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蓑笠翁78級

    鷓鴣天 無題

    步韻詞一闕

    風動回塘起漣漪。

    形單影隻自痴迷。

    中情撇捺人生字,

    快意朝夕鷓鴣詞。

    吟拂曉,嘆相知。

    共憐五柳唱東籬。

    繁華熱鬧隨風去,

    芳草蛙鳴最可期。

  • 2 # 詩情畫意白蘋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賞析陶淵明《飲酒》其五

    一、作品原文:

    飲酒(其五)/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作者檔案:

    陶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

    重要經歷:出身於落魄的宦官家庭。其曾祖陶侃,為東晉名將,顯赫一時。祖父、父親也都做過官。他少時就有“大濟蒼生”的壯志,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因不滿現實黑暗,不願與官場人物周旋,任評澤令僅80餘日就棄官歸隱,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

    作品風格:其詩作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在農村生活的場景,其中往往隱喻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其作品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兮辭》《閒情賦》,詩歌《飲酒》《歸園田居》,等等。

    三、作品內容:

    《飲酒》其五,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讚歎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四、名句賞析:

    1、詩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2、賞析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為之,而是採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蘇軾認為,陶淵明在東籬採菊,無意間一抬頭,南山映入眼簾,一個“見”字寫出了一種無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與全詩營造的閒遠散淡的氛圍是吻合的;而“望”相比於“見”,更有目的性,是有意為之,破壞了詩歌自然而然、渾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說“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3、融寫景、抒情、說理於一體:全詩將景、情、理融為一體,意境深遠含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悠遠”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同時也體現了全詩的宗旨,即歸復自然。

    五、心靈感悟:

    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陶淵明在經歷了世間滄桑之後,終於有所體會。有多少人為了名利而強迫自己,改變自己原本的心性。浮躁的心態,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行,在陶淵明看來可能是最讓人厭惡的。詩人不想違背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不想做一個凡人。於是選擇遠離這個浮華的“人鏡”,“心遠地自偏”,內心脫離了這個喧囂的世間,剩下的就只有用心去感受人生,感受這個美好的大自然。飲酒作詩,抒發對人生對生活的感受,陶淵明的這種精神,讓人佩服不已。

  • 3 # 江湖夜雨92

    陶淵明平淡如水,醇厚如酒,為山水田園詩歌之祖,人們心中永遠的男神。陶淵明生亂世,東晉政權搖搖欲墜。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做官主要看出身,靠推薦。窮人的孩子很少有機會。陶淵明也是官宦世家,父親官居太守,曾祖陶侃曾做過宰相,如果想做官,對於官二代來說,不是難事,他很快就做了彭澤令。可率性,灑脫的他怎能忍受黑暗官場的束縛,適逢州官來巡視,他撂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脫了官服,不幹了。

    於是,陶淵明回到家鄉。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一邊勞作,自食其力,一邊讀書。臨清流而賦詩,登東皋以舒嘯。農閒時間看看美景,寫寫詩,唱唱歌,多麼享受,多麼舒心愜意的生活。《飲酒》,就是在這期間寫的,而結廬在人境,又是經典中的經典。原詩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感受陶公高格,領悟無我妙境。

    先看一則笑話,一人大霧天氣乘舟前行,突然撞在一隻船上,船伕火冒三丈,是誰這班無禮?正欲大罵,仔細一看,媽呀,對面是空船?頓時火氣消了一半。這就叫虛舟,任你雷霆震怒,我自虛舟前行。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無我。

    你看陶淵明憑空發語,在熙來攘往的鬧市,在喧囂的人群之中,我並不會受到車馬之聲的一絲干擾,該幹嘛幹嘛,內心很平和。何以能如此?還在於修養身心,使之達到沖淡,平和,高遠的境界。諸葛亮說,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都強調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本來有朋友約陶淵明到更加幽靜之處去隱居,陶公寫了這兩句話,算做了回答。毛澤東少年時代也曾在集市上讀書,以陶冶性情。現在,公共場所讀書的人,都擁有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心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詩人到南山自己的花園裡,採菊釀酒,所偶然覓得的佳句。造語之圓融,使人疑為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家仙人所做。清,王國維稱其達到了詩詞的最高境界——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與黃花,碧樹,南山,飛鳥,藍天,白雲渾然融為一體。

    詩人摘累了,站起來直直腰,蒼然的南山如老朋友,無意間映入眼簾。蘇東坡贊曰,著一見字,便境界全出。一個自得其樂,悠然閒適的醉翁形象便躍然眼前,呼之欲出。

    轉眼間,已夕陽在山,遠山近水,雲氣氤氳。飛鳥鳴聲上下,結伴而返。詩人攜帶著菊花,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感受到生活的滿足與幸福,這裡的美妙,怎麼能用語言表述得清楚呢?

