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學文摘
-
2 # 阿孟36142
有。上下五千年。
這看文明鑑定的標準問題。有專家提出必須出現國家。也有專家提出以出現青銅器、城市、文字、階級分化為條件。
而中國有其特別性。在BC4000年左右出玩多個城址、玉器、初級文字、階級分化。
青銅器在中國
-
3 # 太宇永恆
從杭州良諸文化村就可以尋找到相關依據。
5000年只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而已。
而史前文明在中國都起碼兩個以上5000年,甚至上億年之久。
-
4 # 鶴林雨露3
十多年前我就發貼否認中華文明在中原的說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華文明發源正統,結果被各大網站封了十幾個號。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發源作為一個自己符號,一直在歪曲左右我們對自己民族的認知。
中華黃河,北方文明證據在那呢?歷史是要以考古證據說確定的,那些專家們沒證據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學術界會認為;中國華文明是外來西方人傳入的誤解。
石器時代文化與文明起源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自己幾千年的自己文化傳承,但從沒有他們文明發源這說法。就算是中華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廣西等地發現的古人種植水稻有一萬二千多年,但這隻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發明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方產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類,這與江南良渚同時代把玉作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這是同一個概念嗎?國內一些專家們連這常識也不懂嗎,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說明是個人情感目的主導嚴肅的文化研究方向。
談文明發源,首先要尊重考古與文明傳承證據,用事實說話。 世界學術界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後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證據鏈證明這種文明的傳承!”
中華文明靈魂核心的代表,絲調,茶葉,文字,磁器,青銅器,玉文化,龍文化等等,那個發源在黃河流域了?全圍繞在江南杭州周邊地區,這絕對不是什麼巧合。谷歌,百度等搜尋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記錄的是浙江的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發現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馬家浜人”就大規模人工種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農耕的?先入為主的“北方中原發源說"更多的是主觀先定位,然後再找證據,近代中國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認北方中原這一說法不可信的證據。
-
5 # 我窩沃
不論是良渚文化或者華夏九鼎亦或者大商,以及考古界的探索發現,都可以證明我們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而提出質疑論的,開始就是西方史學界,為什麼呢?因為有一句話,說的很清楚,滅其族,無如滅其史。加上近代中國的濟貧柔弱不堪,出現了很多的所謂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培養出了諸多的洋奴走狗,仰他人鼻息,遺棄自己的優良傳統的那類所謂能者,才是懷疑論的出現。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至現今的發展,中國社會已經發展到非常高的境地,雖然還沒有達到所謂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地,但縱觀世界各地的情況,我們國家真的是很好的,很安全的,人民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好一個繁榮富強景象,不是幾個外部勢力所能破壞的。
為此,我們回到這個標題來說,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去用實際的東西證實夏朝及其以前文化的徹底存在,但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肯定會證實我們的全部歷史是上下五千年甚至更多!
-
6 # 玄都太上老牛
五千年是一個虛數,我們國內主流史學觀點是四千年,國外主流觀點是三千年。“愛國主義”觀點是一萬年,“憤青”觀點是70年。
-
7 # 鑑水漁翁
這當然要以考古實物為依據。紅山文化,八千至六千年。仰韶文化,七千至五千年,併產生了漢字雛形。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六千至五千年。二里頭文化,隨著青銅器的出現和漢字的成熟,就有了中華紀年。
-
8 # 行雲流水
謝謝邀請。我們的歷史就放在那裡,有傳說,有歷史,有不斷出土的考古發現,所以沒有必要去反覆證明給西方人看,那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誰說中華文化沒有五千年的歷史,讓他拿出沒有五千年的證據來證明,讓他隨便折騰,幹嘛非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易經》河圖洛書放在那,《易經》一說有五千年,一說有七千年,不信,你自己考證去,拿出沒有的證據,讓大家相信,就這麼簡單。《易經》、河圖、洛書,特別是《易經》全球都在關注,都在研究,你怎麼解釋?中醫洋人不承認,現今自己人(某些華人)都不承認了,你還要怎樣?所以,無需證明,誰不信,讓他自己證明沒有即可。累了,洗洗睡了,讓他們吵吵去吧!
-
9 # 晉商印象官方帳號
三晉之聲:中華5000年曆史看山西,伏羲的故鄉在龍城太原!
