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103347380

    袁是北洋統帥,又是清政府總理大臣,其權勢和威望無人能及,他既是前政府的重臣,後理所當然成為新政府的總統,全國領袖,內政外交,對上對下處理事情決策等都成熟恰當,又團結力量。袁鼎盛時期當上真正的有權總統,解散國會,鞏固力量,暢通實現自己能施政治國的想法。最後登基稱帝達到巔峰而衰亡。袁死後,無人能駕馭。段祺瑞本來是袁認可的北洋統帥,可他太剛,沒有老袁的恩威並施等等氣魄,威望比不上老袁。他與直系開戰北洋分裂被擊敗失去勢力。北洋其他人也類似。南方革命團伙都是草根,沒實力,思想極端,又狹隘,不成熟。如孫文,只知道推翻清朝,排擠清朝勢力和袁世凱,不顧實際,只想著自己當總統,不自量力。所以失敗,當不了全國總統。

  • 2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看了這個問題的幾個回答有點想笑,特別是置頂那個答案,是不是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並沒有迅速分裂,相反還比較團結。當時種種原因,繼承總統大位的是“外人”黎元洪而不是北洋系自己的人,為此,北洋系的人還找過段祺瑞要說法。其實,黎元洪當總統只是權宜之計,一方面為了符合《約法》精神(總統死副總統繼),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堵住護國軍的嘴。袁世凱的真正接班人是段祺瑞,段名義上只是總理,卻掌握著實權,成功架空了黎元洪。而且,北洋軍還是認段祺瑞這個老大的,並沒有分家散夥。

    北洋系開始分裂是從直皖戰爭開始的,而直皖戰爭可以簡化為段祺瑞與吳佩孚的矛盾。段祺瑞深知西南軍閥是個地雷,必須排掉,所以不惜從日本借款用於練兵,企圖用武力實現真正的統一,超越自己的前主公袁世凱。開始,戰事發展順利,北洋軍順利拿下湖南,並進一步兵指廣西。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事了——作為主力戰將的吳佩孚頓兵不前,罷工了。原來,打下湖南吳佩孚功勞最大,以為湖南督軍的位置非自己莫屬。不料,段祺瑞卻把這個位子給了親信張敬堯。

    吳佩孚與段祺瑞先是在報紙和電報上打嘴仗,後來直接發展到武力開撕,這就是直皖戰爭。段祺瑞信任的徐樹錚、段芝貴、曲同豐等人統統不是吳佩孚的對手,被打得灰頭土臉,特別是曲同豐作為吳佩孚的老師還被學生活捉,丟盡了老臉。戰爭的結果是直系崩盤,段祺瑞垮臺,北洋軍分裂。段祺瑞在臺上本來還能鎮住場子,維繫北洋軍一體,他垮臺之後曹錕與吳佩孚上臺,資歷不夠,不少老資格的北洋將領們不服氣,紛紛離心。

    袁世凱是1916年死的,段祺瑞是1920年下臺的,中間有4年之久,故問題說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垮臺,可能有些不準確。在中國做事情,資歷在很大程度上比能力更重要,段祺瑞的資歷和能力比袁世凱差一個檔次,只能勉強維繫北洋軍的統一。段祺瑞倒臺後,再沒人能鎮得住北洋軍那些老資格的將領,分裂難以避免。

  • 3 # 蔣糞憋不住你就過來噴

    都是與時代發展格格不入封建思想,斷送了大好前程。從老袁對待'二十一條'玩的計謀上,恢復帝制後,看到大家公然反對,還知道違背民意主動取消,沒有把兒子安排繼承者,最後,還知道羞憤而亡上,雖然不是東西,不過比蔣禿驢強的不知多少倍。蔣禿驢是既不具備老袁的威望,也不具備老袁的膽識,卻沒臉沒皮,對外軟弱,對內殘酷,媚日,懼日的思想,縱容了鬼子,使本來並未做好全面侵華準備的日本,突然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抗日戰爭發生是因為禿驢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軟弱引來了鬼子對國人的傷害,為了給兒子上位排除有能力的異己,到死都不三通,硬是造就出來臺灣目前這個怪胎,是中國到目前為止依然不能統一的真正罪人!先崇德,又貼蘇,又時刻妄圖與日苟合,到了後來又跪美,關鍵是都被人家像穿破的臭襪子一樣拋棄,簡直就是中國人的敗類。

