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拼搏的阿軍
-
2 # 暢吃淮安
志願軍的野戰炒麵不是麵條,而是粉末狀的炒熟麵粉,成分和食用方法更接近北方的傳統小吃油茶麵。
北方的油茶早點和茶葉無關,主料是動植物油脂和麵粉,果仁,芝麻,鹽等。在大鍋裡把麵粉用油炒熟,放果仁翻炒提香,最後儲存起來。由於炒制過程進一步除去了水分,因此可以長期儲存,由於已經炒熟,食用的時候加開水就可以衝開食用,非常方便。
配料豐富的現代油茶麵。
志願軍之所以普及類似油茶的炒麵,原因來自美軍的猛烈空襲。早期志願軍攜帶的乾糧和國內作戰一樣都是大米麵粉土豆,但是來到朝鮮以後美軍飛機的偵察轟炸能力遠超預想,白天做飯冒煙晚上做飯冒火都會引來一頓轟炸,一碗蛋炒飯也許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大米白麵都是不煮熟無法食用的,生熟土豆則會直接凍成冰坨,前線戰士連果腹都難以保證,生活極其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想到了民間廣泛分佈的油茶小吃。油茶麵的優點是事先做熟不需要臨陣生火,其次粉狀不含水天寒地凍的時候也能直接冷食,非常符合前線將士的需求。於是他組織了炒麵的試用,得到好評之後志願軍總部向國內要求大量供應。
彭德懷司令員先後表示“送來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和“因敵機破壞,晝夜不易生火做飯,夜間行軍作戰,所有部隊對於東北送來前方炒麵頗為感謝。請今後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麵”,於是炒麵遂成為志願軍整場戰爭期間的通用野戰口糧。
-
3 # 笛聲悠揚43865156
炒麵就是把麵粉用鍋不加稅水,l直接變熟也就是幹熟麵粉,用那麼一點點水一捏成麵糰吃而且保持時間常農村一般收麥時間做,吃時加點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古代行軍打仗也是寄不了的
-
4 # zc68展望未來
無非就是用麵粉加工而成的食物,打仗時那些英雄能吃上不錯啦。聽打過仗的老人說,當年草根,樹葉、啥都吃過,又打仗又餓肚子英雄們永垂青史。
-
5 # 人在手機飄
炒麵是自古以來在交通與人煙不便的地區的一種方便野外生存的主食,是居家經商軍隊打仗的古老的方便食品,古代的軍糧中有臘肉,炒麵等容易野外加工與生存物品。……在貴州至今炒麵是多民族吃響午的主食。貴州炒麵是明代畢節衛等西四衛屯兵打仗的主要軍糧。有明清時代的江南地方特點,(因為當地軍人與屯兵和居民商人大多數人來源於江南府)主要用:糯米,包穀,黃豆,天星米,芝麻,花生,核桃,蘇麻,小麥等炒熟打細成粉,加入豬板油丁與少量鹽與大量糖。食時有條件時加熱水,無時冷水或雪水。是明清當時衛所軍隊戰鬥的軍糧。明代朝廷派貴州各族徵遼東時,官兵人人都帶著武器揹著炒麵去遼東。
-
6 # 美食家灬爵乚丷
基於對軍人的敬意和好奇,今天我們就好好談談...
“炒麵”可謂志願軍單兵速食口糧的鼻祖,也可以視為麵粉狀的壓縮餅乾。抗美援朝時期,戰士們身上揹著一個炒麵袋,肩上抗著一支槍。飢餓時,用開水衝或用手抓直接送入口,條件有限甚至斷水時,就過一把炒麵一把雪這種志願軍野戰生活。
這個炒麵和我們現在說的炒麵片,炒河粉完全是倆碼事——它這裡的面就是麵粉的面,簡單說就是炒麵粉。可以把小麥脫殼之後直接炒熟,然後磨成粉;也可以先磨粉再來炒。由於是炒麵粉,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些文學作品裡,描述八路或者志願軍“就著雪,一口雪一口炒麵”,反正都是粉末狀的東西,一股腦揉進去就好了。
這--就是我軍單兵口糧的鼻祖。 也是到目前為止作者評測過的口感最差、營養價值最低的單兵野戰口糧。 但是,在那個年代,無數淳樸的農民子弟,靠著炒麵。
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
7 # 白齊光
早些年,部隊行軍打仗糧食短缺,基本上只能吃炒麵,野菜之類的;不像現在有壓縮餅乾等方便食品,種類繁多。那麼,野戰口糧“炒麵”究竟是怎樣一種食品呢?
