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輪明王鳩摩智888
-
2 # 手機使用者50056484713
多少名家奔走於院校和基層!多少愛好者自組社團宏揚京劇!但有組織的推動實施與實踐的,唯郭德綱及其成立的京劇社!賠錢也演。大有與德雲社當初起步時的艱難相比之勢!儘管艱難,還儘量恢復演出那些幾近失傳的傳統劇目,為傳承國粹做出奉獻!
-
3 # 炎冰火
作為一個近90年的80後,小時候第一次知道京劇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首歌曲叫《說唱臉譜》,但那個時候京劇只是作為一個名詞存在於印象裡。隨著漸漸的長大,我對中國的各種傳統文化越來越痴迷,尤其是出國後,更是覺得老祖宗的東西不能斷送在我們這代的手裡。
說回京劇,對我影響最大的竟然是郭德綱,作為一個早期的綱絲,聽的多了,也就慢慢的感興趣了。從只在聽相聲的時候聽幾個唱段,到後來自己主動去聽京劇,豫劇,樣板戲甚至東北跳大神……
我不是一個京劇迷,但是每次電視播到戲曲頻道時,也總會聽幾段。耳濡目染的,我七歲的兒子會跟我坐在一起,告訴我說: I love this stuff.
-
4 # JiansheZhang
引領青年愛上京劇,
誰的貢獻比較突出?
環境,的貢獻比較突出。
1)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環境。
2)京劇藝術也一樣。她在藝術形式和內容的表現上與所處時代的生活背景,文化習俗等基本環境的影響息息相關。
3)喜歡京劇,不僅僅是因為京劇藝術本身的的魅力,更是與品味那個時代特有的環境氣息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就好像一個人背井離鄉多年,某一天忽然聽到“鄉音“會是什麼感覺?人間的愛與情,大多都是從這裡出發的。時間越久,文化的滲透越深,鄉情就越濃。鄉情就是那個“日夜思君不見君”的生活環境。所以越是歲數大的人,晚年倒開始喜歡京劇了。說是喜歡京劇,其實喜歡歷史的記憶。
4)同理,那些不喜歡京劇的人更多的是因為自己眼前的生活環境距離過去太遠而無法一下子產生共鳴。
因此,作為對傳統文化國粹之一的中國京劇藝術的普及,重視社會環境的大力推廣和普及才是十分重要的,而其它藝術形式又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優秀傳統文化環境應該是引領青年愛上京劇的正途。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過去是,今天更是。
-
5 # 論一個戲迷的自我修養要論引領年輕人認識京劇、熱愛京劇,誰的貢獻最大?有個人當之無愧:王佩瑜!瑜老闆!
我手裡要是有朵大紅花,一定親手給這位大勞模帶到胸前。
論起來這些年王佩瑜對京劇的推廣,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她要是自稱第二,我看沒人敢稱第一。
京劇要怎樣和時代融合?怎樣吸引年輕的觀眾?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尤其是值得京劇從業人員認真思考,身體力行去實踐的一個大課題。
王佩瑜是其中一個思考者,也是一個忠實的踐行者。
王佩瑜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另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為了把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傳遞給更多的年輕的觀眾,她嘗試使用了很多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京劇,讓古老的京劇變得不再枯燥乏味、難以接近。
王佩瑜為喜馬拉雅製作的音訊節目《京劇其實很好玩》已經達到了100期,總播放量達250多萬次。
王佩瑜攜帶個人京劇品牌《瑜樂京劇課》,走進全國校園巡演,為大、中、小學生普及京劇基礎知識,演出已經達30多場。
她的另外一個京劇品牌《清音會》,用清談+小型沙龍演出的方式,一邊演唱,一邊解說,穿插介紹京劇的行當和流派,還引入了實時直播和“彈幕”互動的模式,觀眾可以透過實時直播瞭解到幕後演員們的化妝過程,拉近演員和觀眾的距離,讓京劇煥發了青春的活力。
王佩瑜所創立的這些京劇品牌,受眾全部都是年輕人,她憑藉這些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接近他們;她教大家用京劇唸白的方式來演繹網路流行語,讓大家領略京劇韻白的美感;她用網路“表情包“來介紹京劇的“子午相”、“喜提怒沉喜展眉”;她帶大家一起唱京劇卡拉OK,她讓普通觀眾和她一起學習京劇的手眼身法步等等。
她一個國家一級演員,放下身段,走到年輕人和孩子們中間,一手一腳、一字一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京劇基礎知識。用新穎有趣的方式,用強大的個人魅力,用紮實深厚的專業功底,讓年輕人充分領略了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她所有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什麼?
都是為了在年輕人心裡紮下京劇的種子,為了培養年輕的觀眾,為了讓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後繼有人。
用王佩瑜自己的話說:“我還能做什麼?我必須告訴觀眾,什麼是京劇,前輩們做了什麼,我們又在做什麼。我需要觀眾,就如同100多年前,四大名旦四大鬚生也需要觀眾,並由觀眾培養起來一樣。”
王佩瑜所做出的這些探索,已經初具規模,帶來很好的商業效益和社會影響力,說明她的探索和模式是成功可行的。
如果所有的京劇人都能象她一樣,開動腦筋,身體力行,就一定能為京劇帶來嶄新的活力。
當然,這需要能力,也需要勇氣。任何的革新和探索,不可避免都要承擔隨之而來的讚譽和詆譭,王佩瑜憑藉她紮實的業務能力和強大的個人魅力,在京劇傳承發展的困局中趟出了一條出路。
她有智慧,有擔當,無愧於新時代的京劇人。
贊一個!
