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dolf860

    有兩個:種族優越論和生存空間論。另外,透過高福利爭取工人階層,透過軍火工業爭取大資產階級和軍官團的支援,基本實現全民族統一戰線

  • 2 # 螳螂先生a

    美國發動戰爭,不也說被侵略物件是邪惡的麼,只有美國最正確,放眼世界,美國覺得他就是完美,啥啥都對,其實那可能麼?但凡有點腦子都不會相信他的鬼話,無非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準確點說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內資本家的利益!

  • 3 # 米粒閒聊

    希特勒在上臺前後,不斷地重複著德國是《凡爾賽和約》的受害者,該和約對德國人民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所以,必須撕毀、推翻《凡爾賽和約》,而希特勒本人要做的就是要撕毀《凡爾賽和約》。這使德國人民在意識中,就有了希特勒所做的都是為了德國人民,重獲公平、公正的待遇,甚至包括戰爭在內。但是,在戰爭之前希特勒在公開場合的演講中,均大談和平,讓國內外的聽眾感覺他是位和平主義者。而在開始侵略戰爭前,用各種言行表明德國是被迫才進行戰爭的,也就是將戰爭責任推給對方。

    1939年9月1曰入侵波蘭前夜,8月31日21:00,德國廣播電臺廣播了希特勒對波蘭的和平建議(但是希特勒根本就沒有向波蘭提岀這個建議),並且使德國人民相信波蘭拒絕了希特勒大度的和平建議。並且在當晚,還製造了波蘭軍隊攻擊了德國邊境的電臺的假象。就這樣,受了騙的德國民眾能不支援他們的元首,發動一場反擊性質的戰爭嗎?因這場反擊的戰爭,英、法兩國對德宣戰,德國與英、法交戰,是理所當然的行為。但是,希特勒在波蘭戰役結束後的1939年10月6日,還是在國會發表了對英、法的和平呼籲的演說(這其實是,希特勒在為對英法作戰爭取時間),再次表示自己不想與英法發生戰爭,如果在未來發生了戰爭,也是英法的責任。而對中立國的挪威、丹麥、比利時,荷蘭等國的入侵戰爭,均採取了一個模式——這些國家即將受到英、法兩國的軍事入侵,並以此威脅德國,德國的行動是為了拯救這幾個國家。對蘇戰爭,則是指責蘇聯對德國進行了破壞、恐怖和間諜活動,並且蘇聯的全部軍隊從波羅的海到黒海的一條漫長的戰線上,因此威脅到了德國。而對美國宣戰,是因為美國多年來的對德、意兩國的挑釁。

    綜合以上的德國發動戰爭前的理由,可以看出德國是被迫發動戰爭的,希特勒本人,主觀上是不想要打仗的。這還體現在他於1945年4月29曰,也就是在希特勒即將結束生命前一天,他的政治遺囑中:“說我或者任何其他的德國人在1939年要戰爭,是不真實的。需要和煽動戰爭的,完全是那些猶太血統的或為猶太人利益服務的國際政客。”到了生命的盡頭了,希特勒還將他發動的戰爭的責任,推給對方。而就在他發動入侵波蘭戰爭之前,他對高階將領說到“勝利者在事後是沒有人問他當初說的是不是實話的。在發動戰爭和進行戰爭時,是非問題是無關緊要的,緊要的是勝利。”這證明了,希特勒在發動每一場戰爭前,所提出的理由,都是為了欺騙德國民眾的,好使他們支援這些戰爭,主動的去充當炮灰。

  • 4 # 養條小狗很後悔

    德國人有那麼傻麼?會聽一個人忽悠!

    世界公認德國人理性務實,不會人云

    亦云聽人擺佈,與其說是受希特勒了

    鼓動,不如說是希特勒代表了相當的

    民意。

  • 5 # 世紀佳緣VIP使用者

    1939年8月31日晚上10時,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說,“無數的波蘭人侵入德國境內,在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波蘭的正規軍攻擊了格萊維茨電臺”。德國民眾民主主義被挑起,

    於是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用了不到一個月就佔領整個波蘭,太快太順利直接導致希特勒野心膨脹才敢於擴大戰爭導致二戰。