中國神話發生地大多在山西省境內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黃帝、堯舜禹都是伏羲後裔。他是一位最早的社會管理者,更是一位天才的科學家。作為人文始祖,傳說他和女媧一起創造了人,作為科學家,他觀天文,定曆法,畫八卦和64卦制規和矩,該曆法發展為中國的農曆,沿用至今。八卦和64卦系列集天文、數學、陰陽於一爐,逐漸發展成為易經,列於《法》、《書》、《禮》、《樂》、《春秋》之先,居六經之首,其崇高地位,它書莫及。他還用結繩記事的方法發明了網罟,指導農耕和漁獵。以佃以漁。他和女媧一起發明了作圓和畫方的工具——規和矩。
作為社會的管理者,人稱他是建立社會秩序的王。在後期的傳說中,伏羲被神化了,成了東方之神,昊天大帝。人們不禁要問他到底生在哪裡?
楚地文化與黃河流域文明的交織
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的歷史記載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楚帛書·乙篇》是伏羲身世最明確的記載。帛書說:“曰故風峪伏羲,出自雷澤大人跡。”《路史·太昊紀》:“伏羲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嘗暨叔匿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銓之,意有新動,因生伏羲”。意思是說伏羲的母親華胥氏是風峪部落的女首領,她在做姑娘的時候和她的族叔(伏羲的舅姥爺)領著她的族人在汾河畔放牧,在這裡結識了雷澤氏酋長,華胥是在水草豐茂的汾河邊踏著這個男子漢的大腳印青春發動,心有所感,向濃密的草叢走去。雲雨交和,從此就懷孕了,後來就生下了伏羲。
這兩段重要的文獻中提到了若干地名均與太原有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風峪”是伏羲的故土。伏羲姓風。風峪位於今太原市晉源鎮西峪口,在太山之南,龍山之北的兩山之間,中為風峪內河。出峪口地名亂石灘,相傳為遠古石頭城之廢墟。在風峪曾發現舊石器晚期遺址,1980年6月調查中,在地表共採集石製品10件,其中石核6件,石片64件,圓頭刮削器10件,尖壯器3件,均為舊石器晚期遺物。山溝北部山樑上還有原古生殖器崇拜的巖畫和雕塑的遺蹟。
“雷澤”在古冀洲。古冀洲首府即太原。《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虞舜者各曰重華,冀洲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可見雷澤在冀洲)而《禹貢》”“冀洲之域領五府、十九洲,七十八縣,首府太原,號曰晉陽”。至於《路史》中提到的“汾”,《說文解字》:“汾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從水分聲,或曰出汾陽北山。”這是確指山西汾河再無它義。汾河在太原境內貫穿南北,伏羲在此出生。
伏羲的母親為華胥氏,父親為雷澤氏。華:從草從畢。草為木(故伏羲為木德王;畢為天上“星宿”,為雨神。胥:從正從月,為司月族,觀星辰,正月律,定曆法之族。據《易經》:華、月方位為西,雷澤方位在東。在這裡《易經》的論述,《路史》的傳說與實際地名的位置關係,完全印合。
順便提一下,華是野生麥,即莜麥,燕麥之屬。山西是野生麥的故鄉,當時華胥族已知種植麥和黍等五穀。故風峪又稱風谷。另外,因有正月,可知當時已有十二月建,十二地支,一年十二個月。例如其後人“嫦娥奔月”就是對月亮觀察和週年關係的一次天文曆法大總結。本文不贅述。
除了伏羲的身世,還有若干關於他的其它活動的記載也都與古太原地名及現存的上古遺蹟有關。
記載伏羲的蛇身石刻壁畫
伏羲與龍,中華民族的象徵
伏羲與龍。《左傳》“太昊氏以龍紀,故龍師而龍名”。然而什麼是龍?《爾雅翼·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說:“龍是一種圖騰,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融合了許多它族圖騰。形成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生機勃勃、團結向上,活靈活現的龍。他表明早期由氏族,胞族向民族的發展,標誌著民族的形成,它是圖騰融合的最高產物。是向心力、凝聚力、團結、和諧、共存、共榮、高尚精神的體現。它代表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是當時民族發展中改革開放的產物。
聞一多說:“龍圖騰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是蛇圖騰。而伏羲正是人首蛇身圖騰氏族的首領。他對龍圖騰的形成,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伏羲故鄉的太原,始名龍城。城西有龍山為伏羲觀天象制八卦之所。
繫辭曰:“古之伏羲氏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於是始作八卦”。太原龍山之龍觀、古名昊天觀,昊天為伏羲之名。《永樂大典·太原府志》:“昊天觀在縣西龍山之頂”。今天,古昊天觀遺址,院中有唐槐兩株。觀前門兩側有上古柏樹兩株(一公一母),柏樹應是古時建昊天觀或修昊天觀所載,年代十分久遠。
伏羲仰觀俯察,創造出八種神秘的符號,代表著天地自然和人及一切事物的演變。稱之為八卦。(八卦是華夏族書寫文字的起源)。伏羲用八卦演示自然界和人的變化規律,制定了人類社會的法則和規範,伏羲以八卦制天下,天下伏而開化。故名伏羲。易曰:乾坤屯蒙,太原縣西有蒙山、開化寺。啟蒙開化之義。
