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了高
-
2 # 了凡下凡
皇后呂雉執政十五年,我只知道她對趙王如意母子迫害令人髮指,其它人已不記得了。
劉邦赴宴這節有印象。主要是和項羽出發前有契約,首達咸陽者為主。當時項羽出發前,把秦時精兵強將都召於自己麾下,留給沛公的都是老弱病殘人馬。可既便是老弱病殘人馬,卻一路順利,直達咸陽,受秦王麻衣扶梓而拜。
項羽自恃兵強馬壯,一路攻城略地,所過殘滅,到達咸陽時,劉邦已居半月有餘。
根據兩軍勢力,劉邦自知難敵項羽,於是屯兵霸上。為預防項羽攻擊,先佔地勢之利。然後派人給項羽大軍送犒賞,商談受納咸陽之事。
項羽接受犒賞,對來使說:讓沛公來軍中相敘。沛公這邊為此也炸開了鍋,有人說不能去,凶多吉少,項羽反覆無常,當時為進軍不聽調令而殺宋義。有人說:不去更說明有纂奪王權之義,給項羽相攻留下口實。權衡再三,劉邦選了樊噲等人相護,共赴鴻門之宴。
應該是這麼個過程吧。
-
3 # 帶著小哥去流浪
第一個問題,濫殺無辜!說得好像呂后是個瘋子似得。高祖是皇帝,總歸不能把這些事情算到算到劉邦頭上吧?我覺得呂后不但精神正常,反而非常有魄力,不但是個好老婆,而且還是背鍋俠!
第二個問題,鴻門宴!以當時的情況而言,不要說去赴宴,就是項羽叫劉邦趴在地上學狗叫,劉邦都得照做。實力說明一切啊!
-
4 # 飄蕩在太平洋上的心
呂后殺功臣的問題很簡單,為了日後保住兒子的皇位和呂家的榮華富貴。
漢惠帝劉盈出生於公元前210年即始皇帝37年,劉邦是公元前212年,即始皇帝35年押解囚徒去驪山,然後中途跑到芒碭山躲起來,直到公元前209年才下了山。始皇帝35年到始皇帝37年之間呂雉和劉邦根本就不可能同床,劉盈不是劉邦的兒子!
明白了這一點,呂后的所作所為,劉邦為什麼在公元199年呂澤死後開始謀劃廢太子,大家就明白了吧!
鴻門宴劉邦是被項伯給騙去的,劉邦根本不知道有鴻門宴,只以為去項羽哪裡謝個罪,承認項羽色領導就完事兒,鴻門宴是項羽安排的,劉邦事前毫不知情!
-
5 # 指縫間的歷史
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呂后並不妥當,呂后臨朝稱制期間,確實殺了不少人,但並沒有達到“濫殺無辜”的程度。
先來了解一下,呂后都殺了什麼人:
1,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
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戰功赫赫,威望素著,留著他們可能會對漢朝的江山造成威脅,所以要除掉。
2,劉邦的女人和兒子
劉邦的女人,比如戚夫人,是呂后的情敵,長期得到劉邦的專寵,導致呂后獨守空房多年,呂后對其恨之入骨,掌權後,立即報復殺人。
戚夫人她們給劉邦生的兒子,名義上也是呂后的兒子,實際上沒有任何血緣關係,而且可能對呂后的兒子劉盈的太子地位造成威脅,當然要除掉。
除了得罪過呂后和對漢朝江山有威脅(或者說對呂后的權力有威脅)的人物之外,呂后並沒有像其他暴君那樣濫殺無辜!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們,哪一個不是雙手沾滿鮮血?所謂的明君和暴君相比,不過是殺人的數量較少而已,其實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
比如被譽為明君典範的唐太宗李世民,殺人數量遠遠超過呂后,比如:李世民殺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並將他們滅門,逼死親生兒子齊王李佑,還因為一句讖語“唐三世之後,則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殺死開國功臣李君羨等等。
中國古代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殺人歷史,所以,魯迅先生才會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當然,無論呂后殺人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肆意殺人的行為都應當被譴責!
