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代學者梁章鉅在他的《浪跡叢談》一書中,認定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的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是錯的。因為據史書記載,三峽猿只生長於南岸,北岸巫山山脈是南北走向,正迎著北方寒風,猿猴不宜生長,有人從南岸捉猿放到北岸,這猿最後還是跑回了南岸。
6
回覆列表
  • 1 # 步武堂

    對於文學作品,如果總是用“科學的”眼光來“挑刺兒”的話,那就會讓絕大多數的文學作品“中彈”。所以,照這樣的標準,所謂“寫錯了”的詩句絕不僅僅是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如何點評?

    藝術的核心,不在於“真實”,而在於“美”。而科學的核心在於“求真”而不在於“評判美”。在科學的視角下,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黃胄的驢,李苦禪的鷹,幾乎全是“錯誤的”。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是誇張,這種誇張的實質是李白的“歸心似箭”的迫切心情。千里江陵看看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是不是能保證“一日還”呢?

    “比喻,誇張,虛構”幾乎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如果接下來李白還有心情和理智先判斷一下究竟是“南岸猿聲”還是“北岸猿聲”之後再寫的話,大約就是“南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等會兒,讓我看看有沒有相關的記錄或統計資料!不能瞎寫,不科學”。

    詩詞的靈魂,在於意境"和情感。如果要拿“科考”的結論進行“驗證和評判”的話,就太無趣,,太不解風情。

    李白的這首詩,如果非要翻譯一下的話,我願意做這樣的解讀:

    峽谷兩岸迴響猿猴的啼叫,我的一葉輕舟似乎已經飄過了重重高山,江陵,我來了!

  • 2 # 子非魚乎

    李白的用意是什麼?今人能知嗎?詩人在寫詩的時候,是什麼處境,什麼社會背境,他的靈感產生的共鳴是什麼?今天的人可以說一概不知,對詩的意境和內涵的剖析只是一種假想和猜測,誰又能身臨其境!

  • 3 # 漁夫的坎

    作為大詩人李白,遙想那年坐在船上旅行,兩岸都是陡峭的懸崖絕壁,除了聽到水流湍急的聲音,就只有萬重山上動物淒厲的叫聲,那叫聲在陡峭空曠的絕壁爆發的回聲,從南岸傳到北岸,所以李白打了一個擦邊球,寫下了“兩岸猿聲啼不住”,李白肯定知道北岸是沒有猿叫的,他要是知道以後有學者研究他這句詩寫錯了,他或許會寫“南岸猿聲啼不住”,李白寫下的是他當時坐在船上的一種實在的感受!

  • 4 # 使用者謝衛先

    詩人的語言本來就沒有完全具象的必要,否則還需要充分的想象嗎?還有什麼浪漫、飄逸、灑脫、輕靈之感?還能令無數人為之陶醉、為之痴迷甚至為之“沉淪”嗎?

    想象、誇張甚至“無中生有”在詩中都屬正常,我們又何須糾結於兩岸還是一岸有猿聲呢?!如果確實是一岸猿聲,作為研究是可以理解並值得肯定的。但若因此說李白的詩“兩岸猿聲啼不住”錯了,那實在有些譁眾取寵之嫌!

  • 5 # 淨心修道

    若依咐有人認為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這句詩寫錯了,我道覺李白《朝發白帝城》這四句詩全錯了!

    誠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曰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你想:白帝城作為一個地面建築,能寫它在彩雲間?再說李白有沒有丈量白帝城和江陵一個來回是千里,這個里程數字準確嗎?況且,還敢寫萬重山,是不是率性而為,信筆胡云的!

    以此而看,李白太失嚴謹,實難附詩仙之名了!錯誤的詩句太多了,白髮三千丈,有三千丈的白髮嗎?《花下獨酌》,自己,影子,月亮能"對影成三人嗎?"飛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是否具體測量過,三千尺正確嗎?

