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斗樓
-
2 # 柳葉刀0806
絕不能一概而論,成現易懂者也有許多好詩,
童叟皆宜,李煜詞也少用典,易懂也很感人,而李義山及辛去疾用典多,非一般人所理解,但只要知道用典則可玩味無窮,總之青菜蘿蔔,人各有所愛,只要詩寫出真情,按規則出牌便是好詩,當然了,適當用典,能使詩增添光彩。
-
3 # 憶隨風去
人人都是一首詩。把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故事,描繪出來,抒發內心世界裡的情感。我覺得詩歌不應該有侷限性的,應自由發揮,才能寫的真實。賞心悅目、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讓看到文章的感到有興趣,才是寫作的真實目的。為了陶冶情操,讓晚年過得更有意義。我在家種花、養魚、寫寫,出門騎行、拍景,生活更充實,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經驗與才識。寫詩詞的內容能發揮到極致,是很不容易的,重在享受整個過程,讓眾人欣賞,讓自己舒心就好……
-
4 # FisherWang
這個說法,太片面了,不同時期對詩歌的追求是不一樣的,我們常說唐意宋理,唐朝的詩歌講求意境,而宋朝偏義理,所以宋朝的詩大部分都是表面很容易看懂但實際需要反覆揣摩的,比如蘇軾泳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此緣身在此山中。表面一眼就看懂,但確實宋詩講理的名詩,表明講的就是看廬山的情況,背後想表達的就是對待食物的方法,主管和客觀的關係!又比如白居易,聽說每次寫詩,必讀給自己的老奶奶聽,老奶奶都聽得懂才是可以放心的好詩。他的《賦得原上草離別》前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眼就能看懂,誰會說這不是好詩?
-
5 # 大陸長空常有常無
每首優秀的詩都是作者對情感的表達,作為讀者,置身室外是不能完重感受到的,只有在與作者有同樣經歷和感受時,才能理解
-
6 # 空空的圓滿
詩詞只是一種文體,好與壞的評判標準因人而異,懂與不懂,也與個人的閱歷,學識,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唐詩三百首,不是每一首在每個人心裡都被評判為好詩,但,實則都是千古佳句!
-
7 # 收藏界不知名小輩
有些詩有一眼欲穿的美,如《天淨沙·秋思》,有些詩有咬文嚼字的美,如納蘭詞。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好;如同詞派一般,豪放有豪放的美,婉約有婉約的美,何必糾結呢
-
8 # 生死有多遠
易懂不一定是好詩。難懂即便是好詩,也沒有實際意義。
我個人認為詩是情感哲思和在會碰撞產生的共鳴。產生共鳴的人越多,產生共鳴的時間越長,越是好詩。越是具有價值的詩。
有些詩難懂,不是作者認為難懂才好。而是有些情感不能讓人明白,以免惹禍上身。
當然也有生拉硬拽的難懂。那就是無病呻吟的胡扯。當然無人能懂。
可以肯定的是,別人不懂就無社會價值。只能自娛自樂。
-
9 # 九xiii
要看詩的型別吧,像李白的詩這麼豪放,一讀就感覺霸氣十足,被認為是好詩很正常吧。有很多詩包含著深刻哲理,一眼只能讀懂個大概,需要仔細琢磨或者一定的人生感悟才能有共鳴。像李商隱的詩、蘇軾的詞總會夾雜那麼幾句這種感覺的。
-
10 # 更好及
個人口味不同,自然不能一概而論。
眾口難調,大詩人也不是人人喜歡,好在中國歷史文化豐富,詩詞歌賦還算多,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去品讀。
如果不好讀懂的詩李商隱算是代表,而平直易讀白居易可以為代表。
但你能說他們的詩不好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什麼都論個高下,豈是真正懂詩之人!
-
11 # 瀟湘沐雨
古代人在修築城牆時,為了使城牆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堅固耐久,故而用了特殊的處理方法。首先在選用築材時,採用特定的的夯土,一層一層的打,一層一層的夯實。每層打到十五釐米左右,再澆以糯米汁,使其夯土粘合力大大增加。再以風乾夯土。後面重複此工序,以致達到需要高度。
-
12 # 泰山9981258
通俗易懂是好詩,
寓意雖深人易知。
八股文章誰賞識?