當年的炒麵,其實就是將各種生面粉放在鍋裡炒,炒熟了之後加點鹽直接吃就可以了。基本上就是用70%的小麥粉、再混合上30%左右的玉米粉或者是大豆粉、高粱粉之類的,放到一口大鍋裡,炒制而成。
炒麵除了做法簡單,不會產生太大的油煙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輕易變質,儲存時間長,也便於攜帶,非常適合部隊這樣的環境。
而且,這種食物還不用二次加工,一次炒熟了裝在身上,什麼時候餓了抓上一把就能吃。太乾了或者口渴的話,冬天就吃上一些積雪。
當然,選擇吃“炒麵”來填飽肚子也是不得已的。抗美援朝時期,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物資十分稀缺,實在是提供不了饅頭炒菜米糰子這樣的食物,而且,就算具備這些資源,可為前線運送物資的火車、汽車一旦被美軍發現,即刻被炸燬,根本送不過去。為了保證士兵們不會餓肚子,有力氣戰鬥,只能再想其他的辦法,這不,炒麵就應運而生了。
雖然,現在部隊裡面,也有這種炒麵,但是和以前比起來可是好太多了,裡面摻雜了很多微量元素,吃起來不僅口感好了,士兵們也能從中汲取營養。
對於炒麵這種吃法,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
-
8 # 野山一偶
嚴格的說,“炒麵”不能稱為野戰口糧。因為,它只是特定時期的一種特殊的食品代用品,用來解決部隊行軍打仗時後勤保障困難,食物缺乏的一種臨時手段。雖然在中國的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這種東西在解放以後部隊上好像沒有裝備過,被壓縮餅乾(乾糧)和罐頭等食品替代。這些年,我軍更是裝備了品種更多營養更全面的野戰食品。
“炒麵”的製作非常簡單,五穀雜糧都可以,把玉米小麥或者大米用大鍋炒熟後,加入適量的鹽,用石磨磨成細粉。吃起來香噴噴的“炒麵”就做成了。由於其含水量極低,無論春夏秋冬都能保持長時間不變質。吃的時候用水拌著吃和幹吃都能提供給人體能量。
我小時候母親也做過“炒麵”,玉米里面加入了一些炒熟的黃豆,基本上是用來拌野菜吃的。那時候也是食物缺乏,和野菜一起吃可以改變野菜的適口性,節省一些糧食。
-
9 # 環球快資訊
抗美援朝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物資食品不足,不可能向前線士兵提供饅頭炒菜米糰子,而運輸軍需物資的火車汽車經常被美國飛機轟炸,有限的糧食都不能及時送到前線,為了不讓我軍士兵餓著肚子打仗,華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製作“炒麵”。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負責食品供應的東北軍區後勤部結合北韓官兵的需求,提出了“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他們用70%小麥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製成。具體做法也很簡單,一口黑鍋大火加熱,然後倒入各類麵粉後改為小火繼續翻炒,不久就會炒出面粉香氣,最後依口味兒加上少許食鹽,一般是加上0.5%的量。這種東西非常容易儲存食用和攜帶,餓了抓一把直接可以吃。所以一把炒麵一把雪的作戰情景經常出現在各類有關志願軍的藝術作品中。
北韓的天氣非常寒冷,透過層層困難好容易送到前線的食物經常被凍壞,就算凍不壞也不敢生火加熱,因為美華人飛機就在天上盤旋偵察,一看到有火冒煙就會狂轟濫炸。而炒麵不僅經濟實惠還易於攜帶,不用二次加工,順其自然就成為了志願軍戰士充飢的希望。士兵配備得炒麵塞滿長條狀塞子,單兵背在身上行軍打仗,然後在積雪解決口渴的幫助下,可以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最長獨立作戰數個星期。可以說,炒麵伴隨著志願軍一起奪取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其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時至今日,炒麵的源材料和技術等早已大大改進,比如重大的一點就是加入了很多微量元素,除了食用口感極大改善後,高消耗計程車兵也能從中補充到許多營養。【小成】
-
10 # 狄飛驚
炒麵不是炒麵條,而是炒麵粉,北方特色,我的最愛,口味香甜,食用方便,製作簡單,完全可以自己DIY!