  • 6 # 叫我李能軍

    這是因為德意志人民對於領袖的信任。當時希特勒透過擴軍的方案,成功讓之前因為經濟大蕭條而飛快倒退的德意志人民們吃上了麵包。然而之後,希特勒辜負了人民的期望。

  • 7 # 風雨兼程170983658

    一戰後的德國在國際上遭受到了巨大的恥辱,戰爭的破壞和經濟的蕭條,加上當時德意志民眾的思想還處在保守和懦弱的政治文化傳統中,普遍具有種族優越性,拒絕普遍平等倫理,很多德華人失去了對事物的判斷力,他們開始埋怨世界秩序的不公平,凡爾賽和約更使得德國民族主義復仇情緒激化,但是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民主卻控制不了國內出現的危機局面,處於在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中的民眾渴望鐵腕人物的出現,只有在此刻希特勒的民族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希特勒上臺後的主張和策略使得國內的失業率大大降低,國民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因此希特勒得到了民眾特別是中等階級或者說是小資產階級的社會集團的廣泛的擁護。

    在當時的德國,權勢階層即壟斷資產階級利益因凡爾賽和約大受損失,並引發了他們的政治危機,使得壟斷階級無法按照正常的方式來統治,迫切需要具有煽動群眾能力、能夠軍事準則強、用戰爭手段解決他們當前危機的代理人——希特勒以及其納粹黨。因此,希特勒的上臺同時也是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在政界的勝利,壟斷資本家構成的德國法西斯權勢集團是希特勒獨裁的主要力量。

    一戰後德國社會危機嚴重,秩序混亂,對德國統治者運作產生巨大影響,處於民族優越性、復仇情緒和現實的逼迫,他們開始希望透過戰爭復仇並侵略擴張,企圖轉嫁危機,希特勒受瓦勒受瓦格納和德國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其本身就具有高昂的民族主義、英雄主義思想,加上希特勒的政治理念和煽動、蠱惑群眾的能力,以及其要把德國引入侵略戰爭的野心與德國統治階級不謀而合,因此希特勒只是德國統治階級發動二戰的政治代理人,德國整個日耳曼民族的復仇情緒和種族優越性,以及希特勒所代表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轉嫁戰爭危機和侵略擴張要求才是希特勒發動二戰的主要原因。

    關注軍情,請多多關注風雨兼程!

  • 8 # 渝採風

    他根本就不需要騙,一戰後的“彩虹行動”就預示著二戰遲早會爆發。

    誰都知道一戰德國軍隊不承認自己是戰敗的,所以二戰中那些年輕士兵的父輩大多都是這些一戰老兵,再加上納粹的鼓動和宣傳,這些年輕人很正常的就接受了這種戰爭思想,從而在德國退出“凡爾賽合約”後的擴軍中成為新的德國國防軍中的一員。

  • 9 # 牛扯蛋

    如果希特勒消滅了俄羅斯,全世界也就沒有紅色政權,也就沒有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也就沒有冷戰,全球統一一個意識形態

  • 10 # 樂不思蜀lu

    當時的德國被西方團團圍困!這個現實決定了德國民族主義者和工人階級反抗地區壟斷的侵略達成了高度一致。希特勒煽動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的情緒,並且取得了廣泛的信任。歸根結底還是一戰之後整個西方對德國報復性侵略所致,這是二戰的根源。希特勒只是推波助瀾加劇了世界矛盾!

  • 1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我就簡單一點回答,把希特勒1939年9月1日的廣播和演講照搬過來,藉此看看希特勒是怎麼說明自己發動戰爭的理由的。

    首先肯定是一通推卸戰爭責任的謊言,希特勒是這樣說的:

    諸位知道,我曾一再做出努力,爭取在奧地利問題以及隨後的蘇臺德地區,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等問題上透過和平途徑澄清事態並取得諒解。但是一切都歸於徒勞……

    在我同波蘭政治家們的互換中……最後我提出了德國方面的建議……

    整整兩天,我和我的政府在等待著,看看波蘭政府是否方便,能夠派遣一位全權代表前來,但是,如果把我對和平的熱望和我的耐心當做是軟弱或者甚至是膽怯的話,那就看錯我了……我再也看不到波蘭政府有任何誠意同我們進行認真的談判……