山西太山龍泉寺美景
作為龍圖騰的實物遺存,需要提到太山龍泉寺。
太山位於風峪溝北,黃帝合鬼神之所,《韓子》:“黃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上,駕象車,交六龍,畢方並館,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乃作清角之樂。”是黃帝代神農後,合鬼神封禪於西太山的壯觀場面。太山在今太原市晉源區西三公里處。
龍泉寺始名昊天祠。太昊、昊天均為伏羲之名。祠為宗祠。是黃帝等伏羲後人祭祠伏羲的宗祠。寺北山崗前有古洞,名老虎洞。(按伏羲風姓從龍、從虎、易曰:雲從龍,風從虎)。
明嘉靖《太原縣誌》載:“太山有龍池”牞“龍泉池”在太山寺東,池後有龍宮。龍池水從石雕龍嘴流出,水清甘甜。飲之長壽。池前東南有古柏一株,形如飛龍。古柏年代十分久遠。
龍泉寺內立一巨碑,半在地下,地上字跡已不可辨,碑額上雕兩條螭龍,龍身在碑頂互相纏繞,頭在兩旁各向一邊,龍腹部下生出小龍。巨碑頂部中央一輪紅日由兩龍之手擎天托起。(此為伏羲、女媧之像,與各地出土的伏羲女媧絹畫、帛畫、石刻等紋相似)碑背面石紋印跡清晰似龍身俯仰、龍鱗有序,整個石碑栩栩如生。像在講述萬年的滄桑。
由此可知,太原始名龍城,源於伏羲時代,與伏羲龍、中華龍同時產生。
-
10 # 天下名山小產區茶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據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這句話廣為流傳,但實際秦代以前關於茶的確切記載極少,而有限的一些記載也仍然存在爭論和有待進一步考證之處。
歷史與文化學者王玲認為,“茶的最初發現、應用和種植是由民眾而來,但形成文化現象確先從上層開始。統治階級和文人把飲茶作為一種高階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價值,才可以說出現了茶文化。這大體是從晉代開始。”
從存世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看,漢代及以後才有關於茶的確切記載。有學者研究後認為,從文獻與考古的角度看,我們不妨將兩漢時期看作是飲茶與茶事的起源期,將魏晉南北朝看作茶文化的萌芽期和形成期,唐朝是茶文化的全面興盛期,宋代則是茶文化的再次繁榮期。在隨後的元明清各朝,又各有自己特色。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中華茶文化之最”,我們不妨來暫列一二。
1、最早的“以茶代酒”
晉朝陳壽《三國志·吳志·韋曜傳》:“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孫皓(242年—284年),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喜歡喝酒,而且喜歡大擺宴席整天喝酒。在座者無論能喝不能喝,都以七升為限,即便不完全喝下,也要全部“澆灌取盡”。不過,韋曜另外。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特殊照顧,或者降低要求,或者悄悄的給他換上茶,以茶代酒。
孫皓嗜酒如命,甚至是最終因酒誤國,但卻留下了“以茶代酒”的典故。
2、最早出現茶葉內容的詩
從現存的資料看,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孫楚的《出歌》:
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薑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孫楚(?-293年),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北)人,西晉官員、文學家。曹魏驃騎將軍孫資之孫,南陽太守孫宏之子。《出歌》描述了各地名產,其中寫道:“薑桂茶荈”出自巴蜀。
3、最早的以茶為主題的詩歌
在現存的正史古籍中,西晉杜育的《荈賦》是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從茶葉的種植和生長環境到採摘時節,從勞動場景到選水擇具烹茶,再到飲茶的效用,這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是頭一次。
靈山惟嶽,奇產所鍾。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甌;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績青霜,白黃若虛。調神和內,倦解慵除。
杜育(?~311),西晉文學家。字方叔,襄城鄧陵人,司馬懿的軍師杜襲之孫。幼年隨父從河北遷移至湖北習武弄文,號稱神童,也作天才少年。長大成人後,一表人材,懷有文韜武略,時人又稱其“杜聖”。官至右將軍,曾任國子祭酒。
4、最早關於貢茶的確切記載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鋼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不過,據有關學者考證,這段文字只能說明漢魏有茶,不能直接證明周代巴地已經產茶,因此不能將其作為關於貢茶最早的確切記載。
關於貢茶的確切記載,見於晉代,唐慎薇《證類本草》記載:“又溫嶠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
