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仁德喜
-
2 # 儒釋道小火鍋
一、“無為”的概念解釋
二、“無為”的意義及如何做到“無為”
三、歷代先賢解讀“無為”
一、“無為”的概念解釋
“無為”一詞,有豐富的內涵,我們試從比較根本的角度來解釋。
弄清無為的關鍵,其實在於弄清“為”是什麼。
為: 即用人心。人心指思慮聰明,在心理學上指的是意識,用佛洛依德的話說是本我和自我。
無為:即用真心。真心又叫“道心”、“天心”或者“良知”、“真如”名字太多了不贅述。在心理學上指潛意識最深處的光明,用佛洛依德的話說是“超我”。
上面的解讀比較抽象,我們試著降維解說:
拿演講來打比方。
有為的演講:提前列好提綱,寫好串詞,做好PPT,反覆練習十來遍。上場前調好鬧鐘,按部就班的發揮。
無為的演講:什麼也不準備,即興發揮,真情流露,現場舉例,百發百中,觀眾震撼。
這個例子中,前者是用思維來輔助自己造成一場相對不錯的演講,後者則是完全憑藉自己的心,用真情真意,流露流淌出動人的話語。這樣可以通俗的對比有為和無為之間的區別。
二、“無為”的意義及如何做到“無為”
如果講根本意義和方法,比較深奧不好講。
所以這裡還是降維解說,人們生活中能夠做到的無為。
無為的意義:
朋友,不論你是做哪一行的,如果真能把某一種學問深入到精微,那麼就能從中發現“大道”,也就是通用的規律。那麼這種領悟,將會使你一通百通,能夠快速的平移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到不同的領域。就像之前一直在樹枝之間跳躍,無為就是回到樹根,而樹根是通向一百個樹枝的,這就是無為的威力。
無為將讓你在生活中變成擁有“通用智慧”的人,能夠隨機應變的人,能夠快速換位思考和洞察別人需求的人,成為一個有愛和智慧的人。
如何做到“無為”?
1.剛才我說了其中一條路,就是專精某一個事,深入進去領悟,實際世上任何一件事都包含了其他所有事的道理,只要足夠深入就能發現。
2.第二條路比較深刻,一般人很難理解。就是去除內心的私慾。當人被私慾矇蔽,就看不清自己和世界,自然無法明白事物深層的規律。儘管能夠透過學習和思維模擬智慧,但最終無法具有智慧。
智慧的真正含義是包含著善良的,最大的善良就是最大的智慧。當私慾越來越少,智慧的光芒就顯露發散,即使沒有學過很多東西,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快速領悟和運用。
古人講“定能生慧”,就是我說的這個意思。
孔子說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說的就是無為和有為這兩者。如何先天?那就是變成比天還大的東西——道,怎麼變?那就是“德”。
儒家的《中庸》說“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即我說的意思。
三、歷代先賢解讀“無為”
孔子:
子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周易•乾•文言》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論語·衛靈公》
文子:
無為者,道之常也。無為為之之謂天,天德而已矣。
——《通玄真經》
劉安:
何謂無為?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矣。夫無為,則得於一也。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暴強,老則好利。一身之身既數既變矣,又況君數易法,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徑衢不可勝理,故君失一則亂,甚於無君之時。故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之謂也。
——《淮南子》
劉一明:
夫所謂無心者。無人心也。有心者,有道心也。無人心而陰陽感之速,有道心而功力行之久。感速則出於自然,無修無為,恆久則出於勉強,有作有為。有為無為,各有妙訣,總在無人心、有道心分之。若到大道完成之後,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入於至誠如神之地,不但人心用不著,即道心亦用不著矣。
——《道書十二種》
李道純:
予謂無慾者,無心作為自然也。有欲者,有心運用工夫也。無為則能見無名之妙,全其性也。有為則能見有名之徹,全其命也。有與無,性與命,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有無交入,性命雙全也。
——《道德會元》
一鍋雖小煮天地
