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建盞在宋代用於點茶、鬥茶、茶百戲
6
回覆列表
  • 1 # 響品有約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茶文化承載的厚重文化與精神內涵,很難有另外的代替品。在學習歷史時,我們都知道宋代人愛喝茶,花樣也多的很,不只是在宮廷中,在民間亦是如此。隨著飲茶的普及與興盛,他們創作了“點茶”這一茶文化。

    現在我們的飲茶先後經過唐代的烹茶、宋代的點茶,還有明清的泡茶等幾個階段。說起茶的歷史,宋代是必不可免被提及的朝代,是茶文化的重要形成時期,也是在這個朝代將茶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然,今天我們的飲茶習俗,卻與宋代飲茶習俗大相徑庭。

    宋代的“點茶”,就是在烹茶之時,需將茶研磨成粉末狀,然後放置在茶碗底下,用沸水衝成茶湯,與之同時,需使用茶筅快速擊拂茶湯,直至發泡,茶沫漂浮於湯麵,便可以在上面寫字做畫。這一點,跟現在的咖啡之飲衝調咖啡原理極為相似。而日本的抹茶,便是由此傳入,形成了他們的國粹--茶道。

    或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量少沸水調成糊狀,粉末成易,但“點茶”卻不易。是以打起發泡後,用茶紋與水脈形成物象,像一些飛禽鳥獸、花草魚蟲,儘管須臾現象就會幻滅,但點茶能做好卻不容易,沒有很深的功底,很難將“點茶”,做得完美。

    與現在的分茶截然不同,我們將茶道中公道杯中的茶斟向遊人的動作叫做分茶,可在宋代時,分茶要複雜的多,它不僅僅只是一個動作,而是一項才藝,也是重要的飲茶方法。《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也曾展現出,在當時的時代中,只有官宦家庭或大戶人家,才有資格學習這一項才藝,這是大戶人家小姐們的才藝之比中舉足輕重的專案。

    點茶是宋代飲茶的主流形式,也是古代茶藝的代表之一,宋代的鬥茶亦是如此,它給人帶來的身心享受,能夠換來無窮的回味。也正是因此,茶文化才得以久傳,即便少用這種飲茶法,卻為茶文化作出了不少的鋪墊。

  • 2 # holdmyhorses

    (建盞可不是普通人家可以用的瓷器,而是皇家御用的瓷器。燒製地點在宋代建寧府甌寧縣,因附屬與建安故稱建盞)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在鬥茶,點茶時何為上等

    鬥茶是茶水顏色純白為最上,青白,灰白,黃白則一次等下排開。顏色越白,則表明火候適宜。偏青則火候不足,偏黃則火候太老。

    因為宋代用黒釉盞鬥茶,當茶色純白時漂亮異常。所以,以白茶為上。這是在《大觀茶論》中摘錄的,為何白茶為好。

    白茶 白茶自力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 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培,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 運度得宜,則表裡 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所以用建盞應該選擇白茶宋代之所以會興起點茶文化,是因為經濟富裕

    我們要能穿越回古代,定是以宋朝為妙。宋代經濟富裕,據資料顯示,越佔全球的60%。夜晚還有晚市,生活很是有樂趣。而且宋代也是文人騷客最幸福的年代,品茶鬥茶,吟詩作對,豈不樂哉。

  • 3 # 一點認知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

    茶的形式以團餅茶和散茶為主。

    團餅茶

    因蒸壓成一片片的,故又稱片茶;又因茶表面塗有一層臘(蠟)而又叫臘麵茶和臘茶。

    散茶

    未經蒸壓的,採摘芽葉後經乾燥而成,又稱草茶。歐陽修說:“臘茶出於劍建,草茶盛於兩浙。”

    宋代崇尚片茶,點茶用的也是片茶。至於點茶就屬於茶文化了。

  • 4 # 蘇州老楊說茶

    唐朝及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蒸青餅茶取代了曬青餅茶成為當時茶的主要形式。蒸青茶克服了曬青茶加工後仍有濃濃的青草味這一缺點,使茶葉的味道更加鮮爽。陸羽在《茶經》中,對於餅茶的製作有詳細記載:“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蒸青後壓制的茶餅,穿孔是為了貫串烘焙的方便,透過烘焙乾燥,去掉青氣,增加香氣,便於儲存。唐代的蒸青綠茶主要採用煎茶法烹製。

    為了進一步消除茶餅的苦澀,到了宋代,在鮮葉蒸青之後,又增加了一道壓榨茶汁的工序。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寫到:“蒸壓惟其宜,研膏惟良。”由於蒸青餅茶在壓制過程中會損失一部分茶香,而且製茶過程費時費力,於是就出現了蒸青散茶,蒸青散茶是將茶蒸後直接烘乾,這樣就很好地保持了茶葉的香味。自宋朝至元朝,蒸青餅茶和蒸青散茶一直並存,直到明朝初年,這種局面才被打破。宋代的蒸青綠茶主要採用點茶法品飲,宋代的蒸青綠茶製作工藝、點茶法和茶宴儀式傳至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品飲抹茶為主的日本茶道。

    我們現場品飲的炒青綠茶是在明代逐漸興盛起來的。1391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於是,不再有蒸青餅茶,而獨存下來的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行其道。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不過直到元朝才在王禎的《農書》中提及。到了明朝,炒青工藝日趨完善,已經有殺青、攤涼、揉捻和焙乾等全套工序了,非常接近近現代的炒青綠茶製法。明代對於炒茶法的記載較多,比如明代許次紓著的《茶疏》中,在“炒茶”一節記述:“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為度。微侯香發,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鈔置被籠,純綿大紙,襯底燥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這是烘青綠茶的製法。

    綜上所述,在宋代中國主要品飲的茶是蒸青餅茶和蒸青散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城市允許養大型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