  • 4 # 來今雨軒39655858

    從軍事、外交、政治、國家體制和體察民情對袁世凱來說都是輕車熟路,其他人只能望其項背。袁世凱靠李鴻章、榮祿等人的提攜走上清朝軍機大臣的重位,袁世凱靠小站練兵起家,給部下教育效忠個人思想,中庸之道用的好。權衡利弊和用人之道是袁世凱的中心思想。袁世凱從臨時大總統到終身大總統是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如袁不稱帝,袁世凱的總統應該是穩定的。袁去世後,北洋軍閥段琪瑞、馮國章、徐世昌、張勳、曹坤等不能說沒有駕馭能力,因為馮、徐、曹都當過民國總統,但和袁世凱比都沒有可比性!“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陷入分裂危機,在中外勢力公推之下,是袁世凱一面逼迫清帝退位,一面與革命黨妥協建立共和政府。效率極低的內閣讓列強環伺的民國險象環生,是袁世凱一人挑起重擔,頂住內外壓力,在爭吵當中拖著中國跨入近代,開創了中國民族產業的第一個黃金期。直到社會各界的勸進“民意”終於讓袁世凱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錯誤。袁去世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已成定局,只是由時間來決定。準確的說沒有人可以和袁世凱在北洋集團的作用相提並論!

  • 5 # 不安分2010

    北洋軍內部本來就存在馮國障和段淇瑞等不同派系,他們共同擁護袁為老大,袁很快死亡而沒有培養接班人,所以他一死,他下面的將領誰也不服誰,沒有一個新的老大統領整個北洋軍,北洋軍閥就此分裂成直系和皖系。

  • 6 # 九公子001

    國之重器,不可輕偌言,袁世凱的大總統是合法的,北洋新軍也是袁小站一手培養出來的,其他人的威望與能力,不足以震懾領導北洋政府。

  • 7 # 司馬PC

    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教官和士兵中,之後出現了5位總統、9位總理、30位督軍。

    在天津小站,袁世凱除了起用當年隨李鴻章來北方駐防的淮軍舊將外,又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派曹錕、盧永祥、王佔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並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而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被稱為"北洋三傑"。

    從上文中,你可以看到,在天津小站練兵時,這些人赫赫有名,什麼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徐世昌、唐紹儀個個都是清末民初的響噹噹的角色。

    袁世凱在時,這些人行事還左右平衡,思前顧後,雖然他們有一部分人也不贊同袁世凱稱帝,不過出來明確反對的,有反對,也不是很多,至少他們給袁世凱面子,也服袁世凱。

    袁世凱稱帝后,短短時間就失敗,然後袁世凱死了,北洋大樹到了,所謂樹倒猢猻散,北洋軍閥沒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段祺瑞能服馮國璋?馮國璋能服曹錕?於是大打出手,軍閥混戰。

    袁世凱的位置,別人還真的不好接替,因為他在時,他的威望能夠震住這些人,也可以把這些人拉到談判桌上來。袁世凱一死,其他的人威望沒有袁的高,是誰都不服誰,憑什麼某某能夠當總理,他行我也行的思想,導致事態惡化。

