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攀登的猴子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下場是粉身碎骨

    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是出了名的“識大體、知進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評價他“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但也正如莊子所說,“善騎者墜於馬,善水者溺於水”,在李治繼位後,作為輔政大臣和皇帝的親舅舅,他最終恰恰就是死於不知進退。

    1.力保李治的背後是存心不良

    唐高宗李治能夠繼承皇位,長孫無忌是出了大力的。當李世民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鬧得不可開交,甚至還要重演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想冊立李治為太子卻又舉棋不定,正是有了長孫無忌的力保,李治才順利地成為了大唐帝國的接班人。但後來,李世民動搖了,起了易吳王李恪為儲君的念頭,又是長孫無忌強烈反對,才讓李治地位得以儲存。可深究起來,長孫無忌的想法恐怕沒那麼單純。吳王李恪這個人很有才能,李世民也說這個兒子最像他,而反觀李治是以仁孝出名,卻有些軟弱。就長孫無忌來說,李治肯定更好控制,而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李世民的李恪繼位,對他繼續保持未來的權勢恐怕就會帶來不可控制的變數。

    2.剪除異己的目的是一手遮天

    高宗繼位後,作為輔政大臣的長孫無忌地位更加顯赫了,“檢校中書令,猶知門下、尚書二省”,唐高宗對他也是言聽計從,據《舊唐書》記載:“時無忌位當元舅,數進謀議,高宗無不優納之。”但這個時候的長孫無忌卻一改以往謙虛低調的行事風格,他名叫無忌,做起事來卻有點不可一世、百無禁忌,大肆排除政敵。在負責審理房遺愛謀反案時,他讓人誣告吳王李恪參與謀反,藉機除掉了李恪;江夏王李道宗、駙馬執失思力也因與他不和先後被他流放。皇室宗親的勢力被大大削弱。朝堂慢慢地成了他的一言堂,惹得李治大發牢騷,“頃在先帝左右,見五品以上論事,或仗下面陳,或退上封事,終日不絕。豈今日獨無事邪?何公等皆不言也!”相信此時的唐高宗對他已經相當不滿了。

    3.鬥爭失敗的結果是無罪被殺

    不得不重點提一下長孫無忌的身份。長孫無忌出身於關隴集團,這個集團在南北朝和隋唐時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作為這個集團的代言人,長孫無忌不管是擁立李治,還是不遺餘力地排除政敵,都是為了保證這股政治勢力長盛不衰。但李治當權後,為了維護皇權,勢必需要拿下這股政治力量。雙方不可避免地開展了政治鬥爭。而鬥爭的焦點出現在廢后之爭上。李治最初的皇后是同樣出身關隴世家的王皇后。而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得到李治的支援,恰恰是因為她支援削弱世家影響。儘管長孫無忌極力反對廢后,但唐高宗還是強硬地立了武則天為後。後來,武則天指使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唐高宗只是表面上說,“我決不忍處分與罪,後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親戚,使至於此”,但事實上卻“竟不親問無忌謀反所由”,就罷免長孫無忌,並把他流放到黔州。至於後來,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長孫無忌自殺,如果沒有高宗的默許,借他個膽恐怕也不敢吧。

    歷史上權臣大都是沒有好下場的。長孫無忌在太宗時期堪稱良相,但到了高宗時期卻成了權臣。他的結局也正應了吳王李恪在臨死前對他的詛咒,“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 2 # 硬核的生財之道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李世民的手裡很吃得開,不見得在下一位皇帝還能,長孫無忌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及宰相,位列凌煙閣第一功臣!

    可能看到這裡,有的同學不知道唐朝的凌煙閣是什麼?給大家解釋一下~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在長安城太極宮東北隅建凌煙閣, 由唐太宗親題讚詞,褚遂良題額,閻立本畫像,共繪畫開國功臣二十四人像於閣上 。

    什麼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就是了,而且最主要的是玄武門之變,長孫無忌起了主導作用,沒有長孫無忌,說不定就沒有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一位厲害的人物,在晚年的時候,卻被自己一手推上皇位的外甥李治處處針對,最終自盡而亡。

    李治原本不是太子,貞觀十七年,當時的太子還是李承乾,為了早日當上皇帝,在一幫狐朋狗友的慫恿下帶兵入宮謀反,不料都是一幫豬隊友,剛進宮就被老李擒拿。就這樣,太子之位落空了。

    這時候,長孫無忌的小心思活泛起來,經過一番算計後,幫助自己的親外甥晉王李治在這一場儲君之爭脫穎而出。

    在李世民駕崩後,長孫無忌更是一路保駕護航,使得李治最終順利在太極宮繼承皇位。

    李治登基之後,就加封長孫無忌為尉兼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可謂是位極人臣、貴不可言。

    這樣還不算完,李治還將衡山公主嫁入長孫家,親上加親,並且在不經過調查就將告發長孫無忌謀反的李弘泰處死,可以看到皇帝對長孫無忌很信任。

    而長孫無忌為了讓外甥坐穩皇位,更是對朝廷來了一次大清洗,以高陽公主地謀反案為開端,弄死了一批包括吳王李恪在內的宗室族親,消除了這些人對李治皇位的威脅。

    但是,無情最是帝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學會帝王之術的李治發現自己的權利處處遭受到制約,

    朝廷的各位大臣對自己只是表面尊敬而已,就連皇后對自己也不像以前那麼恭順了。放眼整個朝廷,似乎長孫無忌才是這個權利的中心。

    在這種情況下,李治決定廢除王皇后,新立已有子嗣的武昭儀為皇后,大臣們的一系列反對使得這個決定成為了長孫無忌這個集團走向末路的開端。到了顯慶四年,高宗李治在處理李巢等人結黨營私時,就以長孫無忌也被牽連為由,將其貶為揚州都督。