自古傳世無繁詞!
-
13 # 緣於自然88
不是一代人,難懂一代文;即便同輩詩,難解意中意。讓人看不懂,需要反覆琢磨的確有好詩,但未必都是好詩。
對於中國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沒有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深刻體悟,光從字詞表面來看,有的通俗易懂,有的似懂非懂,有的比較難懂。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人們讀來便知這是詩人觸景生情思鄉之作。
又如,唐·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估計不少人讀起來難以盡懂詩人所寓何意。
再如,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如果不知五十弦暗喻標準二十五絃斷絃,怎能理解這是發自肺腑的念妻祭詩?
至於有些朦朧的現代詩,比如臺灣詩人林亨泰先生的《二倍距離》:
你的誕生已經
誕生的你的死
已經不死的你
的誕生已經誕
生的你的死已
經不死的你
一棵樹與一棵
樹間的一個早
晨與一個早晨
間的一棵樹與
一棵樹間的一
個早晨與一個
早晨間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
不少人讀之感覺晦澀難懂,但有人卻評價認為富含人生哲理。
總之,評價一首詩的好與差,見仁見智,不能用名望和風格差異去判斷;歷久不朽廣為流傳,讓人讀之有音律美感或震撼或受益良多的詩,必屬精品。
-
14 # 港城山人
這個見人見智了,我認為詩應該是雅俗共賞,多數人能看明白才是最好的詩。不過每個人修為不同,看後想法也有所不同吧!
-
15 # 新聲飛揚
未必!
這個問題如同:
對於身體的供養,是喝白開水好,還是喝茶水好?
對於讀者,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對於作者,我手我心,順應天成!
譬如: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儼然白話、率真天然的詩文,你我感受如何?
又如: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縷淡淡的客愁,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全詩無一字細寫江湖羈旅之苦,卻有千萬種滋味藏在詩句裡,即使歲月流轉,滄桑變幻,依然蕩氣迴腸,令人回味無窮。
結語:你我務須糾結,是不是"好詩",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最後一併感謝樓主誠邀
-
16 # 驛路拾粹果妞爸
恰恰相反!
詩的好壞,並不是以是否需要反覆琢磨為標準,但是,實際的情況是,不需要反覆琢磨的詩,更容易流傳下來,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為什麼很多詩需要格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口,一首詩,讀起來上口,符合韻律,才能更多的被人去吟誦和記憶(其實極多名詩中的句子,不需要記憶,讀到一次就能記住)。要被更多的人去吟誦,就需要容易被理解,而非需要大家反覆琢磨才能理解“裡面的深意”。
很多千古名句,都不用琢磨,一眼看“中”(一讀就懂),切入讀者的內心,引起心底的共鳴,這樣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
舉幾個例子(都是千古名傳):
.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沒有任何需要推敲琢磨的句子,甚至有的句子像白話文,一般人看了就懂,很多人認為是唐代“七律之首”(也有人認為其不是七律,無關大雅),連李白都覺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主要的原因就是:簡簡單單的8句話(也說4句),喻景懷情,連思鄉之情都寫的“氣象萬千”,絕了!!
.
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和《黃鶴樓》爭雄的一首,很多人認為他才是“七律之冠”,裡面影響力最大的幾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不用琢磨推敲,讀起來郎朗上口,聽起來氣勢磅礴,幾乎一遍就能記住。反倒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樣的句子,很多人記不起來,因為需要理解和“琢磨”。
.
將進酒
唐代:李白
(節選)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句子有點多,僅僅節選幾句非常著名的,可以看看,這幾句,有需要仔細琢磨才能看得懂嗎麼?幾乎一句都沒有,因為大家讀起來覺得“至爽”,覺得寫得深入內心,疏曠之至,所以為千古名篇。
下面這首,是被譽為“孤篇橫絕全唐”(因為張若虛流傳下來的詩篇不多),我也是非常的喜愛!就不節選了,因為我尊重這首詩,實在是不忍心刪去任何一句!