    昨天夜間,波蘭正規軍已經向我們的領土發起第一次進攻,我們已於凌晨5時45分起開啟還擊。從現在起,我們將以炸彈回敬炸彈。

    但我們都知道,波蘭軍隊對格萊維茨電臺的進攻其實是德國自導自演的大戲。

    當然,德國民眾對於戰爭剛開始的感覺是麻木的,在接連取得勝利尤其是閃擊法國成功後,一種可怕的熱情和自信便迅速在國民心中升騰起來。

    最後說句實話,民眾往往只有選擇是否用國內革命結束戰爭的權利,而沒有一開始就拒絕戰爭的權利。

  • 12 # 窺球

    希特勒發動了第2次世界大戰,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他是靠什麼來騙取德國民眾的支援呢?1、由於一戰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軍事等各方面的限制,希特勒認為德國吃了虧,便煽動德國民眾對“和約”的不滿情緒,從而追隨他重建德國軍隊、為收回“減少”的土地和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戰。2、希特勒的種族歧視政策這一反人類的民族觀,以為德國耳曰曼民族是優秀民族,別的民族為劣等民族,便號召德國民族消滅別的民族。由於這兩大理由騙取了德華人對希特勒的支援,他便發動了第2次大戰,造成傷亡五千萬人的巨大損失。奉勸一切好戰者止步,各華人民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鬥!@胡錫進@央視網

  • 13 # 軍武最前哨

    此處用“騙”來表述希特勒爭取到的民意支援似乎並不恰當,筆者以為使用“煽動”似乎更為貼切。而這一幾乎貫穿希特勒整個政治生涯的詞彙(煽動),也是他德意志第三帝國短暫輝煌的最基礎保障。

    在很多關於希特勒的文獻資料中,有一項技能始終會被提及:演講。他喜歡演講也善於演講;當然,希特勒的演講無一例外都充斥著帶有強烈民族主義的法西斯色彩,但也正是這種激進的演講為他拉攏了一大批忠實的擁躉。

    在具體到民眾間的政治宣傳上,希特勒最喜歡以剛剛結束且德國戰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例證出發點;比如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波及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蕭條”,希特勒就將其歸咎於魏瑪政府的無能、德國接受《凡爾賽和約》的惡果。

    希特勒上臺之初,德國由於受一戰和經濟危機的影響整體乏力:經濟衰敗、失業率居高不下、部分民眾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都無法妥善解決。而這些密切關係到民眾生存的問題也給希特勒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於是,納粹政府利用手中的權力強制進行經濟改革,在此期間施行了兩個提振經濟發展的“四年計劃”並使德國經濟自一戰後首次迎來複蘇。多領域大型工程的實施和鼓勵婦女專心持家的政策解決了無業男性的就業問題;希特勒上臺僅三年就基本上解決了德國六百萬人失業的困局。

    這一系列的舉措也讓希特勒有能力兌現當初對德國民眾許下的承諾:讓德國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麵包;同時也極大的提升了民眾對其的支援。

    另外,德國在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和約》大大削弱了自身實力,尤其是在軍事方面:陸軍和海軍被嚴格限制、空軍直接不允許設立;坦白而言,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種羞辱;因此,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和約》擴充軍隊基本上是符合德華人的國家意志和民族感情的。

  • 14 # 王春來342

    一戰的結束,交戰雙方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德國不但把佔領的別國領土如數歸還,還需要向戰勝國做出鉅額賠款。希特勒執掌德國政權後,向國民灌輸德國在一戰結束後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從而激起德國民眾對其它國家的仇恨。

    希特勒在宣揚一戰中德國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同時,鼓吹日耳曼民族高貴論,其它國家民族不配佔有土地和資源,只能給德華人當牛做馬,在希特勒的煽動下,德國民眾精神處於亢奮狀態,二戰中,德國法西斯給多國造成嚴重的傷害。

  • 15 # 超然視野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沙俄因國內革命退出和美國的加入,迅速迫使德意志帝國的投降,戰後戰勝國對德國進行了戰爭罪行的清算!將德國大量的在普法戰爭以後獲得的土地歸還給周邊各國,並被要求支付鉅額戰爭賠款!同時為了杜絕德國再次發動對周邊的戰爭,將德國的海空軍徹底解散,德國只能保留一小部分陸軍以維持國內安全!還將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悉數沒收劃歸英法等戰勝國所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非德國全線戰敗後的徹底投降,但與全境被佔領沒有任何區別,從德國的精英階層來看,嚴苛的戰後處理措施本身就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各國的戰後重建及捆綁在戰敗國身上的戰爭賠款收益,讓很多國家經濟發展背離了正常的發展規律,然而產能過剩問題只是被掩蓋而未被消化,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爆發了波及全球的巨大經濟危機,此次經濟危機造成了重大的經濟大蕭條,德國也沒有幸免!

