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記著看w我的評論coo

    自然而然,先把身體調理健康,選擇相宜工作而為!思考是為了解決問題,適可而止,選擇美好,快樂相隨!解決不了的憂愁根本不必進入生活的選項!!!

  • 2 # 心理諮詢師陶相敏

    現在很多人不懂抑鬱症是什麼,抑鬱症原來被劃分為心理疾病,現在稱為精神疾病。它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看了好多人寫的相關文章,還是真的不敢恭維。他們以一個正常人角度去寫這些,好像就是抑鬱症患者不瞭解道理還不去實踐是疾病原因,那就是太幼稚了,錯的離譜。抑鬱症不是理智的問題,怎能靠理智和意識治療呢?

  • 3 # 第三奇蹟

    心境定義

    心境狀態是情緒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是一種微弱而長時間存在的情緒狀態(最長的可能影響數年,十數年,是你一段時間的穩定情緒),它不是關於某一件事的特定情緒體驗。具有發散和廣延的性質(它和空氣散佈在地球上一樣,佈滿你的全部心理世界,這才是它在你好心境時最可愛和你在有壞心境時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在內心世界你不能躲開它)。心境是個體內心世界的背景,所有個體心理事件均受這一背景影響。

    一個好心境,比如你剛剛戀愛成功,內心瀰漫著喜悅,你看待一切事物都美的,因為你的心靈之眼帶上了會聚焦美麗的隱形眼鏡,以前看著不順眼的人和事,你會發現,哇哦,原來他們也有很多優點啊。

    一個壞心境,比如事業受到挫折,內心彌散著沮喪和憤怒,你看一切事物都是醜陋而邪惡的,因為你的心靈之眼帶上了會聚焦醜陋的隱形眼鏡,朋友的安慰變成了挖苦和諷刺。

    想通道理,不解決‘心境’於事無補

    ‘抑鬱障礙’它確診必要條件之一是‘抑鬱心境’。解決抑鬱的根本是走出‘抑鬱心境’。我不懷疑你‘想通’了,但這是意識層面的,而管理我們大腦思維的實際上是‘潛意識’,‘潛意識’才是你大腦的第一大股東,他對所有你的思想活動擁有管理權。而這種控制是你無法意識到的。比如說你決定出去散步,你會意識到自己如何走路、如何甩手嗎?顯然從沒注意到,這是潛意識發揮作用。抑鬱者是潛意識裡充滿‘抑鬱心境’。

    如何解決抑鬱‘心境’問題

    先講個好訊息,實際上大部分抑鬱患者會自愈或在醫療幫助的情況下療愈,並且不再復發。發現越早、治療越早痊癒不再復發的可能性就會越高。在中國看心理醫生的人被認為是‘精神病’,被人歧視,要走出誤區,‘抑鬱障礙最怕反覆發作’,一定勇敢的去正規醫院接受治療,你走進診所事實上就代表了你的‘決心和信心’,你的‘抑鬱心境’就已經在你進門那一刻被正常心境收復了一大塊領地。

    抑鬱者需要做的是堅持適當運動,比如半小時慢跑。多看‘正面’資訊,多看幽默故事。

    還有要干擾‘沉思’,心理學叫‘倒攝干擾’,用新的開心的記憶去‘干擾’不好的記憶。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倒攝干擾’‘倒攝干擾’‘倒攝干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現自己‘沉思’不好的事情,強迫自己去看笑話或者搞笑的影片。

    預祝健康

  • 4 # 泓錦的心自在工作室

    因為道理並沒有想通。你認為的道理,並不是道理。所謂障礙,一葉障目。既然抑鬱障礙了,如何能看到真的道理。但你本身,就是道理,你是自然規律中的一環。當你的腦子欺騙了你的身體,以為想通了,不過是鬼打牆沒出迷障,你自己會告訴你,你仍在困境中。所以,你恐懼,而焦慮的本質就是恐懼。抑鬱和焦慮並不是壞事,所有症狀都有意義。你已經可以和自己對話,你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當一切都回歸自然的狀態,回溯過往,直麵人生,你會身心俱全,而你的收穫會比平常人更多。

  • 5 # 浦

    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怎麼說呢?就是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真正的實踐過,所以沒有很強的體驗感,內心深處並不真正相信這個道理。

    這樣是不會改變原來的思維模式的。只有真正的按照道理行動起來,不斷實踐,才能獲得新的體驗,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靠想象,是不會有什麼改變的。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相信什麼,就要做什麼。否則,其實你並不是真心的相信。