但是,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理性,既要癉其惡,也要彰其善!
呂后殺人註定要遺臭萬年,但作為一名政治家,呂后還是做了一些好事的,比如於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釋出詔令:廢除三族罪、妖言罪。
三族罪就是誅連三族,一人犯罪,將會牽連其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被處死,漢朝開國功臣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全都被誅三族,絕對是一項慘無人道的惡法!
妖言罪,名為發表蠱惑人心的不實言論入罪,但實際上卻演變成了只要發表皇帝的負面言論,即會被視為有罪,同樣是一項惡法。
兩項惡法被廢除,天下人拍手稱快。
在呂后執政時間,大漢王朝在文化、思想、經濟、律法等諸多領域有了全面發展,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稱“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也是對呂后施政的極大肯定!
至於後半個問題,劉邦為何要赴鴻門宴?答案比較簡單,劉邦當時沒有實力對抗西楚霸王的40萬大軍,只能冒險參加鴻門宴,試圖獲得項羽的寬恕,最後,劉邦成功了,後來被項羽封為漢王,這才有了之後長達四年多的楚漢戰爭。
-
6 # 磨史作鏡
這兩個問題提的離得有點遠哈哈,而且應該先說鴻門宴的事兒啊,畢竟鴻門宴遠遠早於呂后稱制。
鴻門宴劉邦不去就意味著戰爭,因為他如果膽怯不去赴宴,正好就印證了劉邦手下給項羽告密的曹無傷的話,有野心!所以這個險必須要冒,以打消項羽的疑心。
同時,劉邦又有項伯這個重要的“內應”,簡直抵得上雄兵百萬,多次在關鍵時刻阻止了項羽的殺招,也因此成為劉邦建國功臣之一。所以冒這個險也有一定把握。事實證明劉邦全身而退了。
至於呂后,的確是個狠角色,在劉邦在世時就一起一起大殺功臣,韓信、彭越等大將都死在他的手上。不過這還可以理解,畢竟為了鞏固大漢江山。而稱制後,為了大封諸呂,掌握權力,對劉氏宗師進行迫害,甚至殺了兩個傀儡小皇帝。最慘的還是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而且活活把親生兒子善良的漢惠帝劉盈嚇死了!這就有點過分了。
這其中有政治原因,有女子嫉妒之心,還有樹立權威等等吧。
不過據說國家治理的還可以。
回覆列表
所謂濫殺無辜,不太準確。主要的濫殺物件,一是功臣,比如韓信、彭越。
韓信涉嫌謀反,到底有沒有真想反,史料中的說法不同,存疑。
之所以斬殺功臣,目的是為了討好劉邦,幫劉邦解決問題,自己把惡名擔了,給劉邦留個好名聲(至少是表面上的)。
為什麼討好劉邦呢?
因為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想把她的兒子劉如意立為太子,換掉呂后的兒子劉盈。
宮廷鬥爭激烈,呂后在床上早已失寵,只好在政治上賣力,替夫君做點事。
另一個,是濫殺劉氏皇族。
劉邦死了之後,兒子劉盈繼位,即漢惠帝。
但大權完全把握在呂后手中,她為了鞏固勢力,力圖讓呂氏稱王。
為此,不得不排除異己,大肆打擊、屠殺劉氏皇族。
所以她的濫殺,主要針對功臣和皇族,至於普通百姓,則沒受太大騷擾。
當時信奉黃老思想,對於天下,無為而治,結果民眾有了喘息的機會,但個別藩王也趁機做大了。
劉邦赴鴻門宴,不去行嗎?
當時劉邦只有10萬軍隊,項羽40萬,相隔10裡地,項羽已經下令,第二天飽餐之後進攻劉邦。
劉邦如果不去,第二天項羽必然進攻,項羽是個軍事天才,劉邦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他去,一有項伯保著(項伯相當於副總理的官),而項羽比較孝順,愛聽伯伯的;
二是瞭解項羽的脾性,想好了託詞,所以和直接與項羽開戰相比,赴宴更有可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