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ny78121265

    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從演義的角度說,諸葛亮確實有驚天地泣鬼神之才,心懷報國之心,一直等待一個明君,終於等來了備。

    但是從正史角度來說,諸葛亮治國之才遠遠高於軍事才能的,想當於劉備的後勤部長,而且劉備死前諸葛亮不太受重用,那時候蜀漢武有四大將軍,文有法正,龐統,諸葛亮還站不住腳,

  • 2 # 先啟歷史

    如果要用史料記載的,陳壽《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對劉備請諸葛亮隻字未提。《蜀書·諸葛亮傳》只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十二個字的記載,本人實在難以猜測諸葛亮是不願出山還是根本除了劉備就無人願意用他呢這樣的問題。

    如果要用演義小說之類的來猜測,我就說。既然羅貫中先生編得,那麼各位也編得,我笑看各位高人各種編吧,或者認真地看著各位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吧。

  • 3 # 使用者1852033616

    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頭一回認真考慮,我想不會我只一個人沒有考慮過,不過話又說回來,像劉備這樣主動去求人家的三國裡好像就他這一個,司馬懿那麼牛逼也是赤壁之戰曹操大敗之後主動送上門的,過程就不說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話又說回來,當時劉備好不容易得到徐庶,打了幾個小勝利,發現原來有個好軍師這麼好使,這麼神奇,居然可以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打勝,徹底改變了他對戰爭的體會,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後來大家都知道,徐庶被曹操賺走了,臨走前交代說諸葛亮比他厲害多了,把諸葛亮都吹上天了,劉備在這種情況下三顧茅廬的,不過此刻的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一個特別需求,一個急需出售,兩人一拍即合,其實三顧茅廬可以理解為諸葛亮和劉備兩人互相考驗對方,首先說劉備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開始諸葛亮估計是看不上他,所以就出走了,而劉備同樣對徐庶說的話不是將信將疑,對諸葛亮的才能也不確定,而第二此因為有了第一的打聽,有了初步的瞭解,當然,有了中間人的互相摸底,諸葛亮和劉備互相的供需關係基本可以確定,但是第二次劉備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很明顯還是諸葛亮覺得劉備家底太薄,還在猶豫,但是劉備自然明瞭諸葛亮的才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諸葛亮下定決心更劉備了,雖然家底薄,看在他誠心誠意的份上!縱觀三顧茅廬整個過程,其實是劉備和諸葛亮互抬身價的過程!

  • 4 # 初心如舊

    諸葛亮究竟是自己不願意出山還是除了劉備再沒有人願意用? 這問題問的很奇怪。建安十二年(207)年還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曹操也才平了袁紹袁術呂布等,西涼還有馬騰韓遂,益州有劉璋,漢中有張魯,荊州有劉表等等,不說這些草頭王,就後來自成一家的曹操,孫權都是十分愛才的領導人。從各種資料看,諸葛亮的社會關係很發達,如果不加選擇隨意跟個主子應該不是很難。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詳細不說了,就是三國志中那句簡單的“凡三往,乃見“,起碼說明劉備去了三次才見上諸葛亮本人。別的不說,曹操把賈詡那麼一位由李傕郭汜叛投張繡,再投曹操後又反宛城還殺了曹操兒子曹昂,猛將典韋的謀士都能再次任用,試想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我想是不會沒人用的。我覺得是諸葛亮自己有所選擇,不願意隨便跟一個混混日子就算了,這從諸葛亮後來一生的實踐也完全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直到劉備前來三請才出山,這也從司馬徽那句臥龍雖遇明主,奈不得天時側面得到證實。

  • 5 # 使用者5518663222

    司馬微言: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明顯是為諸葛亮龐統造勢,因為諸葛亮龐統很清楚他們的才名出不了荊襄,如果劉玄德一次找到孔明,而孔明直接就和劉玄德走了,恐怕劉玄德也不會太重視孔明,三顧加重了孔明的重要性,也從側面說明了劉玄德對有大才能的能人異士求賢若渴,反觀曹操能人異士車載斗量,反而對一個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夥未必多家重視,孫吳有二張有顧邕有周瑜魯肅等內政軍事高手,即使諸葛亮跟了孫權也不會受重視,而孔明屬於寧為雞頭不為牛後,肯定選擇劉玄德才能發揮自己最大才能,這個雖有三顧之恩,也有慧眼識人之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動擋起步時油門有點不知輕重,有時一腳踩到3000轉以上,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