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
離幻返真赴丹霞
-
3 # 魂魄學文化
無為指的是,後天小我不為,當小我無為之時,即是無我狀態,一念無我,即入道中,道法自然,無不為,萬法具足,無所不為。草根中醫
-
4 # 國內ERP專題
道家為什麼主張無為原因有三個:古無為而今有為,道無為而德有為,天無為而人有為
古無為而今有為
統治者或領導人“無為”,又有什麼好處呢?老子說得很清楚:“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
意思是:君無為則民自為,君不治則民自治,君不給則民自足。統治者什麼都不做,老百姓自己就會做,這就是“自為”。統治者什麼都不管,老百姓自己就會管,這就是“自治”。統治者什麼都不給,老百姓自己就什麼都有了,這就是“自足”。自為、自治、自足,這是老子的希望。自為、自治、自足,就自由。這也是莊子的追求。
道無為而德有為
因為道是規律,德是方式。規律本身當然無所作為,方式卻不能沒有可操作性。問題是,在道家那裡,不但道無為,德也無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麼!相反,在儒家那裡,不但德有為,道也有為。因為儒家的“道”,是“有為之道”。他們的“德”,當然也是“有為之德”。
道與德有三重含義。一,道是規律,德是方式;二,道是遠古,德是近古;三,道是理想,德是現實。道家認為,規律高於方式,遠古好於近古,理想優於現實,因此取道不取德。儒家則認為,大同之世既然不復存在,道的時代既然已經一去不復返,那麼,能保住的,也就是“德的時代”;能建設的,也就是“小康社會”。保住了德,也就保住了道。這種態度,無妨叫做“保德以求道”。儒家“保德以求道”,道家“取道不取德”,結果是道家極力推崇“道”,儒家極力維護“德”。道家取道,所以叫“道家”;儒家取德,就應該叫“德家”。
天無為而人有為
天,就是自然。自然無為嗎?無為。自然界沒有自由意志,豈能有為?故天道無為。就連孔子,也說“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可惜人不是天,人道也不是天道。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會的存在物。“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人的社會性比自然性更本質也更重要。所以孔子認為,人不能無為,也不能只講天道,不講人道。甚至明知事不可為,他也主張去做。這一點道、儒是論點是相同的
“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遊》)。但是現在樹都快倒了,你還睡得著嗎?既然睡不著,那麼,即便明知以一己之軀扛不住這棵樹,也得去扛啊!
何況這個社會總要有人做事,不能都去做隱士。都去做隱士,人類社會就真成動物世界了。
社會既然總要有人做事,就得提倡做事的精神。而且,為了把話說透,說到底,還得提倡“知其不可而為之”,至少也要肯定、支援、敬重。因為只有當“不可而為”都受到敬重時,那些“可為之事”才會有人去做。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他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問題是何所為,何所不為。如果選擇的標準只是可與不可,那就只有功利沒有道德了。前面說過,道德是必須有超越性的。在這裡,人們需要超越的,便正是那個“可”字;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就恰恰具有這種道德的超越性。
-
5 # 逍遙谷逍遙
老子是道家鼻祖,道家祖述黃老,黃帝且戰且學仙,黃帝師從廣成子。廣成子告訴黃帝: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勿勞汝形,勿搖汝精,乃可長生。黃帝修煉九鼎後,乘龍升夭,這段記載說明黃老之學是修仙之學。道德經中講的都是治身之術,因為治國與治身同樣道理,所以有人就認為是帝王面南之術。其實道德經大都是講修煉之術。老子的無為,並非世俗所理解的什麼都不作,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是消極避世的。其實,恰好相反,老子對知識份子要求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看看歷史道家人物都是極積入世的,如姜子牙,張良,曹參,魏徵,孔明,劉佰溫,這些道家人物,出來治世,才有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而這些人都是先經歷了無為的修煉階段,而後出山,才達到無不為的治世階段。