    幾個月之後,李治派大臣袁公瑜前往黔州審查長孫無忌涉嫌謀反一案,最終一代權臣長孫無忌在獄中被逼自縊而死。

  • 3 # 歷史折返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充滿著無盡的變數。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長孫無忌在唐朝太宗初期,真可謂權傾一時。長孫無忌不僅和皇帝李世民曾經是兒時小夥伴,而且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他是玄武門政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他又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可以說長孫無忌在李世民時期,那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就是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物,在高宗李治當政期間,卻被逼自盡。以悲劇的形式,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這麼一個位高權重的開國功臣,到最後如何變得一落千丈,以悲劇收場。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長孫無忌的歷史軌跡,看一看他在高宗李治期間的所作所為,應該不難發現長孫無忌悲劇收場的原因。

    太宗李世民去世以後。唐高宗李治順利繼位,應該說作為舅舅的長孫無忌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按理說高宗李治應該非常感謝他的這個舅舅。可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麼美好。

    李世民去世之後,長孫無忌以輔政大臣身份輔佐高宗李治管理朝政。期間出現的許多事情,使得高宗李治開始對長孫無忌產生不滿情緒,最終爆發。

    一是長孫無忌處死李世民三子吳王李恪這件事上給高宗李治留下陰影。當初李世民冊立太子的時候,準備冊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本著自己家族利益的角度出發,反對冊立吳王李恪為太子,並多次上書李世民,請求冊立李治(長孫無忌妹妹的兒子)為太子。因此長孫無忌和吳王李恪互相仇視。長孫無忌遂有除掉吳王李恪打算。

    後來長孫無忌借審理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謀反之事,利用房遺愛誣告吳王李恪謀反,最終把吳王李恪殺害。高宗李治面對長孫無忌的殘忍行經,心生不滿情緒。

    最令高宗李治氣憤的就是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事情上多次受到長孫無忌的阻撓和反對。儘管高宗李治多次和長孫無忌進行溝通,可是強勢的長孫無忌依然持反對意見。

    殺掉自己兄長,反對自己鍾情的人立為皇后,這些都成為了高宗李治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原因。於是高宗李治物色許敬宗對長孫無忌進行誣告,以謀反的理由削掉長孫無忌的官職而流放。後又派使者逼迫長孫無忌自盡。

    長孫無忌作為輔政大臣,在對待皇帝重新冊立皇后的事情上,表現的過於強勢,絲毫不顧及皇帝的顏面。以及私自殺害吳王李恪一事,都觸碰了高宗李治的最後底線。皇帝畢竟是皇帝,他擁有最後至高無上的話語權,位高權重的長孫無忌在權利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最終以悲劇謝幕。

  • 4 # 史海一粒粟

    很簡單,識時務者為俊傑,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長孫無忌用對待明君李世民的方法對待李治,是行不通的。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舅哥,二人本是布衣之交,自從跟隨李世民起兵後,便忠心耿耿,一心輔助李世民。玄武門事變,長孫無忌更是出謀及決策者,李世民成功登上大寶,成為九五至尊,長孫無忌可說是居功至偉。二人又是姻親,因此,李世民登基後,對長孫無忌言聽計從,信任有加,並屢屢提拔,縱觀李世民一代,長孫無忌為丞相三十載,權傾朝野,位極人臣。

    長孫皇后本生三子:太子承乾,魏王泰,晉王李治。按規定李治是無機會晉升太子的,而且李治為人柔弱,體弱多病,也不是人主之最佳人選。但偏偏機緣巧合,他的兩個哥哥因為太子位置之爭,相互傾軋爭鬥,二人皆被逐,李治隨被幸運之星籠罩,成為太子。後來,李世民覺得李治柔弱,曾想更換太子,是長孫無忌諫奏,勸止了李世民。因此李治能順利上位,登基為帝,長孫無忌也是功不可沒的。

    可惜,歷史總是這麼喜歡開玩笑,登上皇位的李治很快便沉淪在武則天的石榴裙下,想不到一代帝皇竟是個怕老婆的角色,慢慢的,武則天開始代替李治批閱奏章,並開始排斥老臣,構餡他人,將唐太宗時期的一些老臣除去,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權。高宗李治已大權旁落,無力制服武則天,稍有不順,架不住武則天哭鬧,最後往往還是順了武則天的意。武則天又因為當初長孫無忌不肯同意立武則天為皇后的事,命令大臣羅織罪名,誣告長孫無忌謀反。

    此時的長孫無忌,執掌丞相位已三十多年,面臨的局勢是缺少李世民那樣明主的有力支援,還如何能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外甥李治又懦弱不堪,如果不願敲個順風鑼鼓,何妨辭職離去,像范蠡那樣功成名就後,快速離去,何等逍遙自在。何苦還貪戀相位,不肯離去。等到大禍臨頭,悔之晚矣。

    李治開始是不願相信舅舅謀反的事實,但大臣許敬宗牙尖嘴利,愣把子虛烏有的事說的有模有樣,不由李治不信,隨下令奪去長孫無忌功名,迫令其自殺,又下令將無忌兄弟子侄多人殺害。

    長孫無忌本無謀反事實,其之所以被逼迫自殺,全是因為阻止武則天想當皇后的願望,被武則天報復所致。而許敬宗之流與長孫無忌本來也沒有什麼恩怨,其構餡長孫無忌也全是因為聽從武則天的命令罷了。位極人臣的一代當朝丞相最後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媽很溺愛我,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