  • 8 # 小馬侃歷史

    不請自來,我是@我是賣報的小行家。

    先說說能力: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失去了統一的領導者,但其實當時並沒有迅速的分裂,而是由黎元洪級任了大總統一職,但是黎元洪說白了也就是個傀儡總統,真正掌握大權的是段祺瑞,他有最大的軍權,也有行政權,掌握著國務院。在北洋系自己的人看來黎元洪就是一個外人。為此,段祺瑞還被北洋系的人討要說法。其實段祺瑞也知道,如果自己站出來當總統,將成為眾矢之的。不服他的人會擰成一股繩與他相鬥,只能找一個傀儡當總統,這樣自己就會安全一些。這就是一個能力問題,除了段祺瑞,誰也沒有這個能力去服眾或者說服大多說人。就連段祺瑞,也很清楚這件事,因為西南軍閥,是不會服他的。所以他就找到了這個傀儡總統。

    所以後來的直皖戰爭,段祺瑞就很想除掉西南軍閥,就從日本人那借款練兵,企圖用武力實現真正的統一。當時,吳佩孚背後有曹坤支援,不聽段的命令,兩人矛盾越來越激化。1920年曹坤等直系軍政集團的部將們以反對段之心腹、西北籌邊史為由,悍然起兵犯上。段祺瑞整頓軍隊迎戰,自此,直皖戰爭爆發。北洋系也因此全面崩盤,段祺瑞垮臺,北洋軍也就此分裂成為了直、皖、奉三個派系,各自為政。

    再說說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

    其實小編認為的這兩個原因,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原因,只是在小編看來,兩者有一個時間軸上的區分,所以作為了兩個方面。北洋軍閥派系分裂成為了直、皖、奉三個派系,三個派系各自為政。這個時候就很難再有人能夠將三大派系再次集中掌握在手裡,三大軍閥派系,都想掌握最高統治權,誰也不服誰,所以這就是沒人能夠繼任大總統,北洋軍閥分裂的一個權力因素。

  • 9 # 史不知味
    袁世凱欽定繼承人。

    袁世凱臨終前在“金匱石室”裡留下繼承者人選名單,是黎元洪、段祺瑞以及徐世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則任國務總理。

    袁世凱當時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獨裁者,為何仍然倒行逆施稱帝?最後的候選人名單裡又為何沒有袁克定?袁世凱的“遺詔”公佈後,最為失望的當屬袁克定。

    袁世凱與黎元洪有著相似的經歷,皆是由清政府官員搖身變成中華民國最高層領導者,但是黎元洪並不屬於袁世凱的北洋體系,袁世凱留下“遺詔”讓黎元洪當總統是很出乎意料的事,但是我們細細想想的話,便會發現將死的袁世凱仍然具有優秀的政治權謀。

    袁世凱為何指定黎元洪為自己的繼承人?又為何放棄袁克定?

    當袁世凱宣佈稱帝后,以蔡鍔、唐繼堯為首的西南軍閥宣佈討伐袁世凱,發起“護國運動”。袁世凱最終迫於壓力,只好取消帝制,但是討袁風波並沒有因此停歇,同時袁世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他不得不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袁世凱首先淘汰的便是自己的兒子袁克定,袁世凱知道袁克定的政治能力,如果自己稱帝成功,北洋體系的人便順勢成為袁家的家臣,讓袁克定繼位自然沒有問題,但是袁世凱沒有成功,國體仍然是共和國,那麼袁克定必然沒有能力壓服民國官員以及國民。如果袁世凱強行讓袁克定上位,那麼袁克定的結局肯定會很悽慘。因此,袁世凱選擇讓袁克定從這個危險的政治漩渦裡抽身出來,這是袁世凱作為父親,最後為兒子袁克定所做的保護。

    但是,袁世凱又為何選擇黎元洪呢?這裡面是有講究的,黎元洪在武昌起義中被革命黨從床底下拖出來擔任軍政府都督,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又順勢成為副總統,黎元洪與革命黨有很深的淵源。當時全國都在痛罵袁世凱倒行逆施,北洋體系也處於風口浪尖,袁世凱為了平息政治風波,緩和南北雙方的政治矛盾,只能選擇讓南方革命黨能夠接受的黎元洪。同時,袁世凱也很清楚時勢,當時的段祺瑞手裡的權勢已經可以威脅袁世凱,更不用說黎元洪了。

    因此,讓黎元洪繼位,既能平息國民的怒氣,也能讓北洋體系繼續掌控話語權,可謂是最穩妥的方案。

    袁世凱去世後,北洋體系為何會分裂?