修煉是要分二個階段的,
首先是靜下心來,由靜入定,由定生慧,這是修煉的第一階段,生慧後,要慧而不用,先把妄念,妄行,煩惱這些東西,在修煉中去掉,在世事上磨鍊自已的心性,紫陽真人隱於三軍,六祖隱於獵戶人家,孔明隱於臥龍。練到事事無礙,逍遙自在了,而後從無為轉為無不為。
-
6 # 行走在路上的風
天地無為卻孕育了萬物,這卻又是有為而無所不為的。只要你遵尋道的自然規律行事便沒有什麼做不到的。無為是自然,而這自然可以是大自然也可以指事物必然發展與產生的過程。無為與無所不為其實就是陰陽,看似兩個不同的個體,其實是一個整體,互相依存。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嗎。瞎說胡說,見諒。
-
7 # 101528958629汪天壽
老子提出的"無為",非常無為。不是我們平常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按"道"而行。主要是指帝王為政治國而言。以道治國,就能無所不為。
-
8 # 九小天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指的是這種永恆變化著的宇宙一般規律,而“德”類似於哲學中的方法論,指的是在這種一般規律下我們人類的應對方法。如果說老子的道是陰陽互補變化不止,那麼老子的德又是什麼呢?我個人覺得可以簡化為四個字:無為而治。
首先我們要明確無為而治的核心在於治,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無為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尤其是大型上市公司,甚至有的是跨國公司,這樣的公司涉及的業務可以包羅永珍,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我們窮盡一生所能學習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可不可能對企業的研發、生產、資金運營、銷售、售後服務等等全部瞭如指掌?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有一群熟悉各種業務的專業人士各盡其職。
-
9 # 一路遠景
請問道家老子提出的無為是指什麼都不幹嗎?為何能夠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有為是一個行為,一體兩面性。無為是智慧,行而不知是無為,做而不執著,說身不由己也對,熟練。有為就是聰明,形像神不像,比葫蘆畫瓢,學習的過程,“廢青”。無為是對己說的,做事熟練的不思考就知道做好,站在旁人眼裡就是“有為青年”,就是智慧和聰明的一體兩面性,智慧產生一切聰明,但聰明不是智慧,聰明就是偷機取巧,容易作死。用善心學聰明,時間久了就會開啟智慧,“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需要真功夫,做到了就會無為而無不為。智慧一旦開啟,工作就像玩一樣,玩就是在學習,煩惱永遠是別人的事。
《道德經》是為上等根性的人講的,不是常人所學,現代人很聰明恰恰是劣根,很自以為是,學《道德經》必須清空思想和自己的知見,恭敬心開始,方能海納百川與“道”相應,“悟道”之後方能啟用所學,“悟道”也只是開始。佛法為什麼能在中國盛開,就是因為有《道德經》作基礎,佛經的翻譯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大學士用道德經的語言開始的,佛法是三根普被,上中下人都能找到自己相應的方法,建議學習《道德經》還是先從佛法入門,用自己獨立清靜的思維去了解佛法,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方法。“道”無好壞,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心有Sunny自然就能見到Sunny。☀️
-
10 # 愛上網的喵喵
老子的無為和我們玉石行業的一句老話很相近:好玉不雕。
這個“不”指的是不輕易去做某某事,老子的那個“無”指的是不要亂做、妄做、瞎做、盲目地去做某某事。
一家之言啊,拋磚引玉
-
11 # 山堅海闊
我認為無為兩層意思,第一不自以為是,允許下自為,二是道法自然學習自然中的強者不自為。無為的領導藝術是領導能人的,能人能力強又瞭解實際情況,無需領導指點,說的多了還會引起能人的反感。不如不說,幹好就行。
-
12 # 斂散點
我覺得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幹,自己拙見:
