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希音
-
2 # 伊石傾城jx
倡導將觀賞石的視覺藝術審美、思想文化內涵、稀缺奇絕性融為一體的“三合一”賞玩價值理念。大地舍利,戈壁精靈,點燃您的生命樂趣與生活品味
-
3 # 百度小石亭
賞石就是發現美,領悟自然創造的神奇,感悟自然的千變萬化,賞石是一種樂趣,也能從美石中悟出一些道理,端莊沉穩秀麗典雅。
-
4 # 袁夢愚人
奇石來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每塊奇石都沒有一樣的孤品,帶著奇思妙想去賞各異奇石。帶給自已寧靜和暇想。思維在興奮和幻想之間造就奇石的價值。緣者奇石,無緣者石也。
-
5 # 文利wenli
觀賞石,實際自然天地之蘊化,集天地之靈氣,神功鬼斧,千姿百態,無一相同。分觀形和觀紋,一種具象一種抽象,皆以自然為美,以輕俏奇透皺,小物像見大氣勢。
-
6 # bgdzc
賞石文化是一種小眾文化,也許有人會不理解,也許有人會看不起,也許會被看做是不務正業,也許會受到家人的阻礙,但喜歡大於一切!
-
7 # 光頭強阿里木
我覺得是個人愛好!賞石文化從古至今都有!就我自己來說,第一眼看見那些好的石頭的時候,我感覺很奇特!後來也慢慢喜歡上了奇石,成了一個奇石收藏愛好者,業餘時間也會去河灘上尋找石頭!下面是我的幾個石頭,大家欣賞下。◕‿◕。
-
8 # 風中獨行客
我喜歡石頭,特別是天然石,石頭的形狀和圖案可以給人無窮的想象。有些石還帶有歷史典故,給人以文化滋潤。賞石,需要情懷和想象。
-
9 # 川泓老石頭
賞石文化,源源流長。奇石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一路走來,被人發現、觀賞、領悟、參修,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賞石文化。一方奇石,一旦注入人文文化因素,這方石頭就具有了傳世的靈魂。傳千年而不毀,歷萬世而不滅。所以說石形為根本,賞石為基礎,悟石是思想文化參與,通過歷史、文字、文學、藝術與石的表達相結合,悟出道理、悟出靈性、悟出人生,達到賞石的最高境界一一禪石。在佛教中“禪”是一種無上妙境,是一種可以用意識交流的,佛的一言一行無不是禪。當初釋迦摩尼成佛後拈花微笑把無上妙法透過意識傳給了摩訶迦葉。一些參禪的修者,也應該有禪的意境,知識沒有那麼高深而已。佛家的“禪”和道家的“道”都是一種妙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到了那個境界人就會脫離苦惱,精神也會達到愉悅。禪石更是如此,它能使人遠離塵世的喧囂,參悟奇石,參悟藝術,參悟人生,思想參與,文化參與,用意識與石頭交流,達到身心愉快,精神愉悅。
賞石文化的發展,由發現、收藏、賞石、悟石、禪石等一系列活動組成,讓人們由最初的賞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悟石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禪石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大徹大悟!配圖為我收藏的天然奇石《手足情》。
-
10 # 修行者158465547
石頭自然界相對固定的產物,自然結合生成的與人類認同具有藝術性及寓意石頭,它對比人類創作更難得,但卻能相對“永恆”存在於天地間,能成藝術品及奇石,其包含一定的“神秘”色彩而人為藝術則沒有。獻醜:我的收藏。
-
11 # 古今文玩鑑賞
奇石是自然界給予人類的瑰寶,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百觀不厭的天然藝術作品。
它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能引發人們產生無限的聯想和遐思。
它也為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於熔石、侵蝕於流水、掩埋於黃土、深藏於大山、沉集於江底,並吸取天地間的靈氣,經億萬年歲月自然雕琢、磨鍊而成。
原始社會、中國許多部落都以石頭為圖騰進行崇拜。河南嵩縣境內的“啟母石”,即是無數華夏子孫頂禮膜拜的物件。而中國羌族,至今仍將’白石’作為本民族的圖騰。
歷代以來、也有“園林無石不秀,書齋無石不雅”的賞石風尚,同時它也是文人雅士的案頭玩物。
