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1 # 有得觀史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真不太好說。

    魏延在與曹魏作戰時,曹操勸降魏延,魏延大罵曹操。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臨終交代讓魏延斷後。魏延不聽,領軍先撤。魏延部隊行進方向是向南,而不是向北,向南是歸蜀,向北是投魏。

    從以上兩點有人得出結論,魏延不想造反。但是,魏延不投魏就是忠臣嗎?這可不一定。

    魏延不聽諸葛亮安排,反而去追楊儀,意圖殺掉楊儀,結果反被追殺。楊儀是諸葛亮臨終安排的臨時負責人,殺掉楊儀很顯然是要取而代之。如果成功魏延便成為軍中一號。掌握了軍權,以他的性格,不聽後主的命令也很自然,到那時,他會不會造反,誰又能知道?

  • 2 # 夢想自然2

    魏延有思想有本事,他想追隨的東西太過強烈,命運安排又不如願,迫使自己做出了不恰當的事,大佬諸葛產生偏見.不使其建功多有壓制,魏延自己又不識趣收斂,非核心成員就當個太平將軍又未嘗不可,我們很多人都在犯魏延的錯誤,忠不忠反不反兩可

  • 3 # 數碼奇聞

    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這事情蹊蹺得很,與其說把反賊這頂帽子扣給魏延,還不是說是當時後漢時期,蜀國自家的政權矛盾。

    道理很簡單,諸葛亮在後漢時期五大親信分別為蔣碗,費禕,姜維,董允次之,再然後是楊儀。縱觀魏延一生,是很有才幹的一個將領,然後根本不受諸葛亮待見。在五丈原之後,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楊儀獲大權後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

    《三國志》對魏延“謀反”事件的介紹,但是陳壽認為“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一個不肯斷後,魏延就遭來了叛國殺生之禍。有人說魏延是想叛蜀投魏?這種說法八成是不可能的,當時魏國有司馬懿、陳泰、郭淮、曹真、曹休等等名將,你說魏延到了魏國之後還會被中用嗎?首先對於魏延來說,諸葛亮不過是個書生文官,而且行事膽小(謹慎),自魏延入漢以來,諸葛亮就說魏延頭有反骨,是漢蜀集團的老大劉備一直在保魏延。魏延深得劉備信任,並且魏延對劉備也很忠臣。對於這件事情來說,魏延已經和諸葛亮結仇了,而魏延又是十分忠於劉備的。蜀國歸根結底還是屬於劉備的,所以說從情節上來說魏延是不可能叛變的。

    最大的矛盾由魏延和諸葛亮的問題衍生成了魏延和楊儀。楊儀本來就是諸葛亮的親信,以當時的條件下魏延只是想殺楊儀洩私憤而已,我們想想如果楊儀一死,蜀國的兵權就在魏延手下,英雄這是在乎被器重,有了兵權那就是重中之重了。而且當下正是諸葛亮挑選接班人的時候,魏延和楊儀又是左膀右臂,一文一武,誰都想成為下一任掌握兵權的蜀漢大將。魏延只不過本身就和諸葛亮關係有些僵硬,一不小心成了楊儀名正言順上任的背鍋俠,又何談叛國之有。

  • 4 # 明心清流

    魏延是一位名將,個人能力很強,但桀驁不馴,只忠誠該忠誠的人。他崇慕劉備信服諸葛,所以甘願在他們手下征戰四方。但諸葛亮一死,蜀國再也沒有人比魏延資質老,回頭想一想,魏延獨攬軍權可不可以呢?答案絕對是可行的,因為作為名將魏延的能力是夠的,但魏延忠誠不夠呀,諸葛亮因為忠誠所以寧願延誤戰機也要班師回朝只因為劉禪的一紙詔書。魏延呢?劉禪本來就碌碌無為,若是魏延在外打仗被劉禪莫名其妙的召回,恐怕就不是那麼平靜的了,輕點清君側,海殺一通,重點直接一刀給劉禪砍了,自己做皇帝。因為有馬謖的前車之鑑,諸葛亮用人十分謹慎,不可能將這樣隱藏的禍患留給劉禪的。

  • 5 # 蘭陵不算黑

    魏延,忠臣,不二。

    什麼叫後腦長有反骨?!那是因出生時老是睡一側,以致頭睡偏,這乃科學正解。又因魏延此人性格高傲孤僻,雖魏延功績地位甚高,人緣卻不甚好,也虧的諸葛亮在世時從中調解,但因做事常有冒進之心,與諸葛丞相一生謹慎作風時有衝突,怎麼說呢,不受待見,但是先帝劉備在世時,對魏延卻甚是器重!我們熟知,劉備留關羽駐守荊州後,漢中防衛提上日程,作為西蜀咽喉之地,漢中戰略位置也極其重要,眾人皆認為此不二人選必為張飛時,劉備卻指定魏延擔此重任,足見劉備對魏延器重!