    袁世凱病逝後,他親手組建的北洋體系確實分裂了,可是說“迅速分裂”應該談不上。

    在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在表面上是北洋政府的當家人,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實際掌控北洋政府的是段祺瑞,當時北洋體系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家,北洋政府的政令,北洋軍閥也基本會響應。同時,當時華人因為袁世凱的稱帝事件,對北洋政府的好感度已經降到最低,南方革命黨的聲望則在逐漸增高,此時的北洋體系最好的應對措施是繼續抱團,用絕對的力量保證自己絕對的政治地位。因此,當時北洋體系裡實力最強的段祺瑞應該算是北洋各系軍閥認可的當家人。

    北洋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分家始於“府院之爭”。段祺瑞架空黎元洪,並對是否對德宣戰產生糾紛,最終黎元洪憤然辭職,馮國璋入京任代總統。段祺瑞仍然想繼續掌控北洋政府,可是這時的代總統馮國璋並不是空架子黎元洪,段、馮為爭奪控制權而繼續“府院之爭”,因為段、馮矛盾的加深,北洋體系開始分化,即分化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此時奉系也處於形成的過程中。

    北洋體系的分裂,從本質上說,是因為各系軍閥自持手中的軍權,試圖成為昔日的袁世凱。但是,他們又沒有袁世凱曾經的威信,畢竟北洋體系是袁世凱親手創立。他們曾經同屬於袁世凱的陣營,段祺瑞和馮國璋又是“北洋三傑”中的人物,更是誰也不服誰,即使段祺瑞是袁世凱指定的人。因此,北洋體系的分裂是遲早的事,更是必然的事。

    權力讓人迷失自己。

  • 10 # 無奈且向上

    袁世凱是民國初期,中國社會最具實力的人物,他以北洋軍起家,以竊取民國革命果實而登上了大總統的寶座,又倒行逆施做了83天的洪憲皇帝。

    按袁世凱復闢帝制的行為,可以想象他起初一定是以家天下做佈局,傳位兒子袁克定。所以在其北洋派中,袁世凱應該是在搞權利平衡,不會讓某個人獨攬大權。所以,當他去世後,在北約派中,沒有一個人可以撐起北洋軍的全域性。但因為全國一致的反對,袁世凱知道他的家天下是絕對行不通,所以沒有敢把大位傳給他的兒子袁克定,也沒有傳給北洋派的任何人。而是傳給了黎元洪。

    黎元洪是前清的遺老,武昌起義後被起義軍推舉為督政。是個南北方都可以接受的人物。而北洋派的段祺瑞作為總理,仍然控制著實際權利。這時的北洋派還沒有出現分裂。

    北洋派的分裂出現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後,黎元洪憤而辭職。這是副總統馮國璋任代總統,府院之爭在繼續,同是北洋派的段祺瑞和馮國璋開始出現矛盾。以馮國璋為代表的直系,和以段祺瑞為代表的皖系開始了戰爭。從此北洋軍分為直系,皖系和張作霖的奉系。

  • 11 # 猛哥V

    答案是沒有。所謂樹大猢猻散。

    北洋軍共有6鎮,其中5鎮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的班底。這些教官和士兵中,之後出現了5位總統、9位總理、30位督軍。可見,有多麼分裂。

    為什麼呢?