    經濟危機造成的經濟蕭條讓本就不滿二戰結果的德華人的不滿情緒進一步升級,而此時的法國為了從財政收入銳減的德國獲取戰爭賠款,又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這直接導致了德國戰後政府的下臺,隨即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黨,大肆宣揚民族仇恨、種族主義和渲染不滿情緒!

    從而納粹政黨成功的執政德國,納粹政黨上臺後一方面以經濟危機為由停止支付戰爭賠款,另一方面引導國家投資一些大型基礎建設專案,德國經濟迅速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這些經濟成就成了深受迫害情緒影響的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的信任與崇拜!

  • 16 # 冥蝶讀書

    1939年7月底,但澤危機愈演愈烈。希特勒要求波蘭交還但澤走廊,被波蘭拒絕了,英法站在波蘭一邊。

    二戰後有人回憶當時的情形,談到自己和朋友們的感受:“到處都在流傳戰爭馬上就要來的訊息,但我們並不過分擔心。我們相信,希特勒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人,他會盡一切努力來和平解決問題。”

    當時德國民眾普遍害怕戰爭,尤其是跟西方大國的戰爭,不過希特勒有辦法煽動民眾的仇恨,來獲取戰爭支援。

    一、煽動民族主義

    反猶情緒、反波蘭情緒、反斯拉夫情緒,在德國民眾中一直存在。希特勒所做的不過是點了一把火,隱藏在民眾內心的這些情緒很快就燃燒成了熊熊烈火。

    希特勒將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德國民眾所遭受的生活困難,在宣傳時都歸罪於猶太人、波蘭人和斯拉夫人。

    在希特勒口中,猶太人是叛徒和剝削者,波蘭人是劊子手,而斯拉夫人則佔據了本屬於德意志人的良田。

    希特勒一直強調德意志人是“優秀種族”,被猶太人、波蘭人、斯拉夫人這些“劣等民族”給拖累了。

    希特勒在宣傳時,無限放大其他民族的缺點和他們對德國造成的傷害。

    一句話,德華人之所以過得不好,都是其他人的鍋。民眾雖然害怕和英法開戰,但是他們卻普遍認為應該“教訓”波蘭人。

    二、用勝利證明自己的正確

    從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區開始,希特勒就在不斷冒險,他就賭英法不會有實際行動。

    希特勒的運氣很好,後來干涉西班牙內戰,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進攻波蘭,英法都沒有采取實際行動阻止,他賭贏了。

    這些勝利強化了他的英雄光環,在德國民眾心中塑造了一種偉大正確的光輝形象。

    打敗法國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德國的英雄,無數人想要為他獻身。

    西線的巨大勝利不僅洗刷了凡爾賽的恥辱,更是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回報。

    德國民眾多少分享到了從佔領地榨取的利益。除了戰略物資,德國士兵會將掠奪到的東西源源不斷寄回國內,讓普通民眾享用到那些勝利果實。

    這些東西都是誰帶來的呢?當然是在“元首的領導”下才有的。

    三、用絕對權力來控制

    希特勒遭受了多次來自內部的暗殺,說明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跟隨希特勒,不過希特勒打敗了所有內部反對力量。

    1938年的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希特勒打擊了軍隊的權力,分化了軍隊的領導。這次事件後,作為德國最強大的權力集團,德國國防軍已經成了希特勒的工具。

    在進攻波蘭之前,國防軍由於擔心爆發戰爭,想把希特勒換掉,但缺乏領導核心,他們不得不放棄計劃。

    反而是一個木匠獨立操作了一起暗殺事件,不過由於希特勒提前離開了會場,逃過了一劫。

    希特勒透過遍佈全國的黨衛隊和蓋世太保嚴密掌控著德國,在這種嚴密的控制下,民眾很難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斯大林格勒失敗後,希特勒的英雄形象已經坍塌,民眾對戈培爾的宣傳也已經不再相信,但是在黨衛隊和蓋世太保的嚴密控制下,民眾只能繼續充當希特勒的炮灰。