5、最早關於宮廷中飲茶的記載
南齊武帝蕭賾臨終遺詔說:“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惟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這是最早關於中國古代宮廷飲茶的確切記載。
蕭賾(440年—493年),字宣遠,齊高帝蕭道成長子,母劉智容。高帝死後,時為太子的他繼位,年號永明,史稱齊武帝。他力行節儉,不喜遊宴。通好北朝,減少軍事調動,任用良吏,政事修明。在位的十一年間帶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較為安定,使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史稱永明之治。
雖然《趙飛燕別傳》中有關於漢成帝和茶的記載,但實際上《趙飛燕別傳》是宋人秦醇所作的傳奇,不能作為信史。
6、最早的貢茶院
唐代茶業與茶文化興盛。唐代貢茶制度始於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即唐王朝建立後的第三年,當時的土貢中就已經有了茶。不過,唐代的貢茶制度的完善,是中唐時期,一是民貢,二是官焙,設立官茶園,也即貢茶院。貢茶院的制度,開始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地址是在湖州常興和義興二縣交界處的顧渚山。
顧渚貢茶院位於今天浙江省長興縣顧渚山側的虎頭巖。它是督造唐代貢茶顧渚紫筍茶的場所,也可以說是有史可稽的中國歷史上首座茶葉加工工場。
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唐肅宗李亨長子,762年-779年在位,是一位嗜茶的皇帝。唐代宗時期,是茶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陸羽的《茶經》也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問世的。
7、最早的被記載於詩詞中的寺院茶會
《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得西字)》是唐代詩人劉長卿創作的一首詩詞,其中留下了關於唐代也是古代可查的最早的寺院茶會的記載:
到此機事遣,自嫌塵網迷。因知萬法幻,盡與浮雲齊。疏竹映高枕,空花隨杖藜。香飄諸天外,日隱雙林西。傲吏方見狎,真僧幸相攜。能令歸客意,不復還東溪。
劉長卿(約726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最被廣為人知的一首詩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大家一定不陌生: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8、最早的茶學專著
《茶經》是唐代陸羽在長期調查研究後所著,是中國最早系統總結和介紹茶葉起源、製造、品飲、產區以及文化的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該書對於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苧翁,又號竟陵子、東岡子和茶山御史等。陸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9、最早的“茶道”一詞的記載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約720-約792年),俗姓謝,字清晝,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謝靈運的十世孫,唐代著名詩人,與陸羽為忘年莫逆之交。皎然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顏真卿、靈澈、陸羽等和詩,現存470首詩。崔石約在貞元(唐德宗年號, 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當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寫下了這首詩。
差不多同一時期,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也出現了“茶道”一詞。不過,經學者考證,該書寫作時間要稍晚與皎然此詩的寫作時間。
10、最大牌的茶書作者
北宋的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多才多藝:喜愛詩文,擅長書法並創立“瘦金體”,精通茶藝並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一書。以皇帝之尊親自撰寫茶書,宋徽宗算是最大牌的茶書作者了。宋徽宗還曾經多次為臣下點茶,“親手調茶,分賜左右”。
不過,這位多才多藝的徽宗皇帝,最後卻因為治國無方,讓北宋王朝斷送在了自己手裡,以至於“玩物喪國”,令人嗟呀。
這個“之最”的名單,還可以列很長,而探究這個“之最”的過程就是了解和體悟中華茶文化不斷髮展的過程。
-
11 # 天目曜變
有,5000年曆史不是虛構。
疑古之風不可取華人普遍的歷史不自信究其根源,應來自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由於近代的歷史因素,學者出現了所謂疑古派思潮,也就是對於歷史持不自信的懷疑態度,這一思潮需要辨證地去分析,不能因為某些對歷史的質疑出自名家之口就不加思索的認同。
