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童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那麼的寶貴,幸福或不幸福,開心或不開心的,但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吃,也是這個年齡段最為關注的事情,兒時的“美味”你還記得多少?
4
回覆列表
  • 1 # 陸巨鳳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美味,如果是不虞溫飽,對美味的要求自然是苛刻些,如果像我們的父輩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怕是任何能填飽肚子的食物都是美味,所以美味不好界定,只能說,特別存在記憶中的味道,都是美味。

    與其說本叔對美味有記憶,不如說是對吃存在著無比的虔誠。說對吃有著虔誠,很多人不理解,至少是80年代後很多人不理解,我沒有詞來形容對吃的虔誠,真要理解,可以阿誠的《棋王》裡,王一生吃飯的那一段。那處的描寫便是對吃的虔誠,我吃相很兇惡,與王一生不一致,但吃東西時內心的虔誠,絕對跟他一樣。

    停留在我記憶中的第一道美味,是各式的野菜。為什麼野菜呢,因為現在的同學理解不到什麼叫青黃不接,我父輩那代人的青黃不接主要表現在糧食上,而我這一代,因為要解決溫飽,好田好地全部都種了糧食,所以蔬菜種植是非常少的,只有在名曰“自留地"的地塊上種植,因為種植量少,如果家裡沒有閒人照料自留地,蔬菜會經常性的青黃不接,以致於經常有村民靠鹹菜、豆鼓、腐乳等醃製菜品度日,但醃製菜品味重,吃久了讓人難受。所以蔬菜尤為可貴,窮則變,變則通,孩提時的我將眼光對準了各式野菜:

    比如一種屬於黍亞科的野菜,學名百度了很久,就是找不到,只知道這種野菜成熟後會結成狼尾狀穗,穗中全是紫色的草籽,以前農村都把這種籽收集用布袋裝滿縫好,當枕頭用,很是舒服。

    這種野菜只有在三月中破土成苗時能吃,莊稼地整片都是,小心拔下菜苗,既去了草,又可做蔬菜食用,只不過煮食的過程稍稍麻煩,要高湯滾過後,過了冷水,再用蒜泥爆香方可食用,但就這野菜,也是要比干菜、醃菜之類的好得多。

    第二便是一種叫潺菜的(如下圖),這種野菜只在陰曆六月間食用,六月是第一季稻和花生收割期間,因為雨水充足,收割不及時,成熟的莊稼直接爆芽生長,如果人人都不敢歇,這個時候的菜園是沒有人打理的,種下的菜便長得半死不活,雜草叢生,出現年中蔬菜的青黃不接,這個時候,這最不讓喜歡的潺菜便上了餐桌,現如今市場上賣的潺菜,大多是專門培育,葉肥徑厚。而農村裡的潺菜,因為野生,葉小徑薄,而且這東西只長在陰溝旁、茅廁邊上,所以大多人不愛吃它,只是實在沒其他精力找到別的野菜,便不得已用它代替蔬菜,孩提時,我總是提了竹藍,直接去成蓬的潺菜蓬子上,一片片摘下,清水洗淨,如果碰上有雞蛋和腐竹,做成湯,味道也是極難得的。

    還有其他各式野菜,都在不同時期上過餐桌,什麼雞骨草,花菜芯之類的,只是大凡野菜,總是味澀鹹苦,要把它們做得能讓口腔易於接受,總得經過數道烹飪工序,再配合蔥薑蒜等佐料, 方能勝過幹、醃菜品。

    說完蔬菜的美味,自然到葷菜,其實說葷菜,不如說零嘴。我所在的年代和地區,平時無零食,只有年節應景的做些糕點,才叫零食,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零食,不怕諸君笑話,我是上到中專一年級才第二次吃過即食麵。

    小時候嘴饞,只要異於普通三餐的能吃的東西,都想往嘴裡塞,雖然有填飽的肚子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想尋找異於與三餐不同的味蕾上的感受。