其一:是果不是因,比如,孝順,是因為有了不孝才有孝之說,忠誠是因為有了背叛才有了忠誠,仁義禮智信都一樣,是二元論,辯證法則,陰陽說,矛盾論,二元世界的東西,如果沒有了分別心,統一化,天下人都孝順,都忠誠,國家安居樂業,就進入無為境界,所以無為境界是一維境界高於有為境界,是呈現的果。
其二:老子強調示弱,做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所以無為有水性,無為萬物之始,有為萬物之母,有空性。
-
13 # 使用者97184285494
無為是無中之為,很難理解的,用現在科學解釋就是多維空間,而多維空間是人達到無的境界,才能接受的。人達到無的境界,才能知道光速在多維空間是很慢的。
-
14 # 山海夢懷錄
道常無為,而無不至。
無為是道家修道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無為並不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
無為就像天地自然之道,天地無為,而萬物化生,天地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一切順應自然,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可為則為,無貪無慾,無妄爭心,保持清靜自然。
於君主治理天下而言,當用純樸的胸懷去教化民眾,使其無私慾貪妄,以無為治理天下,而達到天下太平之有為。
-
15 # 南飛孤鴻
老子覺得最偉大的學說就是自然。自然是什麼?說清楚就不自然了,所以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他看來,人就像水,柔柔地,悄悄地向卑下之處流淌,也許滋潤了什麼,灌溉了什麼,卻無跡可尋。這便是自然之道。
-
16 # 風水一卦通國學文化
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講順應自然規律,順天則昌,逆天則亡。火炎向上,水往下流這些是基本規律。“無為”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逆天改命。“無為”強調的是以德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
-
17 # 水木人生413
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幹。相反,乃是多幹事少說話的不言之教。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起帶頭作用。以上是領導的無為。還有生活中的無為,養生中的無為。
-
18 #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的解釋:
求學的人,文過飾非會一天一天增加;求道的人,文過飾非則一天一天減少。
減少了又減少,到不需要文過飾非(無為)的狀態。
無為,其實是讓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
治理天下,不要干擾老百姓(無為),
如果經常干擾老百姓,那根本就不配治理天下。
我的理解:
我們學習的詞語越來越多,在寫文章時,恨不能把學到的詞語統統用在一篇文字裡面;我們說話,瞭解的詞語越來越多,恨不能統統用在一場談話裡;即使寫一首詩,恨不能把所有知道的形容詞,用在一個單純的事物上;我們做了一點點普通的事情,恨不能讓天下人都以為自己立下了天大的功勞,這就叫做“文過飾非”。
治理天下的道理也是一樣,不按照人性的特點,不按照社會發展規律,非要人為地搞出一點名堂。比如非要拍腦袋瓜想出一個天方夜譚式的政策,或者為了維護某個集團利益而強行施行的作為。這種玩意搞得越多,天下就越亂!
老子早在2500年以前就告誡,治理天下,只要按照“道”,也就是社會發展規律或自然法則,不要過多的干預,甚至不要做任何干預。如果整天想幹預的,根本就不配治理天下。
老子生活的年代,中國社會有記錄的歷史,透過可能存在的夏代、商代和一部分周代,應該已經存在了千年以上了。社會的變化令老子這個思想家,總結出治理“天下”應該“無為”的結論,只有“無為”才能“無所不為”。
但是社會並沒有按照老子的想法發展,中華大地對天下的治理反而是越來越“有為”,甚至“有為”到連夫妻床第之歡的結果都要由公權力來控制,老子休矣!
不過這種“有為”和“無為”的爭論,一直在人類社會中延伸。今天的美國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不也是爭鬥得你死我活嗎?
老子,你怎麼看?