    二,欣賞陶公風範,平凡成就偉大。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陶公是真正的田園歌者,別的詩人都是寫田園之美的,而陶淵明鋤地,躬耕,自食其力,寫的是農桑之事。也只有陶淵明能擺脫物質的誘惑,輕看世俗,甘於淡泊。詩人忙碌在自己的世界裡,耕讀,喝酒,讀書,寫作。他在過自己的日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走自己的路。難怪一向孤高,傲視群雄的李清照也視他為男神,自名號曰,易安居士。易安兩字,就取於陶公的詩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結束語:陶淵明的這首詩,告訴我們淡化自我,融於自然,才能找到心靈的慰安,生命的快樂,人生的歸宿。

    別的詩人都以雄壯,偉大而著名,而陶淵明卻如一股潺潺的清流,靠平凡,平淡,悠然而震鑠古今,流傳不朽。這恐怕與天人合一的大道有關吧!

  • 4 # 木楓影視剪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裡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 5 # 此箋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過,“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作田園之詩並不難,難在寫景狀物之中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妙語哲思,寫出自成一派的詩意與境界,成為自己人格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外化。陶淵明的這首《飲酒·結廬在人境》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寫景狀物,重在寫意。這首《飲酒》,詩人選取的都是非常普通而常見的景物,運用白描的手法,將自己追求悠然閒適的精神追求與樸素淡雅的田園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傳達出守拙歸真和返璞歸真的哲學思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首句即表明詩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詩人居住在這塵世間,卻沒有感受到俗世的紛擾,耳邊全無車水馬龍的喧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緊接著詩人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到處自己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擾的原因。只要自己的內心不被俗世的追名逐利所束縛,縱使身處鬧市,也能寧靜悠然,如同身在方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使只是在東籬之下隨意地採摘菊花,一俯一仰之間,總能望見那悠然的南山。而這一切,源於詩人自己就擁有那悠然閒適的心態,飽含著詩人對於超塵脫俗精神世界的嚮往與追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日暮時分,嵐氣氤氳,如煙似霧,讓人沉醉。夕陽西下,鳥倦飛而知還,成群結隊地歸向山林。此句看似簡單地描繪山林之景,卻融入了詩人平淡沖和的精神追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美好的田園生活,充滿了人生的意趣。詩人陶醉於其中,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境界。此處無聲勝有聲,悠然淡雅、超然物外和返璞歸真的審美追求,已經傳達出來。品讀這首《飲酒》,猶如品嚐一杯清茶,清淡平和之中,氤氳著一種芬芳,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的字裡行間,傳達出詩人物我兩忘和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詩人運用極其精煉的語言,傳達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哲理與意境。

    這首《飲酒》,每一句詩都很經典,尤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僅成為陶淵明沖淡平和與自然淡遠美學風格的代表性詩句,而且成為後世追求返璞歸真和田園隱逸情懷的經典之句。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句,充滿了詩人唯美而詩意的哲學化思考,言近旨遠,語淺清深。這樣的美學風格和藝術追求,正是元好問筆下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也正如蘇軾所云,“平淡,絢爛之極也”。

  • 6 # 紫竹

    喜歡陶公看淡世事,享受生活的心態。在喧囂的阡陌紅塵中,不忘初心,坦然面對生活中出現的任何磨難,始終不渝的努力向前。得失無常,人生向上。堅持前行,快樂無限!

  • 7 # 絕詩妙句言汗青

    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可謂是經典之作,那時的陶淵明摒棄了對當時社會的一切不滿,毅然決然放下官帽,選擇歸隱深山。東晉滅亡前夕,詩人寫下這首《飲酒》,借飲酒之作,寫自己的志向,同時也感慨著時間的紛紛擾擾。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家住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儘管聽著人世間的喧囂,卻絲毫不會被打擾。倘若問我,為什麼我可以做到這樣,其實答案很簡單,只要你的志向高遠,就不會被這些繁瑣的小事所幹擾。

    選一個涼爽的晴天,在那東籬之下采摘開的正好的菊花,抬頭髮現高聳的南山忽然間映入眼簾。傍晚時分的南山環境可真是優美啊,看著雲霧繚繞間結伴而歸的飛鳥,感覺心情十分舒暢。這種生活才有這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表達出來,卻發現語言始終無法描述這人生的真諦。

    王國維老師的《人間詞話》曾提出過,陶淵明的這首《飲酒》已經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也就是超出了人們普遍的三觀,從“無我”的出發點看世界萬物。能把自己寄託在花草間,讓自己也融入這大自然,也就是說自己就是這世間的一部分。只有心境無比開闊,超脫凡塵的能才能寫出這樣的詩

  • 8 # 吳公子燎

    我先說倆點結論,首先,這個詩大部分人都解錯了,其次,陶淵明這個人真的是很喜歡種地啊。

    先把《飲酒·結廬在人境》整個詩抄在這裡。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接下來,我們來解這個詩,或者說叫做鑑賞。

    前四句,不能分開,是一個整體。

    結廬在人境,廬是什麼?簡陋的房子,茅廬,草廬之類,人境呢?就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塵世間,這裡有鄰居,有雞犬,有煙火氣,而不是那種世外仙山,蓬萊仙境之類的所在。

    而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人聲的鼎沸。

    問君何能爾?你問我是怎麼做到的啊?

