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世趣聞
-
2 # 嗜血蒼狼1
為什麼要擁劉反曹,這就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思想慣性,認為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哪怕這個皇權集團已經腐朽透頂,古代人都認為不是皇權沒落了,是維護皇權的人變壞了,是亂臣賊子敗壞了朝綱。
這就是封建制度,在封建思想的洗腦下,忠於皇權就理所當然了,所以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就不足為奇了。
-
3 # 溫和的長者
皇權神授,宗親一脈,劉備在這一點上具有血統優勢。此外,君為臣綱,臣為君亡,天經地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挾天子而令諸侯,有違古代社會的道統。所以,擁護劉備,貶斥曹操成為一種歷史沿襲。
-
4 # 鬱震強
劉皇叔乃大漢宗親,縱觀全書,作者都有忠君思想。而曹阿瞞雖有大才,傲視群雄,但在羅貫中筆下,暗淡了不少。吾以為,曹丞相應該在玄德之上!
-
5 # 心態jueding人生
劉備擁有皇室血統,這是最重要的地位關係。還有棄城時還不忘百姓,受到人民的愛戴,廣收民心。丟阿斗惜趙雲,更是讓部下忠心不二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任何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創作背景和立場,這是文學創作所無法擺脫的。《三國演義》亦然。
在北宋以前,正統中國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歷史時還是以曹魏為正統的,並尊曹魏為帝,而稱呼蜀國、吳國為“主”而似乎也沒有什麼異議,北宋中期以後到南宋時期程朱理學的興起,程朱理學的儒家學派特別重視“節義”“道德”的流派,因此人們又重新考慮曹魏篡漢的問題。
兩宋時期興起的理學對後世中國人影響深遠
特別是兩宋之間,北宋被金國滅亡,南宋的地盤僅僅侷限在淮河以南,中原地區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等中原腹地完全成為了金國領土。南宋有了幾乎和當年劉備相同的命運,那麼金國與南宋究竟誰是華夏正統,這是中華文明發展中一個歷朝歷代找那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在文化更加繁榮南宋,這些文人們更要堅持所謂正統,找到南宋才是華夏苗裔的依據,於是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這一時期重新審視曹魏和劉備的時候,出現的巨大轉變,由原來的尊曹魏正統,開始出現了曹魏為亂臣賊子,劉備才是正統的輿論導向。
南宋時期淮河以北的中原之地盡失
後來南宋更是北方新興的蒙古人滅亡,所謂華夏正統的漢家政權,第一次在華夏版圖中全部滅亡,於是民間同情者,心有不甘者,大有人在,這也是朱元璋後來對元朝北伐,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理論基礎。
崖山之戰,南宋滅亡,讓漢人對於宋朝無限懷念同情
而著名的小說《三國演義》正式在元末明初的歷史階段產生的,因此不可能沒有這種全社會的擁劉貶曹的歷史烙印。
-
7 # Zack8
這個嘛,在《三國演義》第一回裡已經有交代!
南華老仙密授三卷天書,叫做《太平要素》,分別是“天書、地書、人書”,對應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並有明確指示,得天書者造福天下百姓,若萌異心,必獲惡報!
那麼,當時的“天時”,還是大漢的天下,張角得了“天書”,興兵起義,這在朝廷看來,自然是造反了!屬於逆賊!之後就被平息了。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豬猴看來,當然是“大逆不道”之舉!大家受天子管轄也就夠了,這曹阿瞞凌駕天子之上,大傢伙不僅要受他的氣,講不定還性命堪憂,並且曹操有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
如此行徑,不是“漢賊”,又是什麼?
羨慕嫉妒恨一擁而上,賊名也就坐實了!
而劉備,乃是漢室後裔,又以忠義聞名於世,劉備甩阿斗,三顧茅廬等等,都是天下人讚不絕口的美譽,正當皇室衰微之際,劉皇叔要興復漢室,可謂是“天命所歸”、順理成章!