炒麵可以用植物油炒,也可以用動物油炒,可以加鹽炒成鹹味,也可以加糖炒成甜味,又幹又香,早晨上班前或者晚上吃宵夜,用開水衝上一碗炒麵,香噴噴,美滋滋,老幼皆宜。
話說回來,野戰軍的炒麵主要是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食用的,絕對沒有如今的口感。根據資料記載,志願軍的炒麵為了新陳代謝的需要,是混合食鹽而不是糖的,而且當時國家貧弱,不可能用油炒,也不可能全用白麵,很多都是高粱面,既澀又苦,至於什麼微量元素和營養成分更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當時的戰場不可能隨時供應開水,用涼水衝的炒麵難以下嚥。有時候,志願軍戰士連口水都沒有,只能抓一口雪,就著吃一口炒麵,靠著這一點點飽腹感和微薄的熱量衝鋒陷陣,保家衛國。 -
11 # 圍爐煮酒話春秋
炒麵不是面,解放軍吃得是精神食糧。
什麼是炒麵?炒麵是中國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普遍食用的一種簡單食物。簡單來說,就是將大米和高粱或者黃豆,玉米磨成粉,再放入適量鹽炒熟。炒麵既可以冷食,也可以沖水泡食。炒麵
為什麼吃炒麵?炒麵是如何誕生的?在抗美援朝時期,中國經濟還比較困難,戰士在前方打仗,國家只有能力提供大米,麵粉和土豆等乾糧。但是當時美軍的空中打擊力度非常大,導致我軍在生火做飯時常常遭到美軍的飛機炸彈轟擊,很多戰士因為一頓飯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戰士揹著裝有炒麵的袋子
面對這個難題,我軍後勤部長李聚奎腦洞大開,想起了北方食用的一種食物-油茶。油茶是用一種多種配料組成的粉狀食品,吃起來方便,不用在戰場上生火做飯就可以直接食用,非常符合我軍的情況。於是炒麵就應運而生。
在彭德懷元帥的指示下,抗美援朝前線開始大批次供應炒麵,很好地解決了我軍做飯難的問題,也得到了前方戰士地普遍認可。
炒麵好吃又健康嗎?北方的油茶裡面有芝麻,還加入了調節口味的佐料,吃起來非常好吃。而且油茶富含營養,長期當作口糧完全沒有問題。戰士一邊吃炒麵一邊吃土豆
可是炒麵就不一樣了。由於條件所限,炒麵只是簡單的乾糧組合,既不好吃又不好消化,也缺乏人體所需的營養和多種微量元素,短暫地解決溫飽還行,長期食用不利於戰士地身體健康。
為此還想了很多辦法來補充營養和維生素,但是還許多戰士因此而生病。戰士們都是咬緊牙關,一把炒麵一把雪,在槍林彈雨當眾挺過來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戰士在惡劣的環境下,在食物極端單一的情況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偉大的勝利,也是炒麵的勝利!炒麵的功績將永遠被我們銘記,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
12 # 利刃號
野戰口糧“炒麵”主要是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吃的,它不是炒麵條,而是“炒麵粉”。在抗美援朝時期,新中國的物資本身就非常緊張,而且是在國外作戰,交通也不是特別方便,再加上美國對中國物資運輸路線的襲擊,連基本的糧食供應都很難,更別提向前線士兵提供精良的主食了,比如饅頭面條等等。
中國曆來是善於解決問題的民族,人們根據生活經驗,與實際結合,製作出“炒麵”。負責食品供應的東北軍區後勤部結合當前的糧食狀況和軍人們的需求,提出了“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這個炒麵怎麼製成呢?很簡單,就是70%小麥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製成。而且這個炒麵在平時做起來很快,跟便捷,鍋底加熱後,倒入上述各類麵粉在小火中不斷翻炒,炒出面粉香氣,最後加上0.5左右的食鹽。炒麵不僅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還帶來了一個附加好處,那就是方便快捷,非常容易儲存食用和攜帶,可以直接抓一把吃。
