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一智慧
-
2 # 大福讀史
保家衛國的角度來說,司馬懿沒有錯。錯就錯在他是一個有雄略的軍事家,想找到對手證明自己,想找到位置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所以司馬懿會不遺餘力地參加每一次可能參加的戰爭。
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就曾展露頭角,當劉備剛剛奪取益州時,司馬懿獻計曹操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並不歸附,希望曹操發兵攻打劉備,但是曹操未能聽從。
隨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曹操震怒準備發兵,司馬懿卻勸曹操不要發兵,應該調撥孫權進攻荊州,等劉備援救荊州造成益州空虛,曹操再趁虛而入拿下漢中和益州。
最能表現他的建功慾望就是計破關羽。公元219年,關羽圍曹仁,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自許都以南,多有豪傑遙相呼應關羽。曹操驚恐不已,常欲遷都避其鋒芒。但是司馬懿卻獻計曹操,調撥劉備與孫權不和,讓孫權偷襲關羽荊州,並許諾封賜許都以南之地於孫權。此計策可謂點中孫劉聯盟的死穴,孫權、劉備本來就有荊州之爭,現在劉備已經奪取益州,拿下漢中。而關羽也呼應劉備攻取漢中而發兵進攻襄陽,假如襄陽被關羽擊破,那麼曹操的勢力必將會大大減弱,更有甚者曹操可能會被劉備集團吃掉。假如劉備拿下曹操,或者逼迫曹操退守黃河以北之地,那麼孫權困守東南一地,上游優勢全部喪失,肯定難以抵擋劉備的攻擊。後來,事實如同司馬懿所料,感覺唇亡齒寒的孫權發兵偷偷襲取了荊州,並擒斬了關羽,樊城之圍不戰而解。司馬懿的這一計,既破壞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又瓦解了孫劉聯盟,影響可謂極其深遠,後來蜀漢滅亡不得不說是發軔於此。
後來到了曹丕和曹睿時代,曹操時代留下的將才已經凋零殆盡,司馬懿終於有了領兵作戰的機會。而他出山對抗的第一個對手就是人不敢當之的諸葛亮。諸葛亮北伐中原,司馬懿對待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就是堅守不出,因為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從四川出兵作戰,最大的困擾就是糧食的問題。四川到關中,隔絕著秦嶺與大巴山兩重厚實的大山脈,道路崎嶇難行,運糧艱難。而魏軍以逸待勞,供給無憂。所以司馬懿認準了一條,即使諸葛亮再能打,沒有糧食他也不行。坐等諸葛亮糧草耗盡,蜀軍就會不戰自走。連常常對陣蜀軍的郭淮亦稱讚司馬懿,“久後能御蜀兵者,必仲達也”。
再看司馬懿平遼東公孫淵之戰,預先能夠料定大軍往返時間,並能夠判定公孫淵採取哪種對策對付他。到了遼東,公孫淵果然拒守遼水,司馬懿早已盤算清楚,立即派兵繞過公孫淵的防線偷襲其大本營襄平城。結果,司馬懿一戰平定遼東,按照推算好的日子歸朝覆命。
-
3 # 青春荒蕪55
現在來講講司馬懿的抵禦吧!三國最終以司馬懿為領袖的魏而得到勝利,這離不開司馬懿的聰明才智,戰術英明!作為守的一方,守的精闢,守的固若金湯,守的無懈可擊。諸葛亮想耗時他,結果自己卻被耗死了,沒了首領的蜀軍如一盤散沙,最後退兵。落得歷史不堪回首
-
4 # 狐諜1
謝謝邀請回答問題,在抵禦問題上,最少可以說司馬懿抵禦諸葛亮可以說是各為其主,根本不存在什麼錯誤,頂多就是勞民傷財,他倆又不是沒有過促膝詳談,如果可以用下棋的勝負代表打仗成敗,那就不存在權利和象徵天下都是大打下來的,沒有一場戰役是用棋下贏的,如果可以用棋下贏,那就只需要元帥用腦,可是至今為止的所有戰役絕大多數書(有沒有用棋或打撲克、猜硬幣換取勝利的可能我不知道,最少士兵應該不會同意)都是用手底下計程車兵的生命和鮮血為代價換回的。如果諸葛亮進攻司馬懿,就算諸葛亮有天大的理由在司馬懿看來就是你小子嫌蜀國地盤太小了,想擴大蜀國的疆域,但是司馬懿有絕對的理由可以說明自己完全是在自己家門口維護自己的利益。
-
5 # 不惹事不代臘
在我看來,司馬懿沒有錯,錯就在於後人的看法是如何的。兩軍相鬥,必然會迎來勝敗,不管是哪一方都將會是損失慘重,兩軍慘烈。而戰爭的勝利在當時的戰術上決定著重大變數。一攻一守,攻破了則贏了,攻敗了,結果會被耗死,只是有在老天的影響下,勝利走向了司馬懿。
歷史固然如此,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
6 # wwwkeai錯
司馬懿是我最佩服的一個人,沒有之一,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司馬懿才智雙全,英勇無比!在遊戲中都飾演這一個厲害的角色,我相信這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了,我這不是偶像崇拜,這是我發自內心的表述!我相信這是真的