    照此去看,《唐詩三百首》詩句出錯之人,可謂多多,原非李白一人,還應大有人在,那就全要亂套了。如: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千里之外的鶯啼杜牧能聽到嗎?,綠映紅他能看見嗎?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的時候烏鴉真的啼叫了嗎?半夜到底有沒有鐘聲?鐘聲真的傳到客船了嗎?道都成了值得懷疑問題,有可能都是虛假錯句了!

    僅拿清代學者梁章矩的《浪巒叢談》中猿僅生於南岸,北峽巫山山脈南北走向,正迎北來寒風原本就沒有猿聲,就武斷的說"兩岸猿聲啼不住”錯了,也未免太過於小看此一詩句意象內含了!

    就三峽地理形貌來說,三峽水流狹長,兩岸峙立,南岸猿聲,迴盪與山間,就像人處山中,發聲作語,極易造成對面山崖回聲,猿聲亦然。故此,我個人認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更有此起彼伏,兩相迴盪意趣,給人無盡相象藝術空間,寫兩岸猿啼不住,就詩作來說沒毛病,更不應有錯句之說。

    詩,作為一種抽象的虛構的文學文字語言表達形式,不應一味拘泥的要求準確數字裡程,物象有無,只是意象意境的多種融合。因為,那是詩人虛構的文學藝術空間,不應拿北岸沒有猿,就不能寫兩聲猿聲去硬套,那原本就和詩的欣賞閱讀,不在一個層面了!

  • 6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是不是隻在南岸有猿,真不知道,但這不重要。前幾年,見過一道物理中考題:物理之美,無處不在。下圖中為李白《早發白帝城》一詩的意境,透過這首詩,可以聯想到我們學過的一些物理概念、現象、規律,請你寫出其中的兩句詩句,並說出跟這句詩相聯絡的物理知識。

    其中,對於“兩岸猿聲啼不住”就與同行交流過,從猿啼到詩人聽到,涉及振動發出聲音和空氣傳聲,而啼不住可以理解為猿不停地啼叫,但說到物理知識,就是猿啼被兩岸的山崖反射,從而形成回聲。並且,回聲綿延不絕,更有意境。所以,兩岸哪邊猿啼,都可以形成“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效果。

    另外,大家可以閉上眼,讓另一個人,在身前或身後擊掌,看看你能否準確判斷擊掌人是在身前還是在身後。

    往往不能。人耳判斷聲源的位置,是根據雙耳效應,當聲源距離人的兩個耳朵距離不同時,聲源發出的聲音傳到兩個耳朵的時間和強度不同。但在身前或身後擊掌,擊掌聲傳到兩個耳朵的時間和強度一樣,所以,難以判別出是在身前還是身後發聲。

    詩人一路乘舟而下,肯定不會放棄欣賞兩岸的風光,說不定就是側立船頭,只聞其聲,不見其源(或猿),自然猿在哪邊啼就分不清了。

  • 7 # 倚齋聽風雨

    酈道元的《三峽》中有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人在三峽聽到這種猿鳴聲,心情本應悲愴淒涼,可是李白當時的心情是輕快愉悅的,又有歸心似箭的期待和興奮,以致無心分辨猿鳴從何處傳來;而要是對岸有迴音,也可說兩岸。

    如果按質疑者的改法,那李白當時的心思就是放在猿鳴從何方來,貶謫途中遇赦的驚喜交集之情會大打折扣。

    況且,何必過於拘泥猿鳴聲是一岸還是兩岸,詩人也沒有在意兩邊景色如何,輕舟很快已駛過萬重山。

  • 8 # 融融118

    雖然猿猴只在南岸,李白寫“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出猿之多,叫聲之大,但也攔不住那一葉輕舟,運用誇張,運用想象,表現山之多,船之快,側面烘托詩人遇赦後心情之愉悅。

    有個類似的例子,“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有人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若作“十里”,才符合現實。