  • 6 # 愛生活的小北北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道理我都懂,但依然過不好一生。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還有一點,抑鬱症患者本身的症狀就會容易把所有的錯都指向自己,看輕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好的生活。這是他們自我的侷限性。

    需要有家人朋友等社會系統去支援鼓勵他們,才能讓他們更快的治癒自己。

    藥物之外,陪伴支援理解是最好的手段。

    藥治病,人治心。

    我是小北,從心理的角度解讀生活,喜愛寫作和電影。等你來關注。

  • 7 # 雁過無痕2020

    想通只是表面,根還在, 不管什麼心理疾病都一樣,也沒輕重差別。長期負能量狀態,正能量不足,腦力下降,甚至大腦失去控制,補充正能量,迎刃而解,沒有任何後遺症。傳統心理學害死人,製造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病名,還說治不好,真是扯淡。所有心理疾病都是能量問題,不同人表現不同而已。看看我的文章吧,有詳細分析,你會恍然大悟的。

  • 8 # 蕾蕾283831526

    因為身體裡缺少一種化學成份,需要藥物補充。因為長期失眠引起的排毒功能減退。毒素積在身體裡,所以要三管齊下才能治好。第一參加體力勞動,去爬山,去做瑜伽,去田地幹活,身體累了就能睡著。先把睡覺這種事搞定。第二有朋友陪伴心理疏導。第三要藥物治療。心態要有正能量,知足常樂。有抑鬱症的人,肯定是個心態不好的人,特別放不開。擔心的事太多,沒有發生的事,先開始在擔心了。做人很累,想太多。比如擔心孩子養不大,擔心生了孩子自己變醜了。坐飛機擔心飛機出事。把困難放大了。所以擔心到晚上睡不著。惡性迴圈。

  • 9 # 蓉蓉榮幸

    道理都明白,改變起來很難。

    抑鬱症患者不是精神失常,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瞭如指掌,但是,同時他們面對這個病又感到無能為力!

    這也是我作為一個關注抑鬱症患者的寫作者最不喜歡過多解釋抑鬱的症狀,我想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別人有限的關注度放在探討如何克服自己的困難上?

    抑鬱症患者對睡眠的重要性都懂的,但是他們卻找不到辦法去怎樣克服因抑鬱而帶來的睡眠障礙?這也是你所說的:抑鬱症患者把道理都想通了,但是心理還有莫名的恐懼的原因。

    做到知行合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知道該怎麼辦?必須迫使自己堅持去做到!

    方法千萬條,適合你的方法可能只有那麼幾條,當抑鬱症患者自我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時,首先就要找對方法去解決問題!

    比如:去醫院看看、去外面轉轉、去換工作試試、去換環境住住……

    抑鬱症不是絕症!不要因此而感到恐懼,拿出有限的行動力去戰勝它!

  • 10 # 吳智勇905

    不要去看恐怖和悲傷的書籍和電影電視,要看勵志的和壯膽的書籍和電影電視。堅強勇敢的面對生活,不要頭腦中儘想些恐怖和悲傷的事情,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使其好的思維方式。雖然改變自己負面的思維方式很難,但是一切要靠自己,儘量克服自己壞的毛病,使其自己有個健康的身心。

  • 11 # 康康忄

    我身邊也有個抑鬱症的朋友,有時候覺得經過心理醫生的疏導和藥物治療,狀態有了明顯好轉,於是自行停藥,結果症狀反而比治療前更嚴重!很是痛苦!

    所以如果得了抑鬱症,一定要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有計劃的治療,不可擅自作主,一定要尊重醫生的建議!

  • 12 # 浩天創績商務

    一提到抑鬱症,我們一般人會想到的關鍵詞有哪些呢?我覺得主要有這些:矯情、想多了、太善良、懦弱、沉默、憂慮、自殘、自殺等等。整理下這些關鍵詞,其實已經包含了一般人對抑鬱症的成因、表現、結局的整體認識。

    身體和意識相互影響

    人的意識和身體是相互影響的,身體對意識起決定作用,而意識對身體同樣會產生巨大影響,意識可以改變身體。

    抑鬱症是一種身心疾病,但個人認為它本質上還是一種心理疾病(身體造成的抑鬱也可能存在,不屬於這裡研究的範疇),一種由心理(包括潛意識)首先引起的,然後改變身體正常機能,繼而身體再影響心理狀態的身心疾病。身體機能的改變標誌著抑鬱症的形成。

    抑鬱症的本質及成因

    大家知道人經歷痛苦的時候是什麼樣嗎?症狀可能很多,也可能因人而異,主要就是心境十分低落、不想動、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不想吃飯等等;又或者一個人將要面臨一些重要的表演,而他十分希望把這次表演做到完美,他又會什麼樣呢?