    總的來說,希特勒深諳德國民眾的心理,他利用有效的手段煽動民眾的情緒,再給予一點勝利的甜頭,將德國民眾綁上了戰車。民眾其實是很短視的,只顧眼前利益,他們既然享受了希特勒給的甜頭,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 17 # 五班長

    希特勒騙取民眾的支援,從而發動戰爭的理由有三個,1、迎合民眾對一戰後被迫簽署的《凡爾賽和約》,表達強烈的不滿。2、給予民眾看的見、摸的著的實惠。3、使民眾相信,德國已具備推翻《凡爾賽和約》的軍事能力。

    儘管一戰的戰場打的十分慘烈,但並沒有波及到德國國內,德國是輸在後勤保障上的,所以並不服氣,《凡爾賽和約》的簽訂,讓德國損失了八分之一的土地,激發了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再加上天才演說家希特勒的扇動,讓這種情緒一發不可收拾,奠定了發動戰爭的民意基礎。

    經濟的恢復又讓德國變的狂妄起來,並不是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有多麼好,而是英、美從自身的戰略考量,不願意看到法國一家獨大,所以給予了德國從礦產、金屬、技術到資金的大量援助,特別是美國的“道威斯計劃”到“楊格計劃”,貸款給德國達幾十億美元,德國拿著這些錢,大肆發展軍工企業,大搞基礎建設,修建高速公路、鐵路,然後改善人民生活。希特勒任國家元首後就承諾,要讓每家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麵包,結果他做到了,要讓每個人都有工作,也做到了,高工資讓婦女在家照顧丈夫、孩子,又做到了,所以贏得了民眾的支援,不過希特勒壓根就沒準備還這錢。

    一戰並沒有摧毀德國的軍工企業,《凡爾賽和約》只是讓其發展受到了限制,德國將軍工企業化整為零,一旦戰爭需要,即刻可以化零為整武裝部隊。部隊人數開始也是有限制的,國防軍不能超過10萬,可10軍人最低階別的都是士官,沒有普通軍人,遍及全國各地的民間軍事俱樂部,實際上就是經過訓練的兵力來源,不能組建空軍,德國也有辦法,他們大力發展民間的滑翔俱樂部,青少年飛行俱樂部,這些都是空軍的雛形。從1935年起,希特勒就開始擴軍了,先從10萬擴充到30萬,看看沒什麼反應,希特勒的擴軍步伐逐漸加大,有了強大的軍隊作保障,民眾的支援率也就空前高漲了。

    《凡爾賽和約》簽訂時,時任法國軍事顧問的福熙元帥曾預言,“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戰”,這確實被他猜中了,即使沒有希特勒橫空出世,也會有第二、第三個“希特勒”出現,這場戰爭註定是避免不了的。

  • 18 # 琅琊利劍

    希特勒也不算是欺騙了德國民眾,只是希特勒組織德國民眾發起了對現實生活不滿的運動。當時的德華人其實對英法等部分國家恨之入骨,原因就是因為在一戰時期,由於德國的戰敗,法國,英國這兩個國家對德國的過分壓榨,致使德華人常年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生活中,吃不飽,穿不暖,無論怎樣工作,生活都毫無希望。

    還記得當年的《巴黎和會》嗎?正是這一次會議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這是在一戰時期戰勝的一方——協約國集團為締結合約而召開的,當時有27個國家參加,不過蘇維埃俄國沒有被邀請。這次會議實際操縱的是有三巨頭之稱的美國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表面上這是一場為了建立世界永久和平的會議,但卻是一場分贓會議。

    因為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西線的主要戰場,大約有500萬法國軍民傷亡,再加上德國和法國兩年曆史上的仇恨,使得法國提出來的方案非常具有復仇的意味,所以法國希望可以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國。

    德國投降之後,法國軍隊迅速佔領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城市魯爾工業區,使得大批德國居民無家可歸,而且法國還把魯爾工業區生產的煤炭透過鐵路運輸到法國。為了對抗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了罷工,不過卻有兩百人被法國處死。

    法國的克列孟梭提出要象徵性的懲罰德國軍國主義,包括德國皇帝,使得德國再也無法回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同時法國還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建立了萊茵非軍事區,甚至要在兩國之間建立一個萊茵共和國作為緩衝國。

