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派系之爭一直存在,喜歡川菜的取笑粵菜清淡無味,喜歡粵菜的貶低川菜味重不健康,吃大米不理解吃麵條的,吃慣中國的嘲笑所有外國的。經常聽人評論這個菜好吃那個不好吃,那好吃的標準是什麼呢?周星馳《食神》後面的一句臺詞,“世上根本沒有食神,又或者人人都是食神”,看這部電影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更不知這句話深刻的寓意。
小時候農村的生活不是青菜蘿蔔就是茄子豆角,偶爾一塊豆腐,吃上一次肉可遇不可求,那時最盼望的是過年過節或有人來家做客。每到夜晚坐在灶邊,用失望又無奈的眼神,看著一如既往的青菜,妄想著今天應該比昨天好吃點,因為肚子現在的確很餓,不管味道怎樣最後也能吃上兩大碗。家鄉的秋天山上層林盡染,旁邊是一塊塊參差不齊的稻田,小溪從稻田中間靜靜穿過,黃昏的夕陽很美,經常有位大爺在這個時候不定期的挑著兩隻桶,走在溪邊的田埂上,吆喝著賣豆腐,小孩興奮地通知家人,並從他們手上接過一塊錢,跑過田野來到橋的對面,然後小心翼翼的提著豆腐回來。今天晚飯值得期待,媽媽喜歡把豆腐切成四方形,等鍋燒熱後淋上茶仔油,把豆腐煎到兩面金黃盛出,重新燒鍋放入姜蒜幹辣椒炒香,倒入豆腐翻炒後調味,撒上蔥花出鍋。我捧著飯碗咬著豆腐,當時不清楚什麼是幸福,只知道此時有點滿足,而且心情愉快,後來在湘菜館才知道它有個名字,家常豆腐!廉價的豆腐在農村充當著補充蛋白質營養的重任,人也是如此,只有正確發揮他的優點和價值,可以從最普通變得不簡單。
初中在二十公里遠的鎮上就讀,學校的伙食慘不忍睹,一年兩個學期一日三餐,不會有任何一次驚喜出現。每到禮拜五坐在回家的車上,就幻想晚餐的豐富。很多家長在一星期內找到什麼美味的食材,總會等待孩子回家一起共享。這次我可以說欣喜若狂,村子裡不知哪家倒黴,耕田的黃牛摔死了,出於無奈只好叫上屠夫,庖丁解牛就地販賣。附近很多人知道機會難得,都大方地稱上兩斤,我家也不例外。當時牛肉在農村是菜桌上的珍品,價格不但昂貴而且稀少,雖然家家戶戶有牽養都是為了耕田,等老了才不得已賣給牛販子,所以牛在農民心裡的地位格外重要。媽媽對牛肉的烹飪非常陌生,猶豫片刻後,用萬變不離其宗的做法,油熱後把切好的牛肉片慢慢翻炒,然後放入拍好的蒜粒,辣椒,調味後出鍋。我迫不及待嘗上一塊,牛肉在口腔不斷咀嚼很有嚼勁,應該是第一次品嚐這種陌生又有點熟悉的味道,獨特的鮮味不是現在描述的羶和腥,而是牛經常勞動肌肉韌力揮發出的氣味。現在吃過很多品種的牛肉,無論是進口還是國產,卻替代不了那種口感。所以一道真正的美味,重要的不是大廚的烹飪和攝入多種調味料,而是食材的原生態,它有大自然獨自賦予的味道,只有貼近真實生活的人,才能品嚐出這種極致的美味!
