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可依依
-
2 # 雲柒觀點秀
兩個人沒有感情硬湊到一起,這樣的婚姻一般不會太幸福。如果能愛對方那就全力去愛,如果不能愛就不要耽誤彼此。
父母沒有不希望兒女幸福的,都會想的更多,他們經驗更為豐富,看人更準確,也能為你做更好的建議。我們首先要理解父母,所以很多話還是要採納的。但是人,尤其是已經獨立思考的個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婚姻的權利,作為父母也不能過多幹預子女的選擇。
你首先要有你自己的判斷,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只有你和他長期交往你才真正懂得,如果人品,潛力都沒問題,你也可以採納父母的建議!父母的影響對於婚姻的幸福程度也有限,相當重要的部分還在於你們兩個人個性是否成熟,兩個人的三觀是否契合。這才是婚姻幸福的基礎。
2、尊敬長輩,不和長輩起爭執,關愛有加。
3、相同的“三觀”將會對以後的婚姻生活錦上添花。
4、大事小事,遇到什麼事情都會一起商量,會尊重你的意見,在乎你的感受。
美好的戀情,美滿的婚姻,是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的。當選擇戀人方面與父母發生分歧或衝突時,希望我們都能冷靜思考,爭取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願每一個家庭,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大家的祝福!衷心祝福你能過的幸福!
-
3 # 生活的強者14
現在年代不同了,父母親也不能按照你們喜歡的兒媳婦強加於自己的兒子。兒子喜歡的事情他自己去負責任,父母親操持大的小的應該放手.叫兒女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情。
-
4 # 梅子的情感驛站
一段婚姻父母同意而兒子不願意,那這段婚姻又該何去何從呢?個人覺得,婚姻的主角是兒子,配角才是父母。好比一段劇本,配角的表演只是為了烘托主角,讓整個劇情更完美,而不是用來去替換主角,喧賓奪主的。父母同意說明他們也是為了兒子的婚姻操心把關的人,天下父母都是為孩子好的,這勿庸置疑,可兒子內心真正的感受,父母未必全能知曉。因此,可以讓兒子和對方試著相處一段時間,如果兒子接受了,父母本來就同意,那是皆大歡喜,心想事成。反之,如果相處之後,兒子還是不能接受,那父母也不要勉為其難,讓兒子去追求他自己的幸福更好。
-
5 # 青山水田園
一般父母看人很準,俗話說的好,人家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經驗老道,久而久之,兒子就會知道父母找的這個人一定不會差太遠。幸福婚姻靠自己。關鍵還得父母把關。我覺得父母同意了以後,兒子就算不願意,以後的婚姻生活也不一定會過的,一點兒也不幸福。現在社會。哪有什麼童話裡的愛情故事?都是相濡以沫。
-
6 # 驢小祺
這種父母,過完了自己的人生還不夠,還希望把孩子那份人生也一併給過了,太自私了。
在心理學上,父母干涉孩子的婚姻,是典型的缺乏界線感。
什麼是界線感界線感指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不能侵犯對方的底線。
這些底線包括:身份、權利、責任。
比如媽寶男,總希望在婚姻裡,妻子能像媽媽一樣照顧他。這就是他作為丈夫的身份錯位了,而他也侵犯了妻子的身份,妄想把妻子變成媽媽或者老媽子。
再比如啃老族,覺得啃老天經地義,這就是他侵犯了責任和權利的界線。因為作為兒子,他成年了就該獨立,還應該贍養年老的父母,結果他把一切都弄反了。
當界線感被侵犯了,人的關係就會錯位。
孔夫子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並非封建糟粕,而是告訴他的學生,人在世上,一定要對自己的身份、權利、責任有明確的定位。這種定位,就是界線感。
為什麼會缺乏界線感這裡面有文化的原因,有現實的原因。
文化原因
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這種定位,被歪曲了。
本來孔子的原意是,人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社會才會有倫理綱常,才能正常運轉。
但後來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統治,就歪曲了這兩句話,把它們解釋成要無條件服從父母。
所以千百年來,在我們的文化裡,父權就有了絕對的權威。
雖然現代社會科學昌明,但文化裡的這些糟粕,還未能去除乾淨。
這就導致了父母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必需要服從自己的安排。
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則在於做父母的自身就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控制慾強,有的父母依賴性強。
控制慾強的父母,恨不得主導孩子的一切。比如那個和父母6年不聯絡、把父母全都拉黑的北大碩士“王猛”,他就說過從小到大,父母包辦他的一切,以至於他上學後,連雞蛋都不會剝,被同學們笑話。
這種父母會把親子關係變成上下級關係、君臣關係,他們用情感勒索的方式,把孩子當員工、當下屬、當奴隸,還口口聲聲說是愛孩子。
依賴性強的父母,則恨不得孩子不要娶妻或者嫁人,恨不得把自己綁在孩子身上,恨不得變成孩子身上的寄生蟲。
在親子關係裡,他們的身份錯位嚴重,表面上他們是家長,心理上他們才是孩子。比如湯唯的前男友朱雨辰的媽媽就是這種型別,這個媽媽恨不得一天24小時和孩子綁在一起。
而這兩種父母,他們心理上的共同點都是缺乏安全感。
由於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們需要透過控制、依賴、心理綁架的方式,讓孩子成為附庸。
回到題目,這段婚姻會怎樣父母同意的婚姻,孩子卻不同意,這說明父母又在打著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我都能想出來這些父母是怎麼勸孩子的:
我們是為了你好。你要聽話,你不答應就是不孝順。我們當爹媽的還能害你嗎?你看看女孩多好呀,家庭多好呀。那麼,這樣的婚姻到底會這樣呢?
答案是:不會幸福。
因為,人是騙不了自己的。
父母同意,而孩子不同意,說到底,就是孩子和父母的擇偶觀相沖突。
孩子不同意,要麼是沒感覺,要麼是覺得條件不般配。如果這時候你低頭屈服了,那結婚後你一定感到憋屈。
就好像看動畫片,如果孩子自己喜歡看,那就會津津有味,如果父母把看動畫片當成任務,規定孩子每天要看多少個鐘頭,我相信孩子很快就會反感這件事的。
當你屈服了、結婚了,以後婚姻中任何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激起你婚前的種種不滿,你會想起當時你多麼不想和這個女孩結婚,但為了父母卻結婚了,你會覺得委屈、覺得自己犧牲得太多了,這些最後都變成對父母、對妻子的怨恨。
可我想問的是:那個女孩又做錯了什麼?
所以,就別勉強自己了,也別害人害己了。與其湊合過折磨雙方,不如和父母抗爭到底,為自己以後的幸福做主。
你有自己的人生,不要害了女孩,也不要拿你一生的幸福去湊合。
回覆列表
這樣的婚姻一般情況下不會太幸福。兩人若無感情硬湊到一塊,最後的結局大概只有一個吧。若能愛對方那就全力去愛。若不能愛就不要耽誤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