    “千里”此處是虛指,誇張地描繪了江南地域遼闊,土地廣袤,特別突出江南的大好春色:鶯啼,綠葉,紅花,水村,山郭……大好春色在讀者的想象裡綿延,無邊無際……意味十足,大氣磅礴,既點出詩題“江南春”,又與下文“四百八十寺”相照應。而“十里”境界太小,無此韻味與妙處。

    還有個類似的例子,“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有人指出,月黑,怎能看見雁飛高?其實這一句是寫景句,用來渲染氣氛的,為下文單于遁逃、輕騎追逐作鋪墊的。月黑之夜,當然看不見高飛的大雁,可以聽雁叫聲,也可理解為是作者的想象,卻設定了一個疑問:是什麼讓雁群驚飛?自然而然引出了下文。

    李白是詩仙,是浪漫主義大詩人,喜歡運用豐富的想象與大膽的誇張,來寫詩抒情。例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那得有多長的頭髮呀,以發之長極寫愁之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人情”,潭水千尺深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意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燕山雪花朵大,極言燕地氣候之寒冷……這些都運用誇張的修辭,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

    寫詩,如果機械地照搬生活,就會枯燥單調;如果拘泥於寫實,就會平庸乏味。其實,聯想與想象是文學的翅膀。不能引人豐富聯想的詩,不是好詩;不能引人豐富想象的文學,不是好文學。

    藝術創作與審美的基本特徵是:形象大於思想,想象重於概念,虛構多於寫實……讓我們展開雙翅,在文學藝術的殿堂裡天馬行空,自由翱翔……

  • 9 # 掛羊頭賣狗肉628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梁章鉅老先生考證的史實是對的話,北岸並不可能會有猿。那麼,李白的這首詩“兩岸猿聲”就以實境不符。穿過三峽兩岸都是懸崖峭壁,匆匆而過,就如李白的詩所描寫的那樣,飛流直下三千尺,轉眼就穿流過去了。李白可能並沒有看清兩岸是否都有猿,但,南岸的猿嚎聲也許會傳到北岸的峭壁上產生了迴壁聲。形成猿叫的聲音在兩岸的峭壁上來回反彈傳送,就像李白說的那樣“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景象。不知道此時南岸是否還有猿,如果還有實地考證一下就知道了。

  • 10 # 筆端蘊藏千點紅

    我認為李白寫的不但沒錯反而更令讀者為之欣賞。

    如果要是按著某些人對此詩吹毛求疵的想法延伸開來,那麼,或許就不存在詩歌了。

    比如,李白的另一首七絕中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你難道還要去拿尺子丈量是不是有三千尺嗎?……

  • 11 # 荒村釣叟

    雖然不一定是猿猴叫的,也有可能是其他鳥獸發出的聲音,但是如果寫成:兩岸鳥聲啼不住,或者寫成:兩岸猴聲啼不住,好像就沒有原文那種意境了吧?李白是唐朝的浪漫派大詩人,喜歡用誇張、誇大、浪漫的手法寄託自己的思想,詩裡經常出現:百、千、萬等字眼,這些都是虛指,他的詩你要想較汁兒的話,那就沒有一首是對的,比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你上樓摘個星星試試?桃花潭水深千尺!飛流直下三千尺!誰量過嗎?白髮三千丈,誰的頭髮有三千丈?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十步就算六七米吧,這一千里得殺多少人?誰有這麼牛?

  • 12 # 楊老帥

    看到提問者的描述,眼前又出現了一位搖頭愰腦的【讀死書】的如同孔乙己一般的老學究做派,孔乙己至死不忘“回字”有四種寫法。梁學究一生認定猿產於南而非北。從而搞不通【壁可迴音】這一基本常識。更不懂詩歌是【言志抒情】為何物。悲哉!