來廣東時還沒有成年,在人潮擁擠的環境中,才知道自己如滄海一粟,螻蟻般渺小。慶幸當時沒任何負擔,所以毫無壓抑,反而積極地去適應與習慣,簡陋的生活跟很多底層的打工族一樣,擠宿舍拼租房,有空就遊蕩在網咖和路邊攤,吃最多的當屬炒米粉,不但實惠還有滋有味,可我要寫的不是它,而是快餐店的紅燒茄子。茄子去皮後切條狀,放水裡浸泡防止變色,鍋裡倒滿油燒熱把茄子表面炸到金黃,重新燒鍋炒少許蒜蓉,茄子倒入後加上調味料大火收汁 ,出鍋撒點蔥花。紅燒茄子色味偏重,外酥裡嫩汁多味美,是我那兩年吃快餐點最多的一道菜,比較符合當時自己的人生態度,每天總想收穫一絲滿足和愜意,可現狀是疲憊的身體和對前景的迷茫,每吃紅燒茄子充實了味蕾,但又知道茄子只是油多醬重,茄子畢竟只是茄子。現在很少吃這道菜,因為有了更多的選擇,偶爾還會想起那苦澀的青春,在任何人眼中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可我卻難以忘懷。
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不知應該感慨還是唏噓。從簡單的青菜蘿蔔到豐富的大魚大肉,再到奢侈的牛排與松露。從單調的湘菜到全國的八大菜系,再到世界的日料與法料。不能說嚐盡天下美味,也算品嚐一二。喜歡做菜也經營過餐館,雖然毫無建樹,但還是對美食有一定的熟知,可對美味的定義卻一直沒有答案。前段時間去了趟福建,家人工作的地方,閒暇時間做幾頓飯給他們吃,算對得起自己廚師這個身份。談論間不經意說了句好久沒吃家鄉的梅菜扣肉,沒想到第二天,媽媽去菜市場買上幾斤五花肉,在簡陋的廚房麻利地操作起來 。用火燒五花肉皮至金黃,鍋裡接水把肉浸在裡面,放上香料薑片煮熟透後,在豬皮上紮上小孔,摸勻蜂蜜或醬油,放到油鍋裡慢火炸,皮酥脆後切薄片備用,梅菜炒香調味,再和肉一起裝盤,蒸上一小時即可。扣肉肥而不膩,梅菜摻合了肉的香氣,葷素相融,色香味俱全,很久沒吃兩碗飯了,在家鄉辦酒席這是主菜。嘗著熟悉的味道,看著歲月在她臉上留下越來越深的痕跡,想著不爭氣的自己,深情地體會著那份永不質變的關愛,此刻味蕾不但嘗適了梅菜扣肉的色香,瞬間也感受了人生百味,湧現出許多難忘的記憶,珍貴的情感在不斷昇華!
再有人問我哪道菜才是美味,我會向他說起電影《食神》的一段話,周星馳問方丈:“大師你吃過最好吃的是什麼?”方丈說:“施主這個就要問你自己了”!
飲食派系之爭一直存在,喜歡川菜的取笑粵菜清淡無味,喜歡粵菜的貶低川菜味重不健康,吃大米不理解吃麵條的,吃慣中國的嘲笑所有外國的。經常聽人評論這個菜好吃那個不好吃,那好吃的標準是什麼呢?周星馳《食神》後面的一句臺詞,“世上根本沒有食神,又或者人人都是食神”,看這部電影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更不知這句話深刻的寓意。
小時候農村的生活不是青菜蘿蔔就是茄子豆角,偶爾一塊豆腐,吃上一次肉可遇不可求,那時最盼望的是過年過節或有人來家做客。每到夜晚坐在灶邊,用失望又無奈的眼神,看著一如既往的青菜,妄想著今天應該比昨天好吃點,因為肚子現在的確很餓,不管味道怎樣最後也能吃上兩大碗。家鄉的秋天山上層林盡染,旁邊是一塊塊參差不齊的稻田,小溪從稻田中間靜靜穿過,黃昏的夕陽很美,經常有位大爺在這個時候不定期的挑著兩隻桶,走在溪邊的田埂上,吆喝著賣豆腐,小孩興奮地通知家人,並從他們手上接過一塊錢,跑過田野來到橋的對面,然後小心翼翼的提著豆腐回來。今天晚飯值得期待,媽媽喜歡把豆腐切成四方形,等鍋燒熱後淋上茶仔油,把豆腐煎到兩面金黃盛出,重新燒鍋放入姜蒜幹辣椒炒香,倒入豆腐翻炒後調味,撒上蔥花出鍋。我捧著飯碗咬著豆腐,當時不清楚什麼是幸福,只知道此時有點滿足,而且心情愉快,後來在湘菜館才知道它有個名字,家常豆腐!廉價的豆腐在農村充當著補充蛋白質營養的重任,人也是如此,只有正確發揮他的優點和價值,可以從最普通變得不簡單。
