裡越來越窮。但是寶寶們漸漸長大,開始幫助爸爸媽媽開店,成人之後還都獨立去開了別的食品店。勵志又溫馨的家庭成長故事,而且書裡的各種美食圖畫,看得食慾大振(身為吃貨簡直不能自已)。

    適合中班及以上孩子。

    10“大衛”系列

    大衛是個超級會惹麻煩的小男孩,媽媽總是得跟在他後面說“大衛,不可以!”但家裡還是被他弄得亂七八糟,完全是個反面典型的小惡魔。家有這樣調皮的孩子,爸爸媽媽要怎麼辦呢?

    適合小班及以上孩子。更適合家長閱讀,即使是個小惡魔,也需要爸爸媽媽的愛。

    另外再多說幾句,其實所有的繪本都有教育意義,給孩子講繪本,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教育過程,而且這只是理論教育,看了某一本或某基本繪本孩子就立馬脫胎換骨這種事情比較罕見,我們不能指望這樣的奇蹟發生。所以題主其實不用糾結選什麼樣的繪本給孩子講,只要能堅持經常講,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就可以,堅持讀幾個月、幾年下來,您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神奇變化。

    以上,僅供參考。

  • 3 # 小M3653

    給大家推薦《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本教你如何教育子女,解答眾多困擾父母的教育問題。本書主要適用於10歲前的孩子。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作者是美國的艾麗卡·雷斯切爾,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畢業生。作為麥肯錫前諮詢顧問,雷斯切爾博士是“幸福健康寶貝”(Happy Healthy Kids)顧問委員會委員,在加州大學、哈比托特兒童博物館等學校和機構創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她撰寫了大量關於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並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大西洋月刊》等諸多雜誌。

    本書一共75條法則,主要有三個關鍵點,接受性,界限以及一致性。

    A;接受性:接受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世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會發現,孩子的世界不同於我們的。尊重孩子的世界意味著,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思考和體驗世界。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怕父母不理解他們的看法。如果孩子所喜歡,追求的的事物是父母不能容忍的,即便父母很愛孩子,但是他們同樣也會辱罵或拒絕孩子。

    B:界限:孩子需要分寸感以及界限感。 有一句俗語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們身邊的好多小朋友也是這樣,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會哭鬧不止。如果孩子在哭鬧中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那麼今後她會繼續重複這種方法,因為它確實有作用。

    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讓他們知道,哭、鬧、打人這些行為是錯誤的,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並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給孩子一個替代的選項。 有時候,父母會要求孩子對別人保持尊重和友善,但是卻在無意間縱容孩子任性的對待他們。

    C;一致性:意味著說到做到,行為一致。 很多父母都是,這個事情我做不到,但是我要求你做到,這樣是不對的,教育應該是言傳身教。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他知道,你是說算算話的。如果你的孩子在飯點不吃飯,就要跟他說,現在不吃就只有晚飯才可以吃了。即使他後面餓了,也不要做東西給他吃,讓他養成按時吃飯的好習慣。言出必行,意味著你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當父母行為連貫一致的時候,孩子測試我父母底線的行為就會減到最少,因為他們明白,父母總是說到做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有哪些明星無才無德,只知道無底線炒作,應該被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