    他會很恐懼、全身麻木、心慌、手腳冰涼、言語行為慌亂。發現了沒有,這些痛苦和恐懼的表現其實就是抑鬱症的主要特徵。我要說的是什麼呢?就是抑鬱症患者因為自身的某些原因(比如重感情、善良、愛胡思亂想、喜歡把問題放大、太過於追求完美等),會在今後的日子裡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些痛苦和恐懼,久而久之,身體會習慣這種痛苦和恐懼,成為一種慣性,靠意識已經難以改變。

    你的身體習慣了低落、習慣了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之後,當你想要走出這樣的狀態,心裡渴望Sunny、樂觀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身體已經不聽你的了,它會告訴你:不,你不應該那樣做,現在才是正確的。這,其實就是抑鬱症形成的過程!

    所以,抑鬱症的本質其實就是對過去的某段痛苦、或者對未來的某種恐懼在心裡一次次重複之後,形成一種身體上的慣性,造成今後身體習慣性地重複過去的這段痛苦或者未來的這種恐懼,繼而習慣抑鬱的身體再來影響人的意識,而意識卻無法再輕易改變身體。總之說白了,就是意識影響身體,身體習慣後再來控制意識,意識難以再改變身體。

    所以為什麼你不想吃飯,因為你在失去那個最愛的人的時候就是不想吃飯,為什麼你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就是因為那個人走的時候你什麼都不想幹。本來過去的應該過去了,可是你卻在未來長久的時間裡一次又一次地想起這個人,然後一次又一次重複失去這個人的痛苦,久而久之,你的身體習慣了,這就是抑鬱,等你的心裡再想要恢復正常狀態的時候,身體已經不聽你的話了。

    還有有的人社交恐懼,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社交,相反,他們比任何人都渴望社交,只不過,他們太過於追求完美,於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好,於是心裡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社交恐懼,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這種恐懼,形成社交恐懼症,不願意出門,不願意去社交。

    整理上面的過程,抑鬱症的形成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太善良、重感情、重面子、把問題放大等重要的人、事帶來痛苦心裡不斷重複這種痛苦習慣性地痛苦抑鬱症形成抑鬱身體控制心理(過去線)。

    渴望追求完美未來社交、工作、生活任務和目標帶來恐懼心裡不斷重複恐懼習慣性地恐懼抑鬱症形成抑鬱身體控制心理(未來線)。

    注意關鍵詞:重複、習慣。

    所以說太善良、想太多、追求完美雖然不會直接造成抑鬱症,但卻是抑鬱症成因的一部分。

  • 13 # 大維新理說

    為什麼有的抑鬱患者把道理想通了,但是心裡還是有莫名的恐懼?

    這種表現正好回答了另一個問題,即思維也是有慣性的。

    抑鬱患者能夠想得通,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說明他已經開始向好的方面轉變了。只有繼續保持這種心態,最後恢復健康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可是,現在患者在康復的道路上又遇到了新問題,“心裡還是有莫名的恐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本文開始說的那句話,“思維也是有慣性的”。思維的慣性也可以說成是習慣性思維。在人們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驚人相似的一幕”。對同類問題採用同一種方式解決,這便是人們的經驗之談。

    同樣的道理,當抑鬱症患者心理受到挫傷以後,對某種特定的事物缺乏了免疫力, 再遇到特殊誘因後,會再次出現抑鬱的表現,當自己的內心告訴自己,必須對此加以抵制的時候,矛盾的心理會進行激烈的鬥爭。患者最怕重蹈覆轍,所以他會調動全部的能量與之抗爭。害怕再次回到抑鬱的狀態中,所以他會緊張,也會恐懼。

    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家長情緒和恐懼心理呢?