    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進行賠償,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軍力削至很低的水平,因為這些苛刻的條件,使得克列孟梭獲得了“老虎”的稱號。

    另一方面,許多英華人也在戰爭中喪生,所以英國也希望可以嚴厲懲罰德國。不過英國首相喬治認為法國的主張太嚴厲,所以為了平衡歐洲各國的勢力,避免任何一個國家強大,同時也為了避免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所以只要求削弱德國的軍力,以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當然也要求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同時還幫助德國恢復經濟。

    巴黎和會之後,各國之間的利益得到了暫時的意志,但是在凡爾賽體系之下形成的新國際秩序,卻並沒有為各國帶來真正的和平。

    當時德國戰敗的訊息傳來,希特勒還因為眼睛受到毒氣的傷害而在療養院治療,誰也不會想到,這位曾經在一戰中獲得兩枚鐵十字勳章計程車兵,未來會將世界攪得天翻地覆。

    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納粹黨上臺有很大的幫助,當時因為德國說打擊十分嚴重,到1932年時,德國的工業產量比1929年是下降了一半,到處都是失業者,同志階層為了轉嫁危機,又對普通民眾進行了徵收新稅,削減工資和養老金等政策,使得社會矛盾迅速計劃,這種情況下,法西斯黨的影響力迅速擴大,為希特勒上臺鋪平了道路。

    希特勒認為,要想讓納粹迅速發展,就必須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1921年八月,希特勒招募了一批退伍軍人,為了避免被當局政府鎮壓,所以把它們稱為體育運動隊,後來改名為衝鋒隊,這個武裝力量成為希特勒擴大 自己力量的政治工具。

    1921年11月4號,希特勒在慕尼黑的皇家啤酒館舉行了演講,在觀眾席中,有許多來搗亂的社會民主黨人在演講開始後,希特勒下令將所有的門都關閉,並且對沖鋒隊的隊員們說,“除非死後被抬出去,否則我們誰都不準離開大廳”,隨後一聲聲萬歲響徹雲霄,這些被壓抑已久的德華人,開始認為希特勒會帶他們重回往日的光輝歲月。

    但是啤酒管政變卻在一場槍戰中落下帷幕,當槍戰發生之後,希特勒迅速拋下受傷的同伴,登上附近的汽車逃往鄉間,納粹黨遭到軍方的驅逐解散,但是希特勒這位獨裁領袖卻並沒有因為這次短暫的意在而有所損失,反而在審判自己的法庭上滔滔不絕,奇滿腔熱情和深重的民族主義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德華人民,他的大名隨之飛到了世界各地角落,他在全世界都出名了,審判長成為了希特勒發表自己演講的舞臺。

    1924年4月1號,德國的法庭內外擠滿了追隨希特勒的人,婦女們爭相向希特勒獻花,希特勒成為德華人心目中的愛國志士和英雄。希特勒利用年輕軍官熱衷政治的特點,向他們展開瘋狂的宣傳,使得很多軍人都被希特勒狂熱的民族主義精神所感染,他們相信納粹說的,就是他們需要的。

    1932年7月3日,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大病腳取了國會議長的職位,一切準備妥當,只欠一股東風,把它吹向成功的巔峰,而此時爆發的經濟危機是的,各黨之間勾心鬥角,1933年1月30號總統被迫接受提議,決定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德國政府總理。

    而希特勒用大量時間完成的《我的奮鬥》一書,成為法西斯勢力和帝國主義狂人的瑰寶,為納粹黨奪取全國政權,踐踏歐洲奠定了理論基礎。

    因此,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的狂熱,根本上還是因為自己非常想要這麼做,經過希特勒的煽動,最終被洗腦,成為納粹的幫兇。

  • 19 # 李建秋的世界

    希特勒沒有騙取德國民眾支援,而德國民眾走頭無倫才會支援希特勒,歸根結底這是一戰留下來的問題,即便是沒有希特勒,德國也會出現另外一個政治強人。凡爾賽條約過於苛刻,而同時又沒有徹底打垮德國,導致德國一方面極度憤怒,一方面又有能力復仇,才導致後來的局面。

