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詩今詞

    寫詩為什麼是四句或者八句?為什麼一句詩是五個字或七個字?押不押韻又是誰說了算?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去思考過這些問題,這也是「格律」的事,而且這事還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格律」早從南朝流行「四聲八病」開始,就有點要浮出水面的意思,透過好幾代文人省略幾萬字的努力,才定下了這門規矩。

    你現在讀唐詩,細心就能發現早期像王勃李白王維等等詩人,都有不完全格律(半古半律)的痕跡,時間越往後就越標準化。如果要綜合格律內容評估的話,杜甫算得上是格律派正式的開山祖師,後人寫詩基本是按照這個路數,「詩聖」的名號就是這些粉絲們叫響的。

    現在寫詩要不要遵守格律?

    這事得看自己心情,寫格律詩當然要遵守基本格律,不然怎麼叫格律詩?不按格律寫那就當古體詩,會點押韻就行了。要是押韻還不會,那就寫現代詩吧。。空格分行總會了吧?

    不過有一點,要填古代詞牌的話,就不是簡單對上字數、押個韻的事,得按照詞牌格律來填寫。至於現在有人說自創詞牌的,我建議不要拿出來給別人看,凡人沒這等福分。

    怎麼看待格律?

    這本來沒有什麼好爭議的,「格律」就是一套規則而已,就像圍棋有圍棋的下法,象棋有象棋的下法,也沒見誰有過異議。

    有意思的是,唐代之後一直到近代,都沒人否定過格律的存在,到了今天,就成了不少人的眼中刺了。魯迅曾經想說,最不容易讓人接受的就是認知以外的東西

    再說個有趣的現象,格律一直以來都是口口相傳,為什麼?因為很簡單。可今天想學點格律,一查資料都是各式各樣的公式,一般人看得雲裡霧裡,連詩詞的門都不敢入了。寫書的人有沒有考慮過普通人的感受?

    總而言之,要神化「格律」我是拒絕的,想否定「格律」我也看不慣。畢竟詩寫的好不好,跟格律沒直接的關係。

  • 2 # 棕櫚樹66061677

    淺談一下對格律的認識,剛開始寫詩的時候,對格律一竅不通。後來慢慢有點懂了,有格律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賞心悅目。就像我們聽到的鼓點,有輕有重,有緩有急,節奏感強烈,震撼人心……

    其實,早在《詩經》《楚辭》中就出現很多對偶的句子。比如我們很熟悉的: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到了齊梁時期,駢文開始盛行。駢文也就是駢體文,以四,六為句,講究對仗。那時侯很多文人就自覺的運用了對偶句。這種風氣一直影響著當時文壇,格律逐漸得到了完善。

    到了唐代,正式提出了“八病”說,就為後來的舊體詩平仄打下了基礎。從‘四聲”’到“八病”盛行了之後,再把“四聲”二元化,分為平,仄。(上,去,入)兩大類。

    就這樣,從永明體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律詩真正有了嚴格的要求。終於把舊體格律的形式定了下來。

    現代人寫舊體詩詞,其實應該按格律來寫。這樣寫出來的詞句會充滿韻律。讓人讀起來更加心曠神怡。

  • 3 # 行雲牧歌

    最早古詩詞是沒有嚴格的韻律要求的,但我們通讀就會發現,其實已經具有一定得韻律,隨著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了固定的格律要求,那是因為這種格律詩詞,抑揚頓挫間,更具一種美感,賞心悅目,意境與語境得以完美融合,呈現出獨特的藝術表達,所以今人寫格律詩也應遵從格律要求,但我卻是贊同因為發揮的需要,允許個別字的出格,不必拘泥於死律,因為古人也是常有出格變體的呈現。

  • 4 # 張春龍

    我認為,今人寫詩詞,如果要求平仄,則難成意境,如果不押韻不對仗,則缺乏美感。所以,今人寫詩,意境,押韻,對仗與語言精美則是必不可少,方才叫詩。

  • 5 # 月色書香

    我以為毛澤東同志的意見是中肯的,格律太束縛人了,只要押韻,不拗口、流暢,更不必因格而傷義。傳統文化也有一個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 6 # 丫JL