被動考古需耐心為保護文物,中國不主動發掘地下文物,考古發現主要靠被動甚至是搶救性發掘,殷墟印證了商朝,二里頭印證了夏朝,陶寺更是印證了堯都。不能因為沒有證據就認定沒有,只有耐心等待考古的最終定論方才是更值得人信服的。
地質研究成佐證眾多"滄海桑田"的故事最終被地質工作所印證,就拿大洪水來說,不要說5000年,傳說7000年前伏羲時代遭遇了一次大洪水,而地質史上此時正是海侵時代,海平面上漲,淹沒眾多沿海地區,最終被古人以神話的方式記錄下來。不知道聖經裡的大洪水有誰考證過,敬請指教。
5000年的歷史不會空穴來風,一個謊話即便可以瞞天過海,又怎麼可能欺騙一國之人,欺騙一代又一代人?
-
12 # 世界史圖鑑
我們經常提及的四大文明古國,在很多人看來。似乎中國的文明是總是靠後的。事到如今,有很多的華人都認為中國的文明史並沒有5000年。往往只認同商朝以後的歷史,也就是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即便二里頭遺址已經發現,但是其與夏朝的直接關聯並沒有被學界所認可,即便國內也是眾說紛紜,更何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因此,在劍橋文明史當中,中國的文明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這也是國際學術界暫時認可的時間點。
但是作為中國最偉大的史書,司馬遷的史記當中卻明確記載了夏朝的歷史。但不可否認的是,至今為止,我們也無法找到夏朝真正的國都所在。即便是商朝,我們也只能看看確定商朝中後期的殷商國都在何處。對於商朝前期和中期的國都,我們依然眾說紛紜。按照現行的國際標準,文明具備的標誌是城市政權等級文字,宗教和祭祀等幾個重要因素。否則只能算是一種部落集團,如果按這種標準中國很多發掘出的遺址,也只能稱其為文化,而上升不到文明的高度。
這也是為何中國的史前考古一直無法獲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甚至有一些學者寧願走學術捷徑,不惜認為夏朝就是古埃及來推出一個顛覆性的結果。中華文明的發端源自於西亞。使得國內學術界對於中華文明起源的爭端始終紛爭不斷。但是1936年良渚遺址的發現,逐漸改變了這種狀態。受制於當時考古發現活動由於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而遲遲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發掘,良渚遺址所能論證和證明的也只有良渚文化。
在當時我們總是認為良渚文化和當時的龍山文化處於同一時期。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很難以科學的方式證明兩組和龍山文化究竟是什麼概念? 但是在之後的考古發掘當中,出土的文物越來越多,良渚遺址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到2007年,良渚古城被完整地發掘出來,總面積達到34平方公里,發現了大型的墓葬,祭壇和文字等等,完全符合了現在國際上對於文明的定義。
良渚遺址的良渚文化由此被定性為文明。其存在的時間大約在5300年前到4500年前。苦苦尋求而不得的華夏文明5000年的歷史並不是在我們已有的王朝譜系當中尋找夏朝是否存在,反而在長江流域這個不見任何明確記載的地方,發現了真正能夠證明5000年文明史的遺蹟。即便與同時期的埃及和蘇美爾文明相比,良渚遺址所發掘出來的已知範圍和文化內涵都毫不遜色。
-
13 # 筆尖上的旅行
關於中華文明史的時間,一直有各種爭議。不過,以杭州餘杭區良渚鎮命名的良渚文化遺址,自1936年發現並挖掘以來,開始不斷重新整理世人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
尤其是在2007年11月底,考古人員在杭州正式宣佈,一座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在遺址的核心區被發現。更為重要的是,考古證明這座城的建造時間,是在五千年之前。
考古學家認為,這座"中華第一城"的發現,標誌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因此可見,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又一個源頭。
國家文物局也因此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如今,良渚遺址公園的一期工程,已經打造完畢。重點是開放了良渚博物院和美麗洲公園。隨後的良渚二期和三期工程,也陸續跟上,並最終於今年2018年,將衝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如果良渚文化遺址能申遺成功,那麼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必將隨之閃耀在世界的民族之林,讓世人驚歎並膜拜。
更多旅遊資訊請關注本號。
-
14 # 捨我其誰001
要說歷史,有痕跡就算,那太早了一萬年也擋不住。國際公認的三大標準衡量,商周算是文明的開始,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已經是世界很早的文明起源之地了。
-
15 # 冰峰2018018
題主為什麼會有此問?中國歷史,不管5000多年還是10000年,都是中國經濟社會和各族人民的融合發展壯大歷史。和中國之外的任何國家及民族都沒有半點關係!