另外的好處就是減少了“開火冒煙”的頻率。在戰爭中,尤其是隱蔽時,做飯冒出來的炊煙很可能受到美軍的轟炸,北韓異常寒冷,好多食物被送到前線時都帶著冰碴子,加熱的話肯定會有煙,會引來美國飛機的轟炸。炒麵就不用二次加工,而且它便於攜帶,很多士兵把配備得炒麵背在身上行軍打仗,然後就著積雪,可以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進行長時間的獨立作戰。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描述志願軍一口炒麵一口雪的感人事蹟。
-
13 # 靜夜史
說起炒麵,很多人會想到今天我們吃的“炒麵條”,那種小麥麵條經過食用油的翻炒,加入蔥花等作料,做成一份香噴噴的特色小吃。
但是,上個世紀50年代,“炒麵”絕對和美味沾不上邊。當時的炒麵,是中國軍隊特別是志願軍前期作戰的主要口糧,是在經濟條件貧困,後勤保障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中國軍隊不得不選擇的一種野戰口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那麼,炒麵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1、炒麵是什麼?
今天的很多志願軍老兵尚且健在,說起志願軍當時的口糧,他們的印象可謂是刻骨銘心。
半島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封鎖了整個半島領空並轟炸丹東等城市,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受到了空前嚴峻的挑戰。
而且此時,聯合國軍的飛機日夜不停地在半島上空巡邏。志願軍一旦生火,白天有煙,晚上有火光,都容易受到敵機的轟炸。
在這樣的條件下,為保障志願軍的戰鬥力,中國只好在國內製作大量炒麵,想方設法運到半島戰場。
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人民的生活質量都處於一個非常低的水平,高粱、小麥、玉米以及麩皮等都成為百姓的主要口糧。
這些東西,直到今天很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年人都記憶猶新。而這,比起剛剛建國時期的志願軍,不知要好多少倍。
志願軍的炒麵,是將麵粉用大鍋直接炒熟。
炒麵的成分,是70%的小麥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後再加入0.5%的食鹽製成。
炒麵非常乾燥,在運輸過程中不易變質。運到前線後,志願軍士兵將炒麵用水沖泡,就可以直接食用,非常方便。如果遇到冬季行軍沒有水的情況,志願軍戰士就用雪和著炒麵一起食用。
2016年上映的電視劇《三八線》中,具有志願軍戰士休息時吃炒麵的場景再現。炒麵做好後,用布袋裝好,綁在戰士們身上,非常方便攜帶。
行軍打仗,蔬菜奇缺,所以戰士們普遍維生素缺乏,其帶來的後果就是口腔潰爛,對戰士們的身體傷害很大。
而炒麵在炒制的過程中,維生素等營養的流失很大,所以加重了戰士們的口腔潰爛等。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特別是冬季作戰的情況下,熱量才是第一選擇,炒麵保證了戰士們行軍打仗的最低需求!
2、炒麵如何成為我軍單兵口糧首選?