-
19 # 鶴鳳山人2
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最獨特的一點,就是在研究:無心:即:無為法:,又或者說是:先天與後天:或者說是:元神識神等問題,大家看《易經》的圓圖,想一下就明白了,《易經》的:心,:在那裡。但是我們知道:有心:只是小用而不知道:無心:才是大用,也知道:有心:是有限的,而無心:才是無限的,有心就有內外之分,而無:,心,則無內外,這個就是明心見性,明心是明什麼心呢,就是明白:無心:可用才是真正的:明心,這就道家的:無為:之心。
縱觀世界其他的文明,他們都建立在:有心:或者說是:有為:的基礎上,都是用這個心去研究世界世間的萬事萬物。只有中華文明才達到了:無心無為之高度。有些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事都不作為,這是錯誤的理解。
-
20 # 青驪
把老子強行與道家扯上聯絡,完全是後世之人集體自嗨的一種行為,這種以訛傳訛的行為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和口頭傳播,造成的結果就是讓越來越多的人誤以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這對於修習道家學術和崇尚老子思想的人來說,是大有裨益的,可對於普通人認識歷史的真相,則是一種自私的不負責任。首先,道家老子這個稱呼就是錯誤的,二者沒有必然的關聯;再則,無為,也不是什麼都不幹,它的意思,通俗的講,是不消耗。
道家淵源道教是東漢時期的張道陵於公元141年創辦的,也稱張陵。這個時候距離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至少已經過去了600年。張道陵年輕的時候熟讀《老子》,並且能很快領略其中的精華要義,也是源於此,在他後來創辦道教之後,改《老子》為《道德經》,並奉為道家的最高經典,凡此門中,必須精通。以至於現在很多人都以為老子是人名,道德經才是他寫的書,其實是南轅北轍了,但歷史的奇妙之處也是在於此,真真假假,撲朔迷離,才有讓人去窺探真相的慾望。
除此之外,張道陵對於天文地理、河洛圖緯方面的書,也是多有涉獵。長大成人之後,張道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有記載其相貌的描述。
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這樣的形象,放在現在,那也是一等一的能人了。可偏偏是這樣一位在世人眼中無所不知的傑出人才,卻於漢明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中後期,捨棄了當時巴郡江州(今重慶市)縣令的官職,勁直朝著洛陽北邙山而去,尋找到一個僻靜之所,專研“黃老之道”。後來漢章帝與漢和帝接連下旨徵召他出來做官,可架不住他不願意啊,連續拒絕。30歲的時候,帶領著當時的 弟子王長到江西貴溪雲錦山(今龍虎山)研究丹術及民間宗教,後來龍虎山張天師的叫法,就是因為此。幾十年之後的141年,修行大成的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建二十四治,就是二十四個傳道的機構,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信仰,並且他還規定凡是要入教派的,需要繳納五斗的米,類似於現在會員費的意思,畢竟他們這些人還是要保證基本的衣食來源的,所以道教也稱“五斗米教”。
以上,就是道教的起源。它是基於老子的思想衍生出來的一種宗教信仰,並且在沒有經過老子同意的的情況下(也沒法經過他同意)私自奉老子為教祖,雖然經過道家思想的傳播以及帶來的廣泛影響,後世之人自然而然的就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屬於道家,但孰先孰後,二者有何種關聯,還是應當有個清楚的認識的。
無為——戰爭催生的人性思考老子無為思想的產生與春秋時代戰爭頻發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聯。根據史書的記載,我們統計得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無休止的戰亂帶來無休止的殺戮,而當一個人終其一生都處於這樣的戰爭環境,周遭每天都會有死亡的狀況發生時,往往會引發一個認知上的問題:那就是生命的價值是什麼?怎麼樣能活下去?人民之間,國家之間,如何共處?曾經身為周朝史官的老子就是在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之中,創造性的形成了“無為”的哲學思想。
對於無為的解釋,歷來都是充滿著爭議,但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遵循世間自然的法則。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對無為的理解,是不消耗。
在個人層面上,是不消耗自己本身的能量,所以道家提倡吸收天地精華融歸於內,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外部環境,為自己修身養性創造條件,而不是向外展示、向外釋放自己的能量,強調的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在國家層面,不能過多的發動對外的戰爭,於民安定,讓民生息,維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狀態。這對於當時處於戰亂征伐年代的老子來說,是一種烏托邦似的理想,但卻是國家發展到終極狀態時維持國際關係的一種必然思路;也是我們當下社會的人認識老子思想並與時俱進的一種新的實踐。
回覆列表
所謂“有為”即是有欲有求,有期盼,反之則是“無為”,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對當下,對未來都有期待和所求,即使很多學佛修行之人,也會有所欲求和期盼,譬如我要成佛,我要往生,諸如此類,《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意思是一切事物,皆是無常因果的,所求之有,終究都會失去,並無恆長,故此,當以無為清淨之心,關注當下,珍惜眼前,該做的去做,該行的去行,對於結果,不做欲求和期盼,成敗榮辱皆隨緣,這就是“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