-
16 # 新路先生
歷史不論多少年,歷史學家也會努力去論證。我只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歷史悠遠流長,我以此為驕傲。其實有多少年曆史問題,我覺得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心中要對我們歷史充滿敬畏,對歷史優秀文化好好的去傳承,擁有多少年只是一個空乏無味的數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無法去證實。
-
17 # 宇璽龍
文化的出現最直接的表現肯定與文字有關,與歷史記載有關。不說再往前的結繩記事,那段歷史很有可能是後人推測出來的。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同時也是有文字記錄歷史的第一個朝代。這裡的文字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甲骨文,現在已知甲骨文文字有4500多個,能認識的有1500字左右。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大多記錄了當時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問卦的事情。是中國文字的雛形,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有據可查、有史可查的。
從那時起到現在,粗略估算,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但是甲骨文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現象,不是一朝一夕的突然事件,它肯定有一段漫長的過程,這樣推測,可以將中國有文字的歷史往前再推五百到一千年是沒有問題的,為什麼?甲骨文是目前被發現的中國最古老文字,在此之前是不是還有文字?可能有,只是沒有被儲存下來,或是沒有被發現而已。
甲骨文的發現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出現歷史。這是有據可查的。更不用說史學家還在不斷髮現在商朝以前就實際存在的文化現象,因此可以毫無誇張地說,中國文化有著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這不是虛指,是實實在在的歷史。
-
18 # 錢隆Jack
現在考古證明中國不是有五千年文明,而是至少五千三百年文明!看看良渚文明,五千多年前就有良渚古城,包括三十多萬平方米的宮城,三百多萬平方米的內城,八百多萬平方米的外城!裡面還有行政區,祭祀區,手工業區,生活區,倉儲區等等。更具有科技含量和實力水平的居然還有水利工程系統!規劃面積達到一百萬平方公里!遠超越兩河流域,埃及,古印度!建設年代更是超過埃及金字塔!
-
19 # 大浩山兆吉溝旅遊景區
夏朝4000年,之前600年!一共4600年,四上五入!5000年!伊拉克5500年!最早!可是伊拉克現在烽火不斷!這就是最早的文明!
回覆列表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其實,文化和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用多說,文化史和文明史當然也是不同的嘛。文化的對立詞是愚昧,而文明的對立詞則是野蠻,差別明顯吧?! 當然啦。過去我們總是把兩者不加區分,籠統地胡扯。現在,專家學者提示得分門別類。
文化的標誌是文字,所以文字越出現得早,文字史也就越早。中國殷商時期出現的甲骨文,是目前人類發現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應有五千多年,所以我們如果說“中國的文字史有五千年”,無疑是正確的。但文字不等同文明,文明的標誌是人類何時結束野蠻行為,一般認為脫離動物野蠻生存方式就算是獲得文明瞭,大多數標誌物是找最早的城邦遺址,以城市的出現為文明的開端。
形成早期社會。由是說來,許多民族是分別在不同時期進入文明的,以華夏民族來說,目前發掘最早的城邦遺址是在河南某地,經碳14測定法檢測,距今也就3700年。這也就是說,中國人常說的華夏文明史已有三千七百多年,根本不是五千年之說。風語者簡單答覆,一家之說,歡迎吐槽評論轉發關注,看官謝過!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