    時至今日,仍有其後繼者,也可供噴飯矣!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心情大好,船頭擊舟而歌,好不快哉】……

  • 13 # 書劍江湖詩酒茶

    不能認為李白寫錯了,所有的文學藝術都不可以用對與錯去評判。如果小說中把沒有爭議的歷史大事時間搞錯了,我們可以認為有硬傷。但是很多情況需要考量,文學藝術所追求的真善美,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真,文學意義上的真是藝術的真實,是哲學的真實,甚至可以是唯心主義的真實,形而上學的真實。一定要是唯物主義的真實嗎?如果你用科學意義上的真去評判文學,那不就是像用長短去衡量質量一樣嗎?

    再說,李白說的是“兩岸猿聲啼不住”,人家也沒有說北岸有猿啊!北岸沒有猿就不能有猿聲嗎?那南岸的猿啼聲響在北岸迴盪不可以嗎?

    如果說“兩岸猿聲啼不住”都算是一種錯或者是一種硬傷。那麼“白髮三千丈”那不是錯的更離譜嗎?人的頭髮從生物學意義上講怎麼可能有“三千丈”這麼長呢?

  • 14 # 網俊中醫師

    這個問題問得好!藝術允許誇張,但李白的這句不朽佳句是不是誇張了?其實還要考慮李白生活的唐朝離我們已經一千多年了,這麼長的年代裡,氣候,環境會不會有什麼變化從而導致北岸無猿呢?

  • 15 # 楓林241121772

    我們在此爭論,不如看看李白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首詩。

    安史之亂”中,李白因受永王李麟案的株連,於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東部)。第二年春天,李白從四川被押解去流放地。行至白帝城時,忽然接到肅宗對他的大赦令,驚喜交加的李白猛然覺得自己好像一隻衝出樊籠的飛鳥,令人窒息的鋪天蓋地般的磨難和難以洗雪的冤屈一下子煙消雲散,立即起身從白帝城乘船東下江陵。途中寫下此詩,將當時的喜悅暢快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其實這是李白運用的藝術抽象的寫法,把兩岸比作他這一來一去的悲痛戀戀不捨的心情。大家都知道猿聲之啼聞者而淚下,李白借用猿聲的啼鳴烘托自己激動的心情,我覺的李白運用的非常好。下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一句表達李白的歸心似箭,歡快愉悅的心情。

    我們在讀詩的時候不應該看字面才好,多瞭解作者的當時背景才能讀懂他的詩。

  • 16 # 娛樂阿公

    憑大詩人李白對詩的造詣,不可能把一首詩寫錯。

    其一、如果你進入四面陡峭的山林。突然有幾聲鳥聲,加之大自然的回聲,你怎能很快辯別鳥的叫聲來自某個方向呢?

    其二、〞兩岸猿聲啼不住〞,猿聲和鳥啼看不見,而是聽見的,其主題是兩岸的綠色的青山,猿聲和鳥啼是謂語,是用來烘托兩岸美景的。是虛詞,既然是虛詞沒必要說明南岸有猴子,北岸也一定要有猴子。南岸有猴子才美,北岸沒有猴子就不美了。

    綜上所述,所謂詩是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的,不能把所有的事和物寫成長篇大論,失去詩的意義。

    如果說〞兩岸猿聲啼不住〞是寫錯了,真正是吹毛求疵。畫蛇添足,白痴一個。

  • 17 # 深圳浪奇

    其實,我們是不理解亦不瞭解當時的李白所碰到情景的,只不過是透過他的詩來想象當時的情景,而已。然而,李白當時所碰到的真如他所寫的詩一樣,只不過是當清朝文人發現這問題時,都已隔了好幾個朝代,因此,人者也是適者生存,而,與人近親的猿就不會因環境而改變自己生活的地方嗎?南遷北移對動物來說是常有的事情,更何況已隔了千年以上的三峽兩岸?再說了,史記如沒錯的話,那就是李白所碰到的情景是少有的,但,少有並不代表是沒有,對嗎?或許,李白所說的情景真的讓他所碰上了,所以,才有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真實寫照?