    即是在鄉間,吃的可就新奇、血腥和不可理喻了,比方說印象中的四腳蛇,剛剛度娘了一下才知道學名叫石龍子,就是兩側有斑紅點的四腳蛇,估計很多40以上的讀者都見過,三四月間,田梗或莊稼地裡抓了,颳去利牙用繩綁了耍,耍過之後火烤了吃,撒了鹽巴還是挺有滋味。只是現在不建議大家去吃這個東西。

    第二便是一種叫竹筍蟲的蟲子,每年四五月間,竹筍長致兩三米高,筍姑(也叫筍象)鋸開筍尾產卵,六七天可以長成蟲子,蟲子長大後咬斷竹尾,鑽進地裡再變成筍姑。在此期間,只要看到筍尾幹了或斷了,定能找到筍蟲。吃筍蟲有烤的,有炸的,不管是哪種方法,這蟲子吃到嘴裡都是油滋滋的,味蕾上得到極美的享受。

    第三是蝗蟲,每到八九月間,蝗蟲吃得油肥體壯,尾巴全都是紫紅紫紅的,我們拿子去盡葉子的竹杈,或者蚊帳做的大網兜又或者拿竹圈兒蒙了蛛網做的粘網,在草地上四下追襲蝗蟲了,抓下紫紅尾巴的蝗蟲,掐頭去翅,只剩下紅尾,然後用河柳枝穿成串,火上烤得滋滋冒香,撒了鹽巴,也吃得噴香。

    如此這般吃的東西還很多,這是那年頭物質匱乏下的鄉間眾相,80年前出生的鄉間農民,兒童年代大體都穿插著這種吃食印象,如其說是一生揮之不去的美味,不如說是最美好的童年記憶,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 物質豐富,我確敢說,那一代的人,卻再沒吃過如童年時那種令人難忘的美味。

  • 2 # 甜柚烘焙

    在某個Sunny溫暖的午後,身邊有一個信任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後醒來,很有安全感。回到爸爸媽媽家,樓下的雞骨棒,小賣店裡五毛錢一袋的辣條,三塊錢一串的冰糖葫蘆,以前一塊錢一瓶的AD鈣,親切可愛的鄰居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家裡我住過的房間,整理箱裡面,以前的日記筆記,和因為臭美買來的配飾。老家園子裡有一棵桔子樹,每年秋天期待變成熟的果實,總也吃不夠,現在的再也吃不出那個味道。和兒時的玩伴再見一次,不聊工作,不聊男朋友,不聊前途,我們還像小時候一樣去小時候玩過的地方。現在一年回一次家,一年見一次小時候的人,沒有時間去那些地方,很多所謂的美味替代了那些5毛錢一塊錢的零食,逐漸模糊...

  • 3 # 老人品質生活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我們居住的地方是陝北黃土高原,蔬菜水果尤其稀少,到了冬天更是什麼都看不見,就是土豆蘿蔔,嘴上面都長的泡,維生素缺失。

    記得有一次放學回來,我6,7歲的樣子,到一個小夥伴家裡玩耍,他家來客人了,帶了一些草莓。這個東西對於那時的我來說簡直就像是天外之物,眼光一直就沒有離開過草莓。

    走的時候,那家人也好,看出來我很想吃,本來也不多,給我硬是拽了3個,我很不好意思的接受了。出了門拔腿就跑,當時腦子裡面就一個念頭,我沒吃過這個,我爸爸媽媽一定也沒有吃過,這3個要我們一塊分享。真是佩服我自己,真的可以忍得住,從小就這麼品德高尚,有感恩之心

    到家之後,氣喘吁吁的我對著爸爸媽媽,小心翼翼的從口袋裡面掏出了3個草莓,我看到爸媽驚喜的眼神。小時候的我認為是見到草莓放光,長大了才知道那是對我的驚喜,讚賞和欣慰。