    音韻格律有助於吟,也有助於唱。現在寫古詩應更注意內容,詩言志。注意有詩的意境,函蓄等。語調上順口,不繞嘴就行了。

  • 7 # 北雪BX

    所謂認真,就是在講究遣詞造句的同時,要講究一下韻律和平仄。詩詞中,每一種形式,韻律都有其規律,研究一下,不是特別難。當然,只要認真對待了,依據語境需要,有時也不一定完全拘泥於“死定”的東西。意對韻不對、特別是平仄稍出點格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些名詩詞也出格。

  • 8 # 享之1997

    為了使聲音悅耳動聽,音樂家們根據聲音的七個音節不斷地探索那優美的旋律,為了使詩詞讀起來順口動聽,詩人們根據漢語的四個聲調不斷地探索那悅耳的韻律,這就是所說的詩的格律。

  • 9 # 幽冥妃子

    古代寫詩沒格律,有很多佳作。到唐代詩得到盛行,慢慢朝格律發展,特別是到唐朝後期,才講究格律,達到髙峰,也到了瓶頸。格律詩限制很大,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也有很多詩出律了。

    故此到宋代就興起了詞,也盛行了很長,當然也有人作詩。故詞牌名多了是,幾乎也到了瓶頸。

    元代就興起了曲,佔居了主流,詩和詞也有人寫,沒唐宋繁榮。

    到了清代雖然傳承上面文化,卻又興盛對聯,又稱楹聯,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到那裡有人出對,有人對對,其樂無窮。當然對聯並非古時無,用朝也有,宋也有,只是沒清盛行而己。

    到現代散文詩佔大比例,對格律詩沒怎麼學,沒怎麼在意。就算寫,大多也是仿古寫,真正有好格律詩是毛鱗鳳角了。誠然,格律詩是中華之魂寶,但限制也太多,大眾不怎麼喜歡。喜歡隨興而作,大家能懂就行。格律詩要求隱誨,慢慢品位,有多少人在這上面浪費時間呢,還不說平仄,韻,粘,聯等等。

    所以,敝人認為大眾創作隨心所欲好,至於文明文化(格律詩)由學者傳承,願意學的人也可以學,也可以發揚光大。

  • 10 # 四季的人

    誰說以前詩詞不講格律?只是普通話與方言的發音不同而已。

    因方言的因素,許多詩詞看似都不符合今天普通話的韻律。

    其實都是尊行了一定的韻律。

    有古韻律,有中華新韻。

    個人認為,古韻因方言的差異,有點難記。還是用新韻比較實用好記。

    再說詩詞押韻,只是一部分的要求,關鍵是詞句優美,寫的有一定的道理。以簡單的形式,寫出一個時代,一些自然現象的哲理。

    散文式的詩又不一樣了,沒有什麼韻律可言。

    好象歌頌的,都人是間至理。

    是否真的如此???有幾人能做到,只有“自然”,沒有感情色彩的真理?

    沒有感情的詩,還叫詩麼?

    但絕不是染上什麼色彩的東可西,才叫詩。

  • 11 # 知一國學

    我們今人寫詩填詞可以不非要講究格律,但一定要懂格律。

    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

    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魏晉詩歌都屬於古體詩,一直到南朝齊永明之前所有的詩都是古體詩。這一階段的人作詩不分平仄,也不講究格律。

    近體詩

    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自南朝沈約等人的四聲論開始風靡大江南北後,人們就逐漸開始重視詩歌中的四聲、平仄了。但是幾遍詩壇大部分逐漸重視格律,仍有一部分詩人喜歡創作古體詩,比如李白。

    聞一多先生曾說:寫詩填詞就是帶著鐐銬的舞蹈。

    在我看來,我們想要寫出高境界的詩詞,可以在透過格律詩來練習,然後再過渡到古體詩。

    打個比方,武俠小說當中寫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但是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必定都是經過手不離劍地訓練的。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玩的手機遊戲能推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