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沒有一些心理上的手段,面對不斷哭鬧的小朋友該怎麼辦?
23
回覆列表
  • 1 # 熊孩子三號

    孩子哭鬧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找到他們哭鬧的原因一定會有辦法讓小朋友聽話安靜。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有幾個幼兒園老師是耐著心去哄孩子的,這麼多孩子換做誰都沒有耐心挨個去哄。哄是天分,不哄是本分。在這裡我要像那些能真真教育孩子的老師們致敬。

  • 2 # 萌寶派

    沒有什麼萬能藥丸可以讓不斷哭鬧的孩子迅速安靜,也沒有申請專利的育兒方法可以讓孩子的脾氣迅速消失。老師只能儘量改正或減少寶寶的脾氣。

    保持冷靜

    大發雷霆反而會激起孩子的脾氣,變本加厲,看到老師也不能冷靜下來,孩子可能會哭鬧得更加嚴重。如果老師也開始發脾氣,只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

    這時,面對孩子情緒失控,一定要用平靜去影響他,並用無條件的愛去讓他安心。

    如果孩子只是因為想要得到某種玩具而哭鬧,這時就要採取冷處理,等他不哭時再去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大哭大鬧,也讓他明白哭鬧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在不哭不鬧和恰當表達自己意願的情況下,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孩子發脾氣還可能是由於不滿和遭遇挫折,這種消極情緒原則上要讓孩子釋放出來。所以,不妨給孩子提供發洩的渠道,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運動量比較大的室外遊戲。

    輕柔地說話

    對著大吵大鬧的寶寶大喊大叫,只會讓孩子叫得更大聲,用溫柔的語調說話,就可以控制局面,讓孩子重新冷靜下來。孩子冷靜下來後,也會好奇你在說什麼,此時再進行一些“談判”。

    保護孩子及周圍的環境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又踢又打,很有可能傷害到別的小朋友或者身邊的物品,所以當孩子對身體失去控制時,要把他帶到更安全的地方去。

    表達同情

    當孩子因為他不能得到什麼東西而情緒低落時,和他說:“我知道,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很難受,有時,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也會很生氣。”

    試著抱他

    當分離焦慮讓孩子發脾氣時,緊緊抱著他,有助於化解孩子的怒氣,重新鎮定。不過大一點的孩子有可能會抗拒,此招慎用。

    轉移注意力

    可以試著用孩子喜歡的故事書、玩具來吸引他,然後讓孩子和自己坐在一起,也可以播放孩子喜愛的音樂,一起跳舞唱歌。

    忽視孩子的脾氣

    當孩子的要求特別蠻橫,繼續忙自己手頭上的事,甚至大聲唱歌,把孩子的聲音改過去,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並沒有留心他的脾氣。當有計劃地忽視孩子的脾氣時,孩子的脾氣可能會暫時性地變大,但是最終會發現,沒有聽眾時,發脾氣是不值得的,這樣孩子發脾氣的次數就會減少。

    但是對於敏感的孩子不要使用這個方法,反而是要試著安慰。

    暴風雨過後也需多注意

    孩子發完脾氣了,就不再提起這件事。如果孩子想快速結束髮脾氣的過程,要表揚他:“你讓自己冷靜下來了,做得很好。”但是不要翻舊賬,也不針對他的脾氣教導他,更不要堅持讓孩子道歉或承認錯誤,並且不給予任何形式的懲罰。接著快速轉移到有趣的活動上,最好是不會產生挫敗感的活動,或是找些理由來表揚孩子的行為。