關於這上個問題,我覺得司馬懿抵禦諸葛亮沒有錯,歷史證明,勝敗乃兵家常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了就表明這是歷史的選擇,歷史的見證。不能因為表象的影響,而胡鬧評價歷史。
萬物生生不息,我相信你也會喜歡司馬懿的。我在表明下我得態度,我愛司馬懿,司馬懿也愛我,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為他馬首是瞻,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
-
7 # 節點15
八個字:各為其主,各司其職。
諸葛亮和司馬懿鬥爭在所難免,其原因是因為兩人分別是蜀漢和曹魏的肱骨大臣。如果把三國看成一場戲,那兩位的戲份,在各自的國家,就算排不上男一號,但都能排進前五。
只有高手的對決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戲裡戲外都是這樣。羅貫中更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在《三國演義》裡給這些高手們不斷的加戲。
三國亂世,曹魏實力最強,所以加的戲份較少。蜀漢國力最弱,所以加的戲份最多。這是為了達成某一種平衡,讓他們之間的對決更加精彩。
於是他為關羽加戲,為諸葛亮加戲。如何加戲呢?為了成就一位高人,就需要另一位高人的烘托。司馬懿非常合適,因為他奪取了曹魏政權。絕對是個厲害角色,諸葛亮能夠完勝他,那諸葛亮的智慧自然不在話下。於是,大量的故事孕育而生,什麼空城計啦,死諸葛嚇退活司馬啦。
正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時間並不長。諸葛亮231年第四次北伐,因為曹真的病重,西線的長官換成了司馬懿,司馬懿開始拒不出戰,後來經不住手下的勸諫而出站,結果大敗。這是兩人唯一的一次正面交鋒。
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還是堅守不出戰。諸葛亮在軍中與世長辭。他們倆的交鋒,僅此而已。
-
8 # 藍星記錄
曹操忌諱其有雄豪志、狼顧之相,不甘久為臣下之人。卻又喜其善謀奇策之才。
司馬懿也是一位謀略家,深城府、忍力承受不同於人。軍事上遇高能之人鐵桶般善於防守,低於自己者一攻擊破。
戰略眼光獨道精確。
抵禦蜀兵其一:展示自己才華,拉攏人脈。
其二:為後續奪權做鋪墊,更易掌控局勢。
成功了受眾人敬仰,失敗了招眾人唾棄。
-
9 # 伯延
這個不存在對錯呀。
人各有志,各為其主而已。
如果,非要說對錯,只能是看個人的立場而已。
諸葛亮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英雄,劉備的蜀漢政權,又被好多人認為是正統政權,所以好多人喜愛劉備的蜀國,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想要諸葛亮贏。
從這個角度認知,我們不能說是不好的,想要諸葛亮打敗曹魏,想讓司馬懿不抵抗諸葛亮的想法也無可厚非。
而若是喜歡司馬懿的人呢?
他們一定希望司馬懿再大顯神威點,把諸葛亮打得落花流水。
而且,三國時期的戰爭,只是內部矛盾,沒有外族。
如司馬懿是幫日本人的,那他就是漢奸,他抵禦諸葛亮就是不對的,是可以人人共討之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司馬懿抵禦諸葛亮無所謂對錯了。
相關內容
- 諸葛亮六出祁山,在第幾次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困在上方谷?結果怎麼樣?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下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 《晉書》裡司馬懿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該怎麼解釋?
- 三國除了呂布誰武功最高?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聰明、陰險?
- 歷史上,諸葛亮和司馬懿真正的較量是在哪場戰爭中?
- 諸葛亮唱的空城計,萬軍之中為何只有司馬懿能聽懂?
- 有人說《三國演義》裡司馬懿的才能不輸諸葛亮,你怎麼看?
- 什麼一生傳奇而且是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為什麼其後代相比司馬懿後代相差太遠?
- 是誰制伏司馬懿客死諸葛亮拯救30萬將士的?諸葛亮為何不立楊儀為相?
- 諸葛亮一生敗敵無數,最後是敗給了命數還是敗給了司馬懿?
司馬懿有沒有錯不知道,但是他這樣做,是他的使命。
一:站的立場不一樣,他必須抵抗。
二:他抵抗其實也是在幫諸葛亮,因為以當時的蜀的實力,很難打敗魏,空城計,司馬懿真的沒看出來,不一定。
三:它是站在抵抗當中的不抵抗,不然怎麼會有諸葛亮送女人衣服,他是在等,拖等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