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園小周尋鮮
-
2 # 一個好人149185133
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已故明星梅豔芳的母親每月二萬五都不夠用,但中國農村有一些老爺爺奶奶們每月一到二百省著花也照樣過日子!
-
3 # 上杭隊長
第一點,按照現在的情況,如果在農村的話,你手頭上有個30~50萬應該不會感到焦慮。
第二點,銀行定期存一部分,支付寶放一部分。權益類資產買一部分。
第三點,60歲以後應進行健康的養生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
-
4 # 物道天元
都六十哉了外緣化解不了本源的條合之性。錢僅是一種虛擬的物品,人類愚俗的嗜錢如命,事實上錢什麼都不能卻被人類虛擬成了移花接木的換取,這樣上層建築就可以掌控萬物,至使百姓哀哉痛哉。
-
5 # 古乙丁三雨58285645
這個問題很特別
首先、有多少錢才能不焦慮。這個因人而異,得看每個人的日常開銷水平,至少得有個三十萬吧,年紀大了,身體很容易出現問題,有一定的錢在身上,心裡多少有個保障。
其次、對於存的錢不用該怎麼處理。
2、不怕麻煩的,就去銀行談一個收益滿意的定期理財。銀行的存款相對風險較低,比較適合年紀大的人。
3、如果是懂股票,文化水平高的,可以講資金分成幾部分,一部分存入定期,作為保障;一部分買一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再有一小部分,可以玩玩股票(當然這裡還是建議小部分錢,股市畢竟有風險)說不定還能賺取高收益呢。
最後,我覺得年紀大了,有錢還是應該自己多享受享受,讓自己過的好一些,一是為自己,二也是為子女。子女看到老人過的好,心裡也會少一些擔心。
-
6 # 人間客呢
老了要多少存款才能不焦慮?
這要看每個人的生活水平是什麼樣的吧!要看你生活城市的消費水平。要看你子女對你孝順的程度啊!這具體的金額真說不準。除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還有等你真到了60歲,消費和現在早就不一樣了,社會變化的也快。
要多少存款,看你想自己老了要什麼程度的生活質量。假如,你是想老了想到處旅旅遊,經常出去玩玩等,那這時存款多點好。還是隻想在家過過美天跳跳廣場舞,做做飯,帶帶孫兒等!那你就可能要不了多少存款。
我覺的最主要的是要看家庭的經濟清況和兒女的孝順程度和家庭狀況!
至於存的錢不用要怎麼辦?我就想說為什麼不用呢?年輕時為兒女操勞半輩子,老了為什麼不用這些存款好好安向晚年了。畢竟,你老了,過的好,大部分子女還是開心的。
如果實在不想用的話,你可以用錢來疼愛子孫,或你想幫子女的話也可以。當然,你也可以做善事,捐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了話,不要為子女操太多的心,該玩玩,該吃吃。
但大多父母還是會為自己的孩操心啊!可能這就是父母的偉大吧!
-
7 # 平凡的世界JL
60歲的話有多少存款能不焦慮?
60歲身體各方面都會每況愈下,各種意想不到的疾病可能會不期而至,那麼到底有多少錢才不焦慮呢,那隻能說越多越好,1000萬現金肯定不會焦慮了,什麼保障都有了。可問題是我們大部分是普通人,沒有這麼多錢,那到底要多少才能不至於焦慮呢?存的錢不用要怎麼辦呢?
就我個人而言,要儘早為為養老做準備,年輕投資好的地段房產,固定租金也是老後的生活保障,萬一有大病,可以賣套小公寓,而不是等到老了沒有能力了才去考慮這些問題。
如果已經60歲才考慮這個問題,不考慮有孩子的情況下,能做到以下方面也基本不憂慮了。
1. 自住房無貸款
3. 手上有存款50萬以上。(如果房產夠的話,還是留些資金,平時買些銀行穩定收益的理財產品)。
4. 有不少於100萬的大病醫療保險。
5. 子女孝孫,子女獨立生活無負擔。
-
8 # 廣東九弟
人老了就不是存不存款的問題了,安全感已經不在是錢了,有家人的陪伴,孩子的孝順,身體健康,有些小愛好,種種花,養養魚,
回覆列表
我雖然沒有親身體驗過60年代後生活點滴,但我爸是60年代出生在農村的農民,他們這輩人真很辛苦,勤奮,節約。經歷過我們國家1959到1961年三年的大饑荒生活,後又經歷我國是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們這一路走過來真的很不容易,
我小時候也常聽我爸給我說起他們那時候一路走過來的辛酸與艱苦,等我知事後,我爸媽生活點滴我都看在眼裡,有時也不經意間流了眼淚。
好了,現在我們回正題吧,我個人建議,出生在我爸那代的人錢不是重要的,有一部分存款為自己以後養老能夠維持日常生活他們就知足了。他們這輩人的想法就是多做點農活補貼家用,一天不做農活他們就覺得不自在。至於錢多錢少在他心裡夠花就行,而真真讓他們焦慮的是有沒有農活要做,遠離家鄉的子女有沒有經常打電話關心他的身體,陪他們談談心。這才是對他們這代人的最大的回報。
總而言之,生活這代人的心酸苦辣,我們這些做子女的要學會關愛自己的父母身體狀況,孝順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眼裡你給再多錢也等不上你對他的關懷,他們所擔心的就是生你養你把你拉扯長大,而你卻不但不關心他們,反而讓他們更擔心你,才是對他們最大的焦慮。所以在此,農村小周希望看到這遍文章後,要多關心多孝順自己父母,就算父母對於錯,在你們子女眼裡父母就沒有錯可言,要學會遷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