初中在二十公里遠的鎮上就讀,學校的伙食慘不忍睹,一年兩個學期一日三餐,不會有任何一次驚喜出現。每到禮拜五坐在回家的車上,就幻想晚餐的豐富。很多家長在一星期內找到什麼美味的食材,總會等待孩子回家一起共享。這次我可以說欣喜若狂,村子裡不知哪家倒黴,耕田的黃牛摔死了,出於無奈只好叫上屠夫,庖丁解牛就地販賣。附近很多人知道機會難得,都大方地稱上兩斤,我家也不例外。當時牛肉在農村是菜桌上的珍品,價格不但昂貴而且稀少,雖然家家戶戶有牽養都是為了耕田,等老了才不得已賣給牛販子,所以牛在農民心裡的地位格外重要。媽媽對牛肉的烹飪非常陌生,猶豫片刻後,用萬變不離其宗的做法,油熱後把切好的牛肉片慢慢翻炒,然後放入拍好的蒜粒,辣椒,調味後出鍋。我迫不及待嘗上一塊,牛肉在口腔不斷咀嚼很有嚼勁,應該是第一次品嚐這種陌生又有點熟悉的味道,獨特的鮮味不是現在描述的羶和腥,而是牛經常勞動肌肉韌力揮發出的氣味。現在吃過很多品種的牛肉,無論是進口還是國產,卻替代不了那種口感。所以一道真正的美味,重要的不是大廚的烹飪和攝入多種調味料,而是食材的原生態,它有大自然獨自賦予的味道,只有貼近真實生活的人,才能品嚐出這種極致的美味!
來廣東時還沒有成年,在人潮擁擠的環境中,才知道自己如滄海一粟,螻蟻般渺小。慶幸當時沒任何負擔,所以毫無壓抑,反而積極地去適應與習慣,簡陋的生活跟很多底層的打工族一樣,擠宿舍拼租房,有空就遊蕩在網咖和路邊攤,吃最多的當屬炒米粉,不但實惠還有滋有味,可我要寫的不是它,而是快餐店的紅燒茄子。茄子去皮後切條狀,放水裡浸泡防止變色,鍋裡倒滿油燒熱把茄子表面炸到金黃,重新燒鍋炒少許蒜蓉,茄子倒入後加上調味料大火收汁 ,出鍋撒點蔥花。紅燒茄子色味偏重,外酥裡嫩汁多味美,是我那兩年吃快餐點最多的一道菜,比較符合當時自己的人生態度,每天總想收穫一絲滿足和愜意,可現狀是疲憊的身體和對前景的迷茫,每吃紅燒茄子充實了味蕾,但又知道茄子只是油多醬重,茄子畢竟只是茄子。現在很少吃這道菜,因為有了更多的選擇,偶爾還會想起那苦澀的青春,在任何人眼中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可我卻難以忘懷。
十年光陰,如白駒過隙,不知應該感慨還是唏噓。從簡單的青菜蘿蔔到豐富的大魚大肉,再到奢侈的牛排與松露。從單調的湘菜到全國的八大菜系,再到世界的日料與法料。不能說嚐盡天下美味,也算品嚐一二。喜歡做菜也經營過餐館,雖然毫無建樹,但還是對美食有一定的熟知,可對美味的定義卻一直沒有答案。前段時間去了趟福建,家人工作的地方,閒暇時間做幾頓飯給他們吃,算對得起自己廚師這個身份。談論間不經意說了句好久沒吃家鄉的梅菜扣肉,沒想到第二天,媽媽去菜市場買上幾斤五花肉,在簡陋的廚房麻利地操作起來 。用火燒五花肉皮至金黃,鍋裡接水把肉浸在裡面,放上香料薑片煮熟透後,在豬皮上紮上小孔,摸勻蜂蜜或醬油,放到油鍋裡慢火炸,皮酥脆後切薄片備用,梅菜炒香調味,再和肉一起裝盤,蒸上一小時即可。扣肉肥而不膩,梅菜摻合了肉的香氣,葷素相融,色香味俱全,很久沒吃兩碗飯了,在家鄉辦酒席這是主菜。嘗著熟悉的味道,看著歲月在她臉上留下越來越深的痕跡,想著不爭氣的自己,深情地體會著那份永不質變的關愛,此刻味蕾不但嘗適了梅菜扣肉的色香,瞬間也感受了人生百味,湧現出許多難忘的記憶,珍貴的情感在不斷昇華!
再有人問我哪道菜才是美味,我會向他說起電影《食神》的一段話,周星馳問方丈:“大師你吃過最好吃的是什麼?”方丈說:“施主這個就要問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