炒麵的主意,是開國上將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提出的。
李聚奎將軍在當年西路軍西征的過程中,曾經吃過西北地區老百姓給的一種炒麵,食用方便,易於攜帶,儲存期長,不易變質,不用煮食。
於是李聚奎提出用炒麵做為志願軍的乾糧。
第一次戰結束後,東北軍區後勤部根據前線要求,提出"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李聚奎將前線將士試用炒麵的結果和炒麵樣品送到了志願軍前線指揮部。彭德懷嚐了炒麵的樣品之後說:"送來的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從1950年冬開始,中國大江南北出現了全民炒麵的群眾運動: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做炒麵,晝夜不息,炒麵特有的香味飄散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甚至連總理都親自做炒麵,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符號。
在當時的條件下,炒麵是我們唯一能夠大規模向前線供應的軍用口糧了。
從此,炒麵成為志願軍的主要口糧。因為偏向於維持生命,所以炒麵的味道被犧牲掉。炒麵吃起來味道苦澀難以下嚥,然而卻有很強的飽脹感,一般少量的炒麵就可以維持一天的口糧。所以志願軍戰士隨身攜帶的滿滿一袋炒麵,足以支撐志願軍幾天的行軍!
從入半島作戰一直到1952年,炒麵一直是我軍主要的行軍口糧,足見當時炒麵的重要程度。而同期的聯合國軍,罐頭火腿等應有盡有。
然而,就是靠著簡單的炒麵,以及不屈的意志,志願軍最終擊敗了聯合國軍,從此我們真正站了起來!
致敬向最可愛的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4 # 漩渦鳴人yy
現在如果說到炒麵的話,很多人都想起來飯店裡面或者是街邊某一個攤頭炒的那種炒麵,感覺很美味,感覺很好吃,但事實上,志願軍嘴裡面說的炒麵和咱們吃的那種炒麵,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
志願軍所吃的炒麵,實際上就是字面意思,炒熟的麵粉!這裡面的成分包括70%的小麥粉在加上大約30%的玉米粉,高粱粉或者是其他一些麵粉,另外在加上食鹽!條件好的話可以拿胡蘿蔔或者是菜纖維扔進去,算是補充維生素了。
但是很多人都已經看出來問題了,這種食物不僅特別的乾燥,難以下嚥,味道奇差,而且沒有補充到必要的維生素,這也就是為什麼志願軍在前期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大規模的口腔潰瘍。
為什麼志願軍要使用這種食物?
這和當時中國面對的實際情況以及志願軍在前線遇到的困難有關!
首先,志願軍在前線作戰,少說幾十萬人,這麼龐大的一支軍隊,遠距離的需要供給他的物資,還有糧食,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運輸的東西最好是越簡單越好,我沒有那麼好的條件給你去運送肉類呀食物啊雞蛋啊這些東西你要送東西就給我送的簡單一點,否則第一路途遙遠,地兒冬天的氣溫零下幾十度啊,那一凍啥纖維素什麼的全部壞掉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出來用炒麵來作為部隊的單兵口糧,而且大規模的共計志願軍!
當時的運輸線特別緊張,美國轟炸機天天在頭頂上轉悠,然後運輸的補給線也就那麼兩條路,很多志願軍士兵甚至手裡都沒有拿到棉衣呀,活活被凍死的,由此可見,當時運輸物資有多麼艱難。
另外一個方面是來自於前線部隊所面臨的實際壓力。
美國佬的飛機天天在頭頂上轉悠,只要你看見有一縷炊煙升起來,那麼美國的轟炸機的炸彈就直接往你頭上砸!所以你吃的食物不能夠有明火或者是明顯的煙來指引美國飛機,所以當時很多不對他把行軍鍋都已經丟在一邊兒了這東西已經沒用了。
但是你還是必須得吃東西啊你一天到晚吃也裹著是吃不飽肚皮的人,尤其是當時在三八線附近作戰的志願軍士兵來說,每天都坐站任務是很繁重的,必須要吃的東西多,而且還必須要吃飽。
所以當時的前線部隊就是要求部隊吃炒麵,為什麼這個東西只要或者水,然後把它攪拌攪拌,弄成一個糰子就可以直接啃著吃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一把炒麵一把雪,就是這個時候誕生的,這個東西吃的時候躲在某個地方,然後不需要生火,也不需要太大的動靜,就可以直接吃起來,並且能夠填飽肚子,對於當時的志願軍來說已經是很符合實際作戰情況的食物了。
並且我們比起美國前線的部隊來說,美國前線部隊有卡車,有坦克給他們運送罐頭,運送各種乾的糧食,中國軍的沒有,中國軍隊要想吃飯都得自己揹著,所以美國的軍官才會提出一個禮拜攻勢,就是志願軍身邊所攜帶的糧食大概就只有七天,只要能夠撐過七天,那麼志願軍的攻擊的勢頭將會被減弱下來。
以前我在看這段文章的時候我都感覺特別奇怪,什麼樣的糧食能夠在自己身體上儲存七天的量,炒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紅薯!下回你煮這個東西的時候,你水稍微放少一點兒,然後你再去吃那大個兒的紅薯,你會發現你自己噎得慌,噎完了之後你會感覺自己肚子很脹,吃不下東西了。
炒麵大致也就這個道理只要吃一點炒麵你會感覺肚子有一種腫脹感,這不是你肚子吃飽了是乾的慌。
所以當時志願軍能夠戰勝美國的軍隊,美國佬自己都不相信!你們這群人到底是怎樣戰勝我們的?