    凡爾賽條約

    整個凡爾賽條約,德國失去了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730萬人口,德華人在經歷戰火的蹂躪之後還要負擔鉅額的債務,一戰之後的法國情緒和二戰之後的各華人民的情緒是非常不同的,當時的法華人民認為,民族之間的鬥爭和政治體制無關,因此不像後來中國對日本所主張的那樣-----把日本帝國主義者和普通日本民眾分開,法華人認為在德國壓根不存在一個善良民眾和邪惡的軍國主義者的區別。

    在法華人看來,之所以爆發一戰是由於德華人和法國之間的民族仇恨,也是因為如此,當時的克里蒙梭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種種的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法國國內強烈的肢解法國,恢復巴伐利亞等原有的主權國家,大大傷害了德華人的民族感情。

    在一開始美華人出來調和,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還是比較有國際主義精神,曾經希望以民主,盟約和軍備控制以及道德方面的約束來重建國際秩序,結果美國國會自己都不批准美國加入國聯,等於自己打了自己一耳光,而美國對法國的安全保證條約基本上就失效了。

    而英華人一向秉持所謂的大陸均勢,英華人認為法國比德國強大,因此英法之間沒有必要建立同盟關係,不應該過分壓制德國,法國無奈只好又和波蘭,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利亞之類的國家簽訂小協約同盟。

    在英美都不能給法國安全保證的情況下,法國除了這麼幹已經是走投無路,竭力打壓德國,不讓德國崛起是法國不得不做的,因此後來包括法國出兵魯爾地區,企圖分離萊茵蘭地區,只不過是法國對於安全的極度恐懼的表現。

    凡爾賽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德國代表團不允許參與談判,最後條約的透過是以通牒的方式強行讓德國簽字,德國政治,經濟,軍事都遭受到巨大打擊,凡爾賽條約231條把所有的戰爭罪過都歸於德國,導致最後德國居然沒有一個政治家自願簽字。

    坦率的說,魏瑪共和國是一個比較民主的共和國,魏瑪時期的德國政治,法律等各方面還算不錯,然而即便是一個民主共和國也不代表德國民眾就能接受這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納粹就產生於這麼一個全德國都希望復仇的土壤裡面,在美國的經濟危機傳到到全世界後,德國國內的民族情緒一下子被點燃了。

    希特勒說:

    我們國家社會主義者在我們外交政策目標上不會妥協半步,我們的目標是保證日耳曼人民擁有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有資格獲得的土地。制裁的無力

    尚若一下子把德國真的打入石器時代,德華人即便是想復仇而不能的話,那起碼也能避免後來的二戰,即便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目標,當時的協約國也沒有能做到。

    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原則德國是完全接受的,美國和德國之間其實已經談和了,但是英法對於威爾遜總統的主張不以為然,最重要原因是十四點原則主張的民族獨立,直接侵害了殖民者的利益,而當時哪些國家佔據廣大的殖民地?毫無疑問就是英法。

    而美國為了讓英法同意其國際聯盟的構想,又公然背離十四點原則,導致整個美國的外交自己打自己臉。

    最後德國的處理變成了一個無比曖昧,無比餛飩的方式:英國害怕德國倒向布林什維克主義,法國害怕危及到自身安全,而德國民眾的憤怒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美國經濟危機爆發以後傳導到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束手無策,德國出現已經到荒謬可笑的通貨膨脹,希特勒接手後開始大規模修建德國的基礎設施,神奇的把德國的失業率降為零,並且勒令保時捷生產出平民可以用的起的汽車,而這個汽車就是現在佔據中國絕對市場的大眾公司:

    有多少人知道大眾公司實際上就是希特勒建立的呢?

    德國在重建過程中吸收了大量來自於美國的資金,美國對德國政策一直充滿了矛盾。德國民眾並非不知道希特勒是個戰爭狂人,實際上希特勒從來沒有隱瞞過自己的戰爭慾望。

    而在德國最後擴充軍備的過程中,在1933年德國退出世界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後,實際上德國的戰爭慾望已經不可遏制了,而此時英法反而變得異常懦弱,根本無力對德國進行約束,在1936年德國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以後,英國表示,英國不能接受戰爭風險,甚至英國連採取行動的願望都沒有,而當年一直叫嚷要把德國肢解的法國,此時也完全喪失了勇氣。

    懦弱的國家,是不配得到和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調生的優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