  • 18 # 一介草民68323097

    看來那位清代文人,應該給李白當先生才對!因為李白不知道寫詩的意境,只會吹毛求疵。

    一江之隔,百十米距離,氣候變化這麼大?

  • 19 # 六甲番人

    客有語餘曰:“太白《早發白帝城》詩云‘兩岸猿聲啼不住’,考《水經注》,瞿塘峽多猿,不生北岸,非惟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貉獸渡汶而不生矣,然則白詩誤。”餘曰:“此考據固精,然詩家則不應如此論也。”

    從《浪跡叢談》原文可知,認為“兩岸猿聲啼不住”這句詩有誤的是“客”,或是客人,或是客卿,但絕非梁章鉅本人,對於客人的評論,梁章鉅的回答是:您所考據雖然很是精妙,但是評論詩歌時不應該按這種方法。

    梁章鉅的意見其實就是袁枚所所說的“考據家不可與論詩”,他在《隨園詩話》卷一三·二九舉例如下:

    考據家不可與論詩。或訾餘《馬嵬》詩,曰:“‘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當日貴妃不死於長生殿。”餘笑曰:“白香山《長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過峨嵋耶?”其人語塞。

    袁枚曾寫過一首《馬嵬》詩,引用兩首著名唐詩《長恨歌》和《石壕吏》所敘述,認為人間一向有很多生離死別的故事,不只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其詩如下: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但是有人卻給《馬嵬》詩差評,認為楊貴妃並沒有死於長生殿,袁枚於是笑著回答:白居易《長恨歌》提到“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但唐明皇避難蜀地時,又哪有去過峨眉山?

    其實袁枚所舉的白居易《長恨歌》例子早在北宋時期沈括就曾批評過,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三論“文章之病”就說到:

    又白樂天《長恨歌》雲:“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與幸蜀路全無交涉。

    沈括也考證唐明皇行程,認為峨嵋在嘉州,與幸蜀路無關,然後得出結論說《長恨歌》也存在“文章之病”,但是沈括本人雖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但唯獨在詩歌方面並不算出眾,他對《長恨歌》的評價更像是一名“考據家”,屬於袁枚所說的“考據家不可與論詩”。

    詩歌源於生活,必須有所依據,正如袁枚所說“然太不知考據者,亦不可與論詩”,但又不能拘泥於現實,過於寫實會讓詩歌失去意境而如飲白開水般平淡無味,試想想,如果將李白詩的“兩岸”改為“南岸”,那麼您讀起來又是什麼感受呢?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南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20 # 瘋哥哥l

    如此說來,李白《望廬山瀑布》裡的“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是錯的。

    因為根本沒有九天,落九天實在是不準確。

    “欲渡黃河冰塞川”,這句也是錯的,而且錯的離譜。因為黃河雖然結冰,但是並不能完全結完,而且結了冰更好過河了。李白這樣寫,一點都不符合原則,也不準確。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蜀道難這裡的句子也是錯的。因為李白沒有經過考證就說四萬八,極其不準確,更何況,我們說的歷史才5000年,哪來的四萬八啊。

    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更是錯的離譜,真要是一萬個人往前衝,就是站著讓他殺也類似他一個人。

    詩講意境,在於佈景畫情,而中國字還有虛數、概數之分。比如說到“九”就是極大的意思,還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三也是個極大的數。

    此處的“兩岸”也可以這樣理解。

    另外,詩的意境是快,是爽,是一個大寫意,在如此之快的舟上,聽見猿叫,到底是哪邊叫的,一時肯定聽不真切,而猿聲是間歇和呼應的,就更難辨別了。

    提出如此想法,無非有兩點:

    1.凸顯自己厲害,比李白等古人還要厲害,以此抬高自己;

    2.就是一個學究,竟研究一些有的沒的,以此來彰顯與眾不同。

    所以,對於這樣的質疑,一笑了之最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堅持只用清水洗頭而不用洗髮水,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