    他們也沒有推讓,我們一家三口一人一個草莓,很隆重的放到嘴邊,一口咬下去,那甘甜的滋味,濃厚的汁水,兒時最美味的食品就此定格,最美好的畫面也就此定格

    轉眼多年過去,看到題主問題突然想到此情此景。父親已離去多年,但是我再一次回想起了父親吃草莓時眼角還掛著淚滴……

  • 4 # lisa悅

    攪攪糖,跳跳糖,大大泡泡糖,哇哈哈AD鈣奶,龍鬚糖,爆米花,健力寶,無花果,酸角糕,小浣熊乾脆面,人頭冰棒,大白兔奶糖,山楂片,等等~太多太多了!雖然小時候吃的玩的都沒有現在的那麼精緻,但是滿滿都是童年回憶!

  • 5 # 寧萌不凡

    小時候的零食都是特別便宜,唐僧肉,雪糕,辣條,泡麵,花生糖,...太多了,也發生了很多趣事,還有自己家種的玉米炸爆米花還有長條條的那種吃,具體的來聽聽我兒時的美味和有趣的事吧?

  • 6 # 霧靈新韻

    每到夏天,季節河都會漲水,當水位開始下降的時候,山邊的小灌木叢中,都會長出紅紅的果實。

    當地我們叫它"託盆兒",

    紅色的小顆粒聚合在一起。

    甜裡面微微帶著一點酸。

    讀到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才知道,它的學名叫覆盆子。

    還是一味中藥,

    覆盆子,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華東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乾燥果實。分佈於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西等地。具有益腎固精縮尿,養肝明目之功效。常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陽痿早洩,目暗昏花。

    居然有這麼神奇的功效。

  • 7 # 青青河邊走

    小時候的美味,我就記住了2個,一個是圓蔥炒肉,一個是豬油炒小米飯。

    我老家在農村,家裡特別窮,由於姊妹多的緣故,農村吃飽飯就成了問題,我四姐因為沒有油水而眼睛看不清東西。

    70年代的中國,那真的是貧窮啊。能吃點好吃的只能盼望過年,過年可以吃的好一些,父母也是把全年的好吃的,都多做一些,在大年三十放開肚皮吃,我姐姐因此吃的撐的都吐。

    圓蔥炒肉,放點醋,醬油,飄香的味道,讓人都流口水,就著它吃幾個地瓜面煎餅,還是比較享受的。

    豬油炒小米飯,我最愛,有一次餓急了,媽媽給我蔥花熗鍋炒了一盤,那個吃的想,到現在還回味無窮,香味繞樑三日,可惜,後來自己做了幾次,都沒有原先的味道,可能食味之宜人吧。

    小時候的美味,其實很多,說來都說不完,兒時的童年生活,在每個人的心理都是最美好的,有許多遐想……

  • 8 # 寂寞冷秋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每到大年初二,奶奶的大侄子們,爺爺的外甥們都回到家裡給爺爺奶奶拜年,那時候覺得大年初二要比初一熱鬧許多。

    要說“美味”的東西還真不少。

    一:炒雞蛋,香腸。

    到了午飯時間,一群叔叔們就圍坐在桌前開始喝酒,聊天。我們小孩子們看著滿桌的好菜饞得直流口水,那時候大人規矩多,不讓小孩子們在飯桌上搗亂,於是叔叔們就會拿一個大饅頭夾上炒雞蛋,或者是夾上香腸給我們一人一個。我們心滿意足地吃著,臉上露著過年的喜悅。那時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炒雞蛋和香腸更美味的東西了。

    二:奶糖

    二叔在北京,每到過年,都會從北京帶回來各式各樣農村見也沒見過的奶糖,有的軟軟的白色的,有的粘滿糖粒的橘色的,有酒心的巧克力的,各種花花綠綠的糖被漂亮透明的糖紙包著,每次奶奶拿出糖袋子讓我們挑選,我們都會看老半天,因為挑花了眼不知道該拿哪一個。奶奶發完糖,會把糖袋子藏起來,怕我們吃多了不好。可不管奶奶藏在哪裡,我們都能找到,然後等到奶奶發現的時候,袋子裡的糖幾乎所剩無幾了。但是,記憶中奶奶很慈祥,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呵呵!