    先看看,小站練兵時,袁世凱都網羅了那些人。

    在天津小站,袁世凱除了起用當年隨李鴻章來北方駐防的淮軍舊將外,又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派曹錕、盧永祥、王佔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並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而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被稱為"北洋三傑"。

    都是一時之豪傑。

    從北洋軍構成看,高階軍官是袁世凱的心腹,下層士兵因為袁世凱搞來錢和槍支,只認他,不認別人。

    所以,袁世凱在時,只有他能壓制這些人,他一死,北洋軍就沒有了主心骨,迅速分派、分系。

    段祺瑞能服馮國璋嗎?馮國璋能服曹錕嗎?不可能,於是大打出手,軍閥混戰。

    歸根結底還是舊軍隊的弊端,沒有主義,只有派系。

  • 12 # 鳶飛九天2018

    其實在袁世凱沒死之前妄圖稱帝時,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大將如段祺瑞,已經不再對袁世凱唯命是從,並反對其稱帝的行為。而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及北洋政府雖然仍存在,但已分裂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軍閥。

    北洋軍之所以分裂為三大派系,不是沒人能夠接替袁世凱的位置,而是想接替袁世凱位置的人太多了,無論是段祺瑞,還是馮國璋、曹錕乃至非北洋系的黎元洪,都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威望,使眾人信服。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由於無論是袁世凱生前還是身後,北洋軍都未脫離基封建軍隊的本質,也就是“兵為將有”。

    袁世凱從小站練兵開始,就將北洋六鎮的軍隊視為私人軍隊,在練兵中,士兵需要大喊“吃袁宮保的飯,為袁宮保出力”,北洋六鎮只知袁宮保,而不知清廷。而袁世凱麾下的將領們自然也有樣學樣。

    袁世凱的麾下大將,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人,均視自己所率領的軍隊為個人軍隊,視自己所佔據的地盤為個人勢力範圍。袁世凱死後,雖然段祺瑞擔任了北洋政府的總理,實際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權,但他對直系、奉系的軍隊根本指揮不動。

    因此,當段祺瑞雄心勃勃的意圖武力統一全國時,最能打的直係軍閥吳佩孚卻認為段祺瑞賞罰不明,北洋軍閥內部爆發了直皖戰爭。可見,在北洋軍內部的各個軍閥派系中,無論誰佔據了中央政府,他們都不會真正聽從,只會以各自派系的利益為出發點,無論是直皖戰爭,還是兩次直奉戰爭,都是這種情況的最終體現。

    不改變“兵為將有”的軍閥模式,將軍隊真正建設成現代化的國防軍,即使袁世凱還活著,他也無法改變北洋軍分裂為各個派系軍閥的局面。

  • 13 # 史論縱橫

    當然有人接替他的位置,只是沒有人能夠控制住局面!

    袁世凱後期倒行逆施導致政局混亂

    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最不該死的壞人,袁世凱的死亡加速軍閥割據的形成。其實,就是袁世凱不死,也逐漸難以控制越來越複雜的局面。

    在袁世凱統治後期,針對共和體制和君主體制,袁世凱產生了猶豫,綜合各種考量,袁世凱認為,如果自己恢復帝制,則可保證袁氏永世富貴,如果繼續共和的話,袁家的後人將不在享受榮華富貴。

    這是袁世凱恢復帝制最重要的因素,袁世凱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私”字,先是將北洋新軍變成個人的私軍,後是想將整個民國政府變成自己的家天下,結果遭到了包括段祺瑞在內的諸多人的反對,最後袁世凱只能取消帝制,選擇南方革命軍和北洋軍閥都比較中立的黎元洪。

    袁世凱死後,加劇了北洋軍閥的分裂

    但是黎元洪繼位後,並不能擺平整個北洋政府與南方革命派的關係,尤其是皖系的段祺瑞作為在袁世凱後期已經可以分庭抗禮的存在,因此,當袁世凱選擇了黎元洪後,整個北洋軍閥是不服的。