  • 3 # 埃米爾

    老是會說我生氣了,並且配合嚴厲的表情。

    另外還有給表現好的小朋友發紅花,讓其他不聽話的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

    考辱罵和體罰孩子基本上不會有發生!可能會有一些故意忽視

  • 4 # 貓吃西紅柿

    常常罵,大聲罵。越罵越聽不見。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比如住在鐵路旁的人,一開始的時候會被火車吵得睡不著,久而久之就習慣了,睡得一樣香甜。這是因為我們大腦的資源有限,它無法不停地注意所有進到大腦裡的資訊,所以它會依照過去的經驗,設立優先處理的順序。例如:動的比靜的順序高,快的比慢的順序高,新奇的比熟悉的順序高,出於自我保護的機制,大腦會特別去注意那些會危害你的資訊。

    所以,當你第一次大聲責罵孩子的時候,孩子能被你嚇哭。但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就習慣了,每次被罵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放空的,孩子根本就沒有在聽,所謂“入鮑魚之肆,見聞而不知其臭”。

    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總是威脅孩子的話,次數多了也就沒什麼用了,吼罵孩子也是白費口舌。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模仿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在外面也會大聲吼別人,會導致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不好。

    管教孩子,不用吼,那用什麼辦法呢?

    首要就是要耐心傾聽孩子。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但是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謂有理不在聲高,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根源,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是最有效的。父母首先要冷靜下來,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你瞭解孩子的想法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許你就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情有可原的,透過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瞭解孩子想法的這個過程,你也會釋放很多負面的情緒。

    要在實際的情景中教孩子道理。除了平時對孩子的告誡外,讓孩子從其他角度去體會一下,讓孩子真正明白為什麼行為會影響別人。至於講道理的方式就根據孩子的年齡去講解。如果孩子年齡小的話,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說。歐爸說:“講故事”就是理性的道理感性地說,“講道理”就是感性地故事理性地總結。

    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很重要。當孩子犯錯之後,你不要只是吼孩子,講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對孩子說“不可以”,你要給孩子指出另一條路來給孩子走。因為,孩子的大腦會對之前的行為產生記憶,當你不讓他這麼做的時候,沒和他講為什麼,他下次還會這麼做。

    如果孩子總是聽不進大人們講的話,你再怎麼吼都是沒用的。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後果是很重要。在保證安全和沒用惡劣後果的前提下,父母們可以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其果”的滋味。透過自己體驗,孩子才能領悟到父母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我知道每位爸爸媽媽都有忙不完的家務,操不完的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要處理,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回到家時已經身心俱疲了;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淘氣,做作業拖拖拉拉...但是為人父母,就是要不斷努力和修煉,剋制自己的情緒,希望自己能成為合格的父母,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所以改掉你的吼叫,帶著愛去教育你的孩子。

  • 5 # 親子成長手冊

    1、安慰,很多剛剛送過去的小朋友,都是老師抱著安慰他們。

    2、撫摸

    3、擁抱,給孩子擁抱可以讓他們更加的安穩

    4、情緒轉移,不能讓孩子一直處在自己的情緒漩渦中,而是轉移他們情緒的關注點

    5、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6、利用他喜歡的東西和她一起遊戲

  • 6 # 家語幼學

    【每個小孩都會有突破口,瞭解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

    1.普通情況老師都是透過早期的行為規範教育讓小孩慢慢適應幼兒園生活,遵守紀律的。一般是透過輕音樂,或者兒歌讓小孩安靜下來。我小孩所在的幼兒園,中午就餐錢,老師會先播放輕音樂,提示小孩要回到座位上就坐,並安靜下來。接著跟小朋友一起唱歌:眼睛看老師,嘴巴不說話,雙腳並併攏,小手放膝蓋。。。很快小朋友們就進入狀態了。

    2.每個小朋友哭鬧背後都有可追根問底的緣由的。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一,想爸爸媽媽。這類小朋友對感情依賴比較強。老師花點心思與其建立固定的感情模式,有了信賴,以後再有此類情緒,有老師安慰,情緒很快也會平復的。

    三,小公主,小王子的寵壞型別。這型別的平時在家被寵壞慣了,頭疼物件!只能見招拆招,軟硬兼施,慢慢摸清楚他們的套路,再套路回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喜歡吃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