    我的方法是:咬緊牙,身呼吸,跺一腳,轉過去。

    這其中的心理學原理是: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改變不了的。通俗地說就是,眼不見心不煩。遇到誘發不良情緒的事情時,應該儘快避開。

    讓愉快的思維戰領情緒的高地,以美的景色代替紛擾的世俗。

  • 14 # 飛揚心理王老師

    這裡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看似想通實則沒有想通,所以心裡還是不暢亮;另一種是想通了但內心裡不接受,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

    比如說為了環保,地方政府下令把所有造紙企業關閉了。關閉就意味著沒有生產,沒有生產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會生活困難,生活困難就會發愁而抑鬱。可是,關閉生產是為了保護環境,保護環境是為了大家身體健康,原來也是為了大家好。這些道理都懂,可是論到自己頭上,還是會抑鬱,不接受。

    但是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張A抑鬱了,張B不抑鬱呢?其中的區別就在於:一是否真正想通和接受這個政策;一是真正想通了這個道理,再去尋找新的出路。如果真想通了、接受了,就會現實和務實,做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會心生恐懼。如果沒有接受現實,有朋友但也是可以一起吃飯的朋友,那種情況就容易走不出抑鬱,繼續待在恐懼裡。

  • 15 # 寬寬心放輕鬆

    現代人凡事喜歡用腦去想,其實思維本身存在很大的侷限性,能夠起作用的範圍很小。

    心與腦的關係中,打個比方,內心是領導,思維是下屬。所謂的道理想通了,也只是做通了下屬的工作,領導的工作沒有做通,事情不會有根本的轉變。

    心理問題就是內心的問題,要在內心下功夫。執迷於表象,找身體上的原因,或者寄希望於把事情想明白,都是白費力氣。

    光明驅散黑暗,再頑固的負能量在正能量面前也不堪一擊。將內心徹底朝向正能量,一切負面情緒、負面思維、軀體症狀都會煙消雲散。我就是這樣好的。

    陷入心理問題當中,內心被負能量控制,思維其實已經不能再用了,起心動念都是在放大負能量,越是思考陷得越深。

    祝你早日擺脫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

  • 16 # 天空171041

    或許這就是人吧,正如您所說的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敢問又有幾個人呢?正如人們所說:堅持,只要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實現的那麼一天,又有多少人在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正是因為做到的人不多,才會讓那些堅持下來的人,顯得彌足珍貴吧!

    是啊,享想和做永遠是兩碼事,真正把問題想通了,還要落實到行動,才有可能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如果僅僅是在自己思想上給了一個給了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沒有讓自己付出真實的行動,那麼一切都將是空談,最終消失在時間的河流裡,化為一個泡影,消失的無影無蹤!

    為什麼不能自信起來呢?朝著自己的夢想大膽的闊步向前吧呢?或許你也想看到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吧,不要把所有問題想的那麼的壞,或許透過你的努力,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真的!只要你想,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 17 # 天之漢

    首先明確,把“道理”想通了--這到底是哪些道理。

    如果不是跟病症根源密切相關的“道理”,那麼聽多少也沒用。多通透,多明白的道理也沒幫助。

    我見過這樣的患者朋友,說道理他也說都聽了,都明白是對的,但對病症毫無助益。他通透的道理都是哪些呢?“苦也是一天,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快樂高興地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人都會遇到,你也不用特別放心上。”…這些道理,放一般人的生活裡安慰人還行,對於抑鬱症患者可能連雞湯都算不得。

    抑鬱症的癥結從心理方面來講往往涉及到人精神生活的根本性問題。如自己是否值得愛與被愛,自己會不會去愛與被愛,自己的意義、人生的價值……這些問題從早年遺留,遷延未解決,從未正式面對和處理。這使得該個體持續的懷疑自己,你讓他在這種情況下試圖用正常人的雞湯來思考生活,那不客氣的說就根本不必有心理學的大學分科,文盲都可以隨時報考心理諮詢師職業。

    房屋的主樑壞掉了,你在外面裝飾再多也沒用。再好看再正確的觀念,都無法裝飾你心中最本源性的問題。這裡,除了少數個體自我的覺悟得以超脫外,只有切中要害的心理分析才能達到。

    雞湯雖好喝上頭,可有幾個人喝完了雞湯就改變了生活呢?如果是根源性問題得到解決,但是依然無法改善與脫離種種負性情緒,那麼此時需要改善的往往就是習得性無助,以及神經遞質低水平導致的活力不足問題。

    1,習得性無助:由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他用狗作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無法逃避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開啟,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輕鬆主動逃避,但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長期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會類似地,預設自己受苦的命運。哪怕道理通透了,折磨的監牢已經打開了牢門,通向了新生活,他依舊習慣蜷縮在過往的不幸裡,不敢掙扎。