    後來段祺瑞排擠走黎元洪後,皖系主導北洋軍閥,在對待南方問題上,段祺瑞和徐樹錚採取武力統一南方的政策。但是,段祺瑞能夠在北洋政府擁有話語權,主要還是靠政治影響力,北洋軍閥真正的軍隊都掌握在直系手裡(袁世凱就屬於直隸,整個北洋軍閥,其實也就相當於直隸軍閥),段祺瑞不心疼死在南征戰場上計程車兵,但是直系心疼啊,軍隊都是直系的。

    因此,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越來越大,於此同時在東北的奉系軍閥開始崛起,可以說,北洋軍閥分裂成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

    北洋軍閥的組織裂變性

    北洋軍閥之所以分裂,其實和段祺瑞和徐樹錚也有關係,當時段祺瑞為了南征,拉攏直系的曹錕、吳佩孚,為了使馮國璋就範,還拉攏奉軍入京,結果局勢越來越複雜,直系在馮國璋死後,曹錕和吳佩孚發動直皖大戰,導致皖系下野。

    然而直系卻再次發生裂變,出現諸如馮玉祥、孫傳芳等部,由於不滿直系的統治,奉系透過兩次直奉戰爭打進關內,但是奉系又衍生出張宗昌、林景林為首的直隸聯軍,可以說是,不但沒能統一,反而北洋軍閥越打越多。北洋結束的時候,像孫殿英、石友三這些不入流的人物都成為軍閥了。

  • 14 # 是阿維啊

    袁世凱,留給世人的第一印象似乎總是是“竊國大盜”這樣的字眼,正所謂“竊鉤者誅”,但袁世凱似乎又是那個不應該死的人,至少現在看來的確如此,因為他的逝世使得北洋軍閥迅速分裂成好幾個派系,並且各自為王,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十年混亂”的局面。那麼當時的北洋為什麼無人能夠“繼承大統”,成為第二個袁世凱呢?

    袁世凱去世的時候留下遺詔“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接任國務院總理職務”。當時袁世凱這份遺詔在出現以後,就引發了許多人猜測,也成為了後來北洋混亂的開頭。細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黎元洪作為一個外來者,卻繼任了袁世凱的總統職位,要知道當時在袁世凱的促成之下,總統之位已經和皇帝無異了,而作為他發家的北洋系只有段祺瑞一人被授予總理之位,這一點出乎意料,但毫無意義的一點是,手握重兵的段祺瑞是不會甘心當一個總理的,於是便有了“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開啟了中國近代史混亂的篇章,接下來是張勳復辟,然後便是馮玉祥的“北京政變”,緊接著就是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等一系列的軍事作戰,雖說其中出了好幾任總統和總理,但再也沒有一位能夠像袁世凱一樣“一言九鼎”的人物。

    其一,袁在世時專制太盛。袁世凱這個人無論是在治家,治軍還是治國方面都喜歡搞“一言堂”,他言即法則,這樣的做法導致了北洋軍中雖然有那些協統,但士兵們知道的還是袁世凱,像曹琨,張勳等人只能唯袁命是從。

    其二,北洋各將平起平坐。北洋的將領在袁世凱生前就以兄弟相稱,袁世凱去世以後各派之間的實力也差不多,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再加上袁在世時並沒有培養北洋的下一任接班人,所以當袁世凱推出段祺瑞坐上總理之位,各派並不服,等到後來府院之爭發生以後,就給了各派機會,北洋於是很快就亂了。

  • 15 # 一點點歷史

    北洋軍可以說是袁世凱一手創辦並發展壯大的,甲午戰爭後,由於袁世凱曾經協助北韓訓練新軍頗有經驗,加上維新運動的興起以及李鴻章等人的保奏,袁世凱於天津小站訓練新軍。

    北洋軍的發展壯大

    袁世凱親自招募了兩千餘人,加上淮軍將領胡燏棻已經在天津訓練過一年的4700人定武軍,組成了小站練兵的首批兵源。

    八國聯軍入侵時,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加入了“東南互保”並將新軍帶入山東,所以並未遭受戰爭損失,反而不斷壯大。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接替了他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職務,更有利於壯大自己的實力,直至1905年“北洋六鎮”新軍編練完成。