    劉備死前,諸葛亮與魏延相交不多,劉備死後,軍權無疑被諸葛亮掌控,同為劉備重要將領,第一次北伐又走漢中,魏延漢中部隊併入北伐,二人開始相交,再加諸葛亮北伐時,未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導致魏延心生不滿,“延長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是儘管此方案被否,魏延並未鬧情緒,一心一意隨諸葛亮北伐。壞就壞在為諸葛亮籌措糧餉的楊儀身上,同樣是諸葛亮身邊得力大將,楊儀、魏延兩人卻積怨極深,反正每次吵架,魏延氣憤至極時甚至想一刀剁了楊儀,諸葛亮雖然鬧氣這事,卻又不忍有所偏心。再加費禕從中調和,才不至於二人矛盾進一步激化。

    諸葛亮生前對部下這種矛盾調和本就欠缺,死後在人事安排上更是激化二者矛盾,楊儀本就“儀性狷狹”,諸葛亮卻讓其臨時統帥,讓魏延斷後,這直接觸發魏延錯亂神經,魏延、楊儀二人開始公開對立,而作為保守派的其他人物,則選擇站邊楊儀,如劉禪、蔣琬、董允。

    最終魏延落得被馬岱追殺於漢中虎頭橋,但魏延絕非叛逃,因魏延為南返截擊,而後再北逃,注意這裡北逃只是回漢中老家,而並非降魏,最後被冠以叛逃,只是在小說中藝術體現,而《三國志》中,則完全與之不同。

    魏延自隨劉備以來,為報答知遇之恩,忠心效力劉家,反觀楊儀,在魏延被殺後,踩其頭顱痛罵並誅其三族,可見其豺狼之心,而後在自己沒被重用後,居然對費禕說後悔當年沒有在丞相死後率大軍投降北魏,實在是個十足的小人!

  • 6 # 叢中笑6603

    魏延既非忠臣又非反賊,乃君子也。

    在三國中,魏延算得上是一員大將。他為人辨事非,殺昏官,救黃忠,開城門放劉備進城,欲救劉備與眾多百姓之水火之苦。後隨劉備,多有廝殺斬得,立功無數,官拜漢中太守。

    只可惜,魏延不得善終,喪身於自相殘殺之手,令人嘆息不矣。

  • 7 # 不沉的經遠

    魏延當時應該沒有起反心,不過他的行為和造反也沒什麼區別了。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重時,自知時日不久,於是開始著手安排後事。諸葛亮擔心的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自己死了以後誰來接管北伐的蜀軍;二是魏軍可能追擊,需要安排好撤退事宜;三是大將魏延脾氣桀驁不馴,除了自己之外無人可制,自己死後由其他人接管蜀軍難以節制魏延。

    其中這第一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本來此時蜀軍軍中武將中以魏延官職最高,如果直接由他接管蜀軍的話,那麼也不用擔心接管者能不能節制魏延了。然而魏延雖然驍勇,可是脾氣急躁,性格又高傲,和同僚關係極差,甚至能在開軍務會議時公然拔劍相向,這麼一個人顯然並不適合獨掌軍權。

    所以諸葛亮最終決定由長史楊儀接管部隊,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協助他領軍,魏延則負責斷後,姜維次之。考慮到魏延可能抗命,諸葛亮還交代必要的話大軍自行撤退,魏延就讓他自己行事。

    諸葛亮這個安排可以說煞費苦心,這樣即使魏延拒絕服從楊儀的命令,那麼也不至於被人當做造反,事後還有挽回餘地。

    不過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僅抗命,而且還打算奪取兵權。在奪取兵權失敗以後,魏延又率軍攻打楊儀,想殺死楊儀。魏延此舉純粹是肌肉快過大腦的本能反應,並非真的想謀反。

    問題是他的舉動在任何一個朝代裡,不管他本意如何都是屬於典型的造反行為。此時的魏延是否有反意其實已經沒有區別了。

    所以在劉禪收到楊儀和魏延互相彈劾對方的表章後,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意見時,董允和蔣琬都支援楊儀。劉禪命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配合楊儀攻打魏延。魏延的命運在他起兵的那一刻其實已經就註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豬會破壞樹木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