必須要為這一批最可愛的,挑戰人類極限的革命先烈致敬,並且在這之後很多人的傳奇並沒有結束,還有許多人到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導彈工程的建設裡面,並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這樣的軍隊放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都能打勝仗。
-
15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說起“炒麵”,還真有印象,在我們這個地方,過去使用地瓜面(生地瓜切成片曬乾打成面),放在鍋中炒制,看著簡單,就是不停地翻炒,其實技術含量不小,火力大小的掌控,尤其是炒制的程度,全憑經驗。炒輕了,難以生髮出濃厚的香味,炒過了,就會帶來一股苦味,甚至不能食用。炒制好了,用熱水調製,吃起來濃香撲鼻還帶有淡淡的甜味(有人喜歡加糖,但地瓜幹做的炒麵不加糖就有甜味)。
現在,還有人自己炒制炒麵,不過,用的原料變成了小麥。工藝上也有不同,是先炒好再粉碎。
這說起來,與藏族的“炒麵”——糌粑,製作方法差不多,只是糌粑用的是青稞。並且,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原因是青藏高原的大氣壓較低,大家知道,液體的沸點隨氣壓的減小而升高。因此,我們平時說的水的沸點100℃,到青藏高原上就80℃~90℃水就沸騰了。而液體沸騰過程中繼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所以,利用我們平時蒸煮的方法,在青藏高原上根本就煮不熟飯菜。用鍋炒制,青稞直接從過吸熱,就不難炒熟。然後磨成麵粉,用酥油茶調製就可食用。
提到炒麵,不能不提到抗美援朝,英雄的志願軍戰士,就是靠一把炒麵一口雪,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侵略者。
-
16 # 皇家橡樹1972
圖片上志願軍戰士正在陣地上吃炒麵,這種簡單的“野戰口糧”沒有什麼營養(熱量值低於普通白麵饅頭),更沒有什麼口感味道,僅能果腹罷了。
“炒麵”這種食物古代就有了,並不是志願軍後勤部門發明的,它是古代的一種“路食”。“路食”這種食物品種很多比如:新疆的饢、西北一代的炒麵、山東的煎餅…每個地域都有的各種醬,甚至蒙古大軍西征時候的肉乾、乳酪……都屬於“路食”這個範疇。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也沒有多少交通工具,人要是出一趟遠門至少幾個月的時間,而且都是步行(騾馬相當於現在的賓士、寶馬不是誰都有的)並且路上住宿的地方也非常少,風餐露宿是經常的…對於吃飯這個事情只能是在家先做好,要攜帶耐儲存、不易變質的食物,這樣可以在幾個月的路途中不至於餓肚子…而根據考證“炒麵”基本屬於西北一點產麥區的“路食”。以後根據這種食物變化成了我們現在吃的“油茶麵”。志願軍戰士正在領取一個班的“炒麵”一袋在5斤左右 是一個星期的“應急食物”。根據王樹增同志在《遠東––北韓戰爭》裡的描述,炒麵的基本成分是85%左右的小麥粉,還有一些高粱面、玉米麵,炒熟磨粉後的大豆麵和一點食鹽。製作的方法就是用鐵鍋小火慢慢加熱將所有的麵粉焙乾、焙熟,很簡單!所以抗美援朝期間,中國城市和農村從領袖到農村大嫂都加工過這種“野戰口糧”。