    後來的北洋軍閥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是這段時間被袁世凱重點培養的物件。

    北洋政府何時分裂

    袁世凱死後,非北洋派系的黎元洪接任總統,而擔任總理一職的段祺瑞實際掌握了北洋政府。

    雖然這時北洋政府看似穩固團結,實際上內部暗流湧動。

    對於北洋軍什麼時候分裂的,我看了幾個答案,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也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北洋軍閥的分裂應該是同為“北洋三傑”的馮國璋和段祺瑞的內鬥,二人資歷相當,實力相當,地位相當,又互相不肯遷就對方,雙方在政見上也有比較大的分期,馮國璋主張和平統一,而段祺瑞奉行武力解決問題。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確實缺少絕對權威的二號人物,段祺瑞雖然名義上是正統繼承人,但是各省督軍也都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加之國內和國際形式都非常混亂,所以北洋政府的分裂不可避免。

  • 16 # 夏有涼風61

    這個問題其實在袁世凱沒死就出現了北洋軍閥的貌合神離,袁世凱稱帝失敗,不僅僅是南方護國軍的反對,同時也遭到北洋系的“段祺瑞、馮國璋”倆實力派的迫壓,尤其是馮國璋聯合其他省將軍(軍閥)迫使袁世凱取消了帝制。

    袁世凱臨死之前託孤寄命的有四位要人是段祺瑞、王士珍、張鎮芳、徐世昌,還有太子“袁克定”也在病榻旁,袁世凱死前遺命是“約法”倆字,四位要人聽了很茫然和疑惑,於是袁克定說了金匱石屋,袁世凱點頭嚥氣。袁世凱死後大家開啟石屋一看,總統繼承人的名單上寫著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段祺瑞這個名字上原來寫的是“袁克定”袁世凱知道已經不是家天下的時代,把袁克定去了改成了段祺瑞。袁克定原以為繼承人是他,所以才說出繼承名單在金匱石屋,結果不是,這讓袁克定很抓狂,袁世凱死了,袁克定是最不傷心的一個。

    袁世凱死後,按金匱石屋遺令和《約法》,副總統“黎元洪”接任總統。當然這個總統是過渡性的傀儡總統,中央實權還是掌握在段祺瑞的手裡。黎元洪當上總統後不願意當傀儡總統,這樣黎元洪和段祺瑞就展開了權力之爭(府院之爭),以致黎元洪以總統權力免去段祺瑞之職,段祺瑞要利用張勳的復辟趕走了黎元洪。

    北洋軍閥的分裂實際上是,即黎元洪下臺後,軍閥“馮國璋”繼任總統後和段祺瑞這倆大北洋實力派的權力之爭分裂成的直系(馮國璋)和皖系(段祺瑞)。馮國璋繼總統位也是根據《約法》,因為馮國璋是副總統,黎元洪辭掉總統職位,馮國璋自然而然就繼任了總統,當時段祺瑞也不想讓馮當總統,無奈想來馮國璋在北京當總統總比在江蘇擁兵自重的好。馮國璋當上總統和段祺瑞的矛盾是弄到了非常尖銳的地步,本來地方軍閥們在袁世凱時期,和中央利益一致的命就奉行,危害到軍閥自身利益就不聽中央,基本已經各自為政,到了馮段的軍閥之爭加速了北洋軍的分裂。

  • 17 # 陳一逛

    袁世凱沒死,對手下各路神仙都控制不住!只是他威望甚高,蠢蠢欲動的人還在觀望和等待!動亂年代,擁兵自重,稍微遠點的地方就鞭長莫及,袁世凱也是靠陰謀上臺,人心並沒有完全在他那邊,他快死的時候控制力已經很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徐福真的是日本神武天皇嗎?有何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