.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不用我解釋了!各位好好讀一下這首詩吧,最好背誦下來,如果你對文學感興趣,這首一定要背(原因?背下來你就明白了,我已經把詩,段成適合背誦的幾段),你會發現,很多名詩中的句子,都是從這首詩“感發”而來,甚至直接照搬的都有!全詩幾乎沒有需要琢磨推敲的句子,看得出,作者寫的時候也沒有去斟酌和推敲,想到了就寫,成就了此千古名作!!!
因為問題說的是“詩”,所以這裡只能舉詩的例子,其實詞、賦、序章等,裡面例子言之不盡,表之不絕。。。
.
但我還是忍不住提一下曹植《洛神賦》中的一句——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
--- 這是我心目中的千古名句第一
---距離我們已經快2000年了,幾乎是一看就懂,根本不用解釋!
.
至白至簡,是為大觀!!!所以,好詩,不用琢磨,不用推敲,就能讀出,看懂!
-
17 # 蘭影竹風
詩歌只有接近大眾才能成為多數人的精神食糧,如果生澀難懂,那麼只是少數人的孤芳自賞!如果傳達的主題思想模稜兩可,那讓讀者如何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如果駢湊一氣,連作者自己都覺得不知所以,不知道要表達什麼!這還叫文學作品嗎?
再看看古詩中,不都是讀來朗朗上口,清新,易懂的才成了隨時嘴邊能吟唱的佳句名篇麼!
所以詩歌創作應該接地氣,接近大眾,通俗,清新,主題鮮明,易懂!但通俗不等於俚俗;易懂用白話也不是就等於口語化,必須是文明書面語!
另外,雅與俗的區別並不在於用白話或是文言,主要在於表達主題和不隨便的俚俗和粗魯口語!
用清晰的白話也能表達出清新,風雅的意境!
-
18 # 龍灣WU龍
題主表達的意思,應該是:
寓意深刻,把玩有味的詩吧?
這樣的詩肯定是好詩,不論古詩、白話詩。
-
19 # 大才21
不一定,其理由:
一、什麼叫好詩?
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內涵豐富、易記難忘、有時代感、正能量的詩,才叫好詩。比如:白居易的《賣炭翁》、杜甫的《兵車行》、李白的《靜夜思》等。
二、寫詩的目的。
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今為事而作”。能流傳廣、久、能發出自己的正確觀點,過世人能接受、稱讚才是目的。
三、有的詩的確需要反覆琢磨,才能寫得生動。
相傳,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寫的《泊船瓜州》全詩如下: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中,第三句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先前是寫成:“春風又吹江南岸。”詩人把“吹”改為“綠”字,既寫出了春風,又表現出春色——綠。因此,改得很好。
所以,又有人說:“兩年三句得,一吟雙淚流,”說明了改詩的重要性。
四、有的人寫詩常一氣呵成,毋需改動,也是好詩。
上面說的改詩的好處,現在又說不改詩也常寫好詩的。如:詩仙李白的詩寫好後很少改動,其中的《蜀道難》,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賀知章讀了,連稱李白為“謫仙人”。從此,“詩仙”之名,流傳天下。
-
20 # 李春曉
據多年瞭解,詩歌的讀者範圍十分有限,只有那些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愛好的人才有可能去閱讀詩歌。
在此情況下,一些詩作者故作高深,寫出一些不容易一看就懂、需要琢磨才有可能明白一點意思的所謂詩歌。對此,本人不敢恭維。
文學作品,是給大眾看的,雅俗共賞,才會引起共鳴。如果只有自己或圈子裡的人透過仔細琢磨才有可能明白一點意思,那就很沒意思了,只能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所以,不論何類風格詩作,只有大眾化、民族化,才算是好詩!
回覆列表
詩以曲為貴,託物興起,比興是做詩的基本手法。所以好詩都會有內涵深意的,從全篇來說如此,從句子,枝節來看亦是好此。如李商隱詩春蠶到老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詞面上寫春蠶蠟炬,其餘表達的是情人與情思。而且其中的絲與淚又是比喻情意與決心。所以好詩要細細品味與深層思考理解,才能知之其妙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