    三:點心盒子

    叔叔們來拜年少不了的拜年禮物就是給老人們的點心盒子,用細細的麻繩綁成十字。每次奶奶拿出一盒來,開啟,我們都要挑裡面甜甜的蜜果子,蜜三刀,咬一口,甜甜糯糯,美味極了。

    當然美味還有小學校房子後面一個賣雜貨的白鬍子老頭手推車上的小零食:二分錢的瓜子,一分錢的抻糖,五分錢的糖稀,一分錢的糖瓜……

    嘿,小吃貨一枚,盡情呈現了!

  • 9 # 肆兩熱點

    身為一個重慶人,必須要來回答這個問題。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去解放碑,我記不清楚是哪一年了,只曉得重慶第一家麥當勞在解放碑開業,不過生意並不好,那是肯定啊,重慶人哪吃得慣漢堡薯條嘛。

    在臨江門邊邊當時有黑多老火鍋(朝天門的更好吃),當時還流行拼桌,幾個陌生人做一張桌子,鍋被分成九格,自己夾自己格子裡的菜,有的滑頭會使一雙巧筷,從鍋底的格縫裡偷旁邊人的肉吃。吃火鍋放格子的規矩也是在重慶興起。

    然後就是小時候的面,黑娃面,老太婆面,板凳面,這些可都是隱居市井的強者,那些個佐料,辣得恰到好處,讓你額頭冒汗,舌尖生火,但絕不汗流浹背,堵氣燒心,吃完一碗小面,就兩個字——通暢!

    你問重慶還有些撒子?磁器口的壩壩茶,兩路口的燒烤攤,朝天門的涼麵豆腐腦,解放區的好吃街……

    他們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也存在與重慶城斑駁的背脊上,兒時的城門變小了,兒時的人變老了,希望,那些兒時記憶中的味道,不會再隨日新月異的重慶一同消散了。

  • 10 # 小丁美食達人

    蛇泡兒。它是一種野生水果,顏色紅紅的,身上有許多小氣泡,它的外形特徵與草莓十分相似,但個頭小了許多,可以稱得上是迷你版小草莓,放上一棵在嘴裡,整個嘴裡充滿了酸酸甜甜的味道,給味蕾帶來了一種美味的撞擊,而且它隨處可見,山坡,草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玩累了,躺在草地上邊休息邊吃著蛇泡兒,真是一種享受。然後就是麥芽糖。以前有小販走路賣的。也特別的好吃。就現在我時常還會想著吃呢

  • 11 # 水晶石

    蜂蜜糕,記得小時候常吃,雖然蜂蜜糕長得很硬,但其實拿起來是很輕的,吃起來是非常的酥脆可口,不過味道是很單一,只是有淡淡紅糖的味道,但是我們對於小時候來說,卻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

    接下來就是地瓜幹。相信很多農村小夥伴小時候都吃過地瓜幹,以前的地瓜幹跟現在是不一樣的,是直接拿生的地瓜曬乾了之後,並沒有下任何的新增劑,地瓜缸一般是拿來放在粥裡煮的,小時候常常可以吃到的。

    第3種就是甜杆了,基本是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才知道這種食物,顏色比甘蔗青,甜杆的味道跟甘蔗也有點類似,但是比甘蔗更加清淡一點,不會很甜,小時候經常拿來解渴。

    這第4種美食就是油梭子。以前農村比較窮,根本買不起豬肉。一般只有過年才能吃到。將豬肥肉油炸出來後就剩的渣就是油梭子。我們都是直接將這種油梭子拿來煮粥或者直接吃,以前可以說是很難得才能吃一次。

    最後一種就是榆錢,以前是長在很高的樹上,至於錢成熟後,人們就會把榆錢給摘下來,將榆錢跟面和在一起,用來當做主食,既美味又好吃,小夥伴們,你們還記得小時候吃過的這些食物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強釣魚人怎麼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