但實際上來說,曹操得地利,有錢有兵,這是劉備比不來的,劉皇叔也是屬於很勵志的創業,最後能在巴蜀安家,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而孫權,他繼承了父兄留下的江東家業,守得住就好了。
那麼,赤壁之戰,在大家看來似乎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比試,江東群儒個個都害怕,在孔明、周瑜等人的努力下,還是開戰了!
並且時值隆冬,刮的是北風!似乎“天意弄人”
於就有了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事的“孔明借東風”,以及“周瑜打黃蓋”,龐統獻“連環計”,蔣幹盜書的故事,一環扣一環,最終用火攻把曹操燒進了華容道!
有詩為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生鎖二喬。
總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可或缺,也可以說是“三足鼎立”。
-
8 # 溫酒煮茶0308
之所以認為三國演義是擁劉貶曹,我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決定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我們講究天地君親師,講究仁義禮智信。我們再來看看曹操和劉備這兩個人物,他們的區別。
劉備,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皇室貴胄,被稱為劉皇叔。漢朝大廈將傾,從黃巾軍叛亂開始,帶領關羽張飛平亂,到後面與18路諸侯一起爭匡扶漢室,反董卓,再到爭奪天下。劉備一直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口號,自身也是頂著劉皇叔的名號,他的爭奪天下,是叫師出有名,站在大義這一面。
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我們不可否認曹操的偉大和雄才大略,不愧亂世梟雄的稱號。作為漢朝臣子他也想匡扶漢室,做一位治世能臣,說實話,他有那個能力。但是,在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這個意義就變了,他將永遠揹負著反面角色的稱號,為漢朝士大夫所不容。
中國人傳統文化中,對於謀朝篡位之人永遠是不恥的,這是誅九族的大罪。曹操的行為在當時人看來就是謀朝篡位之人,他的行為是不會被擁戴的。作者在寫三國演義之時,順應潮流,也不會在小說中擁戴曹操,貶低劉備,如果這麼做,可能就是施耐庵嫌自己活的太久。而且在傳統文化戲曲中,曹操臉譜是白色,屬於奸臣。
-
9 # 歷史君主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任何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創作背景和立場,這是文學創作所無法擺脫的。《三國演義》亦然。
在北宋以前,正統中國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歷史時還是以曹魏為正統的,並尊曹魏為帝,而稱呼蜀國、吳國為“主”而似乎也沒有什麼異議,北宋中期以後到南宋時期程朱理學的興起,程朱理學的儒家學派特別重視“節義”“道德”的流派,因此人們又重新考慮曹魏篡漢的問題。
兩宋時期興起的理學對後世中國人影響深遠
特別是兩宋之間,北宋被金國滅亡,南宋的地盤僅僅侷限在淮河以南,中原地區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等中原腹地完全成為了金國領土。南宋有了幾乎和當年劉備相同的命運,那麼金國與南宋究竟誰是華夏正統,這是中華文明發展中一個歷朝歷代找那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在文化更加繁榮南宋,這些文人們更要堅持所謂正統,找到南宋才是華夏苗裔的依據,於是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這一時期重新審視曹魏和劉備的時候,出現的巨大轉變,由原來的尊曹魏正統,開始出現了曹魏為亂臣賊子,劉備才是正統的輿論導向。
南宋時期淮河以北的中原之地盡失
後來南宋更是北方新興的蒙古人滅亡,所謂華夏正統的漢家政權,第一次在華夏版圖中全部滅亡,於是民間同情者,心有不甘者,大有人在,這也是朱元璋後來對元朝北伐,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理論基礎。
崖山之戰,南宋滅亡,讓漢人對於宋朝無限懷念同情
而著名的小說《三國演義》正式在元末明初的歷史階段產生的,因此不可能沒有這種全社會的擁劉貶曹的歷史烙印。
回覆列表
不說誰正誰歪,簡單的說看好壞吧,就被看起來好,仁厚,處處讓禮,而曹操不一樣,太過於奸詐和殘忍,寧我負天下人。
雖然這樣,但我個人還是喜歡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