    習得性無助的個體,往往體現出惡性情感心境長期持續下的被動適應。該個體被生活持續地磨平了欣快情緒,在種種慢性的惡劣心境與痛苦中煎熬度日。時間長了,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對心理諮詢與治療的響應更緩慢也不明顯。

    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2,神經遞質低水平導致的活力不足:人的種種思想欲求都是從大腦開始醞釀意念,直到付諸實際。但是抑鬱症患者此處有一個問題:他的大腦中,神經遞質被重吸收過多,使得神經受體無法接受到足夠的刺激訊號,導致整體上神經傳遞興奮的能力降低,低到不足以維持或引發觀念改變乃至行動的能力。

    打個比方,你需要一條電線來傳遞電訊號,但“抑鬱症”這個牌子的電線電阻過大,電訊號在其中傳遞的時候自己就耗損消失掉了,所以無法將訊號從一處傳達到另一處。

    這在宏觀上就導致這樣一種現象:正常人,他理智上想通了一件事,就可以繼續思考如何付諸行動與改變。但是抑鬱症患者,他理智這邊想通了,負責理智的腦區試圖號召其他腦區改變自己的手頭作業,和它一塊來改善現實,但是這個訊號中途自己耗損消失掉了,其他區域無法跟進響應。於是大腦整體上對自己的現狀只能做出這樣的總結:理智這邊我都懂了,但是怎麼應用道理到現實生活裡,還是老樣子,我害怕我的人生一切照舊,我害怕自己依舊無能。

    這種遞質功能不足的問題,輕中度的可以透過運動等等手段改善,重度的通常服用藥物治療。

  • 18 # 璽子郎吖

    我是一名抑鬱症患者,很多人講道理,我也能聽進去,但我們是已經關到一個小世界的人,很難走出去,因為害怕走出去後,碰到讓自己很難受的事情,再次受傷,與其出去可能再次受傷,還是在自己的小世界吧

  • 19 # 愛之育之

    抑鬱症患者

    是一種心理疾病

    既需要心靈撫慰

    做通思想工作

    也要遵守醫囑

    按時服藥

    故,雙管齊下

    解除病症

    #凌遠長著#

  • 20 # 三橫一豎加貝子

    不光是抑鬱患者,普通人也是同樣。

    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

    焦慮照舊,恐懼照舊,抑鬱照舊。

    可見,道理不是萬能的,有時候,道理沒用。

    道理什麼時候沒用?

    道理是別人幫你想通的——

    別人幫你梳理邏輯,幫你疏通情緒,別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說服了你。

    你以為你懂了,其實,你沒懂。

    因為,道理不是你的,道理是別人的。

    你想通的道理,其實是有點兒“拿來主義”的意思。

    你自己想通的道理,但沒有真正踐行——

    道理是自己頓悟的,但如果道理只停留在思維層面,落實不到行動上,道理還是沒用。

    因為,唯有行動,你才會知道,道理是否管用,哪些無用,哪些是對的,哪些是有偏頗的,哪些需要根據情況變通,哪些需要糾偏。

    唯有行動,才能讓道理落地,你的心,才會真正踏實。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說,行動是治癒恐懼的良藥。

    每個人都有“完形”的心理,說通俗點兒,都有把事情了結、完結、閉環的傾向,否則,就是心裡感覺什麼事情沒有做完。

    從別人那裡想通道理,到自己想通道理,到實踐、修正、糾偏、完善道理,到持續不斷地想通和踐行,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道理都對,但你找錯了困惑和問題的方向——

    不管是抑鬱患者,還是普通人,道理更像個工具,但並不是最終目標。

    我們的目標是,透過想明白某個道理,來解決人生的困惑。

    指望著透過明白道理就能把生活過好,這個想法本身就會增加人生的困惑,比如困惑之一就是“為什麼想通了道理還會莫名恐懼?”

    這個困惑本身就說明了,你並不真正認清自己的困惑在哪裡。

    道理可能是對的,道理可能也是基於你自己的理解和實踐,但你找錯了方向,你想通的這個道理,並不能解決你的困惑,你以為的困惑並不是你真正的困惑。

    你想通的道理,只能解決你以為的自己的困惑。

    但其實,真正的困惑和問題,“另有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有哪些愚蠢的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