宋代大書畫家米芾、著有“園石譜”,並提出了賞石的“瘦、漏、透、鄒”四字訣,而其對石玩之偏愛、也達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清代大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則在米芾的基礎上,提出了他著名的“醜石觀”。他認為:‘’怪石以醜為美,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最佳‘’。
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則亦為有名的奇石愛好者。他曾以“湧雲石”為題,寫出了:“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的名句。
而中國古代園林在美學上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和重視“意境之美”,園林意境的創造和欣賞、也就成了園林美學的中心內容。
意境的欣賞,能使孤立、靜止的物象,生動豐富起來,、並給予賞石之人美的享受,激發觀石者心靈意趣的釋放,同時亦喚起其審美遐思,促進其意諧境生。
賞石時意境之關健,是因為它傳遞出了石之內涵,並使人產生想象和聯想、如深入其境,是觀賞者與奇石情感交流的橋樑。同時意與境的相交融,塑造了顯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強列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但意境與心境、則因人而異,難以具象。
現代人之對奇石,則主要從其:形態、質地、色彩、紋理、聲韻、意境、題名、幾座,八個方面進行欣賞和評估。
觀賞時應以真正的愛石之心、欣賞奇石的內在美,同時還應排除一切雜念、用一種空明寂靜的心態,去體悟石之靈氣。從而做到石與心會,形成意與境的統一。
筆者常思,閒時、如能邀三五好友、去江邊撿石,觀藍天白雲、看綠水清山;到野外去欣賞大自然之美景,到深山去體驗那份寧靜。
並夜宿農家,聽風吹樹葉、雨打瓦片之聲,聞晨起時雞鳴、狗叫,亦是人生之一大幸事和美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可以從畫家對畫石的感悟當中來理解,例如清“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是個酷愛奇石之人,不僅藏石、畫石,而且論石,對賞石有著獨到見解。他對宋代米芾的賞石原則作了進一步完善,他認為:“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皺、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同時也認為:“元章但知好之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
鄭板橋對於米芾的賞石四則是肯定的,但同時,也指出了自己的觀點,就是“醜石觀”。他認為,石醜,“醜而雄,醜而秀”,怪石以醜為美,醜到極致,便為美之佳處。鄭板橋如何看待“醜”呢?其說,“一塊元氣結而石成”,一塊怪石,看似凹凸不平,蠻橫險怪,絕難以尋常審美觀視之,卻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這樣的奇石,耐人尋味,讓人遐想,百看不厭。由此看來,鄭板橋這觀點卻是與米芾同為“宋四家”的蘇軾之醜石觀及其審美興味同出一轍。
蘇軾酷愛怪石,對於他來說,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物件,也是歸隱故鄉和退避山林的替代物,甚至是人生虛幻不實的見證。蘇軾嗜好怪石的興味與其特有的辯證思維有關,其“醜好相形”之觀念使他比常人能更多地發現怪石之美。蘇軾的嗜石興味中包含了宋代文人一些共同的審美觀念,如孤高忌俗的精神追求,寓意於物的審美態度,尚健好古的審美趣味,心存目想的觀照方式。
蘇軾的怪石畫對世人的影響尤深,其作畫喜以木、竹和石為題材,以醜石入畫。此既是宋代文人審美風尚的體現,也是對自身進行情感精神觀照後的表達,充分揭示蘇軾醜石觀對北宋文人賞石審美風尚的影響。因而,從蘇軾“石醜而文”觀點及其對醜石精神的追求出發,研究蘇軾的醜石觀及其審美興味,是可以更好地瞭解宋代文人的審美趣味和社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