    心遠地自偏。我的心放下了,遠離功名富貴了,自然我就返回我的田園了。

    很多人解錯,就解錯在這四句,說什麼我住在鬧市,為啥沒有車馬的喧囂,因為我不為名利所束縛,所以我自然能寧靜悠然。完全不對。

    那麼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什麼呢?

    我把我簡陋的屋舍建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我沒有去避世隱居,這裡恬淡自然,怡人心神,沒有車馬往來的喧鬧,人聲的鼎沸,多好啊,我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告訴你啊,我的心放下功名利祿了,心不含名利之場,情不牽富貴之門,什麼仕途啊,功業啊,全被我拋棄了,我返回我鄉下的家啦。

    採菊東籬下:想想看,秋天,一片菊花盛開的田野,或者是幾叢幾叢的菊花盛開在籬下,詩人自己看到了也覺得美啊,於是他想,不如採幾隻裝飾我的書房吧。

    悠然見南山:俯身採了幾隻菊花,詩人的內心是歡喜的,這麼多的菊花,不僅可以裝飾書房,還可以裝飾娘子的鬢邊,這樣想著,一絲幸福的笑意爬上了詩人的嘴角,心頭。慢慢抬起身,南山闖進了眼裡,一個見字,把詩人此刻看見南山的驚喜全部表達出來了,詩經說:既見君子,李白說: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就那麼容易就見到了。真的是好啊。

    山氣日夕佳: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

    飛鳥相與還:飛鳥結伴而歸。詩人看著飛鳥,又想到自己了,“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不心遠,不放下功名利祿,我怎麼能置身此景,產生此情呢?

    此中有真意:這一切的一切之中包含著人生,生命的真意啊

    欲辨已忘言:可是我怎麼能和你說的清楚呢?我想說明白告訴你,可是我已經不知道怎麼拿言語來說它了,我不想說了啊。

    這個詩,平淡自然,情在景中,不落痕跡,渾然一體,真是好!

    讀這個詩,忽然就想到四個字:風日灑然。緊接著又想到八個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9 # 河套萍蹤俠影

    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指的是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意思是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表示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的是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裡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

  • 10 # 墨顏不雨

    前四句寫陶公是真心歸於田園,無車馬喧,心遠地自偏,表明心聲。再四句寫田園風光和自已與自然的相處歡樂。特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千古佳句,盡寫田園生活之美。最後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是什麼?無非莊子精神的逍遙,陶公是田園的逍遙自在。

  • 11 # 孤崖青松

    陶淵明是東晉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厭倦官場,隱居田園,著有《陶淵明集》。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飲酒其五全文

    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詞大意:

    我住在一個簡陋的房子裡,周邊鄰居很多;平日往來,沒有車馬的喧囂,更沒有隨之飛揚的塵土,一切都很寧靜。假如要問我,為何能這樣呢?我認為,心要遠遠的避開塵囂, 那麼自然而然就能達到幽遠的境地。

    在東籬下,我俯下身子,採摘著菊花,慢悠悠的看見了高遠的南山。日暮夕斜,山中瀰漫著縷縷霞煙,幾隻鳥兒都漸漸的飛了回來。這裡邊有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我想要表達出來,卻想不到要怎麼說了。

    簡要賞析

    這首詩,先描寫了詩人的居住環境,雖周邊人多,房屋簡陋,但是清幽高雅,沒有喧囂,表明了詩人大隱隱於市的情懷,身在江湖,心卻飄在江湖之上,沒有塵土之氣。

    其後自問自答,也證實了這一點,只有心的寧靜平和,無論在哪裡都能翩然脫俗。正應了那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詩人採菊東籬,不經意間見了南山,這一見,是心中的"見",沒有刻意去望,也沒有一見之後的一驚,自然而然,渾然不覺,仿若是從心裡流淌出來的一樣。這時,山裡的暮色和飛鳥的歸還,一靜一動,相得益彰。

    詩人好似沉醉其中,翩然悠然,自得而無聲,欲辨已忘言。詩人的心境和自然融為一體,剎那就是永遠。那一刻的悟,是"不悟";那一刻的悠然,是"不悠然"。隨意就好。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悠然寧靜的心態和對大自然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名家賞析