透過對“炒麵”這種簡單食物的成分和加工過程,可以知道這種食物基本上沒有什麼營養,滿足不了大運動量的熱量補充!主要成分就是澱粉,嚴重缺乏蛋白質、脂肪(炒制過程中要是加食用油,夏季極易腐敗),更缺乏維生素!以至於志願軍入朝初期經常食用炒麵出現嘴角、牙齦潰爛等維生素缺乏症,甚至由於缺乏維生素A造成了“夜盲症”,只得熬松針水緩解。這裡要糾正一個問題:一把炒麵一把雪……炒麵不是這樣吃的,這樣吃很容易嗆入肺是很危險的!而是冬季把炒麵和雪放在一起包好, 放在棉衣內雪化了之後潤溼炒麵後再吃……。我軍最早的壓縮餅乾,就是因為“炒麵”各種各樣的問題,我軍後勤部門緊急研製的…在炒麵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花生、芝麻一類乾果仁粉和一些糖分,以提高蛋白質含量和熱量,並且塊狀包裝攜帶要比炒麵袋好的多。
抗美援朝戰場與國內解放戰爭期間不一樣,後勤保障只能靠國內解決,加之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也沒有多少食品加工企業……發動群眾製作炒麵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事情,“五次戰役結束”之後,敵我雙方進入到了陣地戰對持階段,這個時候我軍的後勤保障也得到了較好的提高,可以往前線運輸大量的後勤補給,早期型的“壓縮乾糧”取代了炒麵成為主要的應急口糧(電影《上甘嶺》裡有吃壓縮餅乾的情景),但早期型壓縮餅乾在現代人看來也是粗礪食物,沒有水根本咽不下去。
總之,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重新奮起的戰爭!在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以劣勢裝備戰勝了現代裝備之敵!我們的先輩就是吃著炒麵贏得了戰爭,我們今天社會安康、人民幸福,食品極大豐富要感謝我們的先烈們,是他們用艱苦卓絕,乃至生命代價替我們爭取來了!
-
17 # 幸福很簡單7240
是一種用玉米粒與黃豆炒熟,然後在用磨推成面狀,吃了耐餓,頂飽!越吃越香,也可以加白糖一起更好吃!不知道有人吃過沒,我小時候家鄉人冬天都喜歡做這個,不磨面,吃的嗝蹦咯蹦的再就上一口燒酒,更香!
-
18 # 明曉明
這個我深有感觸,每逢農曆六月六我奶奶就會放一點曬好的小麥面放鍋裡炒顏色深了再盛出來。之後就直接盛一點在碗裡到點開水和這就能吃了,我以前在家的時候也會吃一點不過都放一點糖 什麼都不放的真心有點難以下嚥。
-
19 # 慕容醉雪
炒麵是將玉米小麥黃豆先上鍋炒熟,鍋裡是黃沙,不是油,注意不是油。然將熟了的玉米小麥黃豆磨成面,關鍵是炒麵可以壓的特別密實,搗實了比石頭密度要大,量大體積小,好攜帶,可幹吃,也可加水調糊狀。
-
20 # 奔跑中抓緊雙手
炒麵就是炒麵粉。抗美援朝那個時候物質匱乏,炒麵肯定不好吃。我上學的時候父母為我做過,拿到學校吃。炒的時候放點油,芝麻,碎花生仁,核桃,一點鹽。吃的時候用熱水沖泡,我喜歡甜的,所以再放一點白糖,超好吃,同學們都喜歡。和現在超市賣的芝麻糊沒區別!
回覆列表
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敵人掌握了制空權,一旦發現地面有生火做飯的苗頭馬上就有敵機過來狂轟亂炸,志願軍在前線吃飯成了一個老大難問題,後來有人想到了炒麵,於是要求後勤單位緊急加工了一批樣品供前線部隊試用,反饋意見非常良好,志願軍總部決定推而廣之,將炒麵定為野戰口糧,大批次生產,供前線部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