-
6 # 光陰的故事2015
郭德綱、王珮瑜,還特別感謝梅葆玖先生打破傳統,才有了經典之作《梨花頌》,從京劇到京歌,從小眾到大眾。弘揚傳統文化,創新融合現代元素,讓古老的京劇藝術歷久彌新、經久不衰,走進千家萬戶,娛樂群眾,服務全民!
-
7 # 古戲新說
要說貢獻張雲雷應該算一個。
他對傳統文化的宣揚做了很大貢獻,還全場合唱戲曲,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了解戲曲,也讓許多年輕人走進劇場看戲,這應該算是一種個人貢獻吧!
-
8 # 踏歌曼舞
說實話要說年輕人喜歡上京劇的話,看一下張火丁早年前好多大學生就喜歡上了火丁老師的程派,而且這些學生早年前就為火丁成立了一個火之丁丁社群,所以要說誰引領年輕人喜歡上京劇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認知所以沒有說絕對是那一個
-
9 # 使用者86362136919
不要把什麼事都往某個人身上扯,京劇是國萃,不是那個人發揚光大的,跟他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愛好京劇的人,多的是,能唱的、比他唱的好的人到處都是,不要能哼哼兩句京劇就是多才多藝了,一邊待著去。
-
10 # 喜歡60798
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當然是從小就知道京劇,無論是春晚還是曲藝頻道,京劇都是一種特殊的重要的曲藝形式,所以作為從小受薰陶的中國人,沒有不知道京劇的。
但是,要真正說我開始去認真聽了,並且去了解學習,跟著哼唱,手指打著節奏去找調兒,還真是聽張雲雷在專場演出和國風美少年上表演的幾個段子,也可能他選的京劇段子比較讓年輕人容易接受吧。另外,張雲雷唱的評劇我也很喜歡聽。
現在手機裡最長聽的京劇選段有乾坤帶,武家坡,鎖靈囊,並且透過張雲雷的介紹,知道了張火丁,程硯秋,遲小秋等京劇大家,知道了梅尚程荀。
再然後也下載不同名家唱的片段,試著去品味不同的唱腔,不同的韻味。
希望我們的國粹藝術在他們的引領下,能走向更廣泛的人群,被更多的人瞭解知道。
京劇——不僅僅是流行,更是越聽越有韻味,經久不衰。
-
11 # 智圓行方1230
1790年,四大徽班進北京,意味著京劇從民間一躍登上這個中國最高的舞臺,京劇成了整個中國最好的國粹。京劇名角進了宮,甚至給了騎馬進宮、帶刀上殿的崇高榮譽,大臣都不敢,所以導致了京劇的輝煌。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輝煌到現在。
當時京劇大角,比現在影星掙的還多。那時候幾百塊大洋,能買一輛車,京劇大角唱一場戲,就能買輛車。那大角在家裡開流水席,大家進來可能都不認識,隨便唱一嗓子,進來就吃,經常開幾十桌的流水席。
從前的京劇,可不全是陳腐的才子佳人,各種型別片都有,就像是今天的電影電視,武打、刑偵、言情、戰爭、歷史、官場、驚悚......京劇也不都是墨守成規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都排過現代裝束的戲,一樣受歡迎,甚至還有取材自印度民間故事的舶來品京劇。曲調音樂也是與時俱進的,楊寶忠除了京胡一絕,當年在現代裝束的戲裡還能穿西裝在臺上用小提琴伴奏,曲調也都是新創的。
保護京劇,傳承我們的國粹,首先是瞭解它,然後才能喜歡上它,才能把這門藝術更好的繼承下去!讓我們這些喜歡京劇的人,多多宣揚,讓更多的人知道它,讓孩子們知道它,把這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現在王佩瑜正在努力的做京劇的推廣,郭德綱,陶陽等相聲名角,也在影響著現在的年輕人,把年輕人從夜店KTV,引向劇場,可以說功德無量。
-
12 # vv天堂鳥33015711
相聲演員引領效果最好,早年侯寶林、侯躍文,現在郭德綱、張雲雷。京劇演員不要固步自封,你吃飯家伙要別人介紹喔。
京劇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我們的“國粹”,要想一直傳承下去,必須吸引年輕人的加入,有識之士要盡一切努力展現京劇的魅力,引領年輕人認識京劇,熱愛京劇,傳播京劇,京劇觀眾才不會斷層,京劇才有未來,這方面,誰的貢獻比較大?誰的貢獻比較突出?
回覆列表
現在戲這一塊真的很遺憾,好像一直在縮小規模!大多數是一些老人們在看戲,從中央臺戲曲頻道的廣告都是針對老年人就看的出來。可能我們這帶老了戲曲會非常小眾!到現在還沒有出現力挽狂瀾的人物!
最後可能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運!