    司空圖《詩品》的《含蓄》一篇中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全詩句沒有一字是寫意境的,到意境那就哪裡,就在每一個字的意象裡。

    蘇軾《題陶淵明飲酒詩後》雲:“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不經意的"見",見出了真章,見出了神氣。

  • 12 # 梧桐樹邊羽

    陶淵明的這首詩好像在初中課本就有吧?初中老師的講解估計大家都忘了。作為田園詩派創始人,一生都在詩、酒、田中浸淫的隱士之宗,陶淵明在詩詞史上地位相當高,大抵能和屈原、李白共談。

    關於陶淵明和他這首耳熟能詳的《飲酒·其五》的解讀也是比比皆是,我們說一點在初中課堂上老師講不透的內容。

    其實五柳先生的詩,真的不是初中生能領悟得透的。他的詩字詞簡單,意義卻極其深遠。就算是天縱英才,十五六歲年紀又如何能讀通他字裡行間的世事滄桑?陶淵明的雲淡風輕都是來自於“千帆過盡”,絕不是僅有聰慧頭腦的少年能理解的。

    因為平仄始於唐,在陶淵明時期甚至“四聲韻”也還沒有入詩,所以我們不用看平仄。古體詩,念得順暢,抑揚頓挫就是好詩。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們說陶淵明是隱士,可他並沒有歸隱山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可為什麼我們都認為他是隱士呢?因為他的詩句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隱士的形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裡就明確點出自己是在心靈上歸隱了。

    心靈一放逐,天下皆深山。住在哪兒重要嗎?沒人來叨擾,不與世間俗務發生關係,就算住在紫禁城,也是個隱士。這簡直就是在啪啪打那些跑到終南山裡隱居的人的臉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日常生活,偶爾採菊花做茶,採菊的時候,不經意之間就看到了南山。不經意地看到,就代入了內心的喜悅感、輕鬆感。

    這種不經意,正是陶淵明的山水景物描寫的特點。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不是有意去欣賞的,而僅僅是不經意看到的。山中的風光,天天都很好,傍晚更加棒,並且有飛鳥到處飛,回到巢穴。

    陶淵明的詩好就好在這裡,他的詩不好學也就是在這裡。王維算是學到了一些門道,加上對佛道禪境的理解,走出另外一條路子來。其實他們都是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他們的詩在對風景、生活的描寫中帶了一絲絲抽離的味道,就好像是賞畫的人,在看著這人世畫卷的雲舒雲卷,與我無關卻表達了我心所想。

    這相對於強烈感情帶入的“有我”之境,別有一番意味,也很難做到。因為作品於人,本來就是反映作者的感情和志向,再透過文字來打動讀者。人人都能“有我”,“無我”就更難能可貴。

    有我之人看風景,是有意的,帶有欣賞的,或者帶有寄託的目光。

    這樣的作品,還有一個孟浩然,景物也是自帶歡喜,沒有寄託的。所以我們說孟浩然就是一個熱愛鄉村生活的莊園主,但他的詩寫景身在其中,自帶歡喜。

    而陶淵明完全沒有這些。陶淵明的心和景則是帶有一種疏離感。景色好吧,你好你的,我也是偶爾一見。甚至沒見也沒什麼關係。

    他的這種“不經意”貫穿了整首詩。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麼美的景色,好像有些深意在裡面,本想說說,再一想算了。懶得跟你們講,你們自己體會,這種疏離感、不經意的味道,那是已經寫在臉上了。

    最後兩句是很明顯的魏晉詩風,也就是玄言詩的尾巴。在玄學風頭正盛的時候,詩作也受到影響,所以在魏晉早期所有詩歌的最後一聯基本上都是講道理,這是玄言詩的特色,一直到謝朓,才慢慢去除這種特點,逐漸為唐詩意在言外做好了基礎鋪墊。所以,我們後來在唐詩中就看不到這種總結式的說理句子了。

    但是陶淵明和其他詩人還是不同,他不再說什麼道理,什麼也不說了,一切都在其中,就是不說了。這是一種詩歌走向的進步,雖然沒有完全跳出“玄言詩”的窠臼,但是已經初露端倪,反而更加明白的是表達出他這種懶得講理的意思。我看到的景色是不經意的,我領悟到的真意也是不經意的,我表達出來也是不經意的。

    你能不能懂,關我菊花事?

    其實陶淵明走的是“山水詩”、“玄言詩”的路子,但他寫的東西大都是身邊的事,眼前的事。而他身居田園,所以人們專門給他一個名詞叫“田園詩”。

    要讀懂他這首經典田園詩,那就放下俗事,放下感動,靜靜地去看一下身邊的景色,於不經意之中,我們就懂了他了。

    記住蘇軾臨終遺言:“著力即差”。

    這種不